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燃油喷射系统是柴油机的心脏。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柴油机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使柴油机的动力性能和排放性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工作噪声进一步降低,大大提高了柴油机的使用性能。通过对柴油机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结构持点及工作原理的了解,对各部组成以及维修进行详细分析和介绍。  相似文献   

2.
从对柴油机排放影响最关键、最直接、最有效的燃料供给与调节系统出发,设计优化柴油机低排放燃油喷射系统,提高其动力性、燃油经济性。  相似文献   

3.
针对单缸四冲程柴油发动机保有量大、应用范围广,而又普遍存在油耗、排污相对偏高的问题,结合X195柴油机结构特点,在不改变原机任何结构的前提下,增设一套燃油供给系统。增设的燃油供给系统与原燃油供给系统配合,用机械控制方式代替高压电控喷射系统,实现分开喷射,以促进柴油和空气的混合、提高混合气形成质量、改善燃烧过程,从而改善柴油机经济性和排放。试验结果表明。增设一套燃油供给系统实现分开喷射,对控制排放(特别是降低噪音)有作用,此外可改善低温起动性能。采用两个喷油泵分别向一个喷油器供油,实现分开喷射,对单缸四冲程柴油机有一定的适用性和推广价值,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柴油机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柴油机燃油喷射装置的作用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柴油机的性能,应体现在最大功率的输出、降低噪声,减少有害废气的排放。燃油喷射装置将柴油定压、定量、定时并在良好的雾化状态下喷入柴油机的燃烧室内。1喷油器喷油器是燃油供给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安装在柴油机的气缸盖上,将喷油泵压送  相似文献   

5.
随着柴油机技术的不断提高,对喷油器以及整个燃油喷射系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不同的燃烧系统,要求的喷油器也不同。因此,燃烧系统与所采用的喷油器应有理想的匹配,通过提高喷油器对燃油喷射雾化和纯空气的混合以及混合物的燃烧等过程的性能,进而达到改善柴油机性能的目的。这也是柴油机能否可靠工作和使用寿命能否延长的关键,同时对环境保护——特别是排放和噪声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从生产、使用角度出发,文中对喷油器的工作原理,不同形式喷油器的喷油规律,喷雾特性以及喷油器的主要组合件——喷油嘴偶件的结构与柴油机燃烧室的关系进行了叙述和分析。喷油嘴偶件的选择必须按技术要求的程序进行逐项检查与试验来完成。  相似文献   

6.
<正>国二/国三柴油机是指排放达到《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第二/第三阶段限值的柴油发动机。国二与国三柴油机的区别在燃油供给系统:国二柴油机采用机械式燃油喷射系统,不能根据负荷的大小、温度和压力等参数的变化对喷油参数(喷油始点、喷油规律)进行灵活的调控。为了降低废气中的有害物质含量,国三柴油机采用了电子柔性控制燃油喷射系统,其控制系统由ECU(控制器)、传感器、线束、执  相似文献   

7.
从柴油机燃料供给与调节系统出发,介绍了其对非道路柴油机节能排放的影响,归纳了几种满足国Ⅲ排放法规要求的燃油喷射系统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8.
柴油机废气净化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柴油机进气燃烧系统、燃油喷射系统、废气后处理和废气再循环及燃油改质方面综述了降低柴油机排气污染物的技术措施和控制对策。为降低柴油机碳烟微粒和NOx排放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9.
共轨柴油机以其良好的动力性、排放性、经济性,在各种车辆上得到广泛的应用。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工作状况对发动机的运转性能有很大影响,不论是该系统的ECU、传感器、执行器,还是控制线路发生故障都有可能导致发动机不能启动。本文以长城公司生产的GW2.8TC电控共轨柴油机为例,介绍其共轨柴油机系统组成、工作原理,分析了引起其不能启动的故障原因,并提出了诊断思路。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目前应用的电控泵喷嘴和电控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的组成、原理和特点。为满足更为严格的排放法规要求,国外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采用了高喷油压力、电控蓄压式泵-喷嘴、压电晶体喷油器和高度柔性调节能力的高压喷油系统等新技术。通过分析这些新技术的特点,归纳出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将向高喷油压力、响应更快、多次喷射、精量控制、高度的柔性调节和低能耗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柴油发动机工作时每个循环的空气进气量基本上都是恒定的,要改变输出功率,只有通过改变喷油量(即改变混合气的浓度)来调节各个工况。因此,柴油机不能像汽油机那样可以改变过量空气系数来改变部分负荷时的排放。柴油机在相同的过量空气系数前提下,要降低废气的排放,只有通过改善发动机燃油喷射系统和对混合气质量的提高来完成。为此,论述了柴油发动机采用电控技术,特别是电控共轨式喷射技术(即共轨式燃油喷射系统),对降低柴油发动机的排放和提高有效功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具有双喷射系统的压燃式发动机中,用一个喷射系统喷射乙醇作为主燃料,另一个喷射柴油作为点火燃料,进行了不同乙醇喷射定时的性能试验和燃烧分析。结果表明,在上止点前21°CA喷射点火柴油时,乙醇可以先于柴油喷射,在上止点前25°CA喷射乙醇燃料时发动机的经济性能最佳,接近原柴油机水平,在上止点前29°CA左右喷射乙醇燃料时发动机具有较好的动力性;缸内的统计最大压力在小负荷时随着乙醇喷射定时提前而降低,在大负荷时随着乙醇喷射定时提前而提高;双燃料发动机的最大压力标准方差随着乙醇喷射定时提前而增大,并且工作循环的稳定性逐渐变差;当乙醇喷射定时在上止点前31°CA时双燃料发动机不能较好地稳定工作。  相似文献   

