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2015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发展农业新型业态做出了具体要求: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本文将从"‘互联网+’概念提出"和"‘互联网+农业’典型案例"两个方面来阐述"互联网+"与现代农业的融合过程及状态,为推动"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更多参考。  相似文献   

2.
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能力是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更是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有力保证。本文以河南省民办院校为背景,初步构建民办院校"双师型"教师胜任力模型,该模型包括教学能力、协作能力、科研能力、发展能力、人格特点、管理能力六个因子,为"双师型"教师胜任力的提高及民办高校进行招聘、培训、人力资源管理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掌握广西"互联网+"的发展现状,为"互联网+"助力广西蚕桑产业经济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归纳总结的方法,系统分析"互联网+"在广西蚕桑产业的管理、生产、经营和服务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路径。【结果】蚕桑产业是广西优势特色农业,桑园面积和蚕茧总量持续12年全国第一。随着"互联网+"与现代农业产业深入融合,给传统蚕桑产业注入了新活力,广西蚕桑产业也驶入新航道。但是广西发展"互联网+蚕桑产业"存在缺乏科学规划,管理效能低下;生产模式单一,互联网应用受限;互联网构建不足,物联网发展滞后;信息平台缺乏针对性,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建议】广西蚕桑产业应当紧握"互联网+"为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提供的历史机遇,强化互联网技术在蚕桑产业的应用,推进"互联网+蚕桑管理",提高管理效能;推动"互联网+蚕桑生产",提升高效生产能力;加强"互联网+蚕桑营销",助力蚕桑产品流通;打造"互联网+蚕桑服务",搭建信息沟通桥梁,以促进广西蚕桑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际间竞争的加剧,在国家必须进行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各行各业对高职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具体,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加强"双师型"高等职业教师队伍建设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通过查找目前"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如高职教师准入门槛不合理、专业设置等与现代产业需求匹配度不高等,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推进"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的完善,加快建成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5.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7):187-189
加快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建设,是打造现代农业发展升级版的重要引擎。益阳的发展优势有产业发展基础基本夯实、生产管理科技含量快速提升、产业集群发展迅速、集约化经营态势良好、惠农信息服务提质升级等;面临的主要挑战有顶层设计的挑战、快速发展的挑战、深度融合的挑战。应通过"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精细农业、高效农业、绿色农业,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其路径包括顶层设计要实、工作布局要全、保障措施要硬、宣传推介要勤、监督管理要严等。  相似文献   

6.
新余市以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加快推进"互联网+农业"发展,积极开展农业物联网、农产品电子商务和农业信息综合服务,促进"1+2+3"六次产业融合,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本文作者提出了以"互联网+"促进农业产业融合的基本思路、重点目标和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服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重要路径,是国家"双高"院校建设任务的关键内容。在"1+X"证书制度试点背景下,以食品类专业为例,分析了"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理念,并从组建团队、加强教学团队教师能力建设、构建对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课程体系、创新模块化教学模式、创新体制机制五个方面进行探索研究,旨在深化"三教"改革,为职业教育"增值赋能、提质培优"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和参考措施。  相似文献   

8.
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建设一支具有教师资格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既是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为此,应通过加强实训教学环节、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积极开展创新教育和科技活动、制订激励机制等措施,使更多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相似文献   

9.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从来源渠道来讲,无外乎有三种途径:培养、引进、兼职,从长远来看,培养是一种必要措施。酒店管理专业在其专业特点上有其特殊性,所以决定了酒店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必须针对这些特殊性而进行。本文对双师型教师的本质及酒店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的特殊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1):347-348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抓好新时代"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还存在较大的不足。为此,要通过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培养规划和组织机构,重视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引入,强化对引入高端人才的专业实践技能培养,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激励机制、评价机制,教师专业实践技能强化等路径,来改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状况。  相似文献   

11.
正为探索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之路,五常市紧紧抓住"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机遇,按照"政府主导整合机构、技术支撑打造平台、全程覆盖综合配套"的思路,组建了以公益性为主的五常农业物联网服务中心,形成了水稻产业"互联网+物联网+四大服务体系"模式,有效破解了当前公益性服务体系网破、线断不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矛盾。2014年,五常市政府投入4500万  相似文献   

12.
正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互联网+"代表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新趋势,也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了新路径、新方法。"互联网+农业"是一种生产方式、产业模式与经营手段的创新,通过便利化、实时化、物联化、智能化等手段,对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农业产业链环节产生深远影响,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新动力。以"互联网+农业"为驱动,有助于发展智慧农业、精细农业、高效农业、绿  相似文献   

13.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0):262-263
本文以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国土测绘与规划专业"双师型"建设为例,阐述了国土测绘与规划专业"双师型"教师的现状,分析了产生的原因及具体表现,最后根据校企协同育人的模式,提出了该专业"双师型"教师伍建设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给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带来了深刻变革,"互联网+"现代农业取得了可喜成果。事实上,关于"互联网+三农+保险"的发展前景,相关部门早有预见。农业部副部长屈冬玉曾在公开发言中表示,要把握时代机遇,众筹共享,合力推动"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为农业农村经济实现"弯道超车"和"跨越发展"提供新动力。"三农"保险市场迅猛发力  相似文献   

15.
从互联网+生产、互联网+经营、互联网+服务、互联网+管理、互联网+创业等方面介绍了临洮县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提升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产能力、农业资源利用率,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6.
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服务于现代农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建设。农业职业院校应坚持"打农字牌,走行业路",坚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了实现培养人才和社会服务两个目标,农业职业院校必须发挥农业职教品牌优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发挥中高职农业职业院校涉农专业优势,校校、校企深度融合,围绕区域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趋势,多渠道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积极服务"三农"建设。  相似文献   

17.
正涿鹿县多措并举,创新发展模式,调顺产业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农民推广新品种,采用新技术,带动特色种植业提质增效。一、现代园区带动特色种植业规模化发展涿鹿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面积18.5平方公里,覆盖矾山镇6个行政村,园区以"公司+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方式经营,尝试通过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带动葡萄、杏扁等农业产业化项  相似文献   

18.
通过淮安市"互联网+现代农业"模式的建设与发展,深入推进互联网技术与模式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方面的应用,构建农业产业众创空间与发展生态,为全市的农业农村发展开拓新的渠道。  相似文献   

19.
正推荐语"互联网+"代表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新趋势,也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了新路径、新方法。"互联网+农业"是一种生产方式、产业模式与经营手段的创新,通过便利化、实时化、物联化、智能化等手段,对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农业产业链环节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动力。以"互联  相似文献   

20.
正近日,浙农控股集团联合浙江日报来到嘉兴平湖市浙农新仓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开展以"推进粮食产业数字化转型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为主题的春季惠农服务活动,在为当地农户送去价值万元的优质农资产品的同时,还组织农业专家和种植大户们参观了新型庄稼医院、平湖数字农合联、无人机飞播等数字化赋能现代农业发展的鲜活案例,为农民高效经营现代农业拓展了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