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水稻强化栽培技术是一项充分挖掘水稻种植产量潜力、促进水稻增产的新型栽培技术。采取嫩秧早栽,"三围"种植,稀行密窝,密中有稀,稀中有密,群体个体结构合理,能够达到增产增收增效。近年来,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不断扩大,对提高水稻生产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1水稻强化栽培的技术路线水稻强化栽培是从国外引进,经国内科研、推广机构多年试种并加以改进后再逐步示范推广的一项  相似文献   

2.
改进后的强化栽培3叶至4叶1心嫩秧早栽,水源好的田宜早栽,水源差的田可稍迟,早秧、水秧都适用,但都应旌足底肥,深耕耙平,尽量选壮苗,浅水栽秧;行距、窝距均为1尺3寸,每窝3个单株,间距3寸,呈三角形。这种栽插法密中有稀,稀中有密,最大程度地减轻了植株间养分与阳光的竞争,有利于植株个体发育,因而能较大幅度增产,是当今最倡导的栽秧方式。  相似文献   

3.
不同移栽方式对水稻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就不同移栽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其效益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以丹粳253、沈农6014为试材,采用乳苗抛栽、抛秧、插秧、大垄双行水和水直播(对照)5种移栽方式,比较研究了不同移栽方式对水稻群体的产量性状及其效益的影响。[结果]不同纬度地区不同栽培方式产量差异极显著。在沈阳地区,不同栽培方式水稻产量排序依次为插秧>抛秧>乳苗>大垄双行>水直播;在丹东地区,不同栽培方式水稻产量排序依次为大垄双行>抛秧>乳苗>插秧>水直播。乳苗抛栽的产量在不同纬度地区差异很大。丹东地区的乳苗抛栽水稻的产量较沈阳的高3 486.45 kg/hm2。乳苗抛栽平均可比插秧栽培节约1 018.5元/hm2,比抛秧栽培节约726.0元/hm2。[结论]不同栽培方式之间产量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产量与每公顷穗数、每穗颖花数、成粒率、千粒重的正相关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4.
水稻强化栽培是马达加斯加和美国康乃尔大学的水稻栽培专家经20多年潜心研究,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水稻栽培新理念。该技术主要特点是小苗早栽、单株稀植、湿润灌溉、  相似文献   

5.
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是四川农大水稻所、四川省农科院、四川省农技推广总站等单位在引进国外水稻强化栽培理念的基础上,针对四川水稻生产“高湿度、低光照、小温差”的气候特点,经过3年联合攻关优化集成的一项新型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具有“嫩秧早栽、稀植壮株,湿润强根、控苗壮秆、足肥高产”的技术特点。2005年.我省各级农技推广部门依托”三百”粮食科技示范工程项目,积极开展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示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水稻(Oryza sativa L.)高光效栽培技术试验效果。[方法]在田阊设计了水稻高光效栽培技术与常规栽培技术的对比试验。[结果]水稻栽培行向为磁南偏西20°、栽培密度为(50cm+20cm)×15cm时产量最高,为8038.5kg/hm^2,比水稻栽培行向为南北向、栽培密度为(50cm+20cm)x15cm时增产3.1%,比水稻栽培行向为南北向、栽培密度为33cm×15cm时增产4.5%。[结论]该研究可为进一步探讨水稻高光效栽培技术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正>水稻栽培方式多种多样,目前提倡的是水稻钵育摆栽及抛秧栽培方式。通过大面积示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栽培技术及优势(一)钵育摆栽1、应用大中棚育苗,进行稀播育壮秧,育苗时间为4月10—20日,每公顷育苗面积76平米左右,应用561孔钵盘公顷本田需钵盘421盘,拌过筛细土1000kg,每盘播芽种45-55g,苗床浇透底水。这种育苗方式单苗占有空间大,个  相似文献   

8.
水稻钵盘育秧超稀摆栽高产栽培技术试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水稻钵盘育秧超稀摆栽高产栽培技术是用塑料钵盘育苗、手摆秧的栽培方式。是在旱育稀植机械插秧、手插秧技术和水稻抛秧栽培技术基础上,总结出的一套适应新形势的高产出、高效益的水稻栽培新技术。该技术依据水稻生物学特性,充分发挥其具有较强的分蘖能力与群体自身调节能力,充分挖掘当地水、气、光、热等自然资源的增产潜力,通过合理稀植.增强了植株自身的抗逆能力。钵盘育秧超稀摆栽既具有插秧栽培的田间分布均匀,便于作业、成熟较为一致,又具有抛秧栽培的秧壮、栽浅、返青快、分蘖多、省工、省力、省种子产量高等优点.是一项新的水稻综合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三围立体强化栽培密度对杂交水稻Q优6号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遵义市部分农户稀大窝种植水稻(密度0.6~0.8万穴/667m2),单位面积水稻产量在低水平(产量350~400 kg/667m2)上徘徊的情况,应用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技术,研究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条件下不同栽培规格对超级稻品种Q优6号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旱育秧、适当增大移栽叶龄(6~7.5叶)、移栽规格为40 cm×45 cm、每窝采用等边三角形单株苗距7 cm移栽、大田每667 m2施1 500 kg厩肥基础上补充化学氮磷钾肥、科学管水等强化栽培措施的应用,Q优6号的大面积产量可达579.7 kg/667m2以上,高于常规栽培的产量。  相似文献   

