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混交对红松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和空间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黑龙江省尚志市帽儿山实验林场的红松(Pinus koraiensis)人工纯林、红松×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和红松×水曲柳(Fraxinus mandschurica)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土钻法估计并比较了不同混交处理下红松、伴生树种和其他木本植物细根(直径≤2.0 mm)生物量及其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细根总生物量(0~30cm)以纯林最高(212.6 g·m~(-2)),红松×胡桃楸混交林最低(164.7 g·m~(-2)),而红松×水曲柳混交林居中(200.8 g·m~(-2));纯林中红松细根生物量显著高于红松×胡桃楸混交林,但与红松×水曲柳混交林没有显著差异;混交没有引起林分细根总生物量垂直分布的改变,均为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混交后红松细根生物量在土壤表层(0~10cm)分配的比例增加,但是吸收根(直径≤0.5 mm)生物量在土壤底层(20~30 cm)分配的比例在红松×胡桃楸混交林(64.5%)中比纯林高(40.1%),而在红松×水曲柳混交林中所占比例较低(22.0%)。方差分析显示,混交树种、土壤深度和根直径等级均是影响红松细根生物量的重要因子。这些结果表明,混交对红松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有明显影响,这为深入认识红松及其混交树种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次生林转变为红松人工林后土壤结构稳定性及有机碳、氮含量的变化,分析不同阔叶树种与红松混交能否缓解单一营造红松纯林所引起的地力下降,为混交树种的选择和林地土壤质量的精准提升提供依据。  方法  以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林场胡桃楸红松林、水曲柳红松林、黄檗红松林和红松纯林为研究对象,以胡桃楸和水曲柳为主要组成树种的次生林为对照,采用干筛与湿筛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土壤团聚体分级,测定各粒径团聚体分布及碳氮含量,通过计算土壤结构稳定性参数及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氮贡献率,分析天然次生林转化成红松人工林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碳氮分布情况的变化。  结果  次生林转变为红松人工林后 > 2 mm粒径团聚体质量分数减少,其中胡桃楸红松混交林减少程度最低,为17.94%, < 0.053 mm粒径团聚体质量分数增多,红松纯林增加程度最高,为45.78%;土壤的平均质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降低,团聚体稳定性下降;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且胡桃楸红松林下降程度最低;次生林与3种红松混交林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氮贡献率多以大团聚体为主,而红松纯林在10 ~ 20 cm和20 ~ 3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氮贡献率均以微团聚体为主。  结论  次生林转变为红松人工林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碳氮含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从土壤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和有机碳、氮含量方面分析,胡桃楸、水曲柳和黄檗均为红松人工林适宜混交树种,3树种皆可促进红松人工林林地营养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不同混交树种对东北地区红松人工林土壤养分的影响,以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林场1987年营造的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红松(Pinus koraiensis)混交林、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红松混交林、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红松混交林、红松纯林为研究对象,以水曲柳和胡桃楸为主要组成树种的次生林为对照,测定了土壤有机C、全N、全P、速效K、水解N、有效P质量分数。结果表明:与次生林相比,红松纯林及3种混交林的各层土壤有机C、全N、全P、速效K、水解N、有效P质量分数显著降低,较天然次生林分别降低1.79%~48.74%、6.43%~58.53%、35.71%~61.54%、6.89%~68.65%、28.54%~65.50%、2.49%~45.05%。与红松纯林相比,红松混交林各层土壤的有机C、全N、全P、速效K、水解N、有效P质量分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分别提高6.30%~42.39%、9.80%~98.13%、14.58%~63.08%、2.83%~65.09%、0.33%~63.85%、13.55%~...  相似文献   

4.
在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实验站天然次生林地及天然次生林带状皆伐后营造的31年生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纯林地、长白落叶松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混交林地、长白落叶松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混交林地,采集不同土层(h)0相似文献   

