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适应市场对金针菇的需求,提高金针菇的生产效益,北京市大兴区良种场食用菌生产基地经过实践,探索出一套非季节性工厂化生产金针菇的技术措施,实现了金针菇的周年生产.  相似文献   

2.
利用生料床栽金针菇,是我国近年来在食用菌生产上获得的一项新成果。此法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栽培工艺,有利于金针菇生产的推广普及,并适于大规模生产和机械操作。正常情况下,接  相似文献   

3.
复合肥配方生产金针菇,既省工又省时,而且每亩可增产25%~30%:其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4.
金针菇工厂化栽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日本和我国台湾省的金针菇栽培业都很发达,他们均采用完整的机械化、自动化生产体系进行金针菇工厂化栽培,每个栽培厂日产量都在吨级以上,产品销往世界各地。而国内金针菇栽培仍以季节性栽培为主。随着金针菇市场的不断发展,我国传统的金针菇生产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金针菇市场发展的需要,工厂化设施栽培在现代金针菇生产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金针菇规模化、工厂化周年生产的迅猛发展,金针菇病害逐年增多并加重,严重制约着金针菇工厂化生产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文中列出了当前金针菇工厂化生产中发生的主要病害种类和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6.
近十几年来,福州地区工厂化周年生产白色金针菇迅速发展,全市共有工厂化生产金针菇的企业十几家,不少还是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近两三年多家生产企业还实行走出去的战略,在北京、天津、沈阳、武汉等大中型城市兴办食用菌企业多达20多家,日产白色金针姑达50多吨,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但由于生产上湿度、温度、通风、光照的调控不当而常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1栽培季节与品种选择 金针菇是目前栽培的食用菌中对温度要求最低的一种,根据自然气候,灵寿县栽培从当年9月至第2年4月为栽培适期。从品种上讲,开始人们一商种植黄色金针菇,效益较低。后来在种植过程中,我们发发现种植白色金针菇效益较好,但由于没有优良菌株,产量上不去,生物效率在40%~50%,我们经菇农试种,精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日本白、V93等新菌株,生物效率提高到60%~70%,品质好,产量高。效益比种植黄色金针菇提高50~60元/m^2,平均每棚多收入5000元以上。  相似文献   

8.
《福建农业科技》2007,(2):42-42
位于闽清县东桥镇官圳村的闽清县三珍食用菌有限公司金针菇标准化生产基地将于2007年5月中旬投产。金针菇标准化生产基地占地面积0.67hm^2,投资200多万元,引进全自动化先进制菌生产设备,可日产2t,填补了闯清县食用菌产业生产金针菇的空白,成为福州市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9.
[目的]开发金针菇工厂化生产所需的液体菌种。[方法]从工厂化生产的菌株与二级液体菌种培养基的筛选,液体菌种培养条件的优化及金针菇液体菌种在工厂化生产的应用试验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在4个金针菇工厂化生产菌株中,金针菇工厂化生产的液体菌种开发宜以F白"18"为出发菌株;二级液体菌种的培养基宜为马铃薯15%、麸皮7%、蔗糖2%、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0.05%;培养条件为接种量10%,转速150 r/min,温度23℃,pH自然,发酵罐培养时间结束点和适宜的菌龄均为144 h;在工厂化生产应用中,液体菌种较固体菌种发菌速度快,生产周期缩短9 d,生物转化率提高了6.38百分点。[结论]该研究可为金针菇工厂化生产所需液体菌种的开发提供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利用粗木屑工厂化栽培金针菇,对不同麦麸添加量配方进行工厂化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麦麸添加量为20%时,金针菇产量最高,生物转化率为92.05%.通过培养基辅料添加量优化试验可知,麦麸15%、玉米粉5%、豆饼粉7%、石膏3%时金针菇产量最高,生物转化率达到92.47%.该配方可在金针菇工厂化瓶栽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我国金针菇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金针菇生产经历了从黄色品系到白色品系、从玻璃瓶栽到塑料袋栽、从家庭手工操作到工厂化和集约化生产的3次重大技术变革,实现了金针菇生产的跨越式发展。针对金针菇生产、育种、加工等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生产金针菇的各环节进行总结,得出了一套较佳的再生法栽培金针菇的工艺,研究结果表明:按照该工艺进行出菇,利用木屑、麸皮、玉米面的常规培养基,袋内干料在360 g时,出菇产量在450 g左右,生物学转化率可达125%~128%。该法生产出的金针菇品质优良、货架期长、培养原料广泛,推广市场前景巨大。  相似文献   

