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野生稻有利基因的挖掘利用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杨空松  贺浩华  陈小荣 《种子》2005,24(12):92-95
野生稻是一个重要的有利基因库,包含了对各种生物胁迫的抗性和非生物胁迫的耐性基因.本文对抗病虫性、抗逆性、优良米质、雄性不育等特异性状的研究及利用作了概述,论述了野生稻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种质资源研究成就,针对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野生稻种质资源有利基因的研究目标和主要任务,并对野生稻有利基因的利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中国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庆文  黄娟 《作物学报》2013,39(4):580-588
普通野生稻是亚洲栽培稻的祖先,中国作为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地之一,蕴藏着丰富的普通野生稻资源。为了揭示中国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分布状况,探索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变异规律、居群遗传结构以及演化途径等,为亚洲栽培稻的起源进化研究、品种改良和普通野生稻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国内外学者对中国普通野生稻开展了大量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获得了丰富的研究结果。本文分别从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普通野生稻与亚洲栽培稻遗传多样性的比较、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与地理分布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保护措施和栽培稻基因渗入对遗传多样性的影响等几个方面的研究结果进行了综述,总结了中国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的主要特征,提出了未来我国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野生稻是生物遗传多样性、水稻育种研究的重要材料。广西是我国野生稻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之一。1978年以来,在广西农业科学院主持下,科技人员通过对广西野生稻资源普查、野外考察收集、补征和国外引种,共收集保存了近5000份(编号)野生稻种子于种质库并有5200份野生稻种茎种植于国家南宁野生稻圃保存。  相似文献   

4.
野生稻资源遗传多样性原地保存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野生稻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但是其原生地却受到严重破坏,因此必须开展野生稻资源遗传多样性原地保存。本文从原生境保存地规划、保存地防护措施、原地保存的栽培管理技术和遗传多样性鉴定技术等方面论述了野生稻资源原地保存技术,为原地保存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广西野生稻资源原生境保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野生植物资源原生境保存是国际植物遗传资源界推崇的一种保存方式,开展野生稻资源原生境保存,能为野生稻资源利用提供丰富的优异种质与特异基因;为稻种基础理论研究提供更广泛的遗传多样性,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认真探讨广西野生稻资源原生境保存方式,保存检测技术方法及保护制度运行机制等问题,并提出广西野生稻资源原生境保存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野生稻遗传资源的研究与利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野生稻遗传资源是水稻育种的关键遗传材料,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分布着丰富的野生稻遗传资源。评述了野生稻遗传资源研究和利用的重要意义,从优秀种质资源的评价与鉴定、种质资源优异基因的定位和鉴定、及遗传资源多样性研究等方面综述了中国少数民族地区野生稻遗传资源的研究情况,并重点结合水稻常规育种和杂交育种,简述了中国少数民族地区野生稻遗传资源的利用情况。提出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推进少数民族地区野生稻遗传资源的研究与利用工作。  相似文献   

7.
AB-QTL分析法及在水稻优异基因资源发掘和利用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野生稻是水稻育种的重要种质资源,在其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极其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具有栽培稻所不具有或己消失了的优良基因。利用分子标记技术从野生稻中发掘有利基因是目前稻种资源研究利用中的重点。由于野生稻总的农艺性状表现劣于栽培稻,在实际研究中受到了许多不利因素(不良农艺性状和不利连锁基因的存在、平衡群体中野生稻种较高的不利基因频率、遗传累赘等)的影响,这对野生稻种资源中优异基因的发掘和利用带来了困难。高代回交QTL分析法(advancedbackcrossQTLanalysis,简称AB-QTL)为实现野生种中有利基因的发掘提供了一个新途径,许多研究表明AB-QTL分析法对野生资源中有利基因的发掘是可行的。本文对AB-QTL分析法的理论基础、特性、渗入系构建及其在野生稻遗传分化和产量基因发掘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并就今后的研究重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我国科学家首次对云南野生稻从DNA分子、细胞、植株、种子到原生地、异地集中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野生稻保存保护网,并有重要发现。 野生稻是水稻的原始祖先,是改良栽培稻的宝贵基因库。云南是同时拥有全国3种野生稻资源的两个省份之一,野生稻分布广、生态类型多,优良基因丰富。但野生稻自然分布资源处于濒危状态。[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东乡野生稻蕴含大量优异性状和有利基因,是栽培稻遗传改良重要的种质资源。然而“东野”正面临着急剧减少甚至是灭绝的威胁,为此评价并保护现存“东野”的遗传多样性刻不容缓。同时“东野”的多样性研究对解析其遗传进化机理以及在水稻育种上的利用有着重要意义。为此,综述了近年来不同保存方式、不同年份、不同世代以及与其他生态类型野生稻和栽培稻等多个角度有关“东野”遗传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成果。通过对存在的相关问题分析,笔者认为应该建立科学统一的遗传多样性评价体系,并提出了“东野”遗传多样性研究前景和生态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我国已建立的普通野生稻原生境保护居群的遗传多样性状况及其代表性,利用24对SSR引物对15个原生境保护居群的427份普通野生稻材料和在我国野生稻分布区内按照纬度划分后随机挑选的15个未保护居群的357份普通野生稻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居群24个位点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Ae)为5.98,平均香农指数(I)为1.90,均大于未保护居群在24个位点的平均Ae(5.85)和I(1.86)值,但保护居群在24个位点的平均预期杂合度(He)为0.79,小于未保护居群He值(0.80)。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保护居群和随机挑选的未保护居群在24个位点上及居群水平上的Ae、I和He值差异不显著,表明保护居群可以代表我国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状况。保护居群的特有等位变异数(Sa)为40,远大于未保护居群的20,说明保护居群保护了更多的特殊基因,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对应普通野生稻保护居群的地理信息,发现15个保护居群涵盖了我国普通野生稻分布区内所有已知的典型地理类型,表明我国普通野生稻原生境保护居群具有典型性。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已建立的15个普通野生稻原生境保护点的选择是科学合理的。根据对我国普通野生稻遗传结构的分析,建议下一步开展的普通野生稻原生境保护点建设应以广西南部及广东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