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科学养鱼》2002,(9):61-61
鱼类发病与气候、水温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在夏秋之交(8~9月份),此时水温适宜,鱼类摄食旺盛,生长快速,因该季节昼夜温差较大,鱼体抗病能力相对较弱,致病微生物极易繁殖,是鱼、蟹等养殖动物疾病流行的主要季节,必须十分注意疾病的防治工作。一、细菌性烂鳃病【病原体】柱状屈桡杆菌,菌体细长,大小为0.5微米×4~48微米。主要危害青鱼、草鱼。【症状】病鱼体色发黑,尤以头部为甚。病鱼游动缓慢,呼吸困难,食欲减退。病鱼鳃盖内表面的皮肤充血发炎,中间部分常糜烂成一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鳃上粘…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夏季网箱养殖鱼类主要病害情况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季气温、水温高,雷阵雨、台风也较多,气候变化无常,易形成高温、低压的闷热天气。但是夏季也是水产养殖生产的关键季节,水产养殖动物食欲明显增强,摄食量增多,进入生长旺期;同时水中各种致病菌、寄生虫也会异常活跃,鱼体发病的几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五月渔事     
蔡永祥 《水产养殖》2009,30(5):44-44
5月份,水温随气温逐渐升高,渔业生产步人繁忙的季节,水产养殖动物已进入正常摄食的生长旺期。很多品种进入繁殖峰期,需进行鱼苗的发塘鱼种培育。温水性越冬鱼类进人主要放养时期,要在月初基本投放完毕。5月份也是水质易变、病害暴发和流行的主要季节,应加强防范。鲤、鲫鱼的“夏花”需及时套养等。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水产养殖环境不断恶化,水产养殖病害逐渐增多,已成为影响养殖成功的重要因素。水产动物病害种类繁多,包括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寄生虫疾病以及真菌引起的疾病等。在鱼类养殖过程中,不同季节发病原因也有所不同,如越冬过后鱼类体内营养物质消耗较大、抗病能力差;春季水温回升时鱼病主要以细菌性疾病为主,如草鱼老三病,其次是寄生虫病、水霉病等;夏秋季节鱼类大量摄食,生长旺盛,养殖水体鱼类密度大,池底开始恶化,水体分层  相似文献   

5.
正冬春季节水温低,鱼类活动不旺盛,一些养殖户认为鱼类不会发病,忽视鱼病防治工作,其实有许多病菌、寄生虫适应低温环境并大量繁衍、传播疾病,造成鱼类大量死亡。在冬春季鱼种、成鱼因为停止摄食,体质较弱,对致病因子抵抗力相对较差,且冬春季水体分解代谢速度很慢,也很容易造成池底有毒有害物质积累,对水产动物造成刺激导致鱼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2月份,立春过后,气温会有所回升,但要注意因冷空气入侵的倒春寒现象,天气突变,气温骤降极易引起水生动物发病,广大养殖户还应加强管理,做好疾病预防工作。另外2月份已进入鱼种、蟹苗放养期,稍有不慎都极可能会引发疾病,应注意操作,特别是鱼种放养前一定要做好消毒工作,鱼池要清塘消毒,适时投喂精饲料,以增强体质。另外,对尚未放养的池塘等要进行清淤、冰冻曝晒消毒。2月份主要注意预防淡水鱼的小瓜虫病、水霉病、斜管虫病等,海水鱼的刺激隐核虫病等。近期内水温较低,如不是清塘,一般不要捕大留小上市,以免鱼类受伤引发水霉病。  相似文献   

7.
<正>(上接2015年第11期)4.投饵量与投饵次数投喂量与投喂次数据也是影响鱼摄食药饵的重要因素,要给予充分考虑。一般情况是,水产养殖动物的个体越大,饲养水温越高,对饲料的摄入量也越大,但如果以水产养殖动物的单位个体重量考虑其摄入量,就会发现规格越小的个体按体重计算摄食量越大。  相似文献   

8.
正细菌性疾病是我国水产养殖的重要疾病之一,其危害种类多,鱼虾蟹贝等海淡水养殖动物都有发病;流行性广,不分季节、不分养殖模式,因此往往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长期威胁着水产动物养殖的健康发展。细菌性疾病的防控措施已成为水产养殖生产的重要环节。然而,在我国水产动物疫苗研究和产品应用远远滞后于产  相似文献   