13.
主要介绍了4100型直喷式柴油机的燃油系统几个主要参数—喷油压力、喷孔直径和孔数、喷油嘴凸出高度及供油提前角的优化设计和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提高喷油压力,采用多孔数、小孔径喷油嘴,减小供油提前角及合理的喷油嘴凸出高度,柴油机能得到较好的性能指标。该研究结果为今后其它机型的设计和改进提供一定的经验和依据,可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4.
XN2100柴油—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对XN2 10 0型柴油机改装为柴油—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前后的性能对比试验研究 ,发现在对原机改动不大的条件下 ,改装成的双燃料发动机与原机相比 ,动力性略有提高 ,排气烟度得到改善 ;在对喷油系统做进一步的改进和优化匹配后 ,能使天然气的替代率大大提高的同时 ,发动机的性能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对比研究柴油/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特性,为柴油/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性能开发奠定基础。在YN33CRD2高压共轨柴油发动机进气歧管加装天然气燃料喷射系统形成柴油/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并利用自主开发的双燃料ECU控制器及双燃料控制策略进行柴油/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进行控制。试验结果表明:在动力性方面,柴油/天然气发动机的动力性可维持纯柴油模式的原机水平,且经济性和整体排放性能得到了较大改善,天然气替代率最高可达到85%;在经济性方面,在双燃料模式下,发动机的有效燃油消耗率要低于纯柴油模式约3%~7%,且有效热效率要高于纯柴油模式约1%~3%;在排放特性方面,在双燃料模式下发动机的NOx排放和碳烟排放均低于纯柴油模式,但碳氢排放总量高于纯柴油模式,主要是由于天然气燃烧不彻底的特性导致的。综合来看,柴油/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较纯柴油模式可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为了满足多次喷射技术对高压油泵泵油提出的新要求,该文基于GD-1电控柴油机高压油泵设计了适应于多次喷射的控制策略,并在发动机台架上对其进行了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实现了对高压油泵的有效控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出高压油泵的优越性能,并有效保证整个电控喷油系统的可靠性,为进一步改善高压共轨式柴油机的多次喷射控制和降低柴油机的排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针对6110直喷式柴油机进气系统和喷油系统的特点,设计了几种缩口燃烧室,研究了燃烧室形状对高压喷射直喷式柴油机性能和排放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缩口燃烧室有利于实现柴油机的动力性,经济性 和排放指标的折衷,特别是创造了氮氧化物排放和微粒排放同时降低的条件;大的底台体积和较长唇部的缩口燃烧室有利于延迟喷油,可以更加有利于氮氧化物和微粒排放的降低,喷油提前角和喷雾锥角决定着燃汪在燃烧室内的落点高度,  相似文献   

18.
柴油发动机由于具有动力性强、故障率低等独特的性能优势,使其在车辆与工程机械的动力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喷油泵是柴油发动机燃料供给系统中的一个关键部件,该总成部件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机械磨损等原因而出现喷油、调速失准的情况.喷油与调速失准将会导致柴油发动机工作性能下降甚至失效.为了准确地恢复喷油泵的喷油与调速性能,构建了喷油泵及其调速器的模块式检测试验平台,并以具体喷油泵为例,研究了喷油泵的试验方法,且根据柴油发动机工况的需求,明确了喷油泵及其调速器的调试校准方法.  相似文献   

19.
柴油机用双燃料法燃用甲醇的燃料控制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柴油机用双燃料法燃用甲醇的燃料控制系统的研究结果。试验结果表明:这种新的燃料控制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特点,并可使发动机获得满意的性能。在标定负荷时,发动机燃用甲醇量最大可达甲醇、柴油消耗量的80%以上(按重量计),有效热效率最高值为38.3%,比燃用纯柴油时提高了6.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