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不同品种印度芥菜对潮褐土Cd·Pb·Zn富集能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卓  陈婧  李博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412-8414,8471
[目的]研究了7个品种印度芥菜对土壤Cd、Pb、Zn富集能力的差异和规律。[方法]采用盆栽模拟试验,以印度芥菜为试材,采用Cd、Pb、Zn 3因素、5处理水平回归正交设计方案。[结果]在土壤Cd、Pb、Zn复合污染处理条件下,7个品种地上部对Cd的富集量达2.7351.23 mg/kg,地下部对Cd的富集量达7.32101.33 mg/kg,地上部、地下部Cd含量最大值均为品种Ⅵ。地上部对Pb的富集量达16.8775.03 mg/kg,地下部对Pb的富集量达28.85613.36 mg/kg,地上部、地下部Pb含量最大值均为品种Ⅱ。地上部对Zn的富集量达153.537 346.59 mg/kg,地下部对Zn的富集量达348.91954.29 mg/kg,地上部、地下部Zn含量最大值均为品种Ⅱ。[结论]3种重金属转移活动能力大小为Zn〉Cd〉Pb。7个品种印度芥菜对重金属富集能力大小为Cd〉Zn〉Pb。品种Ⅶ在植物修复上具有最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探讨蚯蚓对铅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方法]通过网室盆栽试验,将蚯蚓放入不同浓度(0、100、300、500、1000mg/kg)铅污染的土壤中,研究蚯蚓对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以及阳离子交换量(CEC))的影响。[结果]当土壤铅浓度为0~300mg/kg时,加入蚯蚓提高了土壤的pH值。当铅浓度为500mg/kg时,加入蚯蚓降低土壤pH值,有利于植物吸收富集铅。当铅浓度为0、100、300、500mg/kg时,加入蚯蚓能提高土壤CEC,其增幅在无污染土壤中最大。随着铅浓度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加入蚯蚓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当铅浓度为1000mg/kg时,加入蚯蚓对铅污染土壤的化学性质没有影响。[结论]在铅浓度为0~100mg/kg的土壤中,加入蚯蚓可减少作物对铅的吸收,增加作物的产量;在铅浓度为500mg/kg的土壤中,加入蚯蚓可提高植物的修复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锰超富集植物短毛蓼(Polygonum pubescens Bl.)对重金属镉的响应和富集特征。[方法]采用Hoagland营养液为培养基质,设定8种镉处理浓度(0、25、50、100、200、500、800、1000mg/L)。[结果]在较低镉处理浓度(25mg/L、50mg/L)下,短毛蓼的生物量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在试验设定的各种镉处理水平下,短毛蓼根和地上部Cd含量均超过100mg/kg,Cd富集系数均大于1;随着镉处理浓度的增加,短毛蓼体内的镉含量和镉富集量显著增加,镉处理浓度超过50mg/L时,转运量系数大于1。[结论]短毛蓼对镉具有较强的耐受性和富集能力,在镉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低分子有机酸对龙葵吸收镉(Cd)的影响,以期为提高贵州地区黄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效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种植龙葵,待龙葵生长60 d后,将不同浓度的低分子有机酸(柠檬酸、苹果酸和酒石酸)及其复合处理(柠檬酸+苹果酸、柠檬酸+酒石酸)以溶液形式加入土壤,以添加500 mL去离子水为对照(CK),1个月后收获植株样品并采集土壤样品,分析不同处理对龙葵生长及吸收转运重金属Cd的影响.[结果]柠檬酸添加量为2.5 mmol/kg时龙葵单株生物量最高,较CK显著增加6.75%(P<0.05,下同),其他处理的生物量均低于CK.3种有机酸均能强化龙葵根、茎、叶和果实对Cd的吸收,表现为苹果酸>酒石酸>柠檬酸,各部位的Cd含量表现为叶>茎>根>果实,且均在苹果酸添加量为5.0 mmol/kg时达最大值,分别为CK的1.68、1.53、1.21和1.32倍.添加2.5 mmol/kg酒石酸和5.0 mmol/kg苹果酸时龙葵对Cd的累积量较高,二者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添加柠檬酸、苹果酸和酒石酸均能提高龙葵对Cd的转移和富集能力,作用表现为苹果酸>酒石酸>柠檬酸,其中,添加5.0 mmol/kg苹果酸时龙葵对Cd的富集系数最大,为12.81.相对于单一有机酸处理,复合有机酸处理对龙葵富集Cd的能力无明显优势.