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鹅副黏病毒病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以拉灰白色稀便、肠道黏膜溃疡或痂块为特征的鹅急性传染病.各种日龄的鹅均易感染发病,尤以30日龄~60日龄多见,幼鹅发病多与孵化室、育雏窒未严格消毒有关,特别在孵化室育雏的雏鹅发病相埘较多.这种病的发病率一般为10%~60%;病死率为30%~80%.  相似文献   

2.
正小鹅瘟和鹅副黏病毒病是以消化道病变为共症的病毒性疾病,发病急,死亡率高,对10日龄的雏鹅致死率几乎100%。随鹅日龄的增长,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渐下降,鹅康复后带毒且生长受阻。这两种病即可单独发病,也常有混合感染,无特效药物治疗,是危害雏鹅非常严重的传染病,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养鹅业的健康发展。1小鹅瘟本病是由小鹅瘟病毒引起雏鹅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侵害4~20 d的雏鹅,死亡率95%,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小鹅瘟的临床特征为严重下痢,有时有神经症状,特征性病变为肠道发生渗出性炎症,小肠黏膜因大片坏死脱落和凝固形成栓子堵塞肠腔。本病传播迅速,病  相似文献   

3.
正(续第1期第1 7页)二、鹅副黏病毒病鹅副黏病毒病是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临床上以消化道症状以及肠道黏膜出现结痂样溃疡为主要特征,对鹅危害较大,常引起大批死亡,尤其是雏鹅死亡率可达95%。本病对各年龄段的鹅都具有较强的易感性,日龄愈小,发病率、死亡率愈高,2周龄以内的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鹅副黏病毒病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以拉灰白色稀便、出现肠道黏膜溃疡或痂块为特征的鹅急性传染病.各种日龄的鹅均易感染发病,尤以30~60日龄多见.幼鹅发病多与孵化室、育雏室未严格消毒有关,特别是在孵化室育雏的雏鹅发病较多.发病率为10%~60%,病死率为30%~80%. 主要症状:精神委顿,无力,常蹲地,不食或少食,饮水增加.拉灰白色稀便,后期拉水样血便和绿色稀便等.少数鹅后期有扭颈、转圈等神经症状.  相似文献   

5.
鹅副黏病毒病属于一种烈性传染病,各种年龄的鹅都可发生本病,尤以雏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给广大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养殖风险。但是鹅副黏病毒抵抗力不强,容易被日光、干燥及腐败所杀死,只要及时预防就可以有效降低其发病风险。本文结合工作经验及前人文献参考,总结了鹅副黏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1997年以来,江苏、广东、上海、浙江、江西、山东、安徽等地的鹅群发生了一种以整个消化道粘膜结痂、溃疡、出血、坏死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对鹅业造成威胁,后经确诊为副粘病毒感染引起的鹅副粘病毒病。我省今年也有发生,应该对这种新疫病引起高度重视。1 流行特点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和流行,各种日龄的鹅均有易感性,日龄越小发病率越高,不同日龄鹅的发病率30%~100%,平均60%左右,死亡率30%~100%,平均40%左右。10日龄以内的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高达100%,11~15日龄雏鹅为90%以上。随鹅群日龄的增长,发病率和死亡…  相似文献   

7.
小鹅瘟是雏鹅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败血症,是由细小病毒引起的以发生渗出性肠炎为主要病理变化、传染快而死亡率高的一种传染病。一、流行病学本病多发生于4~20日龄的各品种雏鹅和雏番鸭。最早发病的雏鹅一般在2~5日龄;7~10日龄时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可达90%~100%;11~15日龄死亡率达50%~70%;16~20日龄为30%~50%;21~30日龄为10%~30%;30日龄以上为10%左右。传染源  相似文献   

8.
鹅副黏病毒病是由禽I型副黏病毒引起,在鹅各阶段都易患的急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在90%以上,甚至可达100%,是对养鹅业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9.
小鹅瘟是由鹅细小病毒引起的雏鹅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本病仅发生于鹅与番鸭,其它禽类均不易感染。本病的发生及其危害程度与日龄密切相关,主要侵害5—20日龄的雏鹅。10日龄以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70—100%,以后随日龄增大而逐渐减少。20日龄以上较少发病,有些可能自行康复,成年鹅可带毒排毒但不发病。病雏及带毒成年鹅是本  相似文献   

10.
<正>一、鹅的副黏病毒病流行情况14日龄至13月龄鹅均可发病。发病率一般为10%-50%,日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二、临床症状在仔鹅发病初期,临床表现为精神沉郁、无力、少食或拒食,体温升高1~2℃;后期表现为瘫痪,拉白色稀粪(泥状、腥臭),多数有神经症状。种鹅发病初期,临床表现为食欲和产蛋率下降,出现小蛋、畸形蛋,拉白色、绿色、褐色稀粪,后期有的出现扭头转圈等神经症状。三、病变特征该病病变主要出现在消化系统,食道上常有白色、黄白色小结节,腺胃与肌胃交界处、腺胃黏膜、腺胃与肌  相似文献   