5.
用剥落分离法采集胡桃楸(Juglansmandshurica)、落叶松(Larixgmelinii)纯林及其混交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并研究了pH及有效养分含量特性.结果表明:(1)非根际土壤pH及有效N、Mn、Cu含量表现为:胡桃楸纯林>混交林>落叶松纯林,而有效P、K、Fe、Zn含量则表现为:落叶松纯林>混交林>胡桃楸纯林;(2)各树种根际土壤pH一般小于其相应非根际土,而有效N、P、K、Fe、Mn、Cu、Zn含量一般均高于非根际土,具有相对累积的趋势;(3)各林分根际土pH及有效N、Mn、Cu含量高低顺序为:胡桃楸纯林>混交胡桃楸>混交落叶松>落叶松纯林,混交后落叶松根际营养状况较其纯林明显改善;各林分根际土有效P、K、Fe、Zn含量顺序为:落叶松纯林>混交林落叶松>混交林胡桃楸>胡桃楸纯林,混交后胡桃楸根际营养状况较其纯林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6.
以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孟家岗林场长白落叶松为研究对象,采用3种间伐强度(15%,30%和40%)进行均匀间伐,在林下采用5个树种(柞树、红松、胡桃楸、云杉和水曲柳)按照1 000、1 500和2 000株/hm2 3种更新密度进行人工更新,研究更新幼树的成活率、及苗高、地径的生长情况.试验结果表明:人工更新1年后,采伐强度40%成活率>采伐强度30%成活率>采伐强度15%成活率,更新密度1 000株/hm2成活率>更新密度1500株/hm2成活率>更新密度2 000株/hm2成活率,水曲柳成活率>红松成活率>柞树成活率>胡桃楸成活率>云杉成活率;生长情况的高低顺序是:采伐强度40%林下更新生长>采伐强度30%林下更新生长>采伐强度15%林下更新生长,更新密度1 000株/hm2林下更新生长>更新密度1 500株/hm2林下更新生长>更新密度2 000株/hm2林下更新生长,水曲柳林下更新生长>云杉林下更新生长>胡桃楸林下更新生长>柞树林下更新生长>红松林下更新生长.  相似文献   

7.
辽东山地森林景观界面土壤水分变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评价不同森林植被类型水源涵养能力的差异性,采用定位研究的方法,通过布点测试了林下0~30cm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重点对辽东山地雨季胡桃楸天然次生林与落叶松人工纯林2种森林景观界面土壤水分演化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胡桃楸天然次生林和落叶松纯林2种森林植被类型之间土壤水分含量存在差异性,蓄水能力差异显著。主要表现为:由坡上至坡下依次分布胡桃楸天然次生林与落叶松人工纯林,可划分胡桃楸林、景观界面区、落叶松林3个功能区;景观界面区各土层深度的土壤含水率均明显高于胡桃秋林及落叶松林功能区。沿等高线方向土壤水分变化呈现出先平稳后波动趋势。垂直方向上土壤含水率均呈现随土层深度(0~30cm)增加而降低趋势,可依次分为速变层、渐变层和稳定层3个层次。采用移动窗口法界定雨季期间(8—10月)不同土层深度胡桃楸天然次生林、落叶松人工林景观界面土壤水分影响域范围,得出0~10cm土层土壤水分影响域范围25m,界面类型为渐变型界面;10~20cm土层土壤水分影响域范围20m,界面类型为渐变型界面;20~30cm土层土壤水分影响域范围10m;其中8、10月均为渐变型界面,9月为突变型界面。   相似文献   

