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鸡源沙门氏菌的血清型、耐药性和耐药机制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为了解不同地区鸡源沙门氏菌的血清型、耐药性和耐药机制,本研究对从北京和陕西地区分离的110株鸡(Gallus domesticus)源沙门氏菌进行了分析。血清型结果表明,沙门氏菌流行株为肠炎沙门氏菌(S.enteritidis),占76.58%。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110株沙门氏菌对1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显示对多粘菌素E的耐药性最强,耐药率为41.82%,其次依次为磺胺异噁唑(31.82%)、氨苄西林(29.09%)和多西环素(20.91%),对其余9种药物的耐药率均低于20%。耐药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相关耐药基因在耐药菌株中的携带率较高,Ⅰ类整合子主要携带氨基糖苷类、磺胺类、林可胺类等药物的耐药基因,该整合子在沙门氏菌耐药性的传播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为鸡源沙门氏菌的流行性分析以及兽医临床沙门氏菌感染的科学用药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
对白颈长尾雉圈养条件下的38个样品进行大肠杆菌分离及PCR检定,并采用肠杆菌基因间重复共有序列PCR指纹法(ERIC)剔除各个样品的重叠分离株,检测获得的170个大肠杆菌分离株对9种抗生素的耐药性、Ⅰ型整合子携带率及其可变区抗性基因,结果显示:(1)来自白颈长尾雉的分离株对实验用的9种抗生素的抗性比率和多重耐药性远高于环境源和人源者(来自白颈长尾雉的分离株100%耐受3种及以下的抗生素,而环境源者为50.7%,人源者66.7%);(2)来自白颈长尾雉的分离株的Ⅰ型整合子携带率(92%)高于环境源(87%)和人源(78%);(3)来自白颈长尾雉和来自人的大肠杆菌分离株的Ⅰ型整合子可变区抗生素抗性基因检出率相同(36%),但高于环境源(24%);(4)携带Ⅰ型整合子的分离株对实验用的抗生素的抗性百分率一般高于不携带者,只有个别种类抗生素这种差异为非显著性差异;(5)Ⅰ型整合子可变区基因盒的基因为3类,即aadA、dfrA和未知功能的orfF;aadA、dfrA的频率相同;3类基因均以基因盒形式存在,分别是dfrA17-aadA5、dfrA12-ofrF-aadA2、dfrA12-aadA2。  相似文献   

3.
空肠弯曲菌PCR-RAPD分子亚分型及其毒力相关基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13株不同来源的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jejuni)进行RAPD分析,得到15个基因型,其中菌株分布最集中的基因型为V10、V11、V12和V14,所占比例分别为11.50%、12.39%、13.27%和10.62%,不同源分离株呈高度交叉分布.空肠弯曲菌分离株毒力相关基因分析显示,黏附相关基因codF和racR的平均携带率分别为92.45%和38.69%,鞭毛蛋白基因flaA的平均携带率为73.58%;毒素调节基因cdtA、cdtB、cdtC、wlaN和virB11质粒基因的平均携带率分别为71.70%、52.83%、96.23%、12.26%和1.89%;热休克蛋白和转运相关蛋白基因dnaJ和ceuE的平均携带率分别为0.94%和65.09%,CiaB和pldA基因的平均携带率分别为39.62%和9.43%,58.82%的细菌含有6个以上的毒力相关基因.对不同来源的空肠弯曲菌毒力基因的分析结果显示,鸡源各类毒力基因的携带率普遍高于其他来源的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4.
