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提出了决策共同体的概念,并论述了决策共同体与决策标准的关系.论述了决策共同体产生的原因,决策共同体的定义、特点,探讨了建立科学决策标准体系的方法和原则,最后对决策标准的类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农村居民点整治决策研究进展及趋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乡村生产生活方式逐渐转变,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内容与形式日趋多样化,农村居民点整治成为促进统筹城乡发展、重塑农村"三生空间"的重要措施。农村居民点整治决策研究成为适应农村土地整治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复杂化条件下农村居民点整治研究的新视角。从农村居民点整治决策主体、决策过程、决策机制和决策影响因素四个方面总结了目前农村居民点整治决策的主要研究内容;从博弈分析、参与式农村评估和计量模型三个方面总结了农村居民点整治决策的研究方法;基于现阶段农村居民点整治决策的研究特征,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以期为农村居民点整治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3.
讨论了粗糙集(rough sets)在数据分析方面的应用,基于粗糙集的数据分析来源于对数据表(即信息系统)的分析。通常我们将信息系统中的属性划分为条件属性和决策属性,这种信息系统又称为决策表。对每一个决策表,都有一系列的决策规则与之相对应,这些相关的决策规则被称为决策算法。将这些决策算法与贝叶斯(Bayes’)定理相比较,从而得出基于粗糙集的数据分析方法优于贝叶斯定理。  相似文献   

4.
以城市用地分类国家标准为基础,应用遥感技术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武汉市武昌区城市用地进行了较系统的分类,完成了该区城市用地现状调查,为该区的城市土地定级估价和管理工作提供了依据。重点研究了遥感技术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获取城市用地分类的信息。以及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和商业服务用地细分类,包括分类指标体系和量化方法的确定以及类别的综合评定。  相似文献   

5.
水资源系统风险分析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水资源系统的管理和决策,对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决策的一般方法进行了研究,其中对水资源风险的评价指标与数学模型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给出了水资源风险决策的几种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6.
公共决策咨询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咨询形式,是我国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和保证。本文在分析我国公共决策咨询的特点、功能以及所发挥的作用的基础上,了解我国公共决策咨询机构的现状,认真总结我国公共决策咨询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能促进我国公共决策咨询系统的建设和完善的措施,使公共决策咨询能更好地为科学决策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进入市场后,农民的经营活动也离不开科学决策。可是有些农民朋友在经营决策时凭经验或者想当然,随意性和盲目性大,容易引起决策失误。一旦决策失误,投入的资金就有可能打“水漂”。为了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农民朋友在经营决策时也要学会和讲究科学的决策方法。这里向您推荐两种决策方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给出了一种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气象信息进行农业生产决策,以提高气象信息经济价值的最优决策方法,并引入了转变概率,决策区域等概念,以简化最优决策及其稳定性分析过程。  相似文献   

9.
最优控制理论可以作为农业科技系统发展的辅助量化决策工具。本文提出了一个简单的动态决策模型和在双重目标下最优控制的解析方法,最后分析了决策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上层为多目标,下层多人多目标且具有优先级的两层决策问题,建立了其数学模型和决策机制,随后提出了一种交互式决策方法,该方法具有交互过程简单,计算量较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基于熵值法的泰安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一苏  刘喜广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2):2625-2626
采用Z-score法、熵值法,选取了自然、环境、社会经济3方面30个指标,评价了泰安市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结果表明:1990~2001年土地质量综合利用状况向好的方面转变,但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性逐年下降;Z-score标准化法、熵值法可以对土地利用过程进行评价,并且具有快速、简单、准确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郭立磊  董晓峰  于琳荣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9229-19233,19236
以兰州市为例,依据1986、2002和2006年土地利用相关数据,进行遥感影像系统性分析,反映了地处黄土高原的典型河谷型城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讨论了河谷型城市的空间结构变化规律,并运用马尔科夫对其2010年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3.
马兴委  邓军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4):11179-11180
以徐州市区为监测范围,采用TM假彩色合成图象,对该市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解译调查。与历史资料比较,对该市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同时对这种方法的可行性、该市地类变化情况以及监测结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利用阿克苏市1996-2013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综合指标分析方法,揭示研究区17a来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速度、空间差异等特点。结果表明:阿克苏市牧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不断减少,其他各地类面积增加;各乡镇场的土地利用变化程度差异较大,除市直属土地外乡其余乡镇场土地利用程度均处于发展时期,市直属土地受沙漠化影像略微有退化现象。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时间序列上对乌鲁木齐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宏观评价.[方法]构建基于PSR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评价.[结果]从系统总层面上看,乌鲁木齐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从子系统层面分析,压力指标系统在研究时段内略有波动,整体上压力呈增强趋势;状态指标系统在研究时段内呈整体上升趋势;响应指标波动最大,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结论]乌鲁木齐市城市土地利用集约程度逐年在提高.  相似文献   

