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为了建立一种准确、快速的副猪嗜血杆菌病原夹心ELISA检测方法,以副猪嗜血杆菌外膜蛋白P5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1E2作为捕获抗体,兔抗副猪嗜血杆菌多克隆抗体作为检测抗体,通过方阵滴定优化夹心ELISA检测方法最佳反应条件,并对该检测方法进行特异性、敏感性验证以及临床样品的检测应用。结果显示,该检测方法中单克隆抗体1E2最佳包被浓度为3.434μg/m L,兔抗副猪嗜血杆菌多抗的最佳稀释浓度为3.350μg/m L,用10 mg/m L明胶37℃封闭1 h优于其他封闭液,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山羊抗兔多体最佳使用浓度为1∶4 000。该检测方法的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可检测出15个血清型的副猪嗜血杆菌病原,而与其他病原菌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检测出副猪嗜血杆菌的最低菌落浓度为1×106cfu/m L。利用该检测方法对临床115份副猪嗜血杆菌可疑病料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可检出83份阳性样品,检出的阳性样品数高于细菌分离及PCR鉴定方法。上述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副猪嗜血杆菌病原夹心ELISA检测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好并可应用到临床样品的检测。  相似文献   

2.
青海省部分地区副猪嗜血杆菌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青海省4个地区12个猪场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情况,应用间接血凝对不同猪场639份血清进行了检测;对疑似副猪嗜血杆菌病的15份病料进行了病原分离鉴定,应用琼脂扩散试验对分离菌进行了分型.结果4个地区副猪嗜血杆菌最高阳性率为58.73%,最低阳性率为0,平均阳性率为25.19%;从疑似副猪嗜血杆菌病患病猪的肺脏和腹膜中分离到2株革兰氏阴性细小杆菌,经生化试验和PER鉴定,确定分离菌为副猪嗜血杆菌,分型结果为副猪嗜血杆菌血清5型(QH0804)和7型(QH0811).结果表明,副猪嗜血杆菌病在4个地区一些猪场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和发生.这一结果为该地区有效控制该病防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旨在建立一种基于重组副猪嗜血杆菌(HPS)外膜蛋白(Omp) P2的检测副猪嗜血杆菌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将重组表达的Omp P2纯化后作为ELISA包被抗原,建立了一种基于重组P2蛋白的间接ELISA方法,并对此方法的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ELISA的最佳条件为:抗原包被浓度为1.5 μg/mL,被检血清1∶8...  相似文献   

4.
CDT毒素是多种革兰氏阴性致病菌的毒力因子.为了阐明CDT毒素在副猪嗜血杆菌不同菌株中的分布及其遗传变异情况,本试验对从浙江省不同地区猪场临床发病猪中分离到的41个副猪嗜血杆菌分离株进行了CDT基因PCR扩增,并对其中21个分离株CDT 3个亚基进行了基因测序及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所有41个临床分离株中都可以检测...  相似文献   

5.
副猪嗜血杆菌高免血清的制备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华中农业大学蔡旭旺博士分离鉴定的副猪嗜血杆菌作为标准菌株培养灭活后,两次免疫家兔后,耳静脉攻毒,心脏采血,琼扩试验检测抗体效价,抗体在1:8以上颈静脉放血,分离血清,用于琼扩试验检测本室从河南省发病猪场分离鉴定的副猪嗜血杆菌的血清型,所分离的33株菌中有12株4型,9株5型,6株13型,3株14型,2株12型,1株2型,未分出其它血清型。结果表明河南省副猪嗜血杆菌主要以4型、5型和13型为主要流行的血清型。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副猪嗜血杆菌外膜脂蛋白编码基因vacJ在其致病中的作用,以血清5型临诊分离株HS49为研究对象,构建了vacJ基因缺失菌株(ΔvacJ),进而比较了野生株与缺失株在生长特性、对细胞的黏附及入侵和毒力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显示,与野生株相比较,缺失vacJ后的菌株生长速率明显下降,对PK-15细胞的黏附和入侵能力则明显降低,形成生物被膜的能力也显著下降。缺失vacJ菌株对Balb/C小鼠感染模型的LD_(50)是野生株的14倍,表明vacJ基因敲除后,副猪嗜血杆菌毒力明显下降。表明vacJ基因与副猪嗜血杆菌生长、黏附入侵、生物被膜形成及毒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一种便于检测副猪嗜血杆菌抗体的方法。【方法】将分离纯化的副猪嗜血杆菌5型超声裂解后,致敏双醛处理的健康绵羊红细胞,制成副猪嗜血杆菌5型间接血凝诊断液,检测该诊断液的活力及特异性。【结果】该诊断液特异性强,仅与副猪嗜血杆菌5型阳性血清发生凝集反应。活力也比较高,达到1:512以上,可以用其进行副猪嗜血杆菌疫苗免疫后抗体检测。【结论】该间接血凝诊断液成功制备为广大兽医化验人员提供一种简单、快速、经济的检测副猪嗜血杆菌抗体的方法,为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一种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GM-1菌株为分离自海洋对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有强烈抑制作用的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以菌体密度和无菌滤液对油菜菌核病菌的抑制作用为检测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筛选GM-1菌株生长及产抗菌物质培养的最佳碳源、氮源和无机盐,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对该菌株生长和产抗菌物质的发酵培养基配方和摇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GM-1菌株生长及产抗菌物质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蔗糖10g/L,牛肉膏16g/L,酵母膏3g/L,FeSO40.4g/L。最佳发酵条件为:28℃,pH7.0,200r/min摇床培养60h,种子液浓度108cfu/mL接种量为10%,装液量为70mL/250mL。  相似文献   