调查奶牛乳房炎源大肠杆菌的某些生物学特性及其耐药状况,以提高药物疗效,减少牛乳中药物的残留。本研究从国内7个省、市、自治区部分地区患乳房炎奶牛的乳样中分离纯化与鉴定出95株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并对大肠杆菌分离株进行O血清型鉴定、小鼠(Mus musculus)致病性试验以及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95株大肠杆菌共鉴定出37种血清型,覆盖了54株分离株,另有2株自凝,39株未鉴定出型,较常见血清型为093和09;大肠杆菌分离株接种小白鼠剖检可见明显病变;95株大肠杆菌对16种抗菌药物中的8种药物耐药率超过50%,青霉素的耐药率甚至达到100%,同一菌株最多耐药14种,最少耐药2种,耐药6种以上菌株占到51.58%。表明,奶牛乳房炎源大肠杆菌分离株血清型比较复杂,且对多种药物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存在着严重的多重耐药情况。本研究为奶牛乳房炎疫苗的研制和乳房炎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确定导致江西南昌地区黄颡鱼腹水病暴发的病原,进行了病鱼的临床解剖观察、病原菌分离鉴定和回归感染、病原菌株药敏及毒力基因检测等系统性试验和分析。结果显示,患病鱼体鳃、肝脏、肾脏以及肠道等组织均发生不同程度的病变;由病鱼体内分离获得一株优势菌PL1,经过16S rDNA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鉴定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回归感染结果表明,菌株PL1能够引起黄颡鱼与自然患病相同的典型腹水病病症,具有较强的致病性;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菌株PL1对30种抗菌药物中多粘菌素、复方新诺明、呋喃唑酮等12种药物敏感,对氧氟沙星、红霉素和哌拉西林3种药物中度敏感,而对诺氟沙星、环丙沙星、万古霉素等15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呈现出多重耐药性。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菌株PL1携带有aerA、act、gcaT、ser、fla、ascV等6种毒力基因,表明菌株PL1具有较强的毒力。本研究为黄颡鱼腹水病的防治提供了科学指导,同时为深入研究患病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6.
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猪源大肠杆菌卡那霉素耐药基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编码卡那霉素抗性的磷酸转移酶「APH(3′)-II」钝化酶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合成一对引物PI和P2,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对26株猪源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的卡那霉炮酸转移酶「APH(3′)-II」钝化酶基因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该引物对14株分离菌株均能扩增出预期的578bp大小的PCR产物,与药敏试验的阳性符合率为93.2%。进一步用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切分析,发现所有PCR产物均出  相似文献   

7.
弹性蛋白酶基因(PAE)的克隆及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株产弹性蛋白酶的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基因组DNA为模板,经PCR扩增得到的铜绿假单胞菌弹性蛋白酶(P.acruginosa elastase,PAE)基因,与GenBank中的序列对比发现同源性为99%.成功地构建了重组表达载体pPIC3.5K/PAE,莺组质粒Sac Ⅰ线性化后转化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菌株KM71中,通过PCR和表型鉴定表明,PAE基因已经整合到毕赤酵母染色体上.经大量筛选获得48株含高拷贝的重组毕赤酵母转化子.在甲醇诱导下,经过毕赤酵母高密度发酵进行PAE的表达,经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在培养基上清中含有一明显特异性蛋白条带,大小为34kD.活性检测结果,酶活为1 060 U/mL,是出发菌株的26倍.  相似文献   

8.
冷鲜鸡肉表面四环素和磺胺耐药菌的菌群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索冷鲜鸡肉产品表面的抗生素耐药菌的菌群结构,利用IonS5TMXL测序平台对18个市售冷鲜鸡肉样品表面的可培养四环素耐药菌和磺胺耐药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类耐药菌中分别注释出59个和58个已明确属名的属,相对丰度最大的3个门均为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共享菌属中不动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变形杆菌属、柠檬酸杆菌属、香味菌属和漫游球菌属的禽源和人源分离株的多重耐药性已被大量研究所证实;而禽源肉杆菌属等16个菌属的耐药特性还未见报道。各采样点分别鉴定出5~39个特有操作分类单元,分属3~32个属。该研究反映了冷鲜鸡肉表面2类耐药菌的污染状况,为后期冷鲜鸡肉产品表面耐药菌的迁移风险评估和控制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2009年5月,贵州省贵定县人工饲养的大鲵(娃娃鱼)发生了以四肢和腹侧的皮肤溃烂、口腔粘膜弥漫性出血以及肝脏肿大为临床病理特征的传染病。本研究对该传染病进行了病原分离、动物回归、菌株16S rRNA基因测序检测、药物敏感性、药物治疗及灭活乳化疫苗免疫保护方面的实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动物回归分离菌株与病原分离菌株其形态特征及理化特性一致,分离菌基因16S rRNA测序检测与嗜水气单胞菌的同源性达到99.57%以上,因此确诊该病为鱼类嗜水气单孢菌感染。致病株具有较强的耐药性,敏感药物治疗能抗菌,但皮肤溃烂组织、深部肌肉组织抗炎效果较差。经致病菌株灭活乳化免疫和免疫保护攻毒试验表明,灭活乳化疫苗免疫平均保护率达83.33%。  相似文献   

10.
