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辑同志: 我在外地打工,妻子前些日子也随我来到外地找活干。村干部见我家的人都走了,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要把我家承包的土地转包给别人,我说可以,但包给谁、转包费多少,他们没有讲。前两天我回家,发现我的承包地村里已经转包给了他人,并以村委会的名义与其签订了转包合同。我信不过受让人,怕他搞掠夺式经营把地种薄了,将来我回去没法种,  相似文献   

2.
我是河北涉县的科技示范户、科学种养专业户,也是当地的土专家。我与《科学种养》初识是在2006年春天,那次我从石家庄参加完农村种养能人表彰大会,回家途中在亲戚家看到了《科学种养》杂志,一下子便被里面的内容吸引住了。亲戚见我很喜欢,找出两本送给了我。我看到杂志内容丰富,实用性强,贴近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便订阅了2007年全年杂志。  相似文献   

3.
10年前,我的朋友王美玲女士到我家来玩,看到我养的小苍兰,一下子就喜欢上了。我送了她两盆,并告诉她培养方法。第二年我搬了家,冬天的阳台没有阳光,无法继续养小苍兰,就把其他几盆连花架都送给了她。  相似文献   

4.
我是学理工科的,专业和职业都与花卉无关,但因天性喜欢花,所以种花养花便成为工作之余的一大爱好。在美国生活十几年,我养过很多花,其中与我最有不解之缘的,当数圣诞仙人掌了。因为它不仅是我在美国养的第一种花,也是我养得时间最长的花,已陪伴我整整15年了。  相似文献   

5.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杂志选订册中发现了一本名叫《中国花卉盆景》的杂志。咨询邮递员后,我突然对这本杂志产生了兴趣,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订阅了这本杂志。经过苦苦等待,杂志终于一本本送到我的手中。  相似文献   

6.
《中国花卉盆景》2009,(11):48-49
我出生于一个偏僻的小山庄,自幼家境贫寒,13岁参加工作,任过教,做过工,当过兵,从事检察工作20余年。我深切感悟到父母将我养大.党和人民教我成人。所以我对生活充满了深切的感恩之情。  相似文献   

7.
两年前,我有幸得到一株落地生根。当时茎于约有30厘米,已经倒伏了,有了一个弯。我本想让其直立生长,就用竹杆支撑了一下。一段时间后,苗又长高了,上部又开始下弯,我索性顺其自然,让其自由生长了。  相似文献   

8.
去年春天,对于爱花的我来说,有一个小小的欢乐。那就是我自繁自育的一株盆栽桃树,终于在第4年春天孕育了点点花蕾。我精心呵护,一切都按我预想的那样,直至盆桃开花。  相似文献   

9.
记得30年前我从《植物》杂志上看到《中国花卉盆景》创刊的消息,立即跑到邮局去订阅。当收到创刊号时我惊喜万分,阅读到深夜。第二天当喜事一样告诉了我的花友们。从此《中国花卉盆景》成了大家阅读的“宝书”。不少人也到邮局订阅了。我是每期每篇必读,津津有味。如获至宝。30年来我一直坚持自费在邮局订阅,并按时间顺序收藏起来,以供查找。  相似文献   

10.
我1980年起正式负责单位绿化工作。虽然很喜欢种树养花.但要我全面负责绿化工作,难度还是很大的。之后没几年,《中国花卉盆景》等花卉报刊诞生了——犹如雪中送炭。我终于有了自己的老师。它创刊30年来,我认真地研读每期的文章,获取了渴求的知识。  相似文献   

11.
我叫吴德本,今年64岁,是江苏省江都市邵伯镇人。我从小随父捕鱼,改革开放后从捕鱼转为养鱼,经逐年发展,承包鱼塘达到140亩。1997年,我看到浙江人在邵伯湖边养鸭效益不错,便萌发了养鸭的念头,养鸭规模从最初的5000只很快增加到11万只。当年年底,我发起成赢了“邵伯水禽养殖专业合作社”,  相似文献   