[结论]添加适当浓度的柠檬酸、苹果酸和酒石酸均能提高龙葵各部位对Cd的吸收及土壤Cd从地下向地上部转移的能力,促进龙葵对Cd的转移和富集;其中苹果酸添加量为5.0 mmol/kg时,龙葵对Cd的累积量相对较高且富集系数最大,对土壤中Cd的植物修复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以贵州油菜作为重金属镉的修复植物,从湖南省株洲市清水塘重金属土壤修复示范基地采集10个不同Cd浓度污染土壤,研究不同Cd浓度下抗镉真菌对贵州油菜的生长及对Cd修复的强化作用。结果表明,接菌处理明显促进了贵州油菜生物量的增加、Cd在植株体内的富集和Cd从根部向地上部分的迁移,土壤Cd处理对贵州油菜的临界毒害浓度在148.41 mg/kg左右,接菌处理使贵州油菜的Cd临界毒害浓度提高到175.35 mg/kg,接菌处理的贵州油菜在土壤Cd浓度为148.41 mg/kg时,积累量最大,为69.83 mg/kg,而不接菌的贵州油菜在土壤Cd浓度125.70 mg/kg时Cd积累量最大,为57.81 mg/kg。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锰超富集植物短毛蓼(Polygonum pubescens Bl.)对重金属镉的响应和富集特征.[方法]采用Hoagland营养液为培养基质,设定8种镉处理浓度(0、25、50、100、200、500、800、1 000 mg/L).植株收获后用自来水洗净,记录植物株高、根长,然后将根浸入20 mmol/L EDTA-Na溶液中交换15 min,以去除根系表面吸附的金属离子,最后再用去离子水冲洗3次,用吸水纸吸干表面水分.将植物分为根、茎、叶放至烘箱内,在105 ℃下杀青30 min,然后在70 ℃下烘48 h,测定植物各部分干质量,最后用不锈钢粉碎机磨细,过60目尼龙网筛.植物样品采用微波消解法用HNO3+H2O2消解.重金属镉含量的测定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WFX-110型).[结果] 随着培养液中镉浓度的增加,短毛蓼的株高、根长及生物量均呈下降趋势,但在较低浓度(25、50 mg/L)下与对照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在较高浓度下(100 mg/L以上)短毛蓼总干重明显减少,差异显著(P<0.05),表明短毛蓼受Cd毒害影响较明显;在试验设定的各种镉处理水平下,短毛蓼根和地上部Cd含量均超过100 mg/kg,Cd富集系数均大于1,当培养液中镉浓度为1 000 mg/L时,地上部镉含量高达3 070.069 mg/kg,根中镉含量高达4 863.96 mg/kg.随着镉处理浓度的增加,短毛蓼对镉的吸收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镉处理浓度为800 mg/L时,根和地上部的镉吸收量均达最大值,分别为878.88 mg/株和2 302.91 mg/株.在试验各处理水平下(CK除外)短毛蓼根和地上部均表现出较强的镉富集能力,根对镉的富集系数为4.86~55.88,地上部富集系数为2.72~6.52;从转运量系数来看,除对照外,各处理水平下转运量系数为0.73~4.95;当Cd处理浓度大于50 mg/kg时,转运量系数超过1.[结论]短毛蓼对镉具有较强的耐受性和富集能力,在镉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3种土壤螯合剂作用下黑麦草对Pb2+的富集作用和转运效果。[方法]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乙二胺四乙酸(EDTA)、氯化铁(FeCl3)和柠檬酸(CA)3种螯合剂对黑麦草修复不同浓度铅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结果]黑麦草对Pb2+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富集作用,低浓度(≤500 mg/kg)Pb2+促进黑麦草生长,高浓度(≥1 000 mg/kg)Pb2+抑制黑麦草生长。EDTA作用下,黑麦草对不同浓度Pb2+污染土壤均有良好的富集作用;FeCl3作用下,黑麦草对高浓度Pb2+污染土壤的耐受性和富集作用最好;CA作用下,黑麦草对低浓度Pb2+污染土壤的富集作用最好。[结论]施用EDTA和FeCl3后,能显著促进Pb2+从黑麦草根部向茎叶部位转移,从而提高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寻一种高效的土壤污染植物修复技术.[方法]采用植物激素(IAA、GA3、SA)和螯合剂(EDTA)复合处理分别进行叶面喷施和土壤浇灌,研究其对红苋菜修复效率的影响.[结果]复合处理可增加红苋菜在133Cs、88Sr、Cd胁迫下的生物量,对于133Cs、88Sr、Cd的吸收量、转移系数和富集系数,土壤浇灌相比于叶面喷施显著提高了133Cs、88Sr、Cd在红苋菜植株内的富集;3种激素和螯合剂的复合处理效果从好到差依次为100 mg/L SA+1.5 mg/kgEDTA、500 mg/L GA3+1.5 mg/kg EDTA、100mg/L IAA+1.5 mg/kg EDTA.[结论]土壤浇灌100 mg/L SA+1.5 mg/kg EDTA为最适宜处理,使单株红苋菜对133Cs、88Sr、Cd的富集总量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9.
