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新单28号是新乡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优质、高产、多抗玉米杂交种,2006年通过河南省审定。为探明新单28号的适宜种植密度,挖掘其最大的生产潜力,特进行本试验,以期筛选出其最适合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新单29玉米品种在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的农业性状及产量表现,研究结果表明,当新单29每667m^2种植密度3500株时产量可达563.2kg,低于和超过这一密度时产量均会降低。  相似文献   

3.
玉米杂交种嫩单14的适宜栽培密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嫩单14为试验材料,在6种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研究了种植密度对嫩单14玉米品种的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嫩单14玉米品种的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是先增后减,产量在密度60000株/hm^2时达到最高,为9140.97kg/hm^2;株高、穗位高、秃尖长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升高;穗长、行粒数、百粒重、单穗粒重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嫩单14最佳种植密度为52500-60000株/hm^2。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马铃薯克新7号在新疆博州地区滴灌栽培模式下的适宜种植密度,采用机械播种,行距80cm,穴距设6个处理,分别为20cm、22cm、24cm、26cm、28cm、30cm。结果表明:马铃薯克新7号在当地节水灌溉条件下播种穴距为22~24cm,种植密度为3788~3472穴/667m~2较适宜。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新单系列玉米品种籽粒品质性状之间的关系以及产量性状的变化趋势,以新乡市农科院2003年以来审定的玉米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它们的遗传基础、杂优模式、品质性状以及群体、个体生产力。结果表明:13个玉米品种利用的杂优模式主要有2种,9个品种杂优模式为改良Reid×唐四平头,4个品种为外来种质×唐四平头。品质分析中,‘新单28’、‘新单38’、‘新单66’粗淀粉含量高,‘新单61’、‘新单65’和‘新单68’的粗蛋白和赖氨酸含量高。粗脂肪含量和粗淀粉含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10,粗蛋白含量和赖氨酸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91。产量分析表明,‘新单22’单株生产力最大,‘新单33’单株生产力最小,‘新单58’的群体生产力最大,‘新单28’的群体生产力最小。群体生产力随密度增加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密度为75000株/hm2时的群体生产力较45000株/hm2高62.9%,平均每公顷增加7500株产量增益为12.97%。单株生产力随密度增加开始呈下降趋势,增至60000株/hm2后逐渐平缓,低密度时单株生产力较高密度高5.5%。外来种质×唐四平头杂优模式选育的玉米新品种在品质上优于改良Reid×唐四平头模式选育的品种,且耐密性也显著增加,群体生产力也不断上升。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通过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品种新玉 59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新玉 59号在75 000株/hm2、82 500株/hm2、90 000株/hm2种植密度处理下,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存在较大差异。在种植密度82 500株/hm2时,植株干物质最重,达10 098.0 kg/hm2,产量也表现最高,为7 909.21 kg/hm2,比 75 000 株/hm2、90 000 株/hm2种植密度分别高16.6%和13.9%。  相似文献   

7.
白石 《中国种业》2017,(11):45-46
辽单1258是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选育的玉米新品种,为了探索辽单1258的最佳种植密度,2016年在辽宁省新民市兴隆堡地区进行了不同密度梯度比较试验,分析了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中等肥力条件下,辽单1258的最佳种植密度为75000株/hm~2,此时获得的产量最高且农艺性状较好。  相似文献   

8.
为了筛选宜机收玉米新品种‘豫单132’的适宜种植密度,在长葛和原阳试验基地设置5个不同种植密度处理,分别为60000、64500、67500、72000、75000株/hm2,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其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豫单132’的株高和穗位高逐渐增高,茎粗减小;穗长、穗粗、穗行数和行粒数整体呈降低趋势,秃尖长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籽粒产量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在67500株/hm2时产量表现最高,呈近似抛物线状分布。因此,玉米新品种‘豫单132’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7500株/hm2,这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玉米品种顺单6号的适宜种植密度及施氮量,设置3个种植密度和4个施氮水平,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密度及施氮量对顺单6号叶面积、干物质积累、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种植密度与施氮量分别为60000株/hm^2与210kg/hm^2时,玉米干物质积累量最大,叶面积及叶面积指数大小适宜,千粒重较大,产量最高,为10547.06kg/hm^2。综合分析认为玉米品种顺单6号在贵州安顺地区适宜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分别为60000株/hm^2与210kg/hm^2。  相似文献   