10.
<正>水稻利用钵体盘育苗进行人工摆栽栽培技术,是目前水稻栽培技术中比较先进的高产栽培技术,是在水稻旱育稀植抛秧栽培基础上又一项新的栽培技术。它具有秧苗根部营养面积大,移栽营养块不散,分苗不伤根,栽后行直苗正,群体分布合理,返青快,分蘖早,充分利用低位节分蘖,有效分蘖多,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提高结实率,抗旱增产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选用适宜品种,培育适龄壮秧,适时早栽,促进分蘖早生快发,稀植强化栽培,平衡施肥,节水灌溉和综合防控病虫草害等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规程,以及推广应用取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2.
<正>水稻强化栽培技术是充分挖掘水稻品种产量潜力,促进水稻增产的新型栽培技术。该技术与常规栽培技术相比,存在"嫩秧早栽、稀植壮株、湿润强根、控苗壮秆、肥足高产"的特点,是一项促农增收的先进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玉米为材料,探索玉米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通过对玉米覆膜栽培技术、玉米早栽以及直播技术的研究与分析,形成了玉米新型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玉米乳苗覆膜早栽和覆膜直播栽培技术。玉米乳苗覆膜早栽和覆膜直播栽培技术主要包括优选品种、双膜育苗乳苗覆膜栽培、旱地规范改制、合理增密、科学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人工去雄和辅助授粉等7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水稻塑盘中苗抛栽的生育特性,总结了其配套栽培技术,以期为水稻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水稻塑盘中苗抛栽的生育特性,总结了其配套栽培技术,以期为水稻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 小麦苗期,主要是生长叶片、根系和分蘖等营养器官,同时幼穗也在分化穗轴节片和小穗原基,是决定穗数的关键阶段,也是奠定大穗基础的时期。因此,管好小麦苗期就显得十分重要。 1 查苗补缺,匀密补稀,以肥增苗,确保全苗。小麦出苗后必须逐田查苗,对缺窝断条严重的田缺,应及时用同一品种经催芽露白的种子进行补种;对全田出苗较好,局部出现缺窝少苗的田块,可采取匀密补稀带泥移栽,栽后浇清粪水;对基本苗不足、但每窝出苗比较均匀的田块,早施重施苗肥,以肥促分蘖,优化个体,达到冬壮冬发,走稀植夺高产的路子。  相似文献   

17.
我市的水稻栽培方式多种多样,目前提倡的是水稻钵育摆栽及抛秧栽培方式.今年我市水稻钵育摆栽面积10万亩;抛秧示范面积0.1万亩.通过大面积示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栽培技术及优势 (一)钵育摆栽 1、应用大中棚育苗,进行稀播育壮秧,育苗时间为4月10-20日,每公顷育苗面积76m2左右,应用561孔钵盘公顷本田需钵盘421盘,拌过筛细土1000kg,每盘播芽种45-55g,苗床浇透底水.这种育苗方式单苗占有空间大,个体健壮.带钵土移栽,不伤根,无缓苗期,分蘖发生早,成熟整齐,米质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育栽方式对杂交稻产量及生理特征的影响。[方法]采用肥床旱育手栽、毯状苗机插和钵体苗机插3种方式,对杂交籼稻徽两优996和杂交粳稻甬优8号的产量和生理特征进行研究。[结果]钵苗机插水稻产量最高,其次为旱育手栽,毯苗机插最低,三者差异均极显著。移栽期早育手栽的群体茎蘖数较多(有分蘖),但最高分蘖期毯苗机插最多,说明后者分蘖期长、最高苗数多,最终毯苗机插的穗数最多。单叶片重和表观运转量在抽穗期和成熟期由大到小依次为钵苗机插、旱育手栽、毯苗机插;单苗干重和群体干物重移栽期由大到小依次为旱育手栽、钵苗机插、毯苗机插,至抽穗期则由大到小依次为钵苗机插、旱育手栽、毯苗机插,三者差异极显著。[结论]该研究为杂交稻超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有明显技术优势,对确保水稻丰产丰收有重要意义。本文先介绍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优势特点,然后就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研究及应用,从培养秧苗、适时栽培、合理稀植、平衡施肥、科学用水、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为农民朋友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20.
达州市达川区麻柳镇近年来在水稻机械化插秧推广、应用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表现在育秧期秧苗素质差,烂秧死苗多;秧块不标准,缺边少角问题;机插质量不高,栽不直,行与行间不均匀,造成稀密不均,缺苗漏窝率高;栽后补苗未跟上,管理不当。为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我镇水稻生产的实际情况,特提出发展建议,为今后我镇水稻机械化生产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