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采用电导法对引种的欧洲火棘对照中国火棘进行抗寒力分析测定。结果表明:欧洲火棘有较稳定的电导率,其半致死温度高于中国火棘,利用电导法测定的抗寒性与越冬形态表现的观察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2.
2007年方山县从辽宁经济林研究所引种抗寒性较好的大果榛20个品种试栽,经过9年试栽观察有8个品系、2个组合抗寒力、抗病性、结实量和坚果经济性状表现较好,适合在山西推广栽培。  相似文献   

3.
阔叶红松林的伴生乡土杨树--大青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几十年大青杨人工造林典型试验与杨树引种,证明大青杨在林区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巨大的丰产能力,是调整林分结构,营造速生丰产商品林的良好树种。文中提出的丰产栽培主要技术,对营造大青杨人工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1994年春在带岭地区建立大青杨基因库,共收集22个产地312个单株,定植后5年调查结果表明,从22个产地中选出生长快、抗性强的5个产地,44个优良单株,这些优良个体可直接扩繁和区域化造林试验,大青杨产地不同,封顶、叶变色、落叶早晚不一,抗病害能力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5.
对不同产地大青杨的过氧化物同工酶遗传性研究表明:大青杨共表现出7种酶谱,其中2种是大青杨的基本酶谱,5种是大青杨在长期进化、扩散中遗传性变异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大青杨等天然群体幼苗基本材性变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8个产地大青杨天然群体,1个产地大青杨群体内不同个体,2个产地香杨群体幼苗基本材性进行了研究,测定了纤维长度、纤维宽度和基本密度。结果表明:8个大青杨群体间,1个大青杨群体内10个个体幼苗3个材性主要指标,纤维长度、宽度和基本密度差异显著;纤维长度和基本密度的广义遗传力,大青杨天然群体间为0.225和0.217,群体内为0.475和0.345。本研究同时对大青杨群体内、群体内的个体进行了优选  相似文献   

7.
山地 1号杨是吉林省林科院历经多年选育 ,适宜丘陵及高寒山地栽培的杨树良种。在吉林省东部山区多个林业局进行的区域栽培试验表明 ,1 0年生试验林 ,胸径生长量达 1 5~ 1 8cm ,超过大青杨 36 % ;树高生长量达 1 2~ 1 3m ,超过大青杨 2 8%。山地 1号杨是目前抗寒性最强的杨树品种 ,基本没有病、虫危害。树冠较窄 ,冠幅仅为大青杨的 70 % ,适宜密植 ;其木材纤维长度超过大青杨 1 1 % ,适宜营造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另外 ,该品种也适宜平原区栽培 ,1 6年生试验林 ,胸径生长达 4 9cm ,树高 2 2 .5m。生长量明显超过山地条件下的表现 ,更显…  相似文献   

8.
大连地区处于北半球中纬地带,气候温和,空气湿润,降水集中,具有海洋性气候特点,是东北地区最温暖的地方。但本区林木较少,树种单一。建国以来,虽然营造了大面积黑松和刺槐人工林,但生长速度和经济价值都较低。为增加该地区速生用材树种,1983年进行泡桐引种栽培试验,经对生长量、抗寒性和丛枝病的观察,通过变量分析,比较备品种间差异程度,进而选择生长快、抗寒性强和发病率低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9.
在杉木自然分布区北缘苏南低山丘陵和苏北平原地区的引种试验结果表明,杉木种源的寒害主要在苗期和造林初期1~2年生时发生,3年生时一般已无明显寒害.其种源的抗寒力主要受产地生态遗传因素的控制,在苗期具纬向渐变为主的地理变异趋势,幼林期受原产地温度因子、引种地异常非节律骤然降温气候及栽植环境条件的影响.引种只要选择避风、温暖的地形栽植,并注意在苗期、造林初期和异常降温天气时采取防寒措施,是可以成林成材的.  相似文献   

