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9 毫秒
1.
红松人工林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 红松是我国东北区域长白山、完达山、张广才岭及小兴安岭林区的一个天然优势树种。 自建国以来,对于红松占主导的优势林分,进行了多种形式的采伐与更新,以便找出既能生产大量木材支援国家建设,又能很快的把红松林更新起来,不断的扩大森林资源,使森林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作业。但在历经二十多年的过程中,在小兴安岭林区的带岭看来,凡是更新起来比较又快又好的是人工植苗更新,又慢又少的是天然更新;在迹地类型上,皆伐迹地的人工林又是非常优于择伐迹地更新后的天然  相似文献   

2.
红松林害虫种类、生态类群以及防治策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东北部山地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是以红松阔叶林为主体,以红松(Pinus koraiensis)为优势,与多种阔叶树混交,构成原生的地带性顶极群落。最近二十年来,由于大量采伐,原始红松林的面积日益减少,目前剩下的已经不多了。加之红松林天然更新十分困难,人工更新又很缓慢,这样下去红松林有绝灭的危险。为了使红松林迅速发展,目前存在不少急待解决的问题,虫害问题即是其中之一。为此,我们从1974年开始,对红松林害虫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首先,我们在红松人工林内调查了红松幼树分叉与虫害的关系,接着,我们研究了采伐迹地上为害红松幼树的球蚜,与此同时,我们以黑龙江省生态学会的名义组织力量对小兴安岭林区带岭和五营两个自然  相似文献   

3.
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et Zuce.)是我国东北区东部原始森林的优势林木和重要用材树种。解放以来,红松林的采伐有力地支援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目前,皆伐迹地人工更新的大面积红松幼林,业已茁壮成长起来。如何通过撫育管理,使之达到优质、速生、高产,是当前生产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红松生长和生态特性的了  相似文献   

4.
红松阔叶林是长期以来植物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相对稳定的森林植物群落。因此,在阔叶红松林的采伐迹地,尤其是皆伐迹地,恢复和发展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在理论与实践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诊贵的天然红松林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部山区。在长自山地区不但有水平分布,同时还有垂直分布,因长白山海拨高达2700米,而2000米以下为森林植被所覆盖。北坡自上而下,形成亚高山岳桦林、暗针叶林和红松阔叶林三个明显垂直分布带。天然红松林,除主要分布在红松阔叶林外(海拨500—1000米),在暗针叶林下限(海拨1100—1300米)向红松阔叶林过渡的地段,形成红松云冷杉林。因此,天然红松林在长白山沿垂直分布形成红松云冷杉林和红松阔叶林。 天然红松林在长期进化因素作用下,形成一定遗传结构及其功能,本文继分析研究红松阔叶林红松群体酯酶遗传变异之后,仍采用凝胶电泳技术分析研究红松云冷杉林  相似文献   

6.
杨桦林下的生境条件与红松天然更新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兴安岭林区,杨桦林是阔叶红松林皆伐或火烧后首先发生的先锋群落,是恢复红松林的过渡阶段。 试验地设在东北林业大学凉水自然保护区,海拔360—400米。于1983年至1985年进行三年小气候观测和林下更新调查,阐述了杨桦林下的小气候特点与红松天然更新及生长的关系。杨桦林与原生群落相比较,其林下各生态因子发生了显著变化,较适宜红松的更新及生长;30年生的杨桦林下红松天然更新每公顷达4000多株,而且幼苗幼树在年龄上分配比较均匀,恢复红松林的趋势很明显;林下20年生红松幼树平均高是原始林下同龄幼树的4—5倍,地径也增粗4—5倍。 恢复红松林应发挥天然更新的巨大潜力。对杨桦林下红松天然更新不好的地段辅助以人工更新,并适时疏伐上层阔叶树,为林下幼树创造更适宜的生长条件。这是加速杨桦林恢复为阔叶红松林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落叶松人工林中红松种群发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红松(Pinus koraiensis)是东北东部山地地带性植被红松阔叶林的优势种和建群种。近百年来,由于不合理的采伐导致天然红松林急剧减少,同时也使红松林自我维持的机理受到破坏,红松天然更新的过程不能顺利进行,人工更新的速度远远落后于采伐,致使人们,对红松林的前途疑虑重重。近年来提出的在次生林区栽针保阔恢复红松林的措施在实践上取得了很大成效。本文试图从红松种群发生规律的研究上探索现存的红松  相似文献   

