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3 毫秒
1.
本文从栽培试验,菌丝体试验、不同繁殖方式及同工酶测定四方面来比较气生型与匍匐型之间的差别。试验结果表明,双孢蘑菇中存在气生型、匍匐型及其中间状态混合型。气生型的优质与匍匐型的高产只是一种趋势,决非一对非此即彼的矛盾,在气生型中选择较高产菌株与在匍匐型中选择较优质菌株存在可能性。成品菇产量y′对总产量y表现为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因此总产量可以成为选育的重要指标。培养基性质不能显著改变一个菌株的类型,但在不良培养基土菌株的气生性有向匍匐性发展的趋势。在常用获得后代的方法中,孢子分离是获得类型间变异的最有效方法。EST与POD同工酶显示气生型与匍匐型间存在遗传上的差别。讨论认为,匍匐型比起气生型来更接近于野生性状。  相似文献   

2.
今年全国范围要求加工出口的双孢蘑菇,一律改用气生型菌种,这对习惯使用匍匐型菌种的地区来说,的确是一个新的课题。国外工厂化栽培的高产品种-Ⅲ、176等匍匐型菌株,自79年引进以后,由于表现耐温、耐水、抗逆性强、管理方便、单产较高等优点,很快取代了原来的气生型菌种。但这些菌株栽培的蘑菇,菇质疏松,色次易变,含水量高,不饱满,作为制罐原料无论质量、吨耗均不如气生型菌种。在当前质量占领市场的形势下,改用产品质量上乘的气生型菌种栽培蘑菇,是一种必要的、重要的手段。用好气生型菌种,达到产量高,质量好,必须要弄清楚它的生育条件、个性关系,掌握管理要点。一、温度管理气生型蘑菇菌种与某些  相似文献   

3.
为了摸索双孢蘑菇气生型和匍匐型的生物学特性,及适于我省汉中地区栽培的菌株,我们于1991年秋进行了本项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4.
三、不同繁殖方式对菌株类型的改变采用菌丝体转管(MI),组织分离(TC)以及孢子分离(SI)三种常用公式。(1)菌丝体转管不能改变稳定气生型或匍匐型菌株的类型,而对于混合型,定向菌丝体转管可以改变原始菌种的性状并有向气生与匍匐两个方向发展的趋势。如同原始菌种Y_3定向转管后,栽培产量Y_3F=10g。Y_3V=1319.67g、Y_3A=1146.33g。(2)组织分离也很少能改变菌株的性状,不过气生型菌株的子实体经组织分离后,在PDA上往往出现棕色。皱折匍匐状菌落,与匍匐型的白色粉状或束状菌落不同,这种棕色皱折菌落转管数次后气生性开始回复。栽培试验显示MI与TC差异不大,而同工酶测定两者间无差异。(3)稳定气生型与匍匐型菌株各一个,经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索蘑菇气生型菌株和匍匐型菌株对区域气候及栽培条件的适应性,筛选出适宜我县栽培的高产、优质、低耗的罐藏菌株。我们于83年春从省站引进了6个气生型菌株和5个匍匐型菌株,进行了筛选对比和混播栽培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短枝型苹果金矮生适宜叶果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枝型苹果树因树体小、冠型紧凑、结果早、产量高等特点成为国内外发展密植栽培的选择对象之一.如美国华盛顿州的罗斯维特地区,10年生金矮生666.7m2产量达1000kg;日本福岛、岩手园艺场7~8年生新红星品种666.7m2产量1 800~2 400kg;即使在辽西半干旱地区,金矮生苹果也能三年见果,五六年生666.7m2产量达1500kg,比非短枝型苹果提前4~5年进入结果期,单位面积效益可提高1.5~2.0倍.  相似文献   

7.
蘑菇生产是我县的一项骨干副业,但单位面积产量一直不高不稳,直接影响到生产的发展,其原因除了培养料质量差和管理不善,以及病虫危害等因素外,菌种问题是一个极重要的因素。为筛选适合本地栽培的高产优质菌株,我们于82年春从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湖北、湖南等地广泛引种,共引得39个菌株,其中匍匐型菌株21个,气生型(包括半气生型)菌株18个。上海长征18号菌株  相似文献   