12.
自幼受家庭熏陶,以节俭为荣,物尽其用是我们家的传统。还别说,这个传统数十年来帮我家解决了不少实际困难,对现在失业在家养病的我来说更是重要。我养的花自繁自育的多,捡来的多,送人的多,相应地买花盆的费用也多,这对工薪阶层来讲是个不小的开支。于是,我便时常用自制容器代替。当然了,我动的脑筋还不止于此:看了《中国花卉盆景》2008年10期郭树槐先生的文章及编辑的征稿后,我也想把我数十年来使用的一些方法介绍一番。  相似文献   

13.
破解费马大定理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福家院士刚才在发言中讲到费马大定理的问题,引发我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我就接着他的话题再讲两句。费马大定理我不再详细介绍了,现在的中学生对此都很了解。历史上很多数学家搞了360多年,但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当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怀尔斯解决了这个问题以后,在数学界就引起了一个很大的轰动,这是很自然的。在这里我想不谈数学问题,我想谈4点我自己的感受、体会。  相似文献   

14.
逢年过节,晚不了要喝酒。酒喝完了,酒瓶往往就丢弃了。可是现在的酒瓶,个个设计得古色古香,就像工艺品一样,丢掉实在太可异了,于是我就有收集酒瓶的习惯。时间长了,我想,这些瓶瓶罐罐除了摆在橱柜上观赏以外,还能做什么用呢?看着家里栽种的形形色色的花,我来了灵感。  相似文献   

15.
写这篇文章曾有些顾虑,因为担心有人以为我是托儿。后来还是杂志社的编辑鼓励我写,这才拿起了笔。说实话,我是真的受益了,才想介绍给大家的——“济农”养花确实不错。  相似文献   

16.
我原本不喜欢掌类花卉,然女友办公室的那盆昙花,却吸引了我。许是新长出的嫩叶,在阳光下翠绿透亮.有一丝弱不禁风的羞涩。莫名地,我有了想拥有它的冲动。  相似文献   

17.
我住在三楼,朝南有一个室内阳台,光照好,冬天阳台内只要有太阳,温度就较高,不用开空调。我在阳台外用不锈钢材料做了两个花架,可放大小二十来盆花。我喜欢养些奇特的花(相对上海地区而言)。除龙吐珠(曾在《中国花卉盆景》2008年第11期上做过介绍)外,鲜艳的紫色三角梅让我着实喜爱。我买了两盆,但一个冬天过后全死了。  相似文献   

18.
一、有缘千里来相会 1986年是《中国花卉盆景》月刊创办的第三个年头。那天,我去江苏开会返京,经过无锡站。巧的是,当时张世藩正好从无锡火车站上车,回他在北京的家。他上了火车直奔软席车厢,正好就坐在我对面的座位上……由于我们两个年龄相仿,又都在北京下车,于是在车厢里就一路畅谈起来。他告诉我:他在无锡军分区政治部工作,刚刚退下来。我告诉他:我也是当兵的。而且曾经是二野一纵司令部的一名指战员。已经离开部队,一直在地方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现又在北京创办了一个刊物……也许是因为我们有着太多相同的人生经历,一路上我们谈得非常融洽。火车到站后,在不知不觉中,我俩成了知心朋友。回到北京不久,我就在当时非常简陋的办公室,接待了这位千里有缘来相会的战友。后来张世藩同志,就成了我工作中的得力助手。  相似文献   

19.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青年,职高毕业后一直待业在家。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村委会发现了一本《科学种养》,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放不掉,杂志里介绍的人和物以及种养方面的实用技术深深地吸引了我。村支部书记见我如此酷爱《科学种养》,便说:“你拿几本回去看个够吧!”我毫不客气地把一大叠《科学种养》杂志抱回家。  相似文献   

20.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故人人我梦,明我长相忆。”杜甫的诗句,道尽了人间悲事,生离死别。然而渺渺兮犹如浩波,漫漫兮若似烟海。又有多少人和事可以常“入我梦”、令我“长相忆”呢?我的恩师贺公淦荪先生就是这样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