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概述了水稻籼粳亚种间亲和性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广亲和概念,广亲和测验种,广亲和基因的遗传研究,新的杂种不育基因的发现及分子定位,以及广亲和系的选育进展等,并就如何利用这些亲和基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水稻广谱广亲和系的选育策略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选育广谱广亲和系对于利用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根据现有的研究结果,初步假设水稻亚种间亲和性基本上可以分为四大类:广谱广亲和性、部分广亲和性、弱亲和性和非亲和性。决定亚种间亲和性的基因可能有两类:一类是广亲和基因Wc,另一类是辅助亲和性基因Sc。这种辅助亲和性基因既有可能是几个主基因,也有可能是一系列微效多基因。广谱广亲和系可能同时完全具备Wc和Sc基因;部分广亲和系可能只具备Wc基因;弱亲和系可能只具备Sc基因;非亲和系则两者都不具备。选育广谱广亲和系的途径有二个,一是利用现有的广谱广亲和种质直接转育,二是利用部分广亲和系与弱亲和系杂交,组合广亲和基因与辅助亲和性基因。筛选广谱广亲和系可以分三步进行:初选,即在低世代用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品系进行测交鉴定;复选,即在中世代增加测交品系个数,进一步作亲和性鉴定;决选,即用更多的非亲和品系与当选株系测交,在进一步确定广谱广亲和性的同时筛选优势组合。  相似文献   

3.
离子束注入改良水稻广亲和系02428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经离子束诱变的突变后代受测品系与籼、测验种测交F1的黑染花率与小穗结实率的分析表明,两者相关不显著,建议在广亲和性品种重申选中宜以F1小穗结实率作为亲本亲和性鉴定的主要指标。筛选出农艺性状优良,较原品种显著增产的广亲和新品系S9148。认为物理诱变是改良水稻广亲和系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对爪哇型水稻材料Gcp28的亲和力进行对比鉴定研究,以期选育出亲和力高的广亲和材料应用于水稻育种中,解决水稻亚种间杂优利用存在的不亲和问题。选用4个标准测验品种及4种光(温)敏不育系与爪哇型材料Gcp28以及公认的广亲和品种培矮64、cpslo.02428进行杂交,配制了32个组合,根据亲本的籼粳分类地位和F1杂种结实率对爪哇型的广亲和性初步进行探讨。试验结果表明,亲和力排列顺序为:Gcp28〉0  相似文献   