试验旨在研究长春地区奶牛乳腺炎主要病原菌的种类、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初步探讨了奶牛乳腺炎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随机选择长春周边地区不同泌乳期黑白花奶牛50头,按常规挤奶消毒,以被检乳区为单位进行采样。对乳样中细菌进行分离培养,鉴定主要致病菌,并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乳样中分离到3种主要病原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占分离菌株的67.35%;大肠杆菌占24.49%;链球菌占8.16%。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到的主要病原菌对氨苄青霉素不敏感,近100%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对四环素、痢特灵、红霉素产生耐药性;大肠杆菌对先锋霉素Ⅵ和环丙沙星敏感性较高。结论:在治疗奶牛乳腺炎时应尽量交叉用药,防止产生耐药性,并努力开辟新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植酸是植物种子中肌醇和磷的主要存在形式,由于单胃动物体内缺乏能分解植酸的酶,以植酸磷形式存在的磷难以被单胃动物吸收。植酸酶作为饲料添加剂已经广泛应用,但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刚刚开始。本研究以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CICC2462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植酸酶基因片段,并在其两端加上糖化酶基因(glaA)的5'同源臂和3'同源臂,构建农杆菌Ti质粒基因置换载体pSZHG-phy。通过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法转化黑曲霉,筛选以植酸酶基因替换糖化酶基因的同源重组转化子,以实现植酸酶基因的高效表达。结果表明,筛选获得4株同源重组转化子,同源重组率为100%,通过分光光度计法测定重组植酸酶菌株的最高发酵酶活为316.2 U/mL,为出发菌株的20.8倍,证明植酸酶phy基因是可以在黑曲霉糖化酶生产菌中实现高效表达。本研究为进一步构建食品级植酸酶工程菌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2.
2006年5月~2007年3月间,对百色市所辖12个县(区)的86个养鸭场(户)多个品种的鸭群进行鸭疫里默氏杆菌(R iem erella ana tip estif er,RA)病发生和流行情况的调查。结果从186羽具有浆膜炎病变的死鸭及其同群病鸭的肝和脑中分离到62株RA可疑菌株,通过生化试验证明它们基本符合RA的特征;应用建立的PCR技术均可从这些菌株扩增到RA的特异性基因片断;通过与阳性血清所做的玻片凝集试验证明,分离出的RA菌株全部属于血清1型;在鸭疫里默氏杆菌阳性病料中,RA单一感染的占25.81%(16/62)、RA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率56.45%(35/62)、RA与沙门氏杆菌混合感染率17.74%(11/62);病例中大肠杆菌单独感染占6.99%(13/186);2~5周龄雏鸭最易感染,北京鸭最易感染;药敏试验表明,大多数RA分离株对头孢类药物表现高敏,但总体上耐药性比较严重;分离株的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RA的致病力比较强,与大肠杆菌的混合感染的致病力更强。本研究证明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已成为百色肉鸭养殖业最常见的、危害最大的传染病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牛粪厌氧发酵沼渣中多重耐药细菌的环境污染风险,选用畜禽养殖中常用的5种抗生素(红霉素、氨苄青霉素、金霉素、链霉素、环丙沙星)对牛粪沼渣中可培养抗生素抗性细菌进行筛选。结果表明:多重耐药细菌的比例高达76.5%,其中,抗5种和4种抗生素的细菌分别有11,21株。所有多重耐药细菌均对氨苄青霉素具有抗性,抗红霉素、金霉素和链霉素的细菌分别占总多重耐药细菌数的92.0%,89.3%,61.3%。通过细菌16S rRNA测序鉴定,32株具有4种以上抗性的细菌分别属于福氏志贺氏菌、摩根氏菌和假中间苍白杆菌,均为重要的临床致病菌。使用全基因组测序对7株典型多重耐药细菌携带的抗性基因进行分析,共检测出28种抗生素抗性基因,对应9种抗生素抗性类型。通过分析抗性基因及插入序列所在位点信息发现,多重耐药细菌普遍携带含有抗性基因和插入序列共存的质粒,表明抗性基因具有高度的可移动性和较强的传播风险。综上所述,牛粪沼渣中含有大量的多重耐药细菌,可视作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储存库,应重视沼渣农业资源化利用过程中的环境风险监测与评估。  相似文献   

14.
