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了掌握微乳形成的条件及伊维菌素微乳的制备工艺,试验采用筛选成乳比例法、3%伊维菌素微乳制备工艺优化法和微乳类型鉴别的方法,确定了油相(肉豆蔻酸异丙酯、蓖麻油、油酸、大豆油,以O1~4代表其中之一)、表面活性剂(吐温-80、司班-80、吐温-60、聚乙二醇400,以S1~4代表其中之一)和助表面活性剂(丙二醇、正丁醇、异丙醇、丙三醇,以C1~4代表其中之一)的成乳比例及制备伊维菌素微乳的最佳温度和搅拌速度,并对制备的微乳进行类型鉴定。结果表明:微乳成乳各相体积比例为S2∶C2∶O3∶H_2O=1∶4∶10∶4.8;3%伊维菌素微乳制备工艺最佳条件是水浴加热50℃,以400 r/min进行搅拌,10 min可以溶解;且证明了微乳为水包油型微乳。说明本试验成功制备水包油型微乳,且3%伊维菌素微乳制备工艺简单,适合规模化生产。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绘制伪三元相图优选处方的方法,制备了甘草黄酮纳米乳并对其稳定性进行评价。[方法]以EL-40、Span-80为表面活性剂,肉豆蔻酸异丙酯(IPM)为油相,组成混合溶液,以甘油为助表面活性剂制备甘草黄酮纳米乳,将甘草黄酮纳米乳应用高温、高湿、恒温加速试验检验其稳定性。[结果]纳米乳处方为:0.2 g甘草黄酮、1.2 g EL-40、0.3 g Span-80、0.5 g甘油、0.5 g IPM、4.0 g蒸馏水,经试验验证甘草黄酮纳米乳仍为澄清透明纳米乳状液,未出现分层现象,性质稳定。[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纳米乳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3.
为制备甲基丁香酚微乳,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通过考察,甲基丁香酚在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和油相中的溶解性,并通过滴定法绘制伪三元相图优化空白微乳处方,进而考察载药微乳的外观、结构类型、形态、粒径及稳定性.结果显示,优选的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和油相分别为RH40、异丙醇和油酸乙酯,其比例6∶3∶1时,制备的5%甲基丁香酚微乳为O/W型,外观澄清透明,透射电镜下呈圆球形,平均粒径18.2 nm,多分散系数PDI为0.018,在离心、热贮和冷藏条件下及常温长期保存时均无分层现象.表明甲基丁香酚微乳易于制备,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4.
微乳是由水相、油相、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在适当比例自发形成的一种透明或半透明的、低粘度的、各向同性且热力学稳定的油水混合系统。制作微乳的水相一般用纯化水或注射用水.油相一般用油酸、棕榈酸等多种长链脂肪酸油,表面活性剂有聚乙二醇、司盘、吐温等长链脂肪醇类,助表面活性剂有乙醇、丙二醇等短链醇类。  相似文献   

5.
