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采用大田品种诱发结合自然发病的方法,鉴定2020—2021年参加贵州省小麦区域试验的小麦品种(系)对锈病和白粉病的抗病性情况,分析11个品种对锈病和白粉病的抗性与表型性状的相关性,为评估区试小麦品种对锈病和白粉病的抗性及小麦白粉病和锈病抗性育种提供支持。在11个参加小麦区试材料中,表现为抗白粉病的有10个品种,占11份鉴定材料的90.91%,其中7个品种表现为免疫或高抗病性、3个品种表现为中抗病性;11个品种都表现为抗条锈病,占鉴定品种的100%,其中1个品种表现为免疫、9个品种表现为高抗、1个品种表现为中抗;11个品种都表现为抗叶锈病,占鉴定品种的100%,其中1个品种表现为完全免疫、6个品种表现为高抗、4个品种表现为中抗;在参加试验的11个品种中有10个品种对叶锈病、条锈病和白粉病均表现抗性,占鉴定品种的90.91%,11个区试小麦品种的抗病性存在较小差异。筛选鉴定出对3种病害表现高抗性的5个品种,分别为贵农麦1803、贵农麦20-1、黔1104、贵农19(CK)和贵农麦19-9,可作为抗病育种的优异备选材料。  相似文献   

2.
1996年对52份意大利小麦品种进行抗条锈性分小种接种鉴定和田间抗病性及农艺性状观察试验,结果表明成株期表现抗条锈病的有23份,对条锈菌新优势生理小种条中30、31号表现抗病的有37份。结合农艺性状观察和田间抗条锈病、抗白粉病表现,筛选出了普通小麦Pascal等13份抗病性强、农艺性状较好的材料。  相似文献   

3.
1995~1998年对90份贵农系小麦种质资源进行抗条锈性分小种鉴定和田间抗病性以及农艺性状观察试验,结果表明,全生育期表现抗病的有贵农21等49份。结合农艺性状观察和田间抗条锈病、白粉病表现,筛选出了贵农22等15份抗病性强、农艺性状较好的材料。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是小麦条锈菌新小种产生的重要地区之一,了解2016年以来四川小麦育成品种(系)对当前流行的条锈菌生理小种和致病类型的抗性水平以及明确其抗条锈病基因的分布状况,可为四川育种防控小麦抗条锈病和品种布局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选择2个小种CYR32和CYR34对78份四川小麦育成品种(系)进行苗期鉴定,利用当前小麦条锈菌优势小种CYR32、CYR33、CYR34,以及贵22-14、贵农致病类群等混合菌进行成株期人工接种鉴定,并利用19个抗条锈病QTL和基因QYr.nwafu-4BL、Yr5、Yr10、Yr15、Yr17、Yr18、Yr26、Yr28、Yr29、Yr30、Yr36、Yr39、Yr41、Yr48、Yr65、Yr67、Yr78、Yr80和Yr81的分子标记对供试材料进行抗条锈病基因检测。结果表明,在78份供试材料的苗期鉴定中,对CYR32表现出抗性的有60份,占76.92%;对CYR34表现出抗性的有40份,占51.28%;同时对CYR32和CYR34表现抗性的有36份,占46.15%。78份小麦品种(系)在成株期均表现抗条锈病,其中绵麦835、蜀麦1743、蜀麦1829和蜀麦1868表现为免疫。苗期和成株期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成株期抗性材料有42份,占53.85%;全生育期抗性材料有36份,占46.15%。分子检测结果表明,可能携带QYr.nwafu-4BL、Yr15、Yr17、Yr18、Yr26、Yr28、Yr29、Yr30、Yr39、Yr41、Yr65、Yr67、Yr78、Yr80和Yr81的材料分别有5、5、45、2、30、5、30、39、3、2、22、8、23、6和24份。同时携带2~6个抗条锈病基因的聚合材料分别有24、22、11、14和3份,占94.87%。所有供试品种(系)均未检测到Yr5、Yr10、Yr36和Yr48,仅西科麦18未检测到上述19个抗条锈病基因,可能携带其他已知或新的条锈病抗性基因。本研究鉴定了78份四川小麦育成品种(系)对条锈病抗性水平整体较好,明确了其携带的抗条锈病基因,为利用其培育持久抗性小麦品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小偃麦异代换系抗病基因的鉴定及其SSR分子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偃麦山农87074-557是小麦一长穗偃麦草双体异代换系,它保留了偃麦草的许多优良特性,是小麦抗病育种和遗传改良的基础材料.本文利用接种鉴定法对山农87074-557的抗病性进行鉴定表明:其对白粉病和条锈病均表现免疫,其抗性基因来源于长穗偃麦草,且其白粉病和条锈病抗性均分别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在592对小麦SSR引物中寻找到1个标记Xgwm344120/150与白粉病抗性基因和条锈病抗性基因连锁,推测白粉病抗性基因可能为新基因,条锈病抗性基因可能不同于已定位的抗小麦条锈病基因.  相似文献   