8.
我市蘑菇生产是80年代才开始的,是生搬外地的经验。通过近几年的栽培实践,我们对蘑菇栽培技术进行六大改进。改进后的技术经试验示范,逐年扩大,到1991年全市栽培面积达700m~2,平均单产18.5kg/m~2,比1985年前的13.5kg,增产5kg,劳力和成本分别比原来节约支出67%和35.3%,增产效益将近30%。现将“六大”改进简述如下。(一)改匍匐型菌株为气生型菌株 1985年后蘑菇产品质量有所下降。为了提高蘑菇罐头的出口质量,  相似文献   

9.
为摸索蘑菇气生与匍匐两种菌丝型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我们于一九八七年秋进行了两种菌丝型的对比试验。现简报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一>供试菌株。闽一号、8213、86-2(引自福建轻工所蘑菇推广站)、101-1、176(引自上海食用菌所)、“浙农一号”(引自浙农大)。前三个为气生型,后三个为匍匐型。所有栽培种均为麦粒菌种。 (二>培养料配方和堆制。按26m~2,粪草比1:1计,干稻草650公斤,干牛粪650公斤,花生麸粉13公斤,过磷酸钙13公斤,复合肥(N:P:K=10:10:10)19.5公斤,碳酸钙8公斤,石膏粉19.5公斤,氯化钾  相似文献   

10.
《食用菌》1984,(6)
5·176(法国种)是1979年从香港引进的双孢蘑菇菌株。我们于1980~1981年分别作了三次品种对比试验,均以5·176菌株产量最高,但由于菇形扁平顶部稍凹,具有鳞片,不宜罐藏。经过多次栽培实践,初步掌握了该菌株的栽培技术,菇形有所改进,现已成为盐水蘑菇的主栽品种。一、培养特性 (一)形态观察:176为匍匐型菌株,近接种块菌丝聚集成束状,匍匐放射生长,绒毛菌丝贴生,顶端菌丝稍有气生稀疏清晰呈扇状生长。显微镜观察菌丝分枝多,分隔短,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在引进荷兰标准化菇房生产条件下,对6个双孢蘑菇品种A15、258、W192、20、2796(福建)、2796(河南),以菌丝生长速度、单个子实体大小、菌盖直径以及单位面积产量等为指标,筛选出2个表现优良的菌种A15和258。A15菌丝生长速度较快,出菇较其他品种提早2d,但菇体偏小,菌柄较长。258平均单产可迭19.45kg·m^-2,菌盖直径、菌柄、成熟子实体大小商品性状表现优良。适合目前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2.
大棚避雨栽培通过喷灌可控制土壤湿度,地膜覆盖可保持土壤湿度,生草栽培土壤湿度随气候(降水)而变化;对果园进行微喷灌,可节水增效,用水量10 kg·m^-2,喷2~3 h可达45 cm深土壤,各地根据实际情况,一般需喷灌2~4 h,1 m^2树冠灌水用量10~20 kg就能满足荔枝丰产稳产优质高效对水分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综合菌棒发菌、出耳情况以及耳片商品品质,对来源于东北、陕西及浙江丽水等地的18个木耳(Auriculariaauricula-judae)菌株在浙江丽水地区进行品种栽培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菌株新科5、A97-2、A08、Au233、黑丰5号、916-1比较适合浙江丽水地区栽培;其中A97-2、A08、Au233、黑丰5号出耳早,产量较高,可以作为秋季接种较迟的品种,品质以A08最好;新科5、916-1出耳较迟,产量高,抗烂棒能力强,是当前栽培的主流品种。  相似文献   