高效纤维素优势分解菌的筛选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试验基于获得高效纤维素优势分解菌的目的,通过分离纯化初步得到30株菌株,利用刚果红染色法初筛共得到14株纤维素分解菌,并通过滤纸条崩解实验进一步进行筛选得到5株效果较好的纤维素分解菌,通过发酵产酶利用DNS显色法测定CMC酶活力和FPA酶活力最终确定了4株优势纤维素分解菌,通过测定4株菌株的羧甲基纤维素酶(CMCase)、滤纸酶(FPA)以及β-葡萄糖苷酶(β-Gase)活,验证4株纤维素优势分解菌的产酶能力,并分别命名为X-1、X-6、X-7和X-11,并将该4株优势纤维素分解菌应用于秸秆的液态发酵,其对秸秆的降解率较自然降解相比,降解率分别提高了31.92%、40.15%、35.29%和39.98%。对4株优势菌株进行了分子鉴定,根据16S r DNA序列比对结果表明,菌株X-1、X-7和X-11均为粪产碱杆菌;菌株X-6属于解糖假苍白杆菌。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一株产弹性蛋白酶的铜绿假单胞菌基因组DNA为模板,经PCR扩增得到的弹性蛋白基因,与GenBank中的序列对比发现同源性为99%。将弹性蛋白酶基因连入到表达载体pPIC3.5K中,经过酶切和测序鉴定证实弹性蛋白酶基因已插入到载体启动子下游,成功构建了质粒pPIC3.5K/PAE。将pPIC3.5K/PAE线性化,通过电转化将目的基因转入毕赤酵母KM71中,利用MD培养基筛选到近400个转化子,再经G418抗性的筛选,获得48株含高拷贝的重组毕赤酵母转化子并用PCR和弹性蛋白平板验证。经过甲醇诱导表达得到高表达的重组酵母菌株,酶活为1060U/mL是出发菌株的26倍。本研究成功克隆到铜绿假单胞菌弹性蛋白酶基因,为实现活性弹性蛋白酶的高效表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陈曦  黄道梅  孟繁博  郑秀艳  李国林 《核农学报》2020,34(10):2290-2298
为揭示贵州省市售婴儿配方乳粉(PIF)中克罗诺杆菌的污染情况及种群特征,本研究以350份PIF样品为研究对象,对PIF中的克罗诺杆菌进行分离鉴定;利用API 20E生化鉴定法、16S rRNA测序法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法对分离株进行生化表型分型和基因分型,最后利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进行菌株的耐药性分析。结果表明,350份样品中共分离出21株克罗诺杆菌,污染率为6%。21株克罗诺杆菌被分为6个生化表型,3个类群和11个序列型,其中ST193和ST157为分离自贵州省市售PIF的克罗诺杆菌的优势序列型。耐药性分析结果表明,21株克罗诺杆菌对四环素和万古霉素具有高度的耐药性,而对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和氯霉素较为敏感。本研究结果为贵州省市售PIF中克罗诺杆菌的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该文研究了分离自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地区酸马奶酒样中一株粪肠球菌(H1-1-2)的最佳培养条件和菌株的抑菌特性,从菌株的培养液中粗提了抑菌物质,并对抑菌物质的理化特性进行了初步鉴定。研究结果表明,粪肠球菌H1-1-2最适生长温度37℃,发酵4 h后pH值开始下降,7 h后菌株进入对数生长期,抑菌物质的产生是在发酵8 h以后,12 h达到高峰;发酵液经超滤、凝胶柱分离、薄层层析、紫外吸收图谱的测定,抑菌活性物质是分子量大于50 ku的蛋白类物质;粗提物在pH 1.0~10.0范围内均有抑菌活性,在pH 4.0时可耐受60℃加热30 min,耐受一些表面活性剂,但对蛋白酶、过氧化氢酶敏感。  相似文献   

18.