8.
干扰对人工诱导阔叶红松林的群落结构及高等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分析表明:次生林抚育改造 32年,经过2次上层抚育采伐作业(择伐上层保留木),部分红松已进入主林层,形成优势 种群.林分乔木层具有明显的层次结构,红松在林分各层均有分布.林分各层次之间在蓄积分 配上,第Ⅰ层林木蓄积最大,第Ⅱ层次之,第Ⅲ层最小,第2次上层抚育采伐作业前蓄积比 为5∶3∶2,作业后为4∶4∶2.对林分大径木(20 cm以上)、中径木(14~18 cm)、小径 木(14 cm以下)蓄积比进行统计分析,采伐前为5∶3∶2,采伐后为4∶4∶2.同时,各试验区林木径阶呈连续分布,且中、小径木株数较多,呈现出健全的林相,为目前较理想的异龄复层阔叶红松林.上层抚育时择伐上层林木,其林分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均匀度均高于皆伐上层林木的林分,而与对照区差异较小.人工诱导阔叶红松林在上层抚育时,择伐上层林木比皆伐上层林木在保护高等植物多样性上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9.
小兴安岭天然红松林种群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自1984年10月至1987年5月,对小兴安岭东北林业大学凉水自然保护区内5.0ha的天然红松林进行了伐前和伐后调查。本文通过天然红松林每木分布位置、伐根年轮数等调查资料,将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年龄结构分析方法结合在一起,研究了红松种群结构特征,探讨了其形成的原因以及自我维持的方式。结果表明,天然红松林种群年龄结构不同于一般稳定类型年龄结构特征,其种群内缺乏40—130a的幼树;上层红松林木的空间格局是由一系列处于不同发育阶段林木斑块组成的镶嵌结构,这种镶嵌结构表现斑块间的异质性和斑块内的同质性两方面特征,异质性表现为种群水平结构是由不同发育阶段的林木斑块镶嵌所组成的;同质性则表现为林龄相近的林木呈群团状分布,这些年龄相近的林木群团在生长、发育上表现出相似的动态特征。这种红松种群结构特征形成了种群动态的发展趋势,从整个林分来看,这些不同年龄阶段的林木群团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重叠构成了整个种群的动态系列,形成了天然红松林的时空结构。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加快阔叶红松林恢复,完善"栽针保阔"恢复理论体系,并为阔叶红松林恢复实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采伐试验方法,研究上层透光抚育(对照-栽针未采伐、轻度采伐-25%、中度采伐-50%、强度采伐-75%、皆伐-100%,采伐强度是指蓄积比例)对长白山中期(33年)"栽针保阔"红松林群落结构、群落蓄积量及凋落物的影响规律。[结果]①随着择伐强度增大,红松的重要值逐渐上升(0.364%~0.732%),红松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逐渐上升,而阔叶树种重要值却不断下降。②轻、中度择伐较对照凋落物量(6.11±0.42~7.45±0.79 t/hm2)显著提高了8.6%和13.7%(P0.05),强度择伐和皆伐降低1.2%和6.7%,但仅皆伐降低显著(P0.05);对于凋落物碳储量,中度择伐使其凋落物碳储量(2.13±0.39~2.82±0.37 t/hm2)较对照提高19.5%(P0.05),皆伐使其降低9.8%(P0.05)。③皆伐、强度择伐、中度择伐和轻度择伐蓄积量(221.2~260.6 m3/hm2)较对照群落分别提高了26.9%、19.5%、15.9%和7.7%,且均与对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对于红松蓄积量(36.6~184.4 m3/hm2),皆伐、强度择伐、中度择伐、轻度择伐依次较照样地提高了5.0、4.1、2.8、1.9倍,且均与对照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从促进林分稳定性、维持凋落碳储量及提高森林的生态效益综合考虑,采伐强度应以中低度透光方式为宜。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升辽东山区低质、低效天然次生林林分质量,以1973年辽东山区20a杨桦次生林为研究对象,设计5个试验区,分别为强伐补松、弱伐补松、皆伐植松留萌、皆伐植松不留萌和对照区(不作业)。经过42a定位观测,结果表明,强伐补松试验效果最好,皆伐植松留萌次之。强伐补松林分总蓄积量最高,为359.9m~3·hm~(-2),高于对照区55.7%。强伐补松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也是标准地中最好的。通过合理经营,林下种植针叶树种红松、沙松等,并及时抚育,有助于恢复针阔混交林。  相似文献   