8.
以森林水文学为理论基础,从森林涵养水源的角度运用生态定位研究方法,选择松花江干流方正县高楞林业局为观测地点,以当地具有代表性的红松人工林、水曲柳山杨林、水曲柳落叶松林、糠椴次生林、蒙古栎次生林和胡桃楸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并以就近的空旷地降雨作为对照,对不同森林类型的林冠层截水性能、林内穿透雨量、树干径流等水文特性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各森林类型的林内雨透流率都小于50.0%,说明50.0%以上的降雨被林冠层截留.其中胡桃楸混交林和水曲柳山杨林的透流率较高,分别达到44.2%和40.0%;其次是永曲柳落叶松林和糠椴次生棘,透流率分别为37.2%和34.1%;红松人工林和蒙古栎次生林的透流率较低,分别为27.9%和24.7%.林内降雨量(P')和大气降雨量(P)呈现显著的直线正相关.树干径流量(G)和大气降雨量(P)之间也呈直线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对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和落叶松(Larix gemlini)人工林下的可燃物的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建立了以距离为5个像素的自相关系数、距离为10个像素的自相关系数和行程长度为8的频数这三个特征为变量的线性分类器,将落叶松、蒙古栎、胡桃楸和水曲柳人工林下的可燃物较好地区分开来,分类准确率达91%,而且分类能力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10.
以辽东山区长白落叶松人工纯林、长白落叶松-水曲柳人工混交林和次生林3种林分为研究对象,分析表层(0~10cm)、亚表层(10~20cm)、底层(20~30cm)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含量及其二者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落叶松纯林土壤pH值较次生林和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分别平均降低了5.4%和4.5%,落叶松纯林土壤存在酸化趋势。各林分类型表层土壤总有机碳、全氮、微生物量碳、碳氮比均表现为次生林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落叶松纯林,且各指标随土层加深显著降低(p0.05)。土壤微生物含量受土层的影响显著(p0.05),其中表层含量最高,表层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含量分别为19.09~29.68nmol·g~(-1)、2.47~3.71nmol·g~(-1)和5.59~7.68nmol·g~(-1);次生林表层土壤细菌、放线菌的含量显著高于落叶松纯林(p0.05)。不同林型之间各土层细菌真菌比(B/F)、革兰氏阳性菌与阴性菌之比(G+/G-)差异显著(p0.05)。土壤总微生物含量与总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总体上,辽东山区的天然次生林、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与落叶松纯林相比,土壤环境水平改善,为提升辽东山区落叶松人工林纯林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采用锥形量热仪对黑龙江省主要阔叶树种三大硬阔(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 Rupr.,黄波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 Maxim.)的燃烧性进行了系统的测定,通过对3个树种树皮和叶的试样在燃烧时的热释放、质量变化及烟气产生等试验数据的综合对比分析,比较了各树种的抗火能力。结果表明:水曲柳和胡桃楸树皮抗火能力较强,胡桃楸叶抗火能力最强。综合树皮和叶得到3个树种抗火强弱的排序为:胡桃楸>水曲柳>黄波罗。  相似文献   

12.
东北杏(Armeniaca mandshurica)别名辽杏,为蔷薇科樱属植物,原产于吉林、辽宁。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及内蒙古地区,是集观赏、经济、用材于一身的重要树种。其冠形优美、先花后叶、花色艳丽、根系发达、适应性强,果仁及其制品具有较高的食用、医疗、保健价值。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  相似文献   

13.
水曲柳的光合作用效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野外自然环境条件下对水曲柳叶片的光合效率(PE)及其相关的环境因子的测定结果表明:水曲柳的光合效率随叶片生长发育而升高,旺盛生长的叶片光合效率低于成年叶和老叶;生长末期老叶的光合效率高达5.89%,在影响水曲柳光合效率的环境因子中,PE随光合有效辐射(Q)的增大而呈现幂函数式下降;PE与水汽压亏缺(VPD)成负相关,而与CO2浓度(包括周围空气中的CO2浓度(Ca)和细胞间隙的CO2浓度(Ci)  相似文献   

14.
以水曲柳休眠冬芽及萌动后新芽和带芽茎段为材料,进行组织培养。冬芽消毒以用0.1%升汞去芽鳞前后各5min3、min为好,以SH、WPM附加不同激素可诱导冬芽的萌动。对于新芽,以SH为基本培养基,附以BA、NAA及谷氨酸,可诱导愈伤组织及芽枝的生成。WPM效果不如SH。  相似文献   