白哲  董馨岚  李铭红 《浙江农业科学》2021,62(11):2232-2238
本研究以黑麦草为材料,采用盆栽土培试验,探讨Cd-Zn复合胁迫下黑麦草的生长响应及重金属富集和迁移特征,为黑麦草修复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黑麦草的生物量及植株的生长状况均受到Cd、Zn胁迫的抑制,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均在A3B3组达到最小值;在重金属Cd-Zn复合胁迫下,黑麦草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受到抑制;而细胞膜透性及脯氨酸含量较CK组显著增大。各生理指标均在高浓度Cd、Zn(A3、B3)组合条件下达到最大值,表明高浓度重金属复合胁迫对黑麦草的生理特性产生较强的毒害作用;当环境中重金属浓度较高时,黑麦草地上部及根系对Cd、Zn的吸收呈协同效应,在A3B3时达到峰值,且对Cd、Zn的富集能力表现为根系>地上部。综合分析,在高浓度Cd-Zn胁迫下,黑麦草仍能生长,说明黑麦草对Cd、Zn具有一定的耐受性;且此时黑麦草对土壤中Cd、Zn的富集系数均>1,说明黑麦草具有较好的富集能力,对Cd-Zn复合胁迫的土壤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可作为Cd、Zn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植物。  相似文献   

10.
3种植物对红壤中镉的富集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重金属超富集植物是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基础,研究了3种重金属富集植物羽叶鬼针草、美洲商陆和紫叶芥菜对重金属Cd的吸收积累规律,为植物修复Cd污染的农田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盆栽方法,在不同浓度(0、20、35、50、65、80 mg·kg-1)cd处理下,分别测定3种植物地上部与根部Cd的含量,计算了地上部Cd迁移量、根系耐性指数、富集系数,研究了土壤中Cd添加量与植物富集Cd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土壤中Cd离子浓度的升高,3种植物地上部和根系中的cd含量也在增加,相关系数都大于0.99;综合地上部与根部cd含量,地上部cd迁移量,根系耐性指数和富集系数,3种植物对Cd的富集能力的相对顺序为:羽叶鬼针草>美洲商陆>紫叶芥菜.羽叶鬼针草、美洲商陆种植在Cd处理浓度为65 mg·kg-1的土壤中和紫叶芥菜种植在Cd处理浓度为80 mg·k-1的土壤中栽培时,3种植物地上部与根部的Cd含量均超过了100 mg·kg-1,达到了cd超富集量的标准.羽叶鬼针草、美洲商陆和紫叶芥菜对Cd有很强的耐受性和富集性,可以作为先锋植物去修复被Cd污染的土壤.  相似文献   

11.
硅素调理剂在镉超标菜地中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用量的硅素调理剂对镉超标菜地叶菜吸收镉和土壤镉有效性的影响作用,以明确施硅对土壤镉的调控效应,为合理利用硅素调理剂来减少叶菜镉含量提供参考。【方法】2009 年在广州市郊镉超标菜地设置两个田间试验,研究硅素调理剂在4种施用水平下对土壤镉活性及叶菜吸收、累积镉的效应。【结果】硅素调理剂对镉超标菜地上菜心和生菜的增产效应不明显,但在用量为60 kg•667m-2时可显著增加两种叶菜体内硅含量,降低其镉含量;两种叶菜地上部硅含量分别比Si0处理增加了1.00和2.40倍,根系硅含量分别比Si0处理增加了0.95和2.37倍;在该用量水平下,两种叶菜地上部镉含量分别较Si0处理降低了25%和32%,根系镉含量较Si0处理降低了17%和15%。施用硅素调理剂后土壤DTPA-Cd含量较对照显著降低,#1菜地土壤pH较对照无明显变化, #2菜地土壤pH显著增加,但不同用量间差异不显著。【结论】适当施用硅素调理剂对降低叶菜体内镉含量效果显著,可以作为一种有效抑制镉超标菜地叶菜镉吸收的改良措施。  相似文献   

12.