10.
吉林杨是适宜高寒山地、低山丘陵及平原区栽培的杨树良种。在吉林省东部山区进行的多点区域栽培试验表明,10a生试验林,胸径平均生长15-18cm,超过大青杨42%;树高平均生长12-14m,超过大青杨48%;公顷立木蓄积187-262m^3,超过大青杨159%。在平原区16a生试验林,胸径生长达49cm,树高22.5m,公顷立木蓄积394m^3,生长量明显超过山地条件下的表现,更显速生性。吉林杨是目前北方抗寒性最强、惟一在山区气候条件下试验成功的品种,在-41℃条件下可安全越冬,基本没有病、虫危害。树冠较窄,冠幅仅为大青杨的70%,适宜密植。树皮较薄,木材材质优良,边材、心材均为白色,无“红心”现象,纤维长度超过大青杨9%。  相似文献   

11.
兴凯赤松3个中国种源及家系苗期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天然分布区以外进行引种试验,连续3 a的试验结果表明:兴凯赤松种源间以及种源内家系间苗木高生长差异达显著水平,且苗高生长节律与樟子松相近。各种源兴凯赤松播种后出苗均较快,9月末苗高基本停止生长,越冬前能及时封顶,可以安全越冬。苗圃育苗1 a和2 a生苗木高生长差别较小,但Msn(密山)种源3 a生苗高生长较快。在干旱的立地条件下进行人工林培育,Jdg(鸡东)种源表现出较大的生长潜力,其中部分家系高生长甚至超过CK(樟子松青山种源),地径生长量与CK基本相近。表明其生长潜力和抗旱、耐瘠薄能力远远高于Msn种源,是值得重视的种源。  相似文献   

12.
在南京六合地区对3年生24个香橼优良单株半同胞家系子代进行抗寒性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家系子代间抗寒性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田间观测-11℃自然低温下春江4#和香橼4#的抗寒性最强,受冻株率分别为86.67%和100%,平均受冻级别均为Ⅰ级,耐寒指数均为2.00;新世纪8#、春江7#和新世纪2#的抗寒性最差,受冻株率均为100%,平均受冻级别均达Ⅲ级,耐寒指数均大于3.00。室内抗寒力测定供试家系子代的半致死温度在-14.84℃~-7.05℃之间。春江4#和香橼4#的抗寒力最强,半致死温度分别为-14.84℃和-13.94℃;春江7#和新世纪2#的抗寒力最差,半致死温度分别为-7.91℃和-7.05℃。抗寒性评估结果一致。根据半致死温度,结合田间抗寒性观测,供试香橼家系子代抗寒性评估排序为春江4#>香橼4#>春江6#>春江5#>新世纪9#>新世纪10#>新世纪3#>香橼1#>新世纪7#>香橼7#>新世纪8#>香橼6#>香橼5#>春江3#>新世纪4#>新世纪6#>香橼2#>春江8#>新世纪5#>春江1#>新世纪1#>春江2#>春江7#>新世纪2#。  相似文献   