6.
为了初步明确39份外引小麦种质中条锈病和白粉病抗性基因组成,利用共分离或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对抗条锈病基因Yr5、Yr10、Yr18和抗白粉病基因Pm4、Pm13、Pm21进行检测,同时结合田间鉴定,对外引种质的抗病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携带Yr18基因的种质有6份,对条锈病菌表现近免疫至中抗,抗性表现稳定; Yr5连锁标记S1320阳性的种质有21份,Yr10连锁标记SC200阳性的种质有2份,但标记阳性的种质中抗病性表现不一致,可能跟载体品种的遗传背景有关,利用这些分子标记进行辅助育种时,要结合接种鉴定结果综合判断。Pm4基因基本丧失白粉病抗性,携带该基因的7份种质中仅有1份抗病。在39份种质中,均未检测到抗白粉病基因Pm13和Pm21。此外,有2份种质澳阿优1号和bermude兼具条锈病和白粉病抗性,综合抗病性好,在育种中可以合理利用。为小麦抗病育种亲本选择和种质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菲利普孢囊线虫(Heterodera filipjevi)是我国新发现的一种小麦病原线虫。通过室内盆栽接种和田间病圃鉴定, 采用相对抗病指数法和Pf/Pi比值法评价75份CIMMYT小麦品种资源材料对菲利普孢囊线虫河南许昌群体的抗性, 为抗病育种提供了种质资源信息。在供试材料中未发现免疫品种, 其中6R(6D)抗性最好, 2种鉴定条件下均表现高抗;MACKELLER、CROC_1/ AE.SQUARROSA(224)//OPATA*1、CROC_1/AE.SQUARROSA (224)//OPATA*2、CPI 133842、CPI 133814和TRIDENT等6份品种材料在室内接种鉴定中达到抗病水平;田间病圃鉴定中除6R(6D)表现高抗水平外, 另有CPI 133842、CPI 133814、DURATI和TURCAN#39表现高抗, ID-2150、BAXTER和MACKELLER等14份品种材料达到抗病水平。室内接种鉴定较田间病圃鉴定发病严重, 且简便易行, 鉴定结果更可靠。鉴定结果表明, 相对抗病指数法可以作为一种评价小麦品种对孢囊线虫病抗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1986~1995年,使用9个条锈菌生理小种,叶锈菌4个生理小种群和河北省小麦白粉病菌混合菌系,共鉴定小麦品种资源材料4978份。筛选出抗条锈病材料733份,其中免疫材料181份;抗白粉病材料575份,其中免疫至高抗材料229份;抗叶锈病材料577份,其中免疫至高抗材料365份。有些兼抗两种或三种病害  相似文献   