镉超富集苋菜品种(Amaranthus mangostanus L.)的筛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范洪黎  周卫 《中国农业科学》2009,42(4):1316-1324
 【目的】苋菜在中国的分布很广,品种资源丰富。通过筛选耐镉苋菜品种,发掘镉污染土壤植物修复资源。【方法】采用溶液培养方法,从来自不同生态区域的23个苋菜品种(Amaranthus mangostanus L.)中筛选出具有镉超富集能力的品种;采用赤红壤、黄棕壤、菜园土进行盆栽试验,研究苋菜在土壤Cd浓度分别为5、10、25 mg?kg-1时,对镉污染土壤的修复潜力。【结果】在溶液Cd浓度3 mg?L-1条件下培养,苋菜品种天星米地上部镉含量高达260 mg?kg-1。在土壤Cd浓度 25 mg?kg-1条件下,苋菜天星米地上部镉浓度高达212 mg?kg-1,富集系数达到8.5,地上部净化率达3.8%,各镉处理水平总生物量以及地上部生物量均未显著降低。【结论】苋菜天星米基本具备了镉超富集植物的特征,可用于镉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相似文献   

13.
持续淹水对水稻镉吸收的影响及其调控机理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研究持续淹水对不同镉(Cadmium,Cd)积累水稻品种Cd含量的影响,通过分析持续淹水条件下土壤有效性Cd、植株Cd含量以及水稻根系Cd吸收转运关键基因表达,揭示持续淹水对水稻Cd积累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方法】采用水稻品种辐品36(FP36,Cd高积累品种)和中嘉早17(ZJZ17,Cd低积累品种),盆栽条件下(外源加入1.5 mg·kg-1 Cd Cl2)于水稻分蘖始期开始持续淹水处理,分蘖盛期取样分析植株Cd含量及Cd转运相关基因表达情况,测定土壤中有效性Cd、Fe、Mn含量和根膜Cd、Fe和Mn含量。相同处理继续培养至水稻完熟期,收获植株和稻米并测定Cd含量和产量。【结果】在Cd污染土壤条件下,与正常灌溉处理相比,持续淹水显著降低了分蘖盛期水稻FP36和ZJZ17的Cd含量,根部降幅分别为39.5%和33.9%,地上部降幅分别为62.1%和71.7%。在完熟期也表现相同作用效果,持续淹水显著降低完熟期水稻FP36和ZJZ17根部、地上部和稻米中Cd含量,FP36根部、地上部和稻米分别降低36.4%、43.7%和36.8%,ZJZ17分别降低62.5%、61.5%和55.4%。研究发现,持续淹水显著降低了两个水稻品种的土壤有效性Cd含量(降幅分别为12.1%和17.7%)和根膜中Cd的含量(降幅分别为52.2%和43.1%)。Cd胁迫下,持续淹水增加了土壤有效性Fe(增幅分别为23.7%和10.3%)和有效性Mn含量(增幅分别为24.5%和43.9%),也使根膜中Fe(增幅分别为83.1%和81.5%)和Mn含量(增幅分别为41.5%和27.7%)显著增加。更为重要的是,持续淹水显著下调了两个水稻品种根部Os Nramp1(58.3%和58.0%)和Os LCD(21.6%和17.8%)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论】持续淹水通过降低土壤有效性Cd含量和抑制Cd吸收基因表达(Os Nramp1和Os LCD)的双重调控作用,降低了水稻对Cd的吸收和积累。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室内培养试验探究不同生态类型蚯蚓及其接种密度对土壤物理指标、pH、养分指标和阳离子交换性能的影响,为改善华南地区水浇地土壤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设无蚯蚓对照土壤(CK)、低密度赤子爱胜蚓处理(E1: 20条,约10 g)、高密度赤子爱胜蚓处理(E2: 40条,约20 g)、低密度参状远盲蚓处理(A1: 2条,约10 g)和高密度参状远盲蚓处理(A2: 4条,约20 g),测定并对比分析不同处理的土壤机械组成、pH、养分含量和阳离子交换性能。【结果】与CK相比,各蚯蚓处理均显著降低土壤砂粒含量(P<0.05,下同),并显著提升土壤的粉粒和黏粒含量,然而相同密度下不同生态类型及相同生态类型下不同密度处理之间的机械组成均无显著差异(P>0.05)。低密度接种条件下,与CK相比,接种赤子爱胜蚓显著降低土壤pH,提高土壤交换性镁含量;接种参状远盲蚓显著降低土壤电导率和有效磷含量;相比接种赤子爱胜蚓处理,接种参状远盲蚓处理的土壤pH更高,电导率、有效磷和交换性镁含量更低。高密度接种条件下,与CK相比,接种2种生态类型蚯蚓均显著降低土壤电导率,而接种参状远盲蚓也显著降低有效磷含量及显著提高土壤pH、有机碳含量和碳氮比;相比接种赤子爱胜蚓处理,接种参状远盲蚓处理的土壤pH、有机碳、碳氮比更高,有效磷含量更低。