试验旨在制备复方牛至油纳米乳,探讨复方牛至油纳米乳对猪子宫内膜炎的治疗效果。试验以牛至油、醋酸氯己定为药物原料,选取合适的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和油相,通过伪三元相图法筛选制备纳米乳的配方,并对试验制备的纳米乳进行质量和稳定性的初步考察,对临床型母猪子宫内膜炎进行分组治疗。结果显示,以RH-40、吐温-80为表面活性剂且质量比为1∶1制得的复方牛至油纳米乳外观澄清透明,粒径为圆形球状液滴,分布均匀,无团聚现象、无分层、无浑浊、无沉淀析出。临床型母猪子宫内膜炎治疗试验结果显示,复方牛至油纳米乳Ⅰ组、复方牛至油纳米乳Ⅱ组母猪子宫异常分泌物分泌持续时间明显缩短,子宫内膜炎的治愈率显著高于复方牛至油纳米乳Ⅲ组、对照组Ⅰ组、对照组Ⅱ组(P<0.05),再次发情率、受胎率均高于其他治疗组。研究表明,复方牛至油纳米乳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对临床型母猪子宫内膜炎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妥曲珠利固体分散物的制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增加难溶性药物妥曲珠利的溶出度,加速药物在体内的溶解,吸收,提高妥曲珠利的生物利用度。以聚乙二醇6000为载体,加入助溶剂Z,采用了熔融法来制备妥曲珠利固体分散体,用正交设计方法优选制剂工艺,确定出最优处方为:妥曲珠利:PEG-6000:助溶剂Z=1:6:1.6(g/g)。妥曲珠利原料药在水中溶解度为4.12×10^-4g/L;妥曲珠利-PEG-6000(1:6)的溶解度为0.78g/L,体外溶出度达到88.75%。初步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妥曲珠利固体分散物比较稳定,在水溶液中可以稳定存在,将妥曲珠利制备成固体分散剂可以很好的提高其溶出度。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妥曲珠利纳米乳在鸡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过程,按7mg/kg经口灌服妥曲珠利纳米乳,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药浓度,通过3P87药物动力学程序软件分析药时数据,同时以妥曲珠利溶液为对照。结果表明,健康肉鸡单次灌服妥曲珠利纳米乳和妥曲珠利溶液后血药浓度-时间数据均符合有吸收二室模型,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分别为:T1/2α:11.202h±0.707h和4.203h±0.303h,T1/2β:46.689h±9.247h和23.774h±1.744h,AUC:368.958(μg·mL-1)h±37.36)/(μg·mL-1)h和175.249(μg·mL-1)h±14.256)/(μg·mL-1)h。提示妥曲珠利纳米乳在鸡体内具有明显的缓释性,同时生物利用度极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8.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妥曲珠利纳米乳中妥曲珠利含量的方法。色谱柱为Agilent C18(4.6mm×150mm,5μm);流动相为磷酸二氢钾缓冲液(pH3):乙腈(45:55),流速1mL/min,紫外检测波长240nm,柱温30℃,进样量20μL。结果表明,妥曲珠利含量在0.0625μg/mL~100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5ng/mL,定量限为15ng/mL,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73%。试验表明,该方法简便灵敏,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妥曲珠利纳米乳中妥曲珠利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9.
为制备氟苯尼考纳米乳并了解其抑菌效果,本试验进行了处方筛选、物理性质考察、抑菌圈试验,通过测定氟苯尼考在多种油相中的溶解度,确定最佳油相;再以乳化剂-助乳化剂(Smix)体积比Kv值及Smix-油相体积比为考察指标,结合伪三元相图筛选最佳处方组成;利用染色法鉴别纳米乳类型,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纳米乳微观形态;通过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粒度分布、Zeta电位;采用离心及长期试验考察其稳定性;经抑菌圈试验观察氟苯尼考纳米乳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微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结果显示,橄榄油为最佳油相,EL-40为最佳乳化剂,丙三醇为最佳助乳化剂,优选的Smix体积比Kv值为2.0,Smix-油相体积比为8∶2。氟苯尼考纳米乳最佳处方组成为:氟苯尼考120mg,N,N-二甲基甲酰胺0.1mL,橄榄油2mL,EL-40 5.7mL,丙三醇2.3mL,水6mL。氟苯尼考纳米乳为水包油(O/W)型,外观呈球形,大小均匀无黏连,平均粒径28nm,粒径呈正态分布,Zeta电位为-0.454mV,经离心试验及长期试验样品稳定,对4种常见菌体外抑菌效果强于同浓度氟苯尼考溶液。本试验结果表明,氟苯尼考纳米乳制备方法简单、可行,且纳米乳稳定,抑菌效果良好,在畜牧养殖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研制复方吡喹酮纳米乳并对其质量、安全性进行评价.将吡喹酮和芬苯达唑以一定的比例与选取的油相、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混合制成复方纳米乳,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纳米乳的粒径,在不同温度、不同时间下放置观察和以4 000 r/min,离心30 min试验,检测复方吡喹酮纳米乳的稳定性.通过经口急性毒性试验对复方吡喹酮纳米乳进行安全性评价.复方吡喹酮纳米乳的最佳配方是吡喹酮12.0g,芬苯达唑0.4g,乙酸乙酯119.8 g,N,N-二甲基乙酰胺53.9g,乙醇291.7 g,冰醋酸28.3g,吐温-80为230.2 g,二甲基亚砜199.7 g和蒸馏水64.0g组成,总组分为1 000 g;所研制的复方吡喹酮纳米乳澄清透明,稳定性良好;测出的平均粒径为11.2 nm,粒径小于9nm<15%,大于20 nm<2.5%,9 nm~20 nm约占82.5%.复方吡喹酮纳米乳LD50为649.01 mg/kg,LD50的95%可信限为560.09mg/kg~752.04mg/kg,复方吡喹酮纳米乳研制成功,属于低毒药物.  相似文献   

11.