12.
小兴安岭过伐天然林结构特点及经营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标准地调查,对小兴安岭过伐天然林与原始阔叶红松林在树种组成、结构特点、生物多样性、建群种红松的数量、径级分布规律及演替趋势等方面的差异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小兴安岭过伐天然林与原始阔叶红松林的林分结构特点,并提出了小兴安岭过伐林的经营策略.  相似文献   

13.
采用干烧法对不同透光抚育强度下红松林建群种含碳系数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透光抚育强度下,红松各组分含碳系数分布在(405.91±12.64)~(459.31±5.73)g·kg-1之间,不同透光抚育强度均降低了红松树干的碳含量,皆伐和强度择伐方式使红松枝叶含碳量显著提高;蒙古栎各组分含碳系数分布在(404.53±1.28)~(475.47±5.41)g·kg-1,上层皆伐显著提高了蒙古栎树干的含碳系数,中、强度透光抚育与上层皆伐显著降低其树枝与树叶的含碳系数;紫椴各组分含碳系数分布在(414.24±6.85)~(479.64±7.22)g·kg-1,强度透光抚育与上层皆伐显著降低了紫椴树干的含碳系数,中、强度透光抚育与上层皆伐显著降低了其树叶的含碳系数;榆树各组分含碳系数分布在(421.18±2.94)~(476.37±2.89)g·kg-1,中、强度透光抚育与上层皆伐显著降低了榆树树干含碳系数,强度透光抚育与上层皆伐显著降低其树叶含碳系数。  相似文献   

14.
通过林下栽植红松,增加其在林分中的优势度,是加快小兴安岭天然次生林向阔叶红松林恢复进程的重要手段.然而,长期以来,小兴安岭天然次生林林下栽植红松时,没有考虑区域内不同地点对红松良种造林效果的影响,存在不适红松品种造林后适应差和生长量低等现象.针对上述问题,以小兴安岭丽林实验林场(北部)、带岭林业实验局(中部)及双丰林业局(南部)3个地点为代表,进行了次生林下红松种源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点之间,红松各种源地径、树高、3年高、当年高和保存率均存在显著差异;地点与种源在地径、树高和当年高性状上存在极显著交互作用;丽林和带岭试点铁力种源最优,双丰试点鹤岗种源最优.  相似文献   

