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选择国外根蘖型苜蓿Heinrichs,Spreador,Drylander,Ramlber,Trek,Roamer和国内育成的“中图”3号、4号根蘖型苜蓿进行营养动态及生理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国内育成的根蘖苜型蓿在抗旱在耐牧,营养成分和生物产量上均优于国外根蘖型苜蓿品种。  相似文献   

2.
引进国外根蘖型苜蓿Heinrichs、spreador、Drylander、Rambler、Trek、Roam、Kane、Rangelander品种和国内育成的"中图3号"和"中图4号"根蘖型苜蓿,进行生理特性及营养动态研究.研究表明,国内育成的根蘖型苜蓿在抗旱耐牧、营养成分和生物产量上均优于国外的根蘖型苜蓿品种.  相似文献   

3.
适宜放牧的根蘖型苜蓿生理特性及营养动态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选择国外根蘖型苜蓿润布勒 (Rambler)、兰吉兰德 (Rangelander)品种和国内育成的综合种 4号、5号、6号根蘖型苜蓿 ,进行生理特性及营养动态研究。结果表明 ,国内育成的根蘖型苜蓿在抗旱、营养成分和生物产量上均优于国外根蘖型苜蓿品种  相似文献   

4.
针对我国北方半干旱牧区生境特点和发展草原畜牧业的需要,育成适宜放牧的根蘖型苜蓿新品种--中图3号和中图4号。研究表明,按放牧前后植被特征和产草量比较,育成的新品种均优于加拿大根蘖型苜蓿Heinrichs和Trek品种,适宜在天然草地补播或混播和建立人工放牧草地上应用。  相似文献   

5.
根蘖型苜蓿能在水平根上形成根蘖,进而形成枝条的苜蓿。对国内育成的公农3号、图牧3号、图牧4号等苜蓿品种,进行根蘖性状及持久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根蘖苗在距主根40~80cm处匍匐根分生组织最活跃,单株根蘖苗数达144.2~185.8个,比加拿大Heinrichs、Spreador根蘖型品种(对照)增加19.57%~91.74%,以逐年产草量来衡量,国内育成品种产草量比对照增产16.02%~29.41%,持久性能亦较好。  相似文献   

6.
中国苜蓿繁育概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回顾了建国以来国内苜蓿的育种发展状况,进行了苜蓿的种质评价与筛选,地方品种的系统化,育成了抗寒新品种草原1号、草原2号,抗病品种中兰一号,耐盐品种中苜一号,耐牧根蘖品种公农3号、中图3号、中图4号,高产的公农1号等。提出了在我国苜蓿育种方法上,杂交育种与基本育种方法在当代育种中将继续存在,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将加快育种进程;指出了我国苜蓿育种存在的问题是育种体系不健全,育种手段方法落后,抗性育种缓慢,对引入品种缺少理论与实践的鉴定、评价,国内育成品种少,高层知识力量薄弱等。  相似文献   

7.
回顾了建国以来国内苜蓿的育种发展状况,进行了苜蓿的种质评价与筛选,地方品种的系统化,育成了抗寒新品种草原1号、草原2号,抗病品种中兰一号,耐盐品种中苜一号,耐牧根蘖品种公农3号、中图3号、中图4号,高产的公农1号等.提出了在我国苜蓿育种方法上,杂交育种与基本育种方法在当代育种中将继续存在,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将加快育种进程;指出了我国苜蓿育种存在的问题是育种体系不健全,育种手段方法落后,抗性育种缓慢,对引入品种缺少理论与实践的鉴定、评价,国内育成品种少,高层知识力量薄弱等.  相似文献   