5.
比较并研究了籼型花培系TG11和粳型花培系H921的广亲和性遗传.来自明恢63/CPSLO17杂种F1的花培系TG11和02428/T984//T1950三交F1的花培系H921均具有广亲和性,其广亲和基因分别来自CPSLO17和02428.等位性测验表明,02428、CPSLO17、H921和TG11的广亲和性均由Sn5基因控制,并且与色原基因C+连锁.T984的广亲和性也可能由Sn5控制,但与之连锁的色原基因呈隐性,即C-.方差分析表明,粳型花培系H921的亲和性与其广亲和亲本02428相同,而籼型花培系TG11的亲和性显著低于其广亲和亲本CPSLO17,表明遗传背景对广亲和性的表达会有较大影响.本文对广亲和测验种的确定,微效基因对广亲和性的影响,以及广亲和性产生的可能原因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1997~ 1998年对不同地区送鉴水稻广亲和材料进行了亲和性鉴定、分类与亲和谱分析。经鉴定广亲和性为“中”级以上的材料共 12份 ,其中 :T46 1、16 11、6 30 0 4、零轮、86 7s-15份材料的广亲和性为“优”级。作亲和谱测验的 4份广亲和性“优”级材料 ,其中 3份亲和谱等级为“宽广” ,1份为“中等”。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探讨了02428、三磅七十箩等水稻品种亲和性表现的特点。提出水稻亲和势的概念并阐明其生物学意义。运用Hayman方法,分析水稻亲和力资料表明:该性状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平均显性度为1.3368>1,可能系广亲和基因离散分布引起。讨论了水稻广谱亲和性与特异亲和性的遗传及杂交选育广亲和系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以籼型南京11、IR36、中灿3037和粳型Balilla、秋光为测验种,研究云南稻品种矮嘎的广亲和特性。结果表明:在矮嘎与籼粳测验种的三交F1群体中,小穗育性发生明显的分离;在3个三交群体中稃尖有色株的平均小穗育性均极显著地高于稃尖无色株,说明控制矮嘎的广亲和性基因与色素原因C存在连锁关系,推测矮嘎中也带有广亲和基因S5^n。不同来源的广亲和品种均携带有的S5^n基因,与水稻品质起源、进化、选育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广西杂交水稻亲本进行亲和性改良,使之携带广亲和基因,为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奠定理论依据,为水稻育种提供种质资源.[方法]通过杂交把强广亲和基因S5n或f5导入广西主栽杂交水稻亲本中,经过复交、回交和连续多年自交获得一批亲和性改良株系.利用籼稻和粳稻对改良株系进行亲和性鉴定.将亲和性改良株系与目前生产上常用的不育系测交,测定其育性及其配合力.[结果]10份亲和性改良株系均具有广亲和性,其中NL3和NL4属于广亲和保持株系,NL1、NL2、NL5和NL7属于广亲和恢复株系,NL1和NL2的恢复力较强,各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效应较高.NL6、NL9和NL10对不育系盟A保持不育,但可以恢复龙特浦A、博A和广信A的育性,恢复力较弱;NL8对不育系广信A保持,但可恢复盟A、博A和龙特浦A的育性,恢复力较弱.[结论]广亲和保持株系NL3和NL4可转育出广亲和不育系,广亲和恢复株系NL1和NL2可与本课题组培育的有粳稻血缘的不育系组配,有望获得杂种优势强的新组合.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用水稻广亲和性测验品种的亲和性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我国现用水稻广亲和性测验品种间杂种F#-1以及测验品种与其它籼、粳稻品种间杂种F#-1的育性测验,分析了水稻各个亲和性测验品种的亲和性。初步确定,粳型测验品种与一般籼稻品种的亲和性以巴利拉为最低,其次为秋光和有芒早沙粳;籼型测验品种与一般粳稻品种的亲和性以南特号为最低,其次为南京11号和IR36。籼、粳测验品种亲和性的高低可作为该品种对粳、籼品种鉴别力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1.
12.
克服杂种不育性是利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关键。总结了目前已定位的籼粳亚种间杂种的广亲和基因、雌配子败育座位、雄配子体败育座位及花粉不育座位等,并提出了把"广亲和基因"和"特异亲和基因"结合利用的设想。  相似文献   

13.
克服杂种不育性是利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关键。由此对水稻亚种间杂种不育性的原因、细胞学基础及两种主要基因遗传模式进行了总结,并详细综述了利用“亲和基因”克服籼粳杂种不育性的两种有代表性的学说-广亲和基因和特异亲和基因分子定位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两“亲和基因”共同利用的初步设想:将聚合了Si等位基因的粳型亲籼系与聚合了不同广亲和基因(中性亲和基因的广亲和力强、亲和谱广泛的粳型品种进行杂交和回交,选育出聚合不同广亲和基因和Si等位基因的粳型亲籼系,再与籼稻品种杂交,真正实现直接利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水稻恢复系187R的18个重组自交系进行亲和性测定,为选配水稻新品种(组合)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籼稻天B、粳稻白R56和辽粳224作为测验种,分别与187R的18个重组自交系杂交,考察分析杂交F1小穗结实率。【结果】对天B、白R56和辽粳224均表现较高亲和力的自交系有WC26、WC69、WC187、WC209、WC217、WC219、WC246,属于中间型,具有一定广亲和性;对籼稻天B有特殊亲和力的重组自交系有WC65、WC70、WC191、WC203、WC225、WC228、WC350、WC373,表现亲籼性;对粳稻有特殊亲和力的重组自交系有WC22和WC25,表现亲粳性。【结论】具有广亲和特性的重组自交系可作为研究材料和育种材料,有较高利用价值;而具有亲粳性和亲籼性的重组自交系可作为育种中间材料或与粳或籼稻配组,筛选出优势强的组合用于水稻生产。  相似文献   