9.
副猪嗜血杆菌hhdB基因的鉴定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副猪嗜血杆菌致病菌株的毒力相关因子,从广东省不同地区发病猪场送检病猪中分离到9株细菌(H1~H9),并对其hhdB基因进行了鉴定和分析。结果显示,所分离的9株细菌经形态观察、生化特性鉴定和PCR鉴定为副猪嗜血杆菌阳性,并具有卫星现象和不溶血特征。用hhdB基因引物从分离菌株中扩增到了特异性片段,序列分析表明,所获得的hhdB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副猪嗜血杆菌SH0165的hhdB基因同源性为99%,分离菌株hh-dB基因之间序列同源性为97.5%~99.8%,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少数放线杆菌、杜克雷嗜血杆菌的溶血素激活蛋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RT-PCR扩增到了hhdB基因的目的条带,表明该基因在分离菌株中得到了相应的表达。这将为副猪嗜血杆菌致病菌株毒力特征基因的鉴定以及副猪嗜血杆菌致病机理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对福建省一些猪场临诊疑似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的病例的病例进行细菌分离鉴定,PCR扩增分离菌株的16S rRNA并进行测序分析,对分离菌进行细菌形态和PCR鉴定及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获得6株副猪嗜血杆菌分离株,该6株分离株之间的同源性在99%以上,而与国内外参考菌株序列之间的同源性在84.5%-99.2%。发育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分离菌株与血清4型和5型的关系较近,与其他血清型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建立山丹高效原生质体分离体系,为山丹种质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山丹鳞茎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通过酶解法获得山丹原生质体,进一步采用3因素4水平L16(34)正交试验,对原生质体分离条件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1)在预处理条件下(0.015 g/mL纤维素酶+0.005 g/mL果胶酶+0.65 mol/L甘露醇)得出最佳酶解时间为6 h,产量为3.47×106个/g。(2)对正交试验结果进行极差分析,确定原生质体产量主次因素为纤维素酶浓度果胶酶浓度甘露醇浓度,同时得到最佳酶组合为0.02 g/mL纤维素酶、0.008 g/mL果胶酶,最佳渗透压浓度为0.6 mol/L甘露醇,原生质体产量最高为3.47×106个/g,活性为60.32%。(3)在最佳酶组合处理下,采用暗处理可将原生质体活性提高到76.15%;在15 min、1000 r/min时,原生质体产量最高,为3.51×106个/g;在10 min、800 r/min时,原生质体活性最高,为61.2%。试验获得了山丹原生质体最佳分离条件,建立原生质体分离体系,可为山丹种质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一种海洋细菌显色分离培养基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一种海洋细菌显色分离培养基的成分进行了探究。通过改变科玛嘉海洋细菌培养基中硫代硫酸钠(0.500、0.375、0.250、0.125 g/L),ONPG(1.5、1.0、0.5 g/L),纤维二糖(4.0、3.0、2.0、1.0 g/L)的浓度,观察培养基中海洋细菌菌落形态,菌落面积大小和菌落颜色,统计对比出海洋细菌在不同浓度培养基上生长的状况。结果在硫代硫酸钠浓度为0.25 g/L,纤维二糖浓度为2.0 g/L,ONPG浓度为0.5~1.0 g/L时,培养基上菌落清晰,个体适中且菌落数较多,有较好的检测效果。说明该研究在保证海洋细菌显色分离培养基分离效果前提下,降低了海洋细菌显色培养基配制成本,同时,提升了其对海洋细菌的检测效果。  相似文献   