14.
有机土基质栽培对生姜产量及氮磷钾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提高生姜有机土基质栽培的肥料利用效率,设土壤栽培不施肥(CK1)和常规土壤栽培(CK2)两个对照,研究了有机土基质栽培不施肥(T1)、有机土基质栽培与土壤栽培等量施肥(T2)、有机土基质栽培与按目标产量需肥量施肥(T3)对生姜生长及氮磷钾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生姜植株生长量以T2、T3较高,T1较低,CK2居中,T1的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分别比CK2降低27.63%、23.01%,而T2、T3则分别比CK2提高17.46%、15.36%和11.05%、13.04%|T2的生物产量显著高于T3,但经济产量则与T3无显著差异。生姜对氮(N)、磷(P2O5)、钾(K2O)利用率以T3较高,分别达35.11%、22.81%和46.25%,较CK2分别高7.31个百分点、3.65个百分点和14.98个百分点|T3的氮、钾利用率也显著高于T2,但二者对磷的利用率无显著差异。生姜肥料农学效率及偏生产力均以T3较高,分别达14.46 kg?kg-1和45.34 kg?kg-1,而T2和CK2仅分别为10.26、30.86 kg?kg-1和11.25、26.75 kg?kg-1。表明生姜有机土基质栽培适量施用速效化肥有利于提高肥效和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5.
研究愈合期不同光照强度对黄瓜嫁接苗定植前质量的影响,旨在为黄瓜嫁接愈合光照的精确化调控提供参考依据.试验将嫁接愈合分为1~3d、4~6d、7~10d3个时段,分别给予6种不同光照强度梯度处理.结果表明,愈合期在45-90-135μmol·m-2·s-1的光照强度梯度下嫁接苗地上部与地下部形态生长显著提升,形态综合指标最...  相似文献   

16.
黄刚 《长江蔬菜》2011,(24):12-13
为筛选出适合贵州种植的露地草莓品种,从国内外引进新世纪1号、太空2008、法兰地、美香沙、土特拉、红实美、红太后、甜查理8个草莓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分析参试品种的产量、品质、物候期等。试验结果表明.新世纪1号、法兰地、甜查理品种植株生长健壮、抗病性强、结果性好、品质优、产量高,667m2产量达1500kg以上,可作贵州地区露地栽培的主推品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北方地区双孢蘑菇栽培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双孢蘑菇栽培周期长、原料日趋紧张、劳动成本高、产量低等问题,开展新型菇房、配方、覆土技术、发酵技术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新型菇房可用于周年生产;新型玉米芯配方,一次发酵时间分别比对照缩短4 d和6 d,产量达到到10.29 kg·m-2,在5%水平上差异显著,每平方米的成本由3元下降为0.4元;新型覆土配方,产量比黄土高37.33 kg,比草炭土产量高41.17 kg,在5%水平上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8.
茄子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专用肥最佳施用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日光温室内,采用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模式,研究了茄子专用肥的适宜用量,结果表明:随着专用肥用量的增加,茄子株 高、单果质量、单株产量和小区产量增加,但单位肥料增产效果则递减。经回归统计分析,茄子经济效益最佳施肥量为0.098 kg·m -2(N 19 %,P2O5 6 %,K2O 25 %)时,理论产量为9.10 kg·m-2(折91 t·hm-2),统计分析结果与田间试验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9.
工厂化栽培杏鲍菇优良菌株筛选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又名刺芹侧耳,隶属于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层菌纲(Hymenomycetes),无隔担子菌亚纲(Homobasidio-mycetidae),伞菌目(Agaricales),侧耳科(Pleuro-taceae),侧耳属(Pleurotus)。杏鲍菇菇柄色泽雪白,质地脆嫩,素有“平菇王”的美誉[1]。杏鲍菇人工  相似文献   

20.
王长林  王迎杰 《中国蔬菜》2012,1(4):103-104
玉莹是以优良自交系06-74为母本,以06B61为父本配制而成的保护地西葫芦一代杂种。植株矮生,生长势中等,开展度小,早熟,第1雌花节位第5节左右|瓜条棒状,粗细均匀,瓜皮浅绿色带有白色斑点,光泽度好,商品瓜长18~20 cm,横径6 cm左右|适宜北方地区保护地栽培,北方保护地早春栽培每667 m2产量4 700~6 700 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