抗线虫基因表达载体构建与转化甘蔗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研究利用德国引进的抗线虫基因Hs1pro 1构建表达载体并转化甘蔗 (SaccharumofficinarumL .) ,以获得抗线虫转基因植株。提取克隆载体P1832用NcoⅠ酶切、Klenow补平和SacⅠ酶切 ,回收基因片段 ;提取表达载体pBIL 1用KpnⅠ酶切、T4DNApolymerase补平和SacⅠ酶切 ,回收大片段 ;目的片段用T4DNAligase连接并转化E .coli,鉴定重组质粒 ;用基因枪轰击转化甘蔗品种“ROC”16获得 16株再生苗 ,其中 4株经PCR检测呈阳性 ,通过Southern杂交 ,证明Hs1pro 1基因已整合到其中 3株甘蔗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19.
海洋微生物是几丁质酶的重要来源。本研究从青岛海域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体中分离到一株产几丁质酶的细菌QDC01,通过形态、培养特征以及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将该菌株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根据已报道的嗜水气单胞菌几丁质酶基因相关序列设计引物,克隆了QDC01几丁质酶基因,命名为ahchi(GenBank:JX863407)。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获得的基因序列及编码的蛋白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ahchi开放阅读框(ORF)长2 100 bp,无内含子,其编码的蛋白由699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74.875 kD,等电点为5.81。序列比对和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与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 subsp.hydrophila)ATCC 7966T几丁质酶基因(GenBank登录号:CP000462)的相似性最高,为98%;相应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8%。系统进化分析以及Ahchi的保守结构域分析表明,Ahchi属于Ⅰ型几丁质酶,糖苷水解酶19家族。采用限制性内切酶(BamHⅠ和HindⅢ)双酶切法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ET-30a(+)-ahchi,并经IPTG诱导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中成功表达。在基础产酶发酵条件下,菌株QDC01所产粗酶液酶活力达0.21 U/mL,采用文献报道的优化产酶发酵条件,菌株QDC01所产粗酶液酶活力可达0.58 U/mL,是前人报道的产几丁质酶嗜水气单胞菌SWCH-6所产酶活力的1.49倍,同时也高于已报道的气单胞菌(Aeromonas sp.)CJ-5的酶活力(0.41 U/mL),为微生物源几丁质酶开发应用提供了又一优良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产气荚膜梭菌在淡水鱼中的分布及毒素型,随机采取同一水库的鲤鱼、鲢鱼、鲫鱼、鲶鱼、黄鳝等淡水鱼样品420尾,细菌学方法分离肠内容物中的产气荚膜梭菌,PCR方法检测分离菌株的毒素基因确定毒素型,PCR扩增片段克隆后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并且与Genebank相应基因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自75份肠内容物样品中分离出产气荚膜梭菌;58株为C型(α、β毒素基因),13株为A型(α毒素基因),4株为B型(α、β、ε毒素基因);三型菌株均能扩增出特异性2条带;检出基因与Genebank相应基因的同源性为98.15-99.29%。在淡水鱼检出产气荚膜梭菌的α、β、ε、β2毒素基因,在B型产气荚膜梭菌中扩增出2毒素基因均属首次,本研究对水体环境的污染及人类的食品安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