13.
从生产2,4-滴丁酯的农药厂排污口采集污泥样品,驯化分离得到1株能够以2,4-滴丁酯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的细菌T2,T2最高耐受2,4-滴丁酯浓度为200mmol/L.根据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16S rRNAm序列分析,初步鉴定T2为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sphaericus).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得到T2最适生长条件为:接种量5%,培养基初始pH值为7,培养基装液量为50mL/250mL,培养温度30℃.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短芽孢杆菌Bacillus Brevis(ATCC 8185)发酵液中的短杆菌素产量,采用一系列试验设计法对其发酵培养基及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先用Plackett-Burman设计从8个因子中筛选出对短杆菌素产量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再用最陡爬坡试验确定3因素的取值范围,最后使用中央组合设计及响应面方法进一步优化。通过优化过程筛选出的影响因素取值为:酪蛋白胨10.28 g/L,NaCl 4.62 g/L和酵母浸粉11.03 g/L。在此优化培养条件下,发酵液中短杆菌素的质量浓度从优化前的265.32μg/mL提高到594.50μg/mL。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山丹丹高效原生质体分离体系,为山丹丹种质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山丹丹鳞茎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通过酶解法获得山丹丹原生质体,进一步采用3因素4水平L16(34)正交试验 。[结果]结果表明:(1)在预处理条件下(0.015 g/mL纤维素酶+0.005 g/mL果胶酶+0.65 mol/L甘露醇)得出最佳酶解时间为6 h,产量为3.47×106个/ mL;(2)对正交试验结果进行极差分析,确定原生质体产量主次因素为:纤维素酶>果胶酶浓度>甘露醇浓度,同时得到最佳酶组合为0.02 g/mL的纤维素酶浓度、0.008g/mL的果胶酶浓度和最佳渗透压浓度为0.6 mol/L甘露醇,原生质体产量最高为3.47×106个/ mL,活力为60.32%;(3)在最佳酶组合处理下,采用暗处理可将原生质体存活率提高到76.15 %;在15 min、1000 r/min时,原生质体产量最高,为3.51×106/mL;在10 min、800 r/min时,原生质体活力最高,为61.2 %。 [结论] 该试验获得了山丹丹原生质体最佳分离条件,建立原生质体分离体系,为山丹丹种质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养殖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副猪嗜血杆菌(HPS)在各猪场引起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的报道屡见不鲜,已从多个省市地区分离出副猪嗜血杆菌,HPS的血清型复杂,用传统的方法往往不能达到对其快速准确鉴定的目的。大量研究表明不同血清型HPS毒株其毒力和致病力存在差异,因此,找出一种敏感性、特异性与重复性都非常良好的分型方法,对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防控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一种世界范围内流行的重要疾病。由于我国的饲养管理条件较差,该病流行和危害日渐严重,应引起广大养殖户足够的重视。一、流行情况副猪嗜血杆菌只感染猪,主要存在于猪的上呼吸道(鼻腔、扁桃体和气管前段等)内,通过猪群间的接触和空气飞沫以及污染物而传播,带菌猪和慢性感染猪为本病的传染源。  相似文献   

18.
产生物胺乳酸菌的检测及产生物胺量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操作简便的产生物胺双层培养基检测法,对分离于发酵肉制品中的植物乳杆菌菌株进行了检测。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产生物胺的植物乳杆菌产生量进行测定,样品经浓度0.4mol/L的高氯酸提取后,用丹酰氯柱前衍生,流动相为乙腈和水,采用等梯度洗脱,流速为1.0mL/min,紫外检测器波长254nm,柱温40℃,进样量10μL。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两种主要生物胺组胺与酪胺能在10min内得到很好的分离,测得组胺质量浓度为211.03μg/mL,酪胺质量浓度为144.43μg/mL。  相似文献   

19.
<正>猪圆环病毒感染,又称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是由猪圆环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临床以仔猪消瘦、腹泻、呼吸困难和体质下降为特征。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猪副嗜血杆菌引起的泛嗜性细菌性传染病,仔猪和架子猪的感染性较强,该病多发生于运输疲劳时或应激而引起,临床以肺浆膜和心包以及腹腔浆膜和四肢关节浆膜的纤维素性炎为特征。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世界性分布的条件性疾病,往往并发感染于蓝耳病毒、圆环病毒等病毒性疾病,由猪圆环病毒并发副猪嗜血杆菌的案例较为常见。一、典型病例  相似文献   

20.
枯草芽孢杆菌B-332菌株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生防菌株枯草芽孢杆菌B-332的发酵条件及培养基配方,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设计,通过摇瓶培养对枯草芽孢杆菌B-332菌株的发酵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适培养接种时间为18 h,优化后的培养基配方为:豆饼粉0.60 g/L、蔗糖0.25 g/L、硫酸铵0.07 g/L、柠檬酸三钠0.03 g/L、磷酸氢二钾0.003 g/L、硫酸镁0.005 g/L、硫酸亚铁0.0005 g/L;发酵条件为:温度30℃、摇床转速180 r/min、摇瓶装量80 mL/500 mL。在该综合条件下,发酵后的芽孢数为1.43×1011 cfu/mL,比初始条件的芽孢总数4.03×109 cfu/mL提高了34.48倍,为该菌株的工厂化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