旨在制备复方利福昔明纳米乳,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评价。以纳米乳的载药量、稳定性为考查指标,筛选油相、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绘制伪三元相图确定最佳配方;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激光粒度测定仪考查其微观形态和粒径,采用染色法鉴别纳米乳的类型;经光照试验、温度试验、高速离心试验考查纳米乳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复方利福昔明纳米乳的最佳配方为利福昔明1%、肉桂醛2.44%、聚乙二醇-2004.88%、聚氧乙烯醚-40-蓖麻油19.51%、蒸馏水72.17%;复方利福昔明纳米乳为水包油型(O/W),可以无限稀释;在透射电镜下观察,纳米乳呈圆球形,无粘连,平均粒径为11.8nm;光照试验、温度试验、长期试验显示,纳米乳稳定性良好。复方利福昔明纳米乳制备方法简单,质量可控,为利福昔明广泛应用于畜禽肠道细菌感染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氟苯尼考纳米乳制备及其抑菌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制备氟苯尼考纳米乳并了解其抑菌效果,本试验进行了处方筛选、物理性质考察、抑菌圈试验,通过测定氟苯尼考在多种油相中的溶解度,确定最佳油相;再以乳化剂-助乳化剂(Smix)体积比Kv值及Smix-油相体积比为考察指标,结合伪三元相图筛选最佳处方组成;利用染色法鉴别纳米乳类型,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纳米乳微观形态;通过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粒度分布、Zeta电位;采用离心及长期试验考察其稳定性;经抑菌圈试验观察氟苯尼考纳米乳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微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结果显示,橄榄油为最佳油相,EL-40为最佳乳化剂,丙三醇为最佳助乳化剂,优选的Smix体积比Kv值为2.0,Smix-油相体积比为8:2。氟苯尼考纳米乳最佳处方组成为:氟苯尼考120 mg,N,N-二甲基甲酰胺0.1 mL,橄榄油2 mL,EL-40 5.7 mL,丙三醇2.3 mL,水6 mL。氟苯尼考纳米乳为水包油(O/W)型,外观呈球形,大小均匀无黏连,平均粒径28 nm,粒径呈正态分布,Zeta电位为-0.454 mV,经离心试验及长期试验样品稳定,对4种常见菌体外抑菌效果强于同浓度氟苯尼考溶液。本试验结果表明,氟苯尼考纳米乳制备方法简单、可行,且纳米乳稳定,抑菌效果良好,在畜牧养殖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伊维菌素纳米乳透皮制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试验研制伊维菌素纳米乳透皮制剂,并对其理化性能、稳定性、体外药物释放及透皮性能进行评价。采用三元相图筛选不同载药量的纳米乳,确定最佳载药量;采用响应面优化设计筛选纳米乳处方,考察了伊维菌素纳米乳的平均粒径、电位、形态、pH、黏度等性能;分别采用透析袋法和Franz扩散池法比较伊维菌素纳米乳透皮制剂与市售伊维菌素皮肤涂剂的体外释放行为和透皮性能。结果显示,载药量为2.00%时,纳米乳区域最大、最稳定;获得的优选处方为聚氧乙烯蓖麻油 :二乙二醇单乙基醚 :油酸乙酯 :伊维菌素 :水=26 :12 :7: 2: 53;所得伊维菌素纳米乳的平均粒径为18 nm;伊维菌素纳米乳在室温条件和4 ℃冰箱中保存1年仍稳定;其24 h皮肤累积渗透量和滞留量分别是市售伊维菌素皮肤涂剂的3.24和2.05倍。