10.
对种植在聊城市不同密度条件下的矮单268进行适应性鉴定,通过与当地主栽玉米品种郑单958的对比,调查发现矮单268在聊城市种植生育期适中、果穗均匀、抗逆抗倒性较好,当密度在82500株/hm2情况下产量最高。适应性鉴定为矮单268在聊城市大面积示范推广及机械化种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在4个行距0.5 m、0.67 m、0.83 m、1 m,2个种植密度2800株/667 m2,3200株/667 m2的种植条件下,研究了行距和密度对绵单10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0.5 m、密度3200株/667 m2条件下,绵单10号的产量最高;行距1m、密度2800株/667 m2条件下,绵单10号的产量...  相似文献   

12.
豫单998玉米最佳种植密度试验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一定种植密度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水平也随之增加.超过一定密度.产量随密度增加而下降,抗逆性也随之下降。试验结果表明.豫单998在6.6万株/hm2时产量最高,株高、穗位、穗长、穗粒数、千粒重等农艺性状比较适宜,抗逆性较强.为豫单998在当地肥力条件下的最佳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3.
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产量和灌浆进程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以超试1号(晚熟型)、郑单958(中熟型)为材料,研究了5个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叶面积指数和子粒灌浆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25万~11.25万株/hm2范围内,增加种植密度可提高单位面积玉米产量,但增幅越来越小,最佳种植密度为6.75万~9万株/hm2.随着密度的增加,叶面积指数提高;种植密度对玉米单粒重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前期的灌浆速率,不同品种单粒重的差别是灌浆持续期和平均灌浆速率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2008年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对杂交玉米新品种责单8号进行不同种植密度栽培试验,研究其在不同密度条件下的产量及主要性状表现。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对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植株性状有不同的影响,适当的栽培密度是获取高产的关键。大面积生产中,在中等肥力情况下贵单8号种植密度以4100株/667m^2左右为宜,能确保高产稳产,获得较好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5.
通过滴灌冬小麦不同种植密度试验,了解塔额垦区新冬51号小麦在不同种植密度情况下的生物性状及产量,试验结果表明,新冬51号最适宜的种植密度为20kg/667 m2(45.01万粒/667 m2),该种植密度产量最高,为594.47 kg/667 m2,综合性状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16.
为筛选出适宜修文县种植的马铃薯新品种及合理的种植规格,在小箐镇开展了费乌瑞它、青薯9号、威芋5号、黔芋8号的垄作方式及密度配置试验。结果表明,4个品种在产量、单株结薯数、单株薯重、单株小薯数上存在极显著或显著差异,同一品种在单垄单行或单垄双行垄作方式下,在行距相同而株距不同时产量表现亦存在区别。黔芋8号产量潜力和商品率均比较高且适应性较强,可以进行生产示范,且以单垄单行+行距60cm+株距28cm种植方式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7.
合理的种植密度能提高玉米单产,为指导绥阳县山区玉米种植,2013年在黄杨镇开展了对中单808种植密度的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4.8万株/hm2产量最高,单产达9.3t/hm2,进一步作线性分析表明,产量曲线最高值对应的密度是4.8773万株/hm2.建议山区玉米在土壤肥力好的地块,种植密度4.5万~4.9万株/hm2株为好;在土壤肥力低的地块,种植密度4.7万~5万株/hm2为好.  相似文献   

18.
以玉米新品种中单579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种植密度(4.5万、6.0万、7.5万、9.0万株/hm2),对中单579的适宜密度及其相关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单579在北京地区最适宜种植密度为6.0万株/hm2,该密度下的产量为11017.45kg/hm2。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密度与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穗粒数呈显著负相关,与百粒重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种植密度、种植方式和施肥技术对3个油菜新品种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对产量影响最大,品种次之;以品种为黔油28、种植密度为7000株/667m2、种植方式为宽窄行单株种植、氮肥基肥追肥比为30%:70%的配套技术产量最高;此外,不同配套技术还影响主花序有效角果数和单株角果数。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白壳薏苡合理栽培密度,进行了4个不同栽培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在栽培密度在3706~7411/667m2窝范围内,兴仁县薏苡种植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试验中以3706窝/667m2单产最高,达359.28kg/667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