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接种蚯蚓处理的土壤养分含量、阳离子交换性能及黏粒、粉粒含量均有提高;接种高密度蚯蚓有更高的碳氮比、有机碳、粉粒和黏粒含量,接种低密度蚯蚓有更高的砂粒和有效磷含量;赤子爱胜蚓处理的阳离子交换性能、电导率、有效磷、全氮和碱解氮含量较高,参状远盲蚓处理的pH、碳氮比和有机碳含量较高。基于主成分分析结果进行土壤综合质量指数计算,结果显示接种低密度赤子爱胜蚓处理可显著提高土壤综合质量。【结论】在华南地区水浇地的生态管理上,选择接种低密度的表栖型赤子爱胜蚓有利于改变土壤质地并提升土壤综合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马铃薯生物炭对土壤中镉的钝化效果。【方法】 以马铃薯秸秆为原料,研究不同温度制备的3种生物炭(B300、B400、B600)对水中Cd2+的吸附效果;采用室内培养实验,研究不同添加量(0.5%、1.5%、3.0%)生物炭(B400℃)对2种宁南山区典型土壤(黑垆土和山地草甸土)的pH、有机碳及DTPA-Cd含量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分析生物炭对土壤中Cd的钝化效果。【结果】 3种生物炭对Cd2+吸附能力的大小顺序为:B400>B300>B600;生物炭显著降低2种土壤中DTPA-Cd含量,其中3.0%添加量效果最好,黑垆土DTPA-Cd含量降低幅度大于山地草甸土;2种土壤的pH值和有机碳含量均与各自DTPA-Cd含量变化呈现显著的负相关;3.0%添加量的马铃薯生物炭能促进玉米的生长,降低玉米对Cd的吸收,有效抑制Cd由土壤到玉米体内的转移。【结论】 马铃薯秸秆生物炭对2种土壤中Cd的钝化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铅(Pb)、锌(Zn)、镉(Cd)单一及复合污染对多年生黑麦草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为检验多年生黑麦草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抗性能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沙培法,研究CK(不加任何重金属盐)、Pb、Zn、Cd单一及复合胁迫对多年生黑麦草株高、叶宽、根长、生物量及光合色素含量、脯氨酸(Pro)、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可溶性糖(SS)和丙二醛(MDA)等生理指标的影响,利用隶属函数对生长和生理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Pb-Zn-Cd处理对多年生黑麦草株高、叶宽、根长、分蘖数、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根冠比、POD活性和SOD活性影响最大,其中株高、叶宽、根长、分蘖数、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根冠比较CK分别下降61.9%、35.9%、66.5%、72.1%、92.8%、94.2%和20.1%,POD和SOD活性较CK分别增加64.6%和3.8倍。Zn处理对多年生黑麦草的叶绿素a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叶绿素总量和光合色素总量的影响最大,较CK分别显著下降28.6%、31.9%、20.6%和22.9%(P<0.05,下同),而对叶绿素b含量抑制最大的是Cd处理,其次是Pb-Zn-Cd处理,较CK分别下降20.3%和20.0%;所有重金属处理均使多年生黑麦草Pro含量显著增加;SS和MDA含量受Zn-Cd处理抑制最明显,较CK分别显著增加56.4%和7.0倍;复合胁迫对多年生黑麦草各指标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通过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可知多年生黑麦草对各处理的耐受性为:Zn > CK > Cd > Zn-Cd > Pb-Zn > Pb > Pb-Cd > Pb-Zn-Cd。【结论】多年生黑麦草对Zn胁迫存在一定的耐受性,而对Pb-Zn-Cd复合胁迫的耐受性最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芦荟体内重金属镉的分布及其对不同部位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重金属对药用植物的胁迫毒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在土壤中加入0.000~11.920 g Cd,在不同Cd污染胁迫情况下测定土壤、芦荟体内的Cd含量和芦荟叶片、根部抗氧化酶活性。