8.
针对我国北方广大半干旱草原的生境条件,培育适宜放牧的根蘖型苜蓿新品种是当务之急。我所于1984年开始采用综合育种手段,育成“图牧3号”和“图牧4号”根蘖型苜蓿新品种,经7年时间生产应用,鲜草产量明显高于加拿大“Rangelander”苜蓿和内蒙地方品种准噶尔苜蓿。1995年起建立单播和混播人工草地,根蘖率和产草量完全超过育种指标,具有持久、耐牧和抗逆性强等特点。2000年先后在美国和加拿大半干旱草原带试种,放牧利用效果显著。目前在国内已建立2个种子繁育基地,为提供天然草地补播和建立人工放牧草地所需要的种子。  相似文献   

9.
筛选新育成的根蘖型苜蓿品种综合种4号、5号、6号共三个品系,建立人工放牧草地,第二年进行2次放牧。按放牧前后植被特征(盖度、密度、株高、根蘖发生率等)和产草量来比较,综合种6号、5号、4号均优于加拿大兰吉兰德根蘖型苜蓿和公农1号紫花苜蓿,并具有耐牧性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适宜放牧的根蘖型苜蓿新品种放牧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筛选新育成的根蘖型苜蓿品种综合种 4号、5号、6号共三个品系 ,建立人工放牧草地 ,第二年进行2次放牧。按放牧前后植被特征 (盖度、密度、株高、根蘖发生率等 )和产草量来比较 ,综合种 6号、5号、4号均优于加拿大兰吉兰德根蘖型苜蓿和公农 1号紫花苜蓿 ,并具有耐牧性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为筛选适合科尔沁沙地种植抗寒性强的苜蓿品种,本试验探究了沙地生境下不同苜蓿品种在低温锻炼期的形态特征,并分析其与苜蓿半致死温度的关系。研究表明:低温锻炼期“肇东”和“公农1号”苜蓿休眠较早;“肇东”、“东苜1号”和“草原3号”对低温较敏感;随季节性降温苜蓿秋眠芽数增加,根颈增粗,根重增加,根长增长,根冠比增大。根颈活力法拟合Logistic方程所得半致死温度表明,8个苜蓿品种抗寒性排序为“东苜1号” > “草原3号” > “农菁1号” > “公农1号” > “龙牧801” > “肇东” > “农菁8号” > “草原2号”;相关性分析表明苜蓿半致死温度与苜蓿根重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而与其他生长指标无显著相关关系。“东苜1号”、“草原3号”等抗寒性较强的苜蓿品种适合在科尔沁沙地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12.
不同苜蓿品种生产性能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吕林有  何跃  赵立仁 《草地学报》2010,18(3):365-371
为筛选适宜辽西北风沙半干旱地区栽培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于2007年采用随机区组法设计,对30个国内外紫花苜蓿品种的生产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苜蓿品种间返青期差异较大,最多相差22d,其中甘农3号(Gannong No.3)返青最早,其次为公农1号(Gongnong No.1)、敖汉(Aohan)和甘农1号(Gannong No.1),国内品种普遍返青早于国外品种;抗寒性方面,国内品种强于国外品种,具有较高的越冬率;5个入选生产性能因子中,分枝数和越冬率决定苜蓿的鲜草和青干草产量,在晾制青干草过程中,还受到主枝侧枝数的较大影响。综合评价参试品种的生产性能,以公农1号、保丰(Baofeng)、甘农3号、陇东(Longdong)、德福(Defy)、皇冠(Phabulous)、爱菲尼特(Affinity)7个品种表现最佳,具有较强的分枝能力和较高的株高,适宜该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3.
22个紫花苜蓿品种的引种试验和生产性能综合评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在半干旱的陇东中部地区,对22个国内外紫花苜蓿品种进行了品比试验和抗逆生理测定,结果表明,1)各品种当年生育期差异不显著,次年国产品种和WL系列品种返青早,不同品种显蕾初花期差异显著;大多数国外品种的抗旱、抗寒性不如甘农1号等国内品种。2)在3年干草产量中,有14个苜蓿品种比陇东苜蓿增产6.4%~25.2%,达显著水平;根据层次分析法,可将22个品种的生产性能分为4个等级,其中,皇冠、甘农1号综合评价最高。3)结合增产幅度,可以认为,甘农1号、皇冠、阿尔冈金、牧歌、巨人等品种,增产极显著、抗旱抗寒性强,稳产性好,综合评价靠前,适宜在庆阳全市大面积种植;甘农2号、苜蓿王、新疆苜蓿、甘农3号、三得利,增产显著,稳产性、综合评价较好,各地可根据生态条件、品质特性和种植目的,选择适宜品种进行种植。  相似文献   