13.
不同种源香椿抗寒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南西峡等10个种源1年生香椿为材料,研究了不同低温处理条件下离体茎段的相对电导率,并与活体茎段及自然降温过程中各种源的表现进行了分析比较.用Logistic方程拟合曲线,求出拐点温度即低温半致死温度(LT_50),作为评价各种源香椿抗寒能力的参考指标.结果表明:各种源离体茎段相对电导率随处理温度的降低而呈"S"形曲线上升,其LT_50最低者为山东济南种源为-7.94℃,最高者为福建霞浦种源为-3.88℃;10个种源香椿抗寒性由大到小依次为山东济南、山东荷泽、河南西峡、陕西安康、江苏南京、四川广元、湖南洞口、湖北随州、贵州黔西南、福建霞浦,与大田自然越冬条件下各种源的表现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泡桐种源抗丛枝病性状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泡桐丛枝病是影响泡桐生长的一种主要病害,种源试验表明在毛泡桐种源中,除甘肃平凉未见发病以外,其它种源均有病害发生。江苏南京、湖北十堰、黄冈、陕西商县和辽宁大连5个种源发病较重,病情指数超过30%;白花泡桐丛枝病发病率较低,自然分布区南部的种源很少见到丛枝病发生,分布区北部与毛泡桐分布区有重叠的种源,丛枝病发病相对较重。毛泡桐起源靠西的种源发病较轻,随着经度的增加,丛枝病发病有增大趋势;白花泡桐发病与种源经度无关,而与纬度相关明显,呈现出纬度越高,发病率越低,病情指数越小的趋势。泡桐品种间丛枝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差异明显,通过品种选择可以获得抗病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5.
黑荆树种源抗寒性评估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6.
木荷苗木性状的种源变异和地理模式   总被引:13,自引:14,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来自7省区36个木荷种源在浙江淳安和福建建瓯两试验点的苗期测定材料,研究其苗木生长、根系特征和叶片形态等12个性状的种源差异及其地理变异模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除主根长、侧根长和叶片颜色在种源间无显著差异外,其它性状的种源效应都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种源苗木性状与产地地理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发现,苗高、叶片特征(叶片数、叶片宽、叶片厚)及秋末嫩叶颜色等呈典型的纬向变异模式,产地温度则是造成这种纬向变异模式的主要环境作用因子。与北部种源比较,南部种源生长快,叶片数量多,但叶片较薄较窄,其秋末嫩叶颜色变化对寒冷信号反应敏感。影响木荷种子性状表型差异的主导因素是产地的年降水量。以苗高为标准,分别在两地点初选出优良种源10个,它们多来自25°N左右的木荷自然分布区。  相似文献   

17.
华山松抗寒性的地理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道了1980-1988年间26个产地的华山松实生苗和幼树的冻害情况,看到原产云贵高原亚热带山区的华山松,引种到暖温带气候区种植极不抗寒,基本不能越冬,云贵高原区域内种源的抗寒性也有某种程度的差异,尤以西部(云南保山地区)最弱,东部和北部(云南北部、四川西南部和贵州西部)较强,因而不经试验,不宜把云贵高原华山松种子调入暖温带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引种的云杉种和种源试验林的适应性和生长变异研究,选育出最适合当地栽培的优良种和种源。[方法]以甘肃省小陇山沙坝试验基地引种的欧洲云杉、黑云杉、白云杉、蓝云杉、红皮云杉和青海云杉6个树种20个种源为研究对象,分别对6、7、9 a幼林龄的生长性状(树高、地径、新梢和冠幅)进行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以早期评价云杉种和种源。[结果]6、7、9 a生长期内不同云杉种间和种源间的差异多数达到极显著,表明不同种间和种源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变异。利用树高兼地径为主要指标筛选出7个优良种源,分别为欧洲云杉加拿大AB01、AB03种源、白云杉加拿大GL01种源;黑云杉加拿大MA05、MA07、MA08和MA10种源,树高、地径现实增益均超过11%。欧洲云杉、白云杉种源树高与经纬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海拔呈极显著的负相关;黑云杉种源树高也与经纬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但与海拔相关不显著。[结论]在原产地纬度49°16'~58°38'N,经度68°13'~118°24'W区域范围内引进欧洲云杉、白云杉、黑云杉种源,是适宜在甘肃小陇山栽培的云杉树种。  相似文献   

19.
云南西双版纳大果紫檀种源苗期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云南西双版纳对8个大果紫檀种源的苗期生长表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果紫檀种源间地径、苗高和径高比差异均极显著,越南种源的地径生长与绝大多数的泰国种源(MT5种源除外)差异不显著,但其苗高生长显著低于泰国种源,其径高比显著高于泰国种源;大果紫檀各种源的生长表现与其产地的经纬度呈现明显的相关性;以MT2和MT3泰国种源生长最快,可初步视为优良种源;大果紫檀各种源苗高生长均在2~5月份缓慢加快,6月份则生长迅速加快,与当地月最低气温有关。大果紫檀是一个典型的热带树种,在我国宜选择春季月最低气温较高的地区引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