15.
水曲柳萌芽更新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水曲柳的萌芽更新特性,以便恢复和发展水曲柳资源,作者在长白山林区对水曲柳林进行了不同采伐季节、不同伐桩直径、不同伐桩高度、保留不同萌条数的试验,并调查了水曲柳自然定株的定株结果及定株时间.结果表明,水曲柳萌生条只在采伐后的第一个生长季节内萌发,到第二个生长季节伐桩就失去了萌生能力;在非生长季节采伐而萌发的萌条其生长情况明显好于在生长季节内采伐而萌发的萌条;萌条数量随着伐桩直径的增大而增多,但萌条的平均高、茎生长量却不随伐桩直径的变化而变化;萌条数量与伐桩高度呈负相关关系;人工定株有利于水曲柳萌条的生长,以保留萌条1~4株较好;水曲柳自然定株结果以2~4株为主.自然定株时间主要发生在萌条3~10龄这个阶段.  相似文献   

16.
节子的变色现象严重影响木材质量,了解节子变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是确定合理修枝的重要依据.以黑龙江省孟家岗林场地区49年生的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节子剖析技术分析自然整枝条件时水曲柳节子愈合时间与变色长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水曲柳节子平均愈合时间约为6.7 a,约91.1...  相似文献   

17.
水曲柳的更新造林和生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用植苗、直播、天然更新、营造混交林、天然(野生苗)移植、伐桩萌芽等进行水曲柳更新造林的基本方法。并根据多年观测的林木生长数据。指出:水曲柳更新造林成活率、保存率高、生长迅速。干形良好。实生起源者后期生长潜力很大。适合培育优质用材林。适合培育优质用材林。可用多种更新造林方式方法造营优质用材林和扩大其林分面积。  相似文献   

18.
水曲柳的生长规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水曲柳是我国东北林区的珍贵阔叶树种之一,由于长期的不合理采伐,这一资源已近枯竭。为了恢复和发展水曲柳资源,在长白山地区通过实验,对水曲柳的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水曲柳的高生长期与径生长期不同步,表现出先高生长,后径生长的现象。林隙自由生长木的高生长量和胸径生长量都远远大于林内丛生木的高生长量和胸径生长量。林隙木在后期的生长策略上表现为径生长占主导;相反,林内丛生木在后期的生长策略上表现为高生长占主导。对林分进行人工抚育,改善树木的生长条件,水曲柳的平均胸径达到24cm和32cm时的培育期可以分别比自然条件下(未抚育)的林分缩短15a和20a。  相似文献   

19.
长白鸢尾叶片的解剖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扫描电镜(SEM)技术、常规石蜡切片技术,以及光学显微镜对长白鸢尾叶片结构,表皮、角质层及气孔器的形态结构,气孔外拱盖及拱盖内缘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长白鸢尾叶片表皮细胞多为矩形,垂周壁为平直。叶片两面均有气孔器,其类型为无规则形,气孔下陷明显。角质层致密,具乳突,维管组织发达。这些形态特征是植物自身对环境抗旱适应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20.
水曲柳萌芽更新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为了研究水曲柳的萌芽更新特性 ,以便恢复和发展水曲柳资源 ,作者在长白山林区对水曲柳林进行了不同采伐季节、不同伐桩直径、不同伐桩高度、保留不同萌条数的试验 ,并调查了水曲柳自然定株的定株结果及定株时间 .结果表明 ,水曲柳萌生条只在采伐后的第一个生长季节内萌发 ,到第二个生长季节伐桩就失去了萌生能力 ;在非生长季节采伐而萌发的萌条其生长情况明显好于在生长季节内采伐而萌发的萌条 ;萌条数量随着伐桩直径的增大而增多 ,但萌条的平均高、茎生长量却不随伐桩直径的变化而变化 ;萌条数量与伐桩高度呈负相关关系 ;人工定株有利于水曲柳萌条的生长 ,以保留萌条 1~ 4株较好 ;水曲柳自然定株结果以 2~ 4株为主 .自然定株时间主要发生在萌条 3~ 10龄这个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