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西盟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集体森林资源管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盟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亟需解决森林资源保护和利用,森林经营方案的实施,森林经营主体众多与森林采伐指标分配,控制森林资源的盗伐、滥伐,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主体与森林经营方案执行主体错位等问题.提出森林资源管理的改革应以科学编制森林经营方案为基础,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应以森林经营单位为主体,同时严格实施经审批审核的森林经营方案,实行可调森林采伐限额制度,严格森林采伐区管理,加强伐区管理验收等对策.  相似文献   

2.
对现行森林采伐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森林资源采伐制度对于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保障经营者利益,以及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具有重要作用。中国以森林限额采伐管理为核心的木材采伐许可证制度,尽管对于有效保护森林资源曾经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森林采伐管理在目标、手段不一致,采伐管理政策单一等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与制约中国林业发展的重要政策因素。为此,以森林分类经营、分类管理为基础,提出对于公益林和商品林、人工林和天然林、国有林和私有林等,必须实施森林分类采伐管理政策。  相似文献   

3.
森林采伐限额是采伐消耗森林、林木蓄积的最大限量。实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是《森林法》确定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是控制森林资源过量消耗的核心措施和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关键手段。本文阐述了森林采伐限额的概念,分析了当前采伐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及具体做法,以寻求最佳的森林采伐管理制度,保护好国家珍贵而有限的森林资源,达到科学经营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新西兰森林采伐管理制度与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采伐管理是森林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制定的中国森林采伐管理制度对于森林资源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入, 这种管理制度已经不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 亟待完善。分析了新西兰在森林采伐方面实施的分类采伐管理、森林可持续经营计划、森林可持续经营许可证、年度采伐计划等管理措施, 期望能为完善中国森林采伐管理制度提供参考模式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5.
加强森林采伐管理严格控制资源消耗郦振平森林采伐是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采伐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森林的更新、生长和多种效能发挥等问题。对森林采伐的控制和监督,实行限额采伐,做到采育结合,永续经营,是林政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合理采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森林资源采伐管理改革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资源采伐管理制度,对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保障森林经营者利益,以及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森林资源采伐管理制度主要由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凭证采伐林木制度,年度木材生产计划几部分组成。我国的森林资源采伐管理在经历了统一管理严格控制阶段和经营管理调整阶段之后,当前正处于经营主体改变前提下的试点改革阶段。从2007年试点工作启动至今,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目前森林资源采伐管理改革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改革宣传力度不够,采伐限额编制不合理,采伐审批过程有待进一步简化,缺乏支持经营主体的信贷体系等。针对存在的问题,认为下一步的改革应该加大改革政策的宣传力度,确保采伐限额制定的准确性,简化采伐申请的审批程序,为林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财政支持等。  相似文献   

7.
文章试从如何加强和完善本溪县森林采伐管理制度,保护和发展好本溪满族自治县的森林资源,使林业满足社会对木材的需求入手,浅谈完善本溪县森林采伐管理制度,实现森林资源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8.
依据《森林法》的规定 ,我国从1987年开始实行采伐限额制度。这是我国林业发展史上全面加强对森林资源管理的一项重大改革 ,集中体现了合理经营、永续利用的指导思想 ,为有效地控制森林资源消耗 ,促进各地在采伐利用森林资源中 ,正确地处理好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 ,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 ,实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是我国森林资源管理制度的核心 ,也是符合我国国情、林情的成功管理经验。从我区的情况来看 ,实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以来 ,由于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限额采伐森林的意识普遍得到…  相似文献   

9.
全面认清我国森林采伐管理面临的形势,正确对待森林采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强森林采伐管理,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创新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水平,推进我国森林资源的科学经营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依据《森林法》的规定 ,我国从1987年开始实行采伐限额制度。采伐限额制度的实行 ,是我国林业发展史上全面加强对森林资源管理的一项重大改革 ,集中体现了合理经营、永续利用的指导思想 ,为有效地控制森林资源消耗 ,促进各地在采伐利用森林资源中 ,正确地处理好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 ,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 ,实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管理是我国森林资源管理制度的核心 ,也是符合我国国情、林情的成功管理经验。从我区的情况来看 ,实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以来 ,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限额采伐…  相似文献   

11.
谈森林采运作业与森林生态保护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论述了采运作业给森林环境造成的一些负面影响 ,按照生态采伐的观点结合伐区生产实际状况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韩微 《森林工程》2005,21(6):7-8
从森林旅游与森林生态旅游的区分入手,指出了森林生态旅游与森林旅游的本质区别,在分析森林旅游不可持续的基础上,强调了以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构建可持续森林生态旅游的必要性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介绍江西省林林公园概况,分析目前建设森林公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森林旅游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林业传统与林业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用两分法,将中国林业传统分为保护森林、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传统和破坏森林、大量消耗林木的传统。前者是以对动、植物的图腾崇拜为开端;后者是以火的使用为开端。在两种传统的形成与发展中,产生了丰富多彩并具有中国特色的林业文化,包括各类树木及竹文化、花卉文化、园林文化和岩栖山居与森林游乐文化等。  相似文献   

15.
天然林资源保护与森林防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天然林资源状况1.1 天然林资源分布我国地域辽阔 ,自然条件复杂 ,森林类型包括南海诸岛的热带珊瑚岛森林、热带雨林、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和大兴安岭寒温带针叶林。森林资源总面积为13 370万hm2 ,森林资源总蓄积为 117.85亿m3。  相似文献   

16.
现代林学、森林与林业(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论述了林学、森林与林业近两个多世纪以来的发展和变化 .林学经历了由传统林学向现代林学的转变 ,现代林学是以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建、经营管理和利用为研究对象 ,以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功能为核心 ,全面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和多种功能为目的的学科 .对森林的认识也经历了从认识单株树木、树木群体到森林生态系统的变化 .由于人们对林学及森林认识的变化 ,使人们对林业的认识也从长期形成的以木材利用为中心 ,转变为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作用为核心和重点 ,全面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作为林业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以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森林生态采伐与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刘滨凡  吕任涛 《森林工程》2004,20(3):5-6,19
本文论述了森林生态采伐对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森林生态采伐有利于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有利于保护森林生物的多样性;有利于森林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泰国的森林旅游与森林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泰国森林旅游业的情况。泰国经济由"替代进口型"转向"外向型"的过程中,成功地利用了本国的旅游资源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在发展森林旅游业时,采取森林资源开发与森林保护并重,发展旅游与改善环境并重,提高人民素质与加强法治管理并重的方针,取得了比较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些成功经验,对我国林业改革很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谢国阳  李延群 《福建林业科技》2005,32(4):164-166,169
探讨了林业可持续发展渊源及要求,分析了林木种苗对林业可持续发展4个方面的影响,从林木种苗工作的角度,提出重视种质资源、创造遗传多样性、提倡种苗产品多样化、开展公益林遗传改良、坚持科技兴种、强化种苗安全等6项对策。  相似文献   

20.
森林工程与森林生态系统保护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森林工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包括木材采伐工程、迹地更新造林工程、抚育采伐工程、低效林改造工程、林内路桥工程和装备系统工程。策划和实施森林工程时应遵循的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森林工程活动将森林生态系统保护置于首要位置,二是森林工程工艺系统要与作业区域的生态系统保持一致。由于森林生态系统群落结构及其生态过程决定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所以森林工程实施时,森林生态系统群落结构保护要着眼于群落结构的连续性和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保护要着眼于目的树种、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和生境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环境保护要着眼于水土流失、土壤和地质性灾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