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茶黄素形成机理及其开发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黄素、茶红素是红茶发酵过程中形成的两类主要色素物质,其中茶黄素主要指由茶多酚、儿茶素类及其衍生物氧化缩合而来的且溶于乙酸乙酯呈橙黄色的物质;茶黄素经酶促氧化或非酶促氧化易进一步形成茶红素。在红茶成品茶中,茶黄素的含量不到0.3%,而茶红素  相似文献   

2.
红茶色素及其分光光度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红茶色素是从红茶茶汤中萃取分离的一类色素物质,是多酚类及其衍生物氧化聚合缩合产物,主要在发酵过程中形成的,是影响红茶品质最为重要的因素。Roberts E.A.H.等(1957)将红茶茶汤中溶于乙酸乙酯呈橙黄色的物质称为茶黄素,不溶于乙酸乙酯呈褐红色的物质称茶红素。随着生化技术的进步与应用,红茶色素化学有重大进展,尤其是茶黄素化学研究的成就使茶黄素的提取、分离、纯化和在制茶中的形成机制及其与红茶品质的关系等均已明晰。茶黄素是一类苯并(?)酚酮的衍生物,主要组分有茶黄素、茶黄素单没食子酸酯和茶黄素双没食子酸酯。茶红素化  相似文献   

3.
乌龙茶初制过程的三素变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素是指茶黄素、茶红素与茶褐素。茶黄素与茶红素是形成红茶汤色、滋味的重要物质。现将“乌龙茶做青工艺研究”中所测定的生化数据,进行整理,着重统计三素;研究三素在乌龙茶初制中的变化及影响三素变化的因子。奉商于同行,就正于专家。  相似文献   

4.
由于分级红茶与工夫红茶的工艺技术的不同,反映在汤色上也有区别的。许多试验的结果认为,分级红茶汤色有关的化学物质,主要是由多酚类物质的氧化产物来决定的。大家所熟知的茶红素和茶黄素就是其中的主导产物。若干试验表明,茶黄素对茶汤的亮度和滋味的鲜爽度有着积极的影响;而茶红素与汤色的深度和滋味的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5.
红茶色素(茶红素、茶黄素)是红茶生产过程中茶多酚类物质经过多种氧化而形成的,是红茶品质形成的关键物质;作为纯天然的有机色素,红茶色素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抗突变、抗菌抗病毒等生物活性,本文综述了红茶色素与红茶品质关系及生物学活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普洱茶发酵机制的探讨(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续上期)红茶发酵中茶色素的形成主要是以儿茶素的二聚物和低聚合物为主体。红茶色素的成份主要的是茶红素和茶黄素。茶红素是主体组份,其含量占茶色素总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是一类酚性氧化聚合的的异质类群,从中已检出儿茶素二聚物、低聚合物和少量高聚合体。茶红素的形成过程,主要是儿茶素在多酚氧化酶催化下氧化形成邻醌,邻醌再聚合成联苯酚醌,联苯酚醌经歧化作用产生了茶黄素和双黄烷醇,茶黄素与双黄烷醇再由过氧化酶的催化下氧化形成茶红茶。但是,在缺氧的状态下,过氧化酶也可以将儿茶素直接氧化聚合成茶红素,只是必需要有水份。英国著…  相似文献   