9.
豌豆抗白粉病资源筛选及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豌豆白粉菌引起的白粉病是豌豆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本研究在控制条件下苗期接种鉴定了396份豌豆资源对2个不同地理来源的豌豆白粉病菌分离物EPBJ和EPYN的抗性,用4个与豌豆抗白粉病基因er1连锁的SCAR标记对66份免疫或抗病资源进行标记基因型鉴定。结果表明,在鉴定的396份资源中,有101份资源表现免疫或抗病,其中对分离物EPBJ和EPYN免疫的资源分别为59份(14.9%)和60份(15.2%),对2个分离物均免疫的资源有54份(13.6%);在鉴定的82份中国资源中,有8份对2个分离物均表现免疫。分子标记将66份免疫或抗病资源鉴定为13个标记基因型,同一地理来源的抗性资源分属不同的标记基因型,其中8份来自中国云南的抗性资源分属7个标记基因型。研究表明,中国存在有效的豌豆白粉病抗源,抗性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对155份小麦种质资源的抗纹枯病性进行了2年的自然病地鉴定,鉴定出抗病材料26份,其中13份属丰源,特别是有些大面积推广品种也表现抗病,表明抗纹枯病能够并且容易与丰产性状很好地协调结合,这对小麦抗纹枯病育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相关分析表明,抗纹枯病性与叶相、茎秆质量等12个性状相关系数均未达0.05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1.
野生大豆资源对灰斑病抗性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野生大豆资源对灰斑病抗性鉴定,旨在为拓宽大豆灰斑病抗病的新基因资源和鉴定新的抗病种质,用于抗灰斑病育种工作。在大豆生育阶段R3-R4时期对104份野生大豆材料进行人工接种灰斑病菌。结果表明:抗病材料有29份,占供试材料的27.9%;中抗材料有45份,占供试材料的43.3%;感病材料有30份,占供试材料的28.8%。用灰斑病菌多菌株接种于104份野生大豆材料进行抗病性指数测定,结果表明:有86份材料抗性指数较高,对不同来源的菌株均表现了一定的抗病性,这些材料可用于水平抗性育种工作。野生大豆资源中有丰富的抗灰斑病基因资源,即有单一抗性资源还有广谱抗性资源。  相似文献   

12.
近两年来,我们通过900多份小麦地方品种的整理编目工作,鉴定筛选出对条锈病免疫至近免疫的材料16份,粗蛋白含量在16%以上的材料16份。条锈病的鉴定方法:除在邻近田间设诱发行,用当前流行的条锈病优势小种条中22、23、25、26、27号的混合菌种进行接种外,并采用直接注射法,于成株期,利用上述条锈混合菌种,直接针刺到各品种茎上,注射3—4个茎,观察其发病情况。  相似文献   

13.
将158份黄淮地区栽培大豆资源和138份野生大豆资源分别接种SMV东北3号株系和黄淮7号株系,重复鉴定1年。在供试的栽培大豆材料中,有14份材料对黄淮7号株系表现抗病,占出苗材料的9.79%;有36份材料对东北3号株系表现抗病,占出苗材料的39.13%;其中有7份材料对这两个株系都表现出抗病,占4.43%。在供试的野生大豆材料中,分别有3份材料对黄淮7号株系表现抗病,占出苗材料的3.06%;有6份材料对东北3号株系表现抗病,占出苗材料的4.72%。  相似文献   

14.
1983年以来,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安阳小麦研究室引进了智利、墨西哥、美国、土耳其、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等国外小麦种质资源651份,经过田间调查和抗病性鉴定(条锈病接种的生理小种为条中17、18、20、23、25、27、28号的混合菌种,叶锈病接种的生理小种为叶1、叶2、叶3、植17、植20的混合菌种),筛选出一批综合性状好、可供育种利用的材料,现重点介绍几个大穗抗病材料在本室原始材料圃内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大豆种质资源对灰斑病抗性评价和广谱抗源鉴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马淑梅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7):260-264
对中国南北方大豆品种和新品系进行抗灰斑病鉴定,旨在为抗病育种提供优良抗源和挖掘新的抗病基因。大豆生育期进入R3~R4阶段对593份大豆材料进行人工接种灰斑病菌。结果表明:北方高抗材料比例明显高于南方材料;在高抗材料中品种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品系和资源,抗病材料中资源所占的比例高于品种和品系;不同区域品种、品系均有抗灰斑病的材料;高抗和抗病品种为92份,高抗和抗病品系为57份。对200份材料多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有55份材料抗5~10个生理小种,其中抗5~7个生理小种的材料为48份。南北方大豆资源中均有抗灰斑病的材料,北方高抗材料比例明显高于南方材料,抗病材料南北方持平。  相似文献   

