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枣若干品种需冷量测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枣不同品种冬季休眠的阶段性、需冷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枣不同品种度过自然休眠的低温需求量不同。从12月10日到翌年1月20日自然休眠结束,之后进入被迫休眠期。主栽品种中梨枣于12月上旬,金丝小枣于1月中旬结束自然休眠。根据≤7.2℃模型、0~7.2℃模型、犹它模型测定枣的低温需求量。供试品种的低温需求量以平均值计算,≤7.2℃模型、0~7.2℃模型与犹它模型分别为1066h、440h和442CU。把犹它模型作为晋中地区枣品种需冷量的低温标准较为合适。供试的24个枣品种的需冷量为399~580CU。  相似文献   

2.
以7a生曙光油桃为试材,研究了7个冰冻低温梯度短时间处理对花芽和叶芽的存活率、萌芽级数、自由水/束缚水比值和膜透性的影响,并探讨短时间冰冻低温处理对桃芽自然休眠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11月30日低温处理中-4℃、-7℃低温处理对桃芽自然休眠的调控效应不明显,萌芽率、束缚水/自由水比值及相对电导度均变化不明显;自-10℃0.5h后的其余低温处理对桃芽自然休眠呈正调控效应,其萌芽级数、自由水/束缚水比值和相对电导度与对照相比明显升高,虽然部分花芽和叶芽因低温处理而死亡,但是在存活芽中短时间低温对桃芽休眠解除作用效应明显增强.12月10日和12月20日低温处理的效果与11月30日类似,只是处理时期越晚对桃芽自然休眠的调控效应越明显.不同低温处理的萌芽级数、自由水/束缚水比值和膜透性的变化表明:短时间冰冻处理可有效解除芽休眠,并显著促进了水分由束缚态向自由态的转变以及膜透性的增加.  相似文献   

3.
1 注意休眠要足 一般桃树休眠期必须通过0 ℃~7.2 ℃低温500 h(小时)以上,个别的品种需要1 200 h(小时),只有达到了该品种低温需冷量的要求,果树才能正常萌芽、开花、结果.强制休眠在夜间气温稳定在0 ℃以上10 ℃以下时进行.  相似文献   

4.
 以7年生甜樱桃‘红灯’和‘早红宝石’为试材, 研究了酚类物质含量及相关酶活性在自然休眠期间的动态变化, 探讨了温度对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甜樱桃芽酚类物质在自然休眠期间持续缓慢增加, 随休眠的结束, 含量急剧下降, 不同品种之间有差异, 自然休眠结束后总酚含量降至最低。花芽中的酚类物质含量略高于叶芽, 多酚氧化酶( PPO) 、苯丙氨酸解氨酶( PAL) 活性差别不大; 不同需冷量的品种之间差异明显。芽中PAL活性与总酚含量的变化趋势呈正相关。而PPO活性在自然休眠期间逐渐升高。低温(5℃) 促进酚类物质的积累, 中期使其提前达到高峰并进入下降阶段, 后期加速其降低;高温(20℃) 效果相反, 变温(5℃/20℃) 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日本海棠促成栽培需冷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日本海棠为试材,观测了4个不同品种解除休眠对低温的需求量,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日本海棠解除自然休眠的低温需求量明显不同,在地处暖温带的鲁西南地区,复长寿、银长寿于12月上旬,长寿冠于12月下旬,世界一于1月上旬结束自然休眠.通过7.2℃模式、0~7.2℃模式、犹它模式的对比分析,发现7.2℃模式作为鲁西南地区日本海棠低温需求量的标准最为适合.按照7.2℃模式,供试品种的低温需求量范围是383~916 h.  相似文献   

6.
采用河北顺平露地栽培油桃早红珠、曙光与瑞光5号枝条为试材,比较了不同低温累积量下的萌芽率,并采用7.2℃低温模型和犹他模型对3个品种的需冷量进行估算。结果表明:瑞光5号的需冷量最高,花芽与叶芽分别为7607、00 h;曙光需冷量最低,花芽与叶芽均为640 h;早红珠介于二者之间,花芽与叶芽需冷量分别为7006、40 h;同一品种需冷量年际间差异不大;通过对7.2℃低温模型和犹他模型作比较,发现在该地区7.2℃低温模型更适合。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立足于山西晋中地区甜樱桃设施栽培生产,以当地主栽品种"红玛瑙""雷尼尔""龙冠"为试材。采用花枝水培和苗木盆栽两种方法对甜樱桃自然休眠开始起点日期进行了研究,发现盆栽法是测定自然休眠开始起点日期适宜的方法,而花枝水培法不适宜。不同品种的休眠起点日期不尽一致。3个供试品种休眠起点日期分别为:"红玛瑙"10月6日,"雷尼尔"10月6日,"龙冠"9月14日。采用花枝水培法对自然休眠结束的起点日期进行了确定研究,得出叶芽自然休眠结束的起点日期早于花芽,叶芽大多集中在11月中旬,花芽大多集中在12月中旬;不同品种结束自然休眠的具体日期不同。  相似文献   

