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油松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特征,为人工林土壤生态系统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陷阱法和Tullgren干漏斗法,于2015年5月、8月和10月分别收集地表和新鲜枯落物层(Oi层)、半分解枯落物层(Oe层)以及矿质土层(0~2cm的矿质土壤表层(界面层)、2~5cm和5~10cm土层)的土壤动物。对收集到的土壤动物进行鉴定分类。【结果】2015年5月、8月、10月3次共收集土壤动物2 799只,隶属于6纲22目22科。3次收集的地表土壤动物共有优势类群为弹尾目、膜翅目和双翅目,地下中小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为真螨目、寄螨目和弹尾目。5月地表土壤动物功能类群以植食类为主,8月主要为植食类和捕食类,10月各功能类群的个体密度差异不明显。3次调查的地下中小型土壤动物功能类群均以腐食类为主。不同采样时期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密度的垂直变化规律不同,5月和8月Oi层的土壤动物类群数与Oe层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矿质土层,而10月各深度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差异不显著。就土壤动物个体密度的变化规律而言,5月Oi层个体密度显著高于Oe层和矿质土层,但在8月和10月的土壤动物个体密度Oe层最大,且显著高于Oi层和矿质土层。【结论】枯落物层的土壤动物类群数较矿质土层丰富;半分解枯落物层土壤动物个体密度较新鲜枯落物层高。在矿质土层,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呈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揭示黄土高原半湿润区苜蓿草地土壤干燥化发生规律与草粮轮作对干燥化苜蓿草地土壤水分恢复效应。【方法】在甘肃镇原试验站实地测定了不同生长年限苜蓿草地与不同类型草粮轮作粮田深层土壤湿度,分析了苜蓿草地土壤干层分布特征与草粮轮作对土壤干层水分恢复效应。【结果】15—28年生苜蓿草地0—1000cm土层土壤湿度平均值为10.20%,土壤干燥化速率为34.2mm·a-1,土壤干层最大分布深度超过了1400cm;苜蓿草地翻耕并轮作3—25年粮食作物后土壤干层湿度能够逐步恢复,土壤干层恢复厚度为583cm,土壤湿度恢复速率为77.3mm·a-1,土壤湿度恢复度达到83.3%。通过草粮轮作方式使15年生苜蓿草地土壤湿度恢复到当地土壤稳定湿度值需要8年以上。【结论】有利于土壤水分恢复的适宜草粮轮作模式是"10年生苜蓿→8年以上轮作粮食作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氯虫苯甲酰胺对中小型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的毒杀活性及行走能力、 爬杆能力、抓附能力等行为的影响。【方法】以水试管喂毒法对红火蚁进行防冶试验。【结果】8 mg/L 氯虫苯 甲酰胺处理 60 h 后,小型红火蚁校正死亡率为 96.55%,16 mg/L 氯虫苯甲酰胺处理 60 h 后,中型红火蚁校正 死亡率为 100.00%。8 mg/L 氯虫苯甲酰胺处理小型红火蚁 36 h 后,行走率、爬杆率、抓附率分别为 15.00%、 15.00%、11.67%,16 mg/L 氯虫苯甲酰胺处理中型红火蚁 36 h 后,行走率、爬杆率、抓附率分别为 15.00%、 13.33%、11.67%。【结论】氯虫苯甲酰胺对中小型红火蚁具有良好毒杀活性和行为影响,在红火蚁防控上具有 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低温处理对蝙蝠蛾老龄虫生存发育的影响【方法】通过低温处理(4℃、6℃、8℃、10℃)与常态饲养(15℃)蝙蝠蛾老龄虫进行对比存活率及预蛹化蛹率。【结果】饲养温度控制在6℃-10℃下虽然生长速率缓慢,老龄幼虫的体重增长较慢,7龄以上老龄幼虫后期取食减少,伴随着温度的降低本身处在一个半冬眠的状态,加上临近预蛹期老龄虫活动减少,基本不取食。但要注意低温情况下水分湿度较少,幼虫如果不取食或处理下滤纸保持湿度不够,极其容易引起后期老龄虫干缩死亡,影响化蛹质量。保持新鲜含水量大的饲料对饲养环境有一定益处,另外湿度应保持在70%范围内。在临近预蛹阶段适合老龄虫预蛹的温度为6~8℃。高于10℃预蛹阶段存活率降低,进入化蛹期间适宜温度为6℃-10℃,湿度为70%。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研究荒漠河岸林生态系统的耗水规律。【方法】本研究选择塔里木河上游流域作为研究区,通过采集不同土层的土壤样品测定其含水量,并量测不同覆盖度的浅层地下水埋深,分析了荒漠河岸林土壤水分、浅层地下水埋深时空变化规律及二者之间关系。【结果】不同覆盖度土壤水分差异显著,覆盖度越高,土壤保墒能力越强,土壤含水量越高;覆盖度越低,土壤水分活跃程度越高;同一覆盖度不同月份土壤含水量随深度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各覆盖度土壤含水量垂直变化特征总体满足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覆盖度高的各层土壤含水量随时间变化范围小。