16.
利用我国流行的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CY28、CY29、CY30、CY31、CY32和水源11致病型4对102份硬粒小麦-粗山羊草人工合成小麦材料进行抗病鉴定,其中CI108(组合为GAN/Aegilops squarrosa 201)对上述6个流行生理小种均表现免疫。利用CY31对杂交组合CI108/铭贤169正交、反交的F1材料以及F2代群体进行抗病鉴定,结果表明其抗性受细胞核显性单基因控制。基因推导表明,CI108对30个条锈菌生理小种均表现抗性,其抗谱与23份已知抗条锈病基因品种(系)不同,与K733(含有Yr24)和洛夫林13(含Yr9+未知基因)相似,但CI108与洛夫林13、K733对多个条锈菌生理小种的抗性程度不同,洛夫林13、K733与CI108系谱不同,且缺乏CI108特异的SSR标记Xgwm456的抗病特异带。所以,CI108中抗条锈基因应该是不同于其他基因的抗条锈病新基因,暂命名为YrC108。进一步利用CI108/铭贤169的F2群体、抗感分离分析池(BSA)筛选YrC108的SSR分子标记,找到了3个紧密连锁的标记,其中Xgwm456和Wmc419位于YrC108的一侧,与YrC108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6 cM和1.8 cM,Wmc413位于YrC108的另一侧,遗传距离为0.6 cM。本研究为小麦抗条锈病育种提供了高抗、广谱的新抗源和进行高效检测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7.
对1000余份国内外小麦品种资源进行农艺性状、籽粒性状及抗病性鉴定,初步筛选出抗病丰产、综合性状好,抗病矮秆、抗病早熟、抗病晚熟、大穗多粒、千粒重高和落黄好的8种类型优异资源。并对240份国内外亲本材科进行籽粒蛋白质含量测定,找到了一些很有利用价值的优异资源。为小麦丰产优质育种提供了信息和材料来源。  相似文献   

18.
为了发掘蕴藏于人工合成小麦中的优异种质资源,以138份人工合成小麦为材料,对其农艺性状、白粉病抗性、条锈病抗性和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进行了研究。根据农艺性状的鉴定结果,筛选出千粒重≥50 g、穗长≥12cm、穗粒数≥40粒和株高≤80 cm的种质分别为87份、24份、26份和19份。根据抗病性鉴定结果,筛选出抗白粉病种质27份,占总数的19.5%,其中免疫、高抗和中抗种质分别为21份、2份和4份;筛选出抗条锈病种质55份,占总数的39.9%,其中免疫、高抗和中抗材料分别为28份、12份和15份;其中10份人工合成兼抗白粉病和条锈病。SDS-PAGE分析表明,在Glu-A1位点上存在5种变异类型和1种新亚基;在Glu-B1位点上存在13种等位变异类型和5种新亚基,其中14+15、6+8、7+8分别占总数的21.7%,33.3%和29.7%;在Glu-D1位点上存在13种等位变异类型和4种新亚基,其中1.5+10、2+12、2+12.5、5+10分别占总数的21.7%,22.5%,16.7%,13.0%。结果表明,人工合成小麦在农艺性状、白粉病抗性、条锈病抗性和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方面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筛选的优异资源可以作为小麦遗传改良的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19.
小麦条锈病是我国重要的小麦病害.发掘和培育新的抗条锈病的小麦种质资源一直是我国小麦育种中重要的工作.本研究对八倍体小黑麦劲松5号与普通小麦品种京东8号远缘杂种的衍生后代进行了选育,并且对选育出的种质材料HB 20121023株系进行了形态学、细胞学和条锈病鉴定.结果表明,HB 20121023植株较矮,株型紧凑.细胞学鉴定表明,根尖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减数分裂后期Ⅰ染色体配对、分离正常.利用CYR29、CYR30、CYR31和水源46号条锈菌的混合小种田间接种鉴定表明,HB 20121023对条锈病表现为高抗.HB 20121023可作为小麦抗条锈病育种新的种质资源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20.
对中国北方地区的多年生小麦野生近缘植物7属39种(包括变种,下同)352份材料和7属30种141份材料分别进行了抗小麦白粉病和大麦黄矮病鉴定。结果表明,6.8%对白粉病免疫,17%对黄矮病高抗。鉴定出4个兼抗白粉病和黄矮病的材料,说明多年生小麦野生近缘植物中含有丰富的抗病种质,是改良小麦的抗病基因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