8.
以7年生曙光油桃为试材,研究了冰冻处理对解除油桃芽休眠的作用.结果表明,11月30日以-4℃和-7℃冰冻处理者,油桃萌芽级数变化不明显.自-10℃、0.5小时后的其余低温处理对油桃芽自然休眠呈正调控效应,其萌发率与对照相比明显升高;虽然部分花芽和叶芽因低温而死亡,但对解除存活芽休眠效应明显增强.12月10日和20日处理的效果与11月30日类似,处理时期越晚对油桃芽自然休眠的调控效应越明显.  相似文献   

9.
<正>1品种选择与栽植密度1.1选择适合设施栽培的品种1)要选择早熟、极早熟品种。还要注意选择果个大、品质优的品种。特早熟品种一般果个小,风味淡。而果实发育期在65 d以上的品种大多数为大果,品质好,产量高,经促早栽培虽不能最早上市,但在市场上仍有较强的竞争能力。2)要选择需冷量少、休眠期短的品种。果树落叶后进入自然休眠,只有满足一定量的低温,解除休眠,才能萌芽开花。如樱桃的需冷量(7.2℃以下的低温累积  相似文献   

10.
温度对休眠期甜樱桃芽呼吸代谢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5年生甜樱桃“极佳”为试材,测定了自然休眠期花芽和叶芽的呼吸强度和呼吸途径的变化,并对不同温度处理(5℃、20℃和变温5/20℃)的花芽和叶芽的呼吸强度和呼吸途径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低温来临前樱桃芽呼吸强度高,低温来临后呼吸强度大幅度下降并维持较低的代谢水平,休眠末期,呼吸强度开始缓慢上升;体眠期3条主要呼吸途径发生显著变化:糖酵解途径(EMP)呈现下降趋势,三羧酸循环途径(TCA)变化不大,并占优势,磷酸戊糖途径(PPP)则呈明显上升趋势。高温对呼吸强度具有促进作用,而低温对樱桃芽呼吸强度有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与对照相比,高温提高了EMP的比率,降低了PPP的比率;而低温则使PPP不断活化,这可能是低温可以缩短自然休眠进程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几种化学药剂对破除葡萄与桃自然休眠的效果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桃、葡萄为试材,探讨多种化学药剂和外源生长调节剂打破休眠的效应。结果表明:CaCN2打破葡萄的休眠效果稳定,可使萌芽提早6~17d,并提高萌芽率,其破眠效果随需冷量的增加而显著;几种化学药剂在桃树上应用,其打破休眠的效果差异较大,CaCN2、NH4NO3对打破桃休眠无效,硫脲的破眠效果最明显,可使叶芽萌发提前9~12d、花芽6d,并提高萌芽率;KNO3对破除休眠亦有一定效果。外源生长调节剂对休眠的调节作用因调节剂种类、浓度和使用时间而异:Ze(50mg/L)+GA3(100mg/L)可完全打破叶芽的休眠,100mg/L6-BA对尚未完成自然休眠的花芽萌发有明显的促进作用,IAA和2,4-D却对芽的萌发表现出强烈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影响南京甜樱桃坐果的关键时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生育期的生态条件对甜樱桃花芽分化和坐果的影响,确定导致南京地区(年均温 > 15 ℃)甜樱桃坐果率低的关键时期,将郑州的一部分4年生盆栽结果甜樱桃运至南京生长1年后,然后将郑州和南京两地的盆栽苗分别在落叶期、休眠结束后进行双向位置交换,采用石蜡切片法观察花芽和胚囊形态发育,并在果实着色期观察坐果率。结果显示:全生育期在郑州、落叶期由郑州运至南京、休眠结束后由郑州运至南京、全生育期在南京、落叶后由南京运至郑州的‘早红宝石’甜樱桃坐果率分别为38.2%、14.7%、12.9%、8.9%和31.7%;无胚囊的比例分别为41.5%、55.6%、57.7%、74.5%和50.0%;全生育期在郑州和落叶后由郑州运至南京休眠结束后再运回郑州的甜樱桃‘萨米脱’的坐果率分别为13.9%和18.8%。结果表明:影响南京地区甜樱桃坐果的关键时期应是春季开花坐果期;而对于一些能满足需冷量的品种,休眠期对坐果率的影响不大;夏季花芽分化期的高温影响花芽分化进程及分化质量。  相似文献   