7.
红茶中的茶红素红茶中多酚类氧化产物是极其复杂的,对它们的分类命名,主要基于对不同溶剂萃取时的差异、颜色、层析性状和化学反应等来确定。劳勃茨(RobertsE.A.H.1957)等用纸层析法研究红茶水浸出物中多酚类物质,当用2%醋酸为展谱剂时,发现多酚类主要氧化产物呈一棕色条纹状斑块(R_f=0)。这些物质可区分为几个不同部分。在阿萨姆红茶中用溶剂萃取法可将它们分离成SⅠ、SⅠ_a和SⅡ等部份,这些部份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有十分相似的吸收光谱,水溶液呈酸性,深红色,劳勃茨将它们命名为茶红素。劳勃茨(1957~1958)等指出:茶红素是红茶发酵中由茶黄素氧化而形成的,这种变化发生在苯并(艹卓)酚酮核的破坏,从而导致羧基形成,酸性增加。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几个坦洋工夫红茶产品的品质进行感官审评和主要内含生化成分(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茶多酚、茶红素、茶黄素、茶褐素等)的测定,探讨坦洋工夫红茶品质与主要生化成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坦洋工夫红茶茶汤滋味的浓度与水浸出物、茶多酚、茶红素的含量有关,茶汤滋味的鲜爽度与游离氨基酸、茶黄素、茶多酚的含量有关,茶汤的红浓度与茶红素、茶褐素的含量有关,茶汤的亮度则与茶黄素、茶褐素的含量有关,香气与氨基酸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9.
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测定和红碎茶内质化学鉴定已被茶叶工作者作为鉴别红茶品质高低的化学指标之一。但它们的原始数据较多,人工计算工作量大,化时长,同时人工计算也易出差错。笔者根据实验室工作的实践,利用微电脑这一先进的计算工具,按《茶树生理及茶叶生化手册》(中国茶科所编)“茶红素、茶黄素和茶褐素的测定”和“红碎茶内质的化学鉴定法”指示的计算公式,编制:①同时计算茶叶含水量,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含量,红碎茶汤色十鲜爽度得分和浓强度得分;②已知茶叶含水量,计算茶黄素、茶红素、茶  相似文献   

10.
红碎茶加工是一个以酶性氧化为中心的系统工程。其目的是获得最优的茶叶品质。于是,茶叶酶性氧化如何发生、发展以及与揉切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值得剖析的问题。一、“强烈快速”揉切的理论基础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是红碎茶品质的物质基础。多酚类的主要成分是儿茶素。罗勃茨(Roberts)的研究认为,对红茶发酵起主导作用的儿茶素是没食子儿茶素及其没食子酸酯。儿茶素在多酚氧化酶和氧的作用下,生成茶黄素(TF),茶黄素会偶联氧化成茶红素(TR),茶红素能进一步氧化或跟其它化合物发生聚合,形成茶褐素(TB)。罗勃茨(Roberts)研究认  相似文献   

11.
湖南红茶特征滋味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全面了解湖南红茶特征滋味化学成分,本研究选取了湖南红茶代表性样品和典型外省样品,采用电子舌及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技术对红茶样品滋味进行评定及化学成分检测,并通过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可视化模式识别方法比较了不同嫩度等级和不同滋味类型湖南红茶化学成分的特征差异。结果表明:(1)糖组分总量、葡萄糖、麦芽糖、茶多酚、茶褐素、氨基酸组分总量、鲜味氨基酸、茶氨酸、茶黄素等含量可作为区分湖南红茶和外省红茶的主要滋味成分,其中糖组分总量、葡萄糖、麦芽糖、茶黄素等含量湖南红茶显著高于外省红茶。(2)一级湖南红茶茶汤中滋味化合物含量普遍较低,除氨基酸、茶褐素外,其他主要滋味成分均显著低于二级茶样;二级湖南红茶茶汤中滋味化合物在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茶黄素、茶红素等含量上表现突出;三级湖南红茶以儿茶素组分总量、糖类化合物、茶黄素、茶红素等成分含量相对较高,以茶多酚、氨基酸、茶褐素等成分含量相对较低。(3)“甘鲜味”茶汤中咖啡碱、儿茶素组分总量、非酯型儿茶素、EGC、茶黄素显著低于“略苦(浓)”茶汤。该研究结果可为湖南红茶产品的分类鉴别和滋味品质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茶红素是一类异质的酸性酚性色素的总称,其主要前体物为儿茶素和茶黄素类。它与红茶的色泽、汤色、浓度和强度等品质密切相关。由于茶红素的异质性,其溶解性和色谱学性质相差较大,化学结构还不清楚。目前茶红素主要制备方法仍然是经典的有机溶剂分级提取法。尽管茶红素单体的分离纯化尚未见诸报道,但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研究者在体外实验和动物学研究中发现,茶红素与儿茶素、茶黄素相比,存在一些相似的生物学活性,如抗氧化、抗癌、抗肿瘤、抗突变、抗炎、抗白血病、预防肥胖,甚至有抗神经毒素作用。茶红素作为红茶中含量最为丰富的多酚类物质,可能对人体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茶红素化学及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红素是一类异质的酸性酚性色素的总称,其主要前体物为儿茶素和茶黄素类.它与红茶的色泽、汤色、浓度和强度等品质密切相关.由于茶红素的异质性,其溶解性和色谱学性质相差较大,化学结构还不清楚.目前茶红素主要制备方法仍然是经典的有机溶剂分级提取法.尽管茶红素单体的分离纯化尚未见诸报道,但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研究者在体外实验和动物学研究中发现,茶红素与儿茶素、茶黄素相比,存在一些相似的生物学活性,如抗氧化、抗癌、抗肿瘤、抗突变、抗炎、抗白血病、预防肥胖,甚至有抗神经毒素作用.茶红素作为红茶中含量最为丰富的多酚类物质,可能对人体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肥胖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红茶及其功能成分茶多酚以及儿茶素氧化聚合产物(如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等能够通过调节脂质代谢、改善血脂异常和氧化应激以及调节肠道菌群等多种途径来发挥降脂减肥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红茶及其功能成分的降脂减肥功效及其调节机制,旨在为今后红茶及其功能性成分的研究与利用等提供参...  相似文献   