15.
水稻花培后代中粳型广亲和恢复系的测交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广亲和品种02428、CPSLO17等与恢复系杂交的花培后代中粳型和偏粳型株系,与多个籼型胞质雄性不育系和两用核不育系测交,筛选出20个广亲和恢复系和3个强优势亚种间杂交稻组合。发现以狭谱型广亲和品种02428作广亲和基因供体较广谱型广亲和基因供体CPSLO17好;含两个恢复系的三交组合较单交组合更易重组出配合力强的广亲和恢复系。对广亲和恢复系的花培选育效果和广亲和基因的等位性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实用型广亲和恢复系的概念及其选育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6.
栽培稻杂种不育性的遗传基础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综述了栽培稻杂种不育性的四种不同的基因模式:1.重复配子致死;2.单位点孢子体——配子体互作;3.单位点孢子体不育性;4.互补孢子体不育性。讨论了利用广亲和基因和特异亲和基因克服栽培稻杂种不育性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水稻广亲和基因在RFLP图谱上的初步定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02428/Balilla//南京11三交F_1群体为材料,对利用染色体特异的RFLP标记进行水稻广亲和基因的定位作了初步尝试。结果表明:该群体中单株小穗可育率呈双峰分布,高结实株与低结实株之比符合1:1分离规律,说明水稻广亲和性受一对显性核基因控制;所用7个已定位于第6染色体的探针中,RG213和RG138在02428与另两个亲本之间表现多态性;广亲和基因与Est-2、RG213、RG138、C基因4个位点间均表现极显著连锁关系,交换值分别为5.9%,7.9%,9.7%和10.3%。广亲和基因在RFLP图上位置的初步确定为进行该基因的精细定位、克隆以及该基因的有效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采用经典盆栽称重法,结合自动气象监控装置的24 h连续观测数据,研究4种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能源树种黄连木1年生苗单株的耗水规律以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分析不同环境因素对其耗水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壤水分梯度下黄连木苗的耗水变化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耗水量从7月初开始逐渐上升,到8月份达到最高峰,9月份开始下降直至10月底试验结束;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降低,苗木的耗水量依次减少,各处理间差异显著;通过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苗木耗水受环境因子综合影响,其与光照强度、空气温度、湿度等有着很好的相关性,相关程度大小依次为光照强度、温度、空气湿度,并以此建立环境参数预测苗木耗水量的优化模型。  相似文献   

19.
韩国水稻新品种在安徽省的利用情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密阳 2 3及协A×密 46(协优 10号 )对安徽省乃至我国的水稻增产作出了巨大贡献。目前引进的 13 8份新品系中 ,多产稻、密阳 13 2等表现较为突出。此外 ,密阳引 7等表现出较强的恢复能力。多雌蕊等材料可为选育广亲和三系不育系提供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水稻恢复系187R的18个重组自交系进行亲和性测定,为选配水稻新品种(组合)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籼稻天B、粳稻白R56和辽粳224作为测验种,分别与187R的18个重组自交系杂交,考察分析杂交F1小穗结实率。【结果】对天B、白R56和辽粳224均表现较高亲和力的自交系有WC26、WC69、WC187、WC209、WC217、WC219、WC246,属于中间型,具有一定广亲和性;对籼稻天B有特殊亲和力的重组自交系有WC65、WC70、WC191、WC203、WC225、WC228、WC350、WC373,表现亲籼性;对粳稻有特殊亲和力的重组自交系有WC22和WC25,表现亲粳性。【结论】具有广亲和特性的重组自交系可作为研究材料和育种材料,有较高利用价值;而具有亲粳性和亲籼性的重组自交系可作为育种中间材料或与粳或籼稻配组,筛选出优势强的组合用于水稻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