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4 毫秒
1.
<正>黄河中游地区的小流域试点工作始于1980年,至今已进行了4期.前3期以试验示范不同类型区治理模式为主,总结出了一整套技术经验和管理办法,带动和指导了面上小流域治理工作.第4期开展试点的小流域30条,从1993年开始,已进行了4年连续综合治理,共完成综合治理面积265.04km~2,其中新修基本农田7013hm~2,营造水保林10120hm~2、经济林5507hm~2,人工种草3860hm~2,修筑各项水土保持拦蓄工程3268处(座),年均治理进度10.4%、新增治理程度37.6%,累计治理程度达66.4%,有14条流域治理程度接近或已经超过70%.目前,年人均产粮超过500kg的流域有16条,年人均纯收入达800元以上的流域有15条.第4期小流域试点工作在继续强化综合治理的同时,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以科技为支撑,大力发展拳头产品,通过规模经营,形成支柱产业,促进了小流域经济和水保行业自身建设的发展,使试点流域内群众稳步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正>松辽流域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以下简称试点)工作已经开展十年,这十年试点工作不断更新观念、勇于探索、深化改革,试点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逐步向“高、深、细”发展,根据水利部的要求,为了把松辽流域试点工作推向一个新台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总结前十年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特制定试点小流域综合治理“高、深、细”的标准和要求.  相似文献   

3.
小流域试点是水土保持工作的前沿阵地 ,重点研究解决水土保持事业前进道路上的治理技术问题。长江流域实施小流域试点 2 0年来 ,探索出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的治理模式和技术 ,为流域水土保持工作指明了方向 ,建立健全了小流域水土保持管理体系 ,推进了面上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并培养锻炼了一批水土保持技术骨干。面对当前经济快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 ,小流域试点工作应拓宽思路继续创新 ,依靠科技 ,加强基础数据观测和专题研究 ,加强技术总结 ,加强试点的成果管理和后续管理 ,重点建设一批示范小流域 ,以促进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松辽流域水保试点小流域研究内容及成果于丹,沈波,孟令钦(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农水处,长春130021)松辽流域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开展十多年来,取得了很大成绩,试点区域不断扩大,试点方向由过去的传统防护治理转移到开发性治理上来,探讨的问题由...  相似文献   

5.
《水土保持通报》1985,(5):64-64,62
三门峡市地处黄土丘陵地带,沟壑纵横,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全市多年平均侵蚀模数达1.2万吨/平方公里。为此,我们选定会兴乡芦家沟流域为水电局的治理重点之一。1980年搞试点,当时叫封沟封坡;1982年开始命名为小流域治理。前后都以生物措施为主,大造刺槐水土保持林,又以阴坡刺槐作为科研试验点来抓。无论是前者的封沟封坡,还是后者的小流域治理,都是治理水  相似文献   

6.
山区小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及其水土流失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生态效应分析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以锦云川小流域1996~2004年土地利用分布图为基础,通过选取和计算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了该流域8年来的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结果表明:疏林地、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外,有林地等斑块面积都有所增加,8年来流域内的斑块总数量明显增加,其中水浇地和建设用地等数量明显增加,有林地等斑块数量明显减少,破碎度指数降低;小流域景观多样性有所增加,表明景观的异质性程度提高,土地利用向着多样化均匀化方向发展,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7.
闽北是福建省水土流失新区.其特点是流失区分散、分布范围广,流失地类集中,程度较轻,流失发生时间短,60%处于发展阶段.根据这个特点,1985年,我市就提出从单一的点上治理转向推广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在我市的松溪县郑墩镇双源流域建立了第1个小流域试点,1986年又在延平区塔前镇西洋小流域建立了第2个试点,逐步形成了以西洋小流域为代表的"西洋小流域综合开发治理"模式,并很快在全市推开为闽北闯出了一条"水土保持发展生态农业致富之路".  相似文献   

8.
加强小流域治理 提高经济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是在水力侵蚀地区治理水土流失的一条成功的经验。自1980年以来,在全国普遍推广。目前全国各地重点安排治理的小流域每年达7000多条,一般每条治理五年左右,把每条流域作为一个项目,制定规划,安排资金,加强技术指导,治理一批,验收一批,滚动前进。每年小流域治理完成的面积,占全国年总治理面积一半左右,治理程度高的流域,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9.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小流域综合防护体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佛堂试点小流域到1997年底,通过前5年治理和后5年完善、提高,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都有明显提高,流域内人民实现了脱贫致富,为治理大别山花岗片麻区的水土流失探索出了一条良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大山沟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安县大山沟小流域在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试点过程中,综合运用已有的成功经验,把三道防线建设与开发性治理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介绍了该流域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具体做法和成效。  相似文献   