15.
红碎茶品质注重于内质,内质又突出滋味,滋味则要求浓强鲜。红碎茶浓强鲜的品质风格是在良好的鲜叶原料基础上,在合理的制茶工艺技术条件下不断发展而形成的。在形成红碎茶的品质过程中,茶多酚的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红碎茶品质的优次主要决定于茶多酚的氧化程度高低和氧化产物——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  相似文献   

16.
红茶色素的形成与降解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萧伟祥  李纯  萧慧 《茶叶科学》1992,12(1):49-54
在红茶制造中,用铜酶抑制剂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能抑制多酚氧化酶活性24%左右,从而部分的抑制了茶叶发酵,特别是茶黄素的形成受到了抑制。采用茶叶匀浆发酵法,结果表明,非酶性氧化产物中茶黄素约为酶促氧化形成量的6.8%,茶红素约为20.6%。用茶黄素单没食子酯在纯过氧化物酶作用下,研究其降解作用,其产物用双向纸层析和紫外光谱进行分析鉴定,结果鉴别出3,4-二羟苯甲酸、咖啡酸、没食子酸和邻苯二酚等4种成分。  相似文献   

17.
红茶品质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红茶属于全发酵茶,在加工中利用酶促氧化作用,使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等内含物氧化、聚合、缩合生成茶黄素、茶红素等有色物质,形成红茶"红汤红叶"、香气甜香、滋味甜醇的品质特征。近年国内红茶发展迅速,关于红茶品质的研究引起关注。本文就产地环境、茶树的品种、加工工艺和外源酶等对红茶品质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探讨红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新品种榕春早、茗科1号鲜叶为原料,进行超声波辅助发酵的红茶工艺试验,分析红茶品质的变化,比较茶多酚、氨基酸、酚氨比值、儿茶素组分、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等差异,初步得出超声波辅助发酵对鲜爽度有一定增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运用薄层色谱法和分光光度法分析了茯砖茶加工中的脂溶性和水溶性色素的变化。结果表明,发花是茯砖茶色素物质变化与色泽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主要表现为,发花期间叶绿素的深色降解产物脱镁叶绿酸酯 a、b 和脱镁叶绿素 a、b,以及类胡萝卜素的主要组分叶黄素和β-胡萝卜素均呈明显增加趋势。深色的未知色素 UFO1和 UFO2也表现出类似的变化规律。此外,茶多酚经微生物酶促氧化形成了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这些色素物质的形成与积累,形成了茯砖茶黑褐或黄褐的外形色泽和橙黄或橙红的汤色的品质特征。文中还就微生物在茯砖茶色泽  相似文献   

20.
红茶加工中发酵阶段的基本反应是鲜叶中六种儿茶素的酶促氧化。由儿茶素参生的邻醌是非常活泼的,由此而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导致决定茶汤色、味特征的色素的形成.发酵期间产生的茶叶色素主要有两种,即茶黄素(TF)和茶红素(TR).儿茶素转化成茶黄素和茶红素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