15.
小兴安岭丰林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红松天然更新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对阔叶红松林红松天然更新固定观察研究结果进行阐述,红松天然更新数量在柞树红松林中最多,椴树红松林中次之,枫桦红松林和云冷杉红松林中最差。四个林型红松天然更新1—5年生的幼苗数量分别为其总更新株数的96%、86%、87%、82%,当年生的幼苗又占绝对优势。鼠类、鸟类,球蚜、立枯病、红松落叶病等这些病虫及动物的危害严重影响着红松天然更新的发生发展。研究成果为红松林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次生蒙古栎林抚育改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0a对次生蒙古栎林进行抚育改造试验,结果表明:次生蒙古栎林采取带状皆伐和带状疏伐相结合的抚育改造经营方向是可行的,皆伐带及疏伐带带宽均以10m为宜,疏伐带簇状更新红松,红皮云杉,皆伐带则单株或簇状更新樟子松,红松,红皮云杉均可,疏伐带二次疏伐抚育时间15a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阔叶红松林是我国东北东部山区的地带性顶级植被,但由于20世纪50年代以来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多被天然次生林、过伐林和人工林所取代。人工促进红松天然更新可加快林下红松恢复,加速阔叶红松林演替进程,因此对于红松光合生理机制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方法  为探讨人工促进红松天然更新的可行性及不同采伐强度对红松人工移植苗的生理影响,本研究选择3种不同采伐强度的样地(样地采伐强度分别为对照0、17%、35%),就红松人工移植苗和红松天然苗两种幼苗进行光合生理对比试验。  结果  (1)6年生红松人工移植苗与6年生红松天然苗的光合效率及大多数叶绿素荧光参数无显著差异,包括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碳同化量子效率、最大光化学效率、实际光化学效率、电子传递效率、开放的PSⅡ激发能捕获效率、非光化学猝灭系数;(2)从光响应参数来看,红松人工移植苗的光补偿点和暗呼吸速率高于红松天然苗,但二者差异不显著;(3)不同采伐强度中,红松人工移植苗和红松天然苗在35%采伐强度(郁闭度0.6)下的最大光化学效率最低(P < 0.05),表明两种红松幼苗在35%采伐强度下受到一定程度的胁迫;(4)随着采伐强度的增大,红松人工移植苗的净光合速率、最大净光合速率、光化学猝灭系数、光饱和点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17%采伐强度(郁闭度0.8)下达最大值。  结论  6年生红松人工移植苗与6年生红松天然苗的光合生理差异不显著,冠下更新的红松人工移植苗可以很好地适应林下环境;林冠下红松更新不提倡伐后郁闭度0.6条件下造林,可在伐后郁闭度0.8条件下补植红松幼苗。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研究长白山地区不同透光抚育强度下"栽针保阔"阔叶红松林中红松的生长情况,揭示透光抚育对"栽针保阔"红松林中红松生长过程的影响规律,旨在为阔叶红松林的恢复、经营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方法]研究5种透光抚育(未采伐对照、低度择伐、中度择伐、强度择伐及上层皆伐)对红松生长的影响。[结果]红松在群落中的地位随着透光抚育强度的增大逐步得到提升,同时透光抚育能够显著提高"栽针保阔"红松林内红松优势木(63.4%~146.5%、64.6%~158.6%)、平均木(57.9%~271.1%、42.5%~261.7%)和被压木(56.5%~182.6%、95.5%~245.5%)的树高和胸径,且呈现出随透光抚育强度的增大而递增的规律性。[结论]透光抚育能显著提高红松树高和胸径生长。  相似文献   

19.
对小兴安岭低质林的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以小兴安岭铁力林业局卫东林场的原始阔叶红松林生物多样性作为对照,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不同改造方式低质林的试验区生物多样性数据进行综合评析,并分析试验区植被恢复效果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恢复时间和改造方式对生物多样性恢复与分布起主导作用,横山皆伐带10 m带宽样地、顺山皆伐带10 m带宽样地与择伐带采伐强度41%的样地生物多样性恢复效果最好,横山皆伐带和顺山皆伐带的8 m带宽样地与择伐带采伐强度55%的样地生物多样性恢复效果次之。  相似文献   

20.
用优势树全高和胸径的关系评价红松林的立地质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柞树红松林,鱼鳞云杉红松林,云冷杉红松林,椴树红松林,枫桦红松林和春榆,水曲柳红松林是小兴安岭南坡红松天然林中常见的6个立地类型。不同立地类型红松优势树高,胸径和年龄三者之间关系分析的结果表明年龄在决定红松优势树高,胸径和年龄三者之间关系分析的结果表明年龄在决定红松优势树高上的意义不大,而优势树高与胸径的相关性密切,符合Richards方程。采用优势树在一定胸径(40cm)时的高度值表达立地指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