【结果】芦荟不同部位Cd积累大小表现为:根>叶皮>叶肉;芦荟叶皮和根中Cd含量与土壤中Cd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方程分别为y=1.8369x+1.3348(R=0.9838,P<0.02)和y=13.74x+0.4681(R=0.9781,P<0.04)。当土壤中Cd为0.01~4.05 mg/g时,叶肉中Cd含量过低,未影响芦荟抗氧化酶活性;在土壤Cd 0.000~11.920 g范围内,随着土壤Cd含量的增加,芦荟叶皮抗氧化酶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芦荟根抗氧化酶活性则不断降低。【结论】芦荟根部最易吸收Cd,其次为叶皮,叶肉极少吸收Cd。芦荟根部易受Cd胁迫和毒害,芦荟叶皮可耐受一定程度的Cd胁迫,叶肉则不易受Cd毒害,其食用相对较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质量浓度老参地土壤提取液对水稻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为人参水稻轮作体系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法及基质盆栽试验,以去离子水为对照(CK),研究低(10 g/mL)、中(20 g/mL)和高(40 g/mL)3种质量浓度的老参地土壤水提液,对水稻种子萌发、幼苗生物量、根系活力、叶片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合成、电导率及净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相比,不同质量浓度老参地土壤提取液处理后水稻种子萌发率、苗高及幼苗生物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随着老参地土壤提取液处理质量浓度的升高,水稻种子萌发率逐渐增加,中、高质量浓度处理与CK差异显著(P<0.05)。当老参地土壤提取液质量浓度为40 g/mL时,单株鲜、干质量最大,分别为14.22和1.66 mg。各质量浓度老参地土壤提取液处理对苗高影响不显著,却明显抑制了水稻幼根的生长。中、高质量浓度老参地土壤提取液处理均显著促进了幼苗叶片可溶性蛋白合成,低质量浓度老参地土壤提取液处理明显促进了根系活力的增加,而高质量浓度老参地土壤提取液处理则降低了根系活力;不同质量浓度老参地土壤提取液处理均显著降低了水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绝对电导率;低、中质量浓度老参地土壤提取液处理下叶片净光合速率均有增加,而高质量浓度老参地土壤提取液处理则表现出微弱的抑制作用。【结论】老参地土壤水提取液对水稻早期萌发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且对部分生理指标(根系活力和净光合速率)表现为“低促高抑”的剂量相关性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地质高背景区镉(Cd)污染稻田水稻对Cd的富集转运特征,筛选适用于稻田安全生产的Cd低累积水稻品种,为该地区的水稻安全生产提供参考。【方法】以贵州开阳县10个主栽水稻品种为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测定土壤、水稻不同组织部位Cd含量,对比不同水稻品种对Cd的富集和转运特征,并结合水稻产量和聚类分析,筛选Cd低累积水稻品种。【结果】参试水稻品种的稻田土壤pH为5.88~6.37、全Cd含量为0.89~1.30 mg/kg、有效态Cd含量为0.40~0.58 mg/kg,不同品种间土壤pH及Cd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水稻不同组织部位间的Cd含量以茎部和根部积累较高。相对于根际土,Cd在水稻茎、根中呈明显的富集特征,富集系数均超过1.00,但多数品种谷壳、糙米对Cd的富集系数小于1.00。Cd转运系数以糙米/谷壳、茎/根转运系数较高,其中,水稻体内Cd从根向茎、谷壳向糙米的转运能力相对较强,接近或超过1.00。在水稻品种间产量无显著差异的前提下,结合聚类分析可将10个水稻品种划分为三类:第Ⅰ类(较低值类)包括成优1479和天优1177;第Ⅱ类(中间值类)包括C两U华占、黑糯80、川华优320、红优2号、C两优华占和泸香优110;第Ⅲ类(较高值类)包括金优2017和宜香优2115。【结论】10个参试水稻品种中,本地主栽水稻品种各部位相对易于富集Cd,其中,金优2017和宜香优2115糙米Cd含量严重超标,不建议在Cd污染稻田中种植;成优1479和天优1177的糙米Cd含量较低,可作为Cd低累积水稻品种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