【结论】各覆盖度由表层到底层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与覆盖度有关,植被和地下水埋深越深可以有效控制土壤水分变化,而河道侧渗对地下水的补给却具有一个延迟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土壤温度与湿度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不同深度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枯枝落叶层、半分解层和壤土层的呼吸速率均随温度的升高呈指数增加趋势,而白浆土层与黄土层的呼吸速率先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当温度超过15℃时,呼吸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枯枝落叶层、半分解层的呼吸速率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大;壤土层的呼吸速率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土壤含水量约为36%时,土壤呼吸速率达到最大;白浆土层与黄土层的呼吸速率与土壤含水量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浅层土壤对土壤温度和湿度的响应要比深层土壤敏感;各层土壤的呼吸速率贡献率会随着温度变化而发生改变,深层土壤呼吸速率在低温时期的贡献率要大于高温时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陕西境内秦巴山区5个不同地区采集的昆虫进行虫生真菌分离鉴定及多样性分析,为秦巴山区农林作物害虫的生物防治提供菌种资源。【方法】2018-2019年连续2年从陕西境内秦巴山区的留坝县、柞水县、凤县、周至县和鄠邑区5个地区,选择阔叶林、针叶林及低矮灌木等不同生境进行昆虫样本采集。在无菌操作条件下,利用孟加拉红培养基分离虫生真菌,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虫生真菌进行鉴定,并采用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Pielou)对秦巴山区虫生真菌的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2018-2019年连续2年从陕西境内秦巴山区的留坝县、柞水县、凤县、周至县和鄠邑区共采集昆虫样本243只,归属于8个目。利用孟加拉红培养基从采集的243只昆虫表面和虫体中分离得到虫生真菌187株,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归属于9目13科22属。优势目为丛梗孢目(Moniliales),共120株虫生真菌(占比64.17%),归属于2科9属,其中棒束孢属(Isaria)占比最大(占总数量的18.72%)。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秦巴山区虫生真菌群落多样性丰富,但物种均匀度偏低,优势种属现象较为明显,有4个地区的优势菌均为棒束孢属(Isaria)。此外,5个昆虫采集地区虫生真菌群落具有一定的多样性,但单一地区物种分布的均匀程度较整体偏高。【结论】秦巴山区虫生真菌种类多、分布广,多样性较为丰富。  相似文献   

8.
以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太子城河流域白桦林(Betula platyphylla Suk)地为试验地,于样地中设置3处100 m×100 m标准样地,每个标准样地设置3个采样点作为重复;用环刀按照土层深度(h)0相似文献   

9.
太谷县枣园土壤动物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2003年3月至4月对山西省太谷县枣园土壤动物进行了分层取样, 大型土壤动物以手拣方法采集, 中、小型土壤动物用干漏斗法和湿漏斗法进行分离, 调查共获大、中小型土壤动物3410个, 分属于3门、7纲、15目、18类。线虫、螨类为优势类群; 线蚓类、枣尺蠖蛹、蚯蚓类、鞘翅目幼虫、双翅目幼虫为常见类群。通过6个样地对比得出, 土壤动物的类群数随着土壤养分的增加而增加, 随着土壤pH和容重的增大而减少, 且其类群数和个体数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递减。为枣园主要害虫的生态调控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清水河流域典型林分类型土壤水分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水是植被分布的限制因子,为改善清水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及土壤生态建设,对该流域典型林分类型下土壤水分状况展开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土壤剖面水分速测仪(TRIME-FM)对清水河流域立地条件一致的4种典型林分类型(落桦混交林、山杨林、白桦林和华北落叶松林)进行土壤水分的动态监测。【结果】:(1)4种林分的土壤平均含水量差异显著,其大小排序为:白桦林(17.80%)落桦混交林(14.16%)华北落叶松林(12.38%)山杨林(11.45%),8-9月份土壤蓄水量最大的为白桦林(142.40 mm),最小的为山杨林(91.60 mm)。(2)土壤含水量与降雨量呈现正相关关系,降雨量大则土壤含水量大,降雨量小则土壤含水量小(降雨量10 mm时土壤表层水分对降雨敏感性大,10 mm≤降雨量24.9 mm时10~20 cm土层水分对降雨敏感性较大),4个林分中白桦林的土壤含水量最高。(3)4个林分类型在0~80 cm随深度增加呈波浪形变化,其中华北落叶松林变化幅度最大;随土壤深度增加,各林分土壤水分变化幅度逐渐变小,变异系数也逐渐减小。0~10 cm土层对土壤蒸发的敏感性较强,20~80 cm土层对林木蒸腾耗水的敏感性较强。在0~40 cm土层范围内,白桦林各层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其他3个林分类型。【结论】该地区典型林分中阔叶林下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幅度小于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