11.
会昌县1993年被列为全国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县后,大力开展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探索出了以抓“猪、沼、果”工程为重点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的新路子,至1997年6月底已累计兴建沼气池25284口,开发果园面积87300hm~2.实施“猪、沼、果”工程的主要做法是:以典型引路,使该工程在各小流域普遍推广;制定优惠政策,保证工程的实施;各部门配合,加强技术服务.“猪、沼、果”工程有力地推动了全县水土保持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龙泉河小流域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连续5年治理和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效益分析表明,整治和开发利用取得明显成效:粮油产量增加162%,人均收入增加125%,农业总产值增加2.15倍。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西藏地区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途径,以茶巴朗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对其遥感影像进行了解译和信息提取。结果表明:与西藏地区主要侵蚀类型为冻融侵蚀不同,水力侵蚀是茶巴朗小流域水土流失的主要类型,面积为51.80km2,占流域面积的66.05%;其次是冻融侵蚀、风力侵蚀,分别占流域面积的5.74%、3.66%,且侵蚀强度以中度为主,并依海拔梯度呈现出条带状分布特征。茶巴朗小流域土壤侵蚀模数为4 087 t/(km2.a),主要分布在流域内的中山区和河谷区。针对该流域水土流失特点,提出了"开展生态移民,控制牲畜规模"、"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科学布局小水电站开发项目,构建以电代柴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土壤侵蚀动态监测研究,完善工程项目水土保持管理"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4.
80年代以来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治理的发展与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80年代以来,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逐步进入了全面、协调、稳定发展的新时期,形成了以小流域治理为基础,以各级重点治理项目为骨干,以重点带动面上治理开发的新格局。该从水土保持工作内在发展动力和外部环境条件,分析了这一新局面形成的原因,宏观论述了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概括总结了10多年来的基本经验,指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主要是:进一步加强领导,放宽政策,加大科技资金投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仅为小流域治理提供了新的机遇,创造了宽松的环境,而且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针对割肚河小流域的实际情况,就如何选择振兴小流域的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使治理进入市场,让产品进入流通,建设优质高效的小流域治理开发体系,增强基层水保部门经济实力,探索出一条开发性治理、股份合作制经营之路。  相似文献   

16.
“水土流失已成为中国的头号环境问题,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如何构筑新世纪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模式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对北京市典型小流域的治理特点、模式、效益、经验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同时,根据发达国家相同阶段的情况,笔者对新世纪北京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一些设想和建议,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引发讨论,以期形成共识,共同构筑符合新世纪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17.
选择侵蚀山区有代表性的小流域——铁岭东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综合效益系数法和综合功能系数法,对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前后小流域生态系统进行了综合效益和综合功能评价。通过分析发现,所采用的方法揭示了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治理项目的单项效益和综合效益,说明这种方法适用于复杂的侵蚀山区生态经济系统评价。  相似文献   

18.
榆林沟既成坝系加固配套初步研究刘立斌,徐乃民,卢照辉,马生祥(黄委会绥德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陕西绥德718000)雷元静(黄委会宣传出版中心)PreliminaryStudyonReinforcementandComplementofYulingou...  相似文献   

19.
论太行山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优化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流域综合治理优化模式,系指小流域生态经济发展的最佳方式和途径。它应具有稳定、自我调节、演进三个标志,形成一个低耗、高效、稳定、优化的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其建模方法包括综合调查与分析、系统开发与治理规划、防治开发体系与模式设计、组织机构与管理机制四个部分。以小流域生态经济理论作指导,石家庄地区在太行山中段建立了12个综合治理开发试点,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以重庆市合川区南溪河小流域为例,通过对项目实施区生态治理模式设置与实施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探索了当前我国西南地区外资水土保持项目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并在参考黄土高原外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经验的同时,结合当地实际提出改进措施,以期形成更合理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模式,旨在为长江流域水土保持项目更好地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