13.
薄膜温室葡萄花芽分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对薄膜温室2~4年生巨峰、无核白鸡心葡萄整个生育期花芽分化的观察,研究薄膜温室葡萄花芽分化的规律。结果表明,巨峰与无核白鸡心在早期升温条件下,花芽分化比例低,二轴分化程度较浅,不能形成完整的花芽;花芽的形成与树体的营养状况有关。花芽分化开始时磷素水平下降明显,蛋白质含量也有下降,二轴分化期后开始回升,磷素水平也显著提高;更新后花芽的分化与叶龄有关,当叶龄达15d时,开始出现花序原基,叶龄达27d时出现二轴分化期,二轴分化盛期为叶龄46d,花芽分化率平均为91.1%。温室巨峰、无核白鸡心葡萄栽培时,花芽需要靠更新后的新梢形成,因此,加强更新后的新梢管理是达到稳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In temperate deciduous fruit crops such as Prunus spp., bud endodormancy is an important physiological phase affecting the timing of blooming and subsequent fruit development. Japanese apricot (Prunus mume) bears unmixed flower buds, separate from vegetative buds, that bloom slightly more than a month before vegetative bud burst. Seasonal expression of Prunus mume DORMANCY ASSOCIATED MADS-box genes (PmDAMs) has previously been analyzed only in vegetative buds, with an association between these genes and flower bud endodormancy release not yet confirmed. In this study, we performed a seasonal expression analysis of PmDAM1–6 genes in flower buds of two Japanese apricot genotypes – namely, high-chill and low-chill cultivars. Th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PmDAM3, PmDAM5, and PmDAM6 expressions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dormancy release in both flower and vegetative buds. In addition, a yeast two-hybrid screening demonstrated that PmDAM6 can interact in yeast with the homolog of Arabidopsis SOC1 (PmSOC1). Synchronized expression patterns were detected in PmDAM6 and PmSOC1 during dormancy release in flower buds of the two genotypes. Taken together,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dimer of PmDAM6 and PmSOC1 may play a role in the regulation of dormancy transition and blooming time in Japanese apricot flower buds.  相似文献   

15.
湖南省果梅品种资源种质杂化状况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连森  贺善文 《园艺学报》1993,20(3):225-230
  相似文献   

16.
17.
《Scientia Horticulturae》2004,102(4):397-406
Flower bud density, flower bud drop and fruit set were studied for nine apricot cultivar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of these variables on apricot biology and productivity. Cultivars in southern Spain were chosen as representatives of different flowering times and productivity. Results indicate differences among cultivars in the studied parameters. Low flower bud production, high flower bud drop and low fruit set were often recorded in mid- to late flowering cultivars. These traits subsequently led to poor yields. Early blooming varieties, which are frequently good producers, generally showed the highest flower bud density, medium flower bud drop and high percentage of fruit set. The influence of the cultivar was more determinant than the seasonal effect on fruit yield. This information should be useful to breeders for choosing the best parents for productivity.  相似文献   

18.
温室葡萄休眠期不同阶段保温的生化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无核白鸡心葡萄为试材,从11月初至1月末,研究不同阶段保温芽的生化反应。结果表明:葡萄深休眠期前芽具有高水平的ABA,深休眠期后进行保温ABA下降,IAA、GA3、ZT含量增加;休眠期间芽淀粉含量增加、可溶性糖下降,至保温后淀粉开始下降、可溶性糖上升,但萌芽前淀粉上升、可溶性糖下降,蛋白质进入休眠后下降,至萌发前上升,次年葡萄生长结果良好;休眠期前保温的葡萄不能正常进入休眠,最终影响生长结果。  相似文献   

19.
几种落叶果树H2O2含量变化与自然休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以设施栽培中常见的几种核果类果树品种和两个葡萄品种为试材, 分析了芽休眠期间 H2O2含量变化动态, 并探讨了温度、生长调节剂及化学破眠物质对H2O2含量影响的效应。结果表明: 休眠期间,不同树种( 品种) 芽内 H2O2含量存在差异, 基本趋势是晚熟品种高于早熟品种, 花芽高于叶芽, 但葡萄品种相反, 早熟的‘京秀’高于晚熟的‘巨峰’; 休眠期芽内 H2O2含量基本呈稳步上升后急剧下降的趋势,不同品种急剧下降的时间略有差别, 且与自然休眠解除的时间相吻合。低温(5 ℃) 处理显著增加了芽中 H2O2含量, 中温(10 ℃) 使 H2O2含量略有增加, 而高温(20 ℃) 却导致 H2O2含量降低。休眠前期50 mg.L-1 ABA 处理显著提高了芽中H2O2含量, 而100 mg.L-1的GA3和6-BA 处理有减少 H2O2含量的趋势, 但二者差异不明显。热带地区常用的化学破眠物质对芽 H2O2的影响因树种( 品种) 、使用时期不同而异, 硫脲、KNO3前期使用对核果类果树影响明显, CaCN2对核果类无明显效应, 但对葡萄品种作用显著。果树芽 H2O2含量的动态变化表明, H2O2可能是低温解除自然休眠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