11.
一、小鹅瘟本病为小鹅的急性传染病,是由小鹅瘟病毒引起.3~4日龄乃至20日龄左右的雏鹅易发病.发病率:死亡率最高为10日龄的雏鹅.15日龄以上的雏鹅比较缓和,有半数可能自行康复,20日龄以上的很少发病.7日龄以内的雏鹅感病常呈最急性型,病鹅精神沉郁、缩头、步行艰难,常离群独处,继而食欲废绝,严重下痢,一般12~48小时死亡,有时不显现任何症状即突然死亡.死亡率达30%~40%,最高死亡率可达70%以上.防治对策:①搞好孵坊和鹅舍消毒,一切用具设备,必须清洗消毒.②出壳雏鹅每羽注射高免血清1毫升,病鹅皮下注射1.5毫升.③母鹅注射鹅胚弱毒苗100倍稀释液1毫升;或鹅胚弱毒苗100倍稀释液注射,500倍稀释液小鹅滴鼻免疫.④卵黄抗体每羽1毫升,腿部皮下注射,防治效果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2.
<正>鹅副粘病毒病是由副粘病毒引起,经消化道传染,四季均可发生并多发于20日龄左右雏鹅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15日龄内雏鹅发生此病,死亡率高达100%。  相似文献   

13.
小鹅瘟     
《饲料博览》2005,(1):55-55
病原:小鹅瘟是由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败血性传染病。3~4日龄,以至15日龄以内的任何品种的雏鹅易发生,30日龄以上的雏鹅很少发病。日龄愈小,发病率和死亡率也愈高。10日龄以内的雏鹅,最高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95%~100%。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养禽业的发展,一些常见病、易发病严重影响到养殖业健康生产,给养禽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下面就鹅副黏病毒病的防治技术报道如下: 鹅副黏病毒是鹅的一种以消化道症状和病变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本病对鹅危害较大,常引起大批死亡,尤其是雏鹅死亡率可达95%以上。给养鹅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是目前鹅病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正>鹅副黏病毒病(GPM)又称鹅类新城疫,是由禽副黏病毒Ⅰ型(APMV-1)引起鹅的一种以消化道和呼吸道症状为主要特征的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目前该病在我国和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特征性病变为肠道呈现糠麸样溃疡,并有大量的纤维性结节,脾脏、胰腺肿胀而且表面有灰白色、大小不等的坏死灶。鹅、鸭、鸡、鸵鸟等为禽副黏病毒Ⅰ型的易感禽类,其中鹅最易感。不同日龄的鹅均易感,日龄越小越容易  相似文献   

16.
1997年以来 ,在江苏、广东、上海、浙江、江西、山东、安徽等地的鹅群中发生了一种以整个消化道粘膜结痂、溃疡、出血、坏死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 ,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对鹅业生产造成威胁 ,后经确诊为副粘病毒感染引起的鹅副粘病毒病。目前我省也有发生 ,应对这种新疫病引起高度重视。1 流行特点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和流行 ,各种日龄的鹅均有易感性 ,日龄越小发病率越高 ,不同日龄鹅的发病率为 30 %~10 0 % ,平均 6 0 %左右 ;死亡率 30 %~ 10 0 % ,平均 40 %左右。 10日龄以内的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高达 10 0 % ,11~ 15日龄雏鹅为 90 %…  相似文献   

17.
<正>该病是由细小病毒引起的雏鹅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的高度致死性传染病。本病仅发生于鹅,其他禽类均无易感性。本病主要侵害5~25日龄的雏鹅,10日龄以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95%~100%,以后随日龄增大  相似文献   

18.
小鹅瘟是由小鹅瘟病毒引起的雏鹅急性或亚急性的败血性传染病。主要侵害4~20日龄的雏鹅,发病率和致死率为90%~100%。一、症状患病鹅精神委顿,消瘦,食欲减少,行动迟缓,喜蹲卧,拉黄绿色稀粪,粪中杂有多量气  相似文献   

19.
2003年3月初,天长市釜山镇农民范某饲养的800只25日龄的雏鹅开始发病,并陆续出现死亡,虽经敌菌净、海星片内服及小鹅瘟血清倍量注射,均无好转。先后有120多只发病,5天后已死亡52只,养鹅户损失较大。经综合诊断,确诊为鹅副黏病毒病。⒈症状及病变病鹅初期精神不振,呆立,羽毛松乱  相似文献   

20.
一、发病情况 今年春季以来,定远县养鹅户雏鹅发生了以精神萎顿、曲头缩颈、鼻孔有稀薄性分泌物,拉黄白色稀粪为特征的疾病.患鹅发病日龄最早的有3日龄,最迟的有30日龄,起初为零星发病,几天后大面积暴发,发病率为70%,病死率高达90%以上.养殖户曾以霍乱病治疗,但无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