13.
陈绍军 《农技服务》2003,(12):30-30
<正> 金针菇两头套袋卧式出菇技术,近年来在四川已被广泛采用,因为它有效解决了因条件有限而难以总体控制二氮化碳浓度的技术难题,为金针菇的优质高产创造了较为有利的条件。实践证明,利用该技术生产的金针菇优质率可达95%以上。现将其技术介绍如下。 菌种的选择、一二级种的培养、培养料配方、拌种照常规操作。 1、出菇袋的制备 用直径20厘米(或22厘米)、长40~45厘米、厚0.05厘  相似文献   

14.
金针菇多糖研制功能性酸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生产新型金针菇多糖功能性酸奶的方法。[方法]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以所提取的水溶性金针菇粗多糖为功能性辅料,以鲜奶为主要原料,研制金针菇多糖酸乳,通过各项试验,确定复合稳定剂的最优配方以及酸奶最优生产工艺参数。[结果]结果表明,复合稳定剂的最优配方为0.03%黄原胶、0.01%明胶和0.01%羧甲基纤维素钠。酸奶最优生产工艺参数为金针菇粗多糖加入量0.8%、白砂糖加入量5.0%、发酵时间为6h,获得酸奶感官评分为95分。[结论]该研究为金针菇的深加工开辟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金针菇工厂化栽培在各地迅速发展。在福建,采用再生法栽培模式,厂家都实行自行制作菌种。菌种生产程序通常分为母种、原种、栽培种3个层次,其制作过程包括培养基配制、接种、菌丝培养等。在制种过程中,培养基灭菌和接种操作等不规范都容易造成污染,掌握好菌种制作技术是控制污染的关键。笔者从事金针菇菌种生产已有多年,其污染率控制在2%以内,现将制作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凝固型金针菇酸奶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以金针菇发酵上清液或发酵混合液与鲜牛奶按不同比例混合对凝固型酸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10%金针菇发酵上清液或15%发酵混合液到鲜牛奶中,再加入6%的蔗糖和0.2%黄原胶,采用普通酸奶的制作工艺可生产出具有菇味清香、酸甜适口、凝乳均匀、色泽淡黄的凝固型金针菇酸奶。  相似文献   

17.
该研究以瓶栽模式为例,介绍了金针菇周年工厂化生产环境智能化控制技术,以期实现金针菇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周年化生产。  相似文献   

18.
刘传会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0):1985-1986,1996
以玉米芯为基料,设计5个配方进行金针菇工厂化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配方D(玉米芯45%、杂木屑22%、麸皮20%、玉米粉10%、石膏粉2%、石灰粉1%)在金针菇工厂化生产中,表现出菌丝生长速度快、第一潮金针菇子实体平均产量与CK无差异、原材料成本低等优势.使用配方D进行7个不同装瓶量试验,结果显示处理⑤(750 mL单瓶装干料350 g)的第一潮金针菇子实体平均产量最高,为229.20g/瓶,为培养料干重最佳单瓶装料量.  相似文献   

19.
李春华 《油气储运》2011,(20):15-16
栽培金针菇的原料丰富,成本较低,深受农村种植户的喜爱。随着金针菇生产面积逐渐扩大,生产问题也逐渐显现,为了使金针菇生产向规模化发展,现将生产中易出现的问题及预防措施介绍如下。1.接种后菌种块不萌发或菌种萌发慢,菌丝生长缓慢、长势差  相似文献   

20.
所谓反季节栽培,就是指在不能正常生长的季节里进行栽培,体现在食用菌生产上,其本质主要就是一个时间差的问题,也就是在不能正常生产的自然季节里,通过改进设施设备、人工调控条件及其它辅助手段进行的栽培,并且还可获得与正常季节的生产相近的生产效果;比如较典型的金针菇夏季栽培、草菇的冬季栽培等等。如低温品种的金针菇,应该在11-2月份出菇,但采用设施自动控制栽培,则可在夏季产出;又如草菇,一般只在6-8月份出菇,通过调控条件,使之在其它季节上市,按照“货少价扬”的市场规律,效益之高是很自然的事情;其实这也正是“人无我有”思路在市场经济中的必然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