16.
耕地集约利用是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利用2009-2012年新疆伊宁市及2012年各乡镇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社会经济发展数据,采用熵值法分别从耕地利用强度、投入强度、产出强度及耕地持续利用强度4个角度出发,选取11项评价因子构成耕地利用集约度评价体系。运用功效系数法对伊宁市耕地利用集约状况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价,并通过运用Arc GIS 9.3软件对耕地利用集约状况进行系统采样、半变异函数分析及空间插值方法,对伊宁市耕地利用集约度动态演变和空间分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伊宁市耕地利用集约度时序变化明显,近4年来呈现小幅度增长;耕地利用集约度区域差异性明显,呈现北高南低的态势;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且较低、低耕地利用集约度区域从中心城区逐渐呈圆环式向周围蔓延。研究结果可为伊宁市耕地利用集约水平提高以及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SPSS的长三角土地利用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围绕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以长三角各市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效益为主导因子,充分考虑各市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结合区域发展战略,确定了区域土地利用分区原则、分区依据、分区指标体系。应用SPSS软件的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方法,对长三角土地利用分区进行了初步探讨,把该区域划分为6个土地利用区。通过分析各区的土地利用特点及问题,提出了各区土地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8.
翁翎燕  苏建莹  张芳怡  陈东湘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5):6946-6947,6958
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广州市2006~2010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06~2010年广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数不断提高,但集约利用水平偏低,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较大;经济发展状况是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最重要因素;社会发展状况和生态环境状况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加强,但仍有提升空间,未来土地集约利用应加大对社会、生态环境的重视与投入。  相似文献   

19.
滁州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与热点问题,驱动力研究则是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难点和重点.本文以安徽省滁州市为例,在分析其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对影响滁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验证.研究表明,影响滁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因子是固定资产投资、农业生产技术、人口尤其是农业人口及经济利益.同时建立了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模型,并提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0.
土地利用与区域协调发展实际上是分析和预测现有及未来人口、乡村经济和城镇经济发展趋势约束下的土地利用是否有利于生态格局的优化。利用清镇市土地利用详查及其更新数据与相关社会经济数据,运用GIS及相关统计方法和经验评估等,探讨了清镇市土地利用与区域协调发展框架,结果表明:(1)清镇土地利用动态体现为6种利用类型,但土地利用总体上仍以农业景观为主,没有形成城郊混合景观。驱动这一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主导因素主要有人口增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结构演进及土地不同用途下比较效益的差异;(2)5年间,清镇各乡(镇)区域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呈扩大趋势但增幅均已放缓,即清镇区域经济发展朝极化方向偏移。几个经济发达地区,如红枫湖镇、站街镇、卫城镇和新店镇等,对于全市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最发达地区与最落后地区的差距在不断增大;(3)土地利用与区域协调发展框架在满足当地城乡居民对农副产品生活的需要的同时,又协调了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但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的保证又未有碍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4)岩溶地区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好土地利用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