14.
21种紫花苜蓿在西藏“一江两河”地区引种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西藏“一江两河”高海拔河谷地区豆科牧草种植的发展需求,试验研究了21个国内外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品种在该地区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参试的21个品种均能完成生育期;以鲜草产量为评价指标,德宝、新疆大叶、甘农4号和中兰1号4个品种的适应性优于其他苜蓿品种;以种子产量为评价指标,阿尔冈金最优.通过聚类分析综合考虑,新疆大叶、甘农4号和德福在高海拔河谷地区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可以进行大面积种植以提供优质蛋白饲草来源.  相似文献   

15.
几个苜蓿品种的耐旱性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从国内外引入的6个苜蓿品种的适应性及耐旱性进行了研究比较,结果表明,甘农1号,和田苜蓿,安斯塔苜蓿的耐旱性,越冬性强,产量高,显著估于当地品种沧州苜蓿,可以在当地推广使用。日本的苜蓿品种直立性好,利于机械收割,但因其对水分敏感,建议在有水浇条件的地块种植。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垦区西北部高寒地区优质牧草引种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来源不同的22份优质牧草材料通过4年(2004~2007年)的试验进行筛选,结果表明:草原2号苜蓿、肇东苜蓿、龙牧801苜蓿、农菁1号苜蓿、草原1.号苜蓿、敖汉苜蓿、公农1号苜蓿、羊草、鹅观草、冰草等牧草能够在黑龙江垦区西北部高寒地区安全越冬,产量性状、抗病性等都优于其它品种.  相似文献   

17.
为促进甘肃省河西地区优良紫花苜蓿品种的引进,在甘肃省高台县对引进的9个国内优质苜蓿品种进行了定量灌溉、无追肥模式的区域试验,观测分析了各品种的产草量、株高和茎叶比等指标。结果表明:9个苜蓿品种在高台地区普遍生长良好,生育期差异不明显;3年平均株高甘农3号最高,为94.3 cm,草原3号最低,为82.5 cm,中苜1号、甘农3号3年平均株高均显著高于草原3号(P<0.05),其他各品种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3年平均干草产量中苜1号最高,为238.41 kg/100 m^2,甘农8号最低,为200.08 kg/100 m^2,中苜1号、新牧1号3年平均干草产量均显著高于甘农8号(P<0.05),其他各品种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综合评价认为,供试9个苜蓿品种综合生产性能均较好,适宜在甘肃高台地区进行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8.
苜蓿品质是由苜蓿化学成分、采食率、消化率、能量值、家畜饲喂效果等组成的一个综合性状。为探索不同苜蓿品种间的品质差异,试验选取10个国内外苜蓿品种,于2017年和2018年第1茬初花期刈割取样,65 ℃烘干后测定茎叶比、干物质(DM)、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酸性洗涤木质素(ADL)、粗灰分(ASH)、粗脂肪(EE)指标。结果表明:茎叶比最低的品种是WL319HQ,DM含量较高的品种是中苜1号和康赛,CP含量较高且ADF含量较低的品种是康赛和WL319HQ,RFV、EE含量最高且NDF含量最低的品种是康赛,ADL含量最低的品种是骑士2,ASH含量最低的品种是中苜1号,将上述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品质最好的品种是WL319HQ,其次是康赛。从相关分析中得出:CP含量与茎叶比和ADF呈极显著(P<0.01)负相关,与NDF含量呈显著(P<0.05)负相关,与EE含量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NDF含量与ADF和ADL含量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除DM含量和ASH含量外,其他指标之间均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