9.
正8月为高温季节,是养殖水生动物生长旺盛期,摄食量大、排泄物多,水质、底质容易恶化,病原菌大量滋生,加上大部分地区受雷雨天气和台风的影响,极易造成养殖环境突变,引发水产养殖病害。今年8月份全国各地需重点关注以下疾病。病情预测(一)鱼类疾病1.鲤浮肿病:病原为鲤浮肿病毒,主要危害鲤和锦鲤,发病水温为7℃~28℃,苗种携带病原流通是该病传播和扩散的主要途径,换水、用药不当或水质、天气突变,可诱发该病暴发。各鲤和锦鲤养殖区需重点防控。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水产》2016,(5):58-64
5月份进入"立夏"和"小满"节气,气温逐渐上升,全国各地普遍进入水产养殖生产期,水产养殖动物发病情况总体随气温、水温的增高而增加.从近三年同期全国水产养殖病情监测数据和今年各地养殖动物发病情况看,5月份需关注以下疾病: ◎重点关注疾病 1."鳃出血"病(病原是鲤疱疹病毒Ⅱ型):主要危害异育银鲫,该病流行时间长,流行温度15℃~33℃,以20℃~28℃最为严重.4月~10月份均有爆发,5月~6月份进入发病高峰期.近几年在异育银鲫主养区江苏等地发病情况较为严重,在河北、天津、江西等也监测到该病发生,呈现出多地蔓延的趋势.江苏、河北、江西、安徽、湖北、浙江等鲫鱼主养区需重点防控,其他地区需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11.
<正>池塘藻类在秋冬季时随着光照变弱温度降低会以萎缩、休眠的方式过冬,这种机制对于藻类的存活、繁衍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水温的降低,池塘水色变淡、透明度增加、藻类密度下降。一、低温肥水的意义冬季可搭棚进行高密度、升温或保温养殖。在深秋、冬、初春进行水产动物的养殖已成为常事,水产动物摄食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气温的节节攀升,夏天已经来到。五六月份是水产养殖生产的关键,是一年之中水产养殖管理的难点。这两个月我省各地的气温、水温持续升高,而且降雨量也增多,日照时间明显延长。鱼、虾、蟹、鳖等水产养殖动物食欲明显增强,摄食量增多,进入生长旺期。根据历年水产养殖经验及当前病害预测数据分析,五六月份是水质易变、病害暴发和流行的主要季节,细  相似文献   

13.
5月中下旬是淡水白鲳色种渡过越冬期进入成鱼养殖季节。几年来的养殖实践证明:在成鱼养殖期间,基本上没有病害发生.但在放养初期,由于淡水白鲳鳞细小、易脱落,拉网运输过程中容易受伤,放养水域水温又较低,易患白皮病。其主要症状为:发病初期,病鱼腹部两侧、背鳍基部及尾柄部体表轻微发白,发白之处鳞片脱落,游动迟缓,离群独游。严重时病鱼身体失去平衡,在水中打转或侧躺水面或头朝下尾朝上,不久即死亡。该病是一种细菌性疾病,对淡水白鲳鱼种危害较大.常引起大量死亡。为此,笔者根据几年来的养殖经验,总结出了一套防治白皮…  相似文献   

14.
夏季水温高,鱼类摄食多,生长快,但也是发病的高峰期,如何做好病害的防治工作,是夏季生产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本篇将介绍9种夏季常见鱼病的一般防治法和新的防治法,使读者能针对性地做好预防和治疗工作,减少病害所造成的损失。 一、锚头鳋病 锚头鳋病又叫针虫病、铁锚虫病。此病由锚头鳋侵入鱼体表而引起,主要危害鲤、鲢、鳙、草、鳗鲡等鱼类,对幼鱼危害特别严  相似文献   

15.
一、病害预测
  根据近几年同期全国水产养殖病害监测数据和今年各地养殖水生动物发病情况,8月份需关注以下疾病:
  (一)重点关注疾病
  1.链球菌病:主要危害对象是罗非鱼,常于夏、秋两季发生,流行水温为25℃~37℃,在水温高于30℃时易暴发,主要危害罗非鱼亲鱼及体重100g以上的幼鱼和成鱼。近年来罗非鱼各主养区均有不同程度爆发该病,广东、广西、海南等罗非鱼养殖区需重点防控。  相似文献   

16.
指环虫病为水产常见多发病,多流行于春末夏初,适宜水温20~25℃,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指环虫病从几年前的鳗鱼高发,扩展到现在四大家鱼普遍发生,水产动物指环虫病泛滥。指环虫的平均寿命为1个月,每条指环虫平均每天吸0.5毫升的鲜血,鱼类的血液量约为体重的1%~3%,一条100克的鱼血即使是3克,6条指环虫可以静态吸光鱼血,由此可见指环虫的危害之大。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水温的降低,池塘中藻类生物量变少、水色变淡、透明度增加、藻类密度下降。池塘藻类在秋冬季时数量自然减少,藻类随着光照变弱、温度降低会以萎缩、休眠的方式度过不良环境,这种自我保护机制对于藻类的存活、繁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低温肥水冬季搭温棚保温或升温来养殖水产动物,常进行高密度饲养,水产动物摄食量大、排泄物多、对水体溶氧需求  相似文献   

18.
淡水养鱼鱼种的放养期,过去多习惯在三月间,个别也有在一、二月或头年的十二月下旬放养.近年来,渔农们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了提早放养期可以增产的经验,因而,大多提早在一月份或在头年的十一、十二月放养.提早鱼种的放养期对鱼种的运输、放养后的摄食,及对鱼类的成长等,好处都很多.首先,提早放养有利于鱼种的运输.冬季气候冷,水温低,鱼种体质坚实,鳞片紧缩活动力迟缓,  相似文献   

19.
<正>6月份,全国进入初夏时节,气温的快速升高和频繁的降水对水产养殖影响较大,这一时期,水产养殖动物生长迅速,摄食旺盛,使池塘中残饵和排泄物增多,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而频繁的暴雨等极端天气造成养殖池塘温度剧烈变化和水质下降,易使养殖动物产生应激反应,导致病害发生与流行。这一时期不仅要关注常见多发的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同时要高度关注一些病毒性疾病可能对水产养殖造成的重大危害。  相似文献   

20.
《海洋与渔业》2009,(7):36-36
病名:鳗鲡水霉病 病原:水霉菌,各年龄阶段的鳗鱼均可危害,白仔和黑仔尤其严重,一旦蔓延,死亡率相当高。通常在水温10~20℃时发病,13~18℃为发病的最适温度;水霉病还往往和爱德华氏菌病、烂尾病、赤鳍病等疾病并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