研究结果表明,研制的新型伊维菌素纳米乳透皮制剂具有制备工艺简便、稳定性好、透皮性能好等优点,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为建立快速多信息薄层鉴别方法,采用薄层色谱,分别以三氯甲烷-乙酸乙酯-浓氨试液(10∶1∶0.1)、环己烷-乙酸乙酯-甲酸(12∶2∶0.2)、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浓氨试液(4∶2∶4∶0.5)和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浓氨试液(1∶2∶4∶0.5)为展开剂,通过紫外光灯365 nm、254 nm、日光和灯光检视,共检出绵马贯众脂溶性、中极性和水溶性成分斑点18个。该方法简便、快捷、实用,可多指标、快速控制绵马贯众药材的质量,辨别其真伪。  相似文献   

15.
为优选穿心莲内酯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工艺并进行初步评价,试验以二甲基亚砜为溶剂、水为反溶剂,采用反溶剂法制备穿心莲内酯纳米混悬剂(ANDRO-NS),以得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了ANDRO-NS的制备工艺,并进行验证试验,采用透射电镜、激光粒径仪对所制备的纳米混悬剂进行表征。结果显示:1%吐温-80混和0.05%泊洛沙姆为稳定剂,药物浓度为40 mg/mL,反溶剂和溶剂的体积比为20,搅拌速率为1400 r/min,搅拌时间为80 min,制得的ANDRO-NS平均粒径为568.51±13.74 nm,粒径合适,稳定性良好。试验表明,采用反溶剂沉淀法制备的ANDRO-NS工艺简单,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制备复合维生素纳米乳,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绘制伪三元相图筛选处方,考察其形态、粒径分布及稳定性。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复合维生素纳米乳中维生素A醋酸酯、维生素D3、维生素E醋酸酯的含量。结果显示,制备的复合维生素纳米乳为黄色透明液体,乳滴呈球形,平均粒径为29.8nm,在湿度75%,4、25、40、60℃条件下放置1个月,常温下放置3个月,体系澄清透明,未见分层、絮凝等物理变化。复合维生素纳米乳中维生素A醋酸酯、维生素D3、维生素E醋酸酯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872、0.021、20.020g/L。结果表明,复合维生素纳米乳稳定性好,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复合维生素制剂。  相似文献   

17.
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考察裂叶荨麻根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根提取物石油醚相、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和水相的总黄酮含量,以DPPH自由基清除率、羟基自由基清除率和总还原力为指标评价裂叶荨麻根各萃取相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裂叶荨麻根中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15,乙醇浓度700mL/L,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2h,提取物中总黄酮含量为50.53mg/g;各萃取相总黄酮含量为乙酸乙酯相(70.62 mg/g)>正丁醇相(45.48 mg/g)>水相(18.76 mg/g)>石油醚相(10.23mg/g),抗氧化活性为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水相>石油醚相,各萃取相抗氧化活性与总黄酮含量呈正相关。说明裂叶荨麻根具有抗氧化活性,乙酸乙酯相及正丁醇相的抗氧化活性作用较好,为将裂叶荨麻开发为抗氧化食品及药品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