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从竹子公园的层面调查分析了现代园林竹子造景的现状,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指出现代园林植物造景借鉴古典园林竹子造景的艺术手法应“景到随机”、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2.
中国竹子造园史考   总被引:9,自引:7,他引:9  
考证了中国历代竹子造园的历史后认为,竹子造园同步于古典园林的发端,汉代应用于早期园林的“囿”和“苑”,六朝时期广泛用于造园,唐宋时期竹子造园进入大发展和全盛时期,竹子造园是在园林中再现自然的竹景,明清时期趋于成熟,并体现“雅”风格,借园林中竹景抒情言志。文中列举了历代著名园林中竹景之实例。  相似文献   

3.
竹子是中国古典园林中重要的植物材料,现存江南古典园林中有不少竹子造景范例,如网师园“竹外—一枝轩”、沧浪亭“翠玲珑”、留园“碧梧栖凤”、个园“春山”等。古典园林中竹子造景的一些手法,如“移竹当窗”、“粉墙竹影”、  相似文献   

4.
古典园林竹子造景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门艺术 ,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尤其产生发展的过程 ,历经兴衰 ,繁衍至今。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古典园林 ,大多是历经改建修葺 ,日臻完善 ,体现着古典园林艺术的精华 ,其中不乏竹子景观的佳例 ,如苏州留园的“碧梧西凤”、网师园的“竹外一枝轩”、拙政园的“海棠春坞”、沧浪亭的“倚玉轩”和“翠玲珑”以及扬州个园的“春山”等等。因此不难想象那些已经消失的名园佳苑中可能有过辉煌的竹子景观。探索园林造景的形成和发展 ,不仅可弘扬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精华 ,更重要的是揭示其发展规律 ,以便将传统的艺术手法用于现代园林植…  相似文献   

5.
竹类植物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造园元素。本文以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大师园"的园林作品为例,解读了竹子和竹材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形式和象征意义。指出在现代园林中,竹子和竹材成为了代表"东方"的一种文化符号,体现着闲适的东方休闲情趣,是生命的象征,并具有不可替代的园林景观功能。竹子和竹材已经越来越成为连接现代与传统、融合西方与东方的园林材料。  相似文献   

6.
林峤 《国土绿化》2015,(4):44-45
一、竹子与中国传统园林的渊源竹子作为我国传统的观赏植物之一,有着悠久的园林应用历史。早在周朝时期,我国已有关于竹林的记载。秦始皇为建“上林苑”,从山西云冈引种竹子到咸阳。但那时竹子的种植只是为了营建狩猎场和战略物资基地,竹子造园还处于萌芽状态。北魏时期,洛阳官场众多私家园林,相继呈现了“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的景象。崇竹爱竹、乐竹忘形的“竹林七贤”更加提倡用竹造园。  相似文献   

7.
从《红楼梦》看中国竹文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竹子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大象征。竹在《红楼梦》中所占篇幅之多,内容之丰富。品种之多样,形象之具体,运用之成功,更是中国文学著作中不多见的,据不完全统计,全书共有150多处涉及竹子,包括工艺美术、饮食、交通、建筑、园林、诗画、乐器等领域。本文将试图透过《红楼梦》里的竹,去寻觅中国古人们“不可一日无此君”的真谛。  相似文献   

8.
园艺观赏竹类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世界竹类分布的中心,是“竹子王国”,文章论述了竹子的观赏价值,观赏竹的分类。介绍了观赏竹在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中的应用。人工艺术竹的造型方法、造景方式。分析了观赏竹在开发实践中多是散生竹或耐低温的热性竹而使推广范围受到限制,观赏竹与竹文化、竹旅游的结合有待提高,提出了观赏竹综合开发利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论竹与园林造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在分析了竹独具魅力的景观效应的基础上,通过对竹广泛运用于古典园林的研究,论述了竹在古典园林中的造景作用,进而对竹在现代园林造景中的运用加以阐述。提出竹子造景是植物造景的一个重要方面,现代园林设计中应借鉴和发扬古典园林中竹子造景的一些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0.
园林用竹的设计与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对环境美化要求的不断提高 ,以竹子为主题的园林建设项目愈来愈多 ,园林用竹已经不再局限于经典的江南园林式的风格。有较高观赏价值的竹种愈来愈多地被用于营造城市的公共绿地、道路和河岸的绿色通道。在竹种的选择上也愈来愈趋向多样化。本文主要介绍不同地理与气候条件下园林用竹种的选择、现代园林中的竹种配置以及相应的培育技术 ,供各地参考。1 园林用竹的历史与现状自古以来 ,我国人民就有种竹、赏竹、爱竹的习俗。竹子在中国园林中的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松、竹、梅并誉为“岁寒三友” ,梅、兰、竹、菊有“四君…  相似文献   

11.
甜龙竹(Dendrocalamus brandisii)是竹亚科牡竹属大型丛生竹种,其鲜笋品质一流,具有巨大的开发价值。文章分析了甜龙竹的开发价值以及在良种选育和高效培育方面所拥有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甜龙竹产业化开发方案,即建成以“培植优质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农户增收、实现乡村振兴”为目标的现代竹产业体系,带动千家万户培育竹资源、打造竹景观、增加竹收入,有效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2.
竹子生长速度快,固碳优势明显,同时竹材加工性能好,竹制品性价比高,竹材可替代木材、钢材和塑料,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禁塑限塑”已成为全球共识和全球行动的背景下,四川省兴文县依托丰富的竹资源,将竹产业作为重点产业,着重发展“竹代塑、竹食品、竹纤维”3大精深加工产业,而“竹代塑”又是林竹精深加工产业的重中之重。兴文县围绕竹代塑,开展主题宣传、精准招商,举办创新竹日用品峰会及创新竹日用品设计大赛,组建“专班+公司”平台,制定扶持政策,致力于推动创新竹日用品发展,带动兴文县竹产业高质量发展。文章概述了兴文县在打造“创新竹日用品之都”中的突出做法,以期为探索竹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及建设“以竹代塑”绿色发展示范城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3.
对扬州个园的竹造景分析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研究竹子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及其园林观赏价值的基础上,以个园的竹子造景为案例,深入剖析了个园竹子景观中竹子种类、在"四季"景观中的应用;提出了个园百竹园的造景建议,强调了竹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丰富宋时期竹景观研究,文章以宋画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图像学研究方法,从宋代画作中的竹景观类型、功能设计、空间布局、意境营造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了宋代竹景观的总体特征与设计思想。研究表明,宋代绘画中的竹景观设计体现了宋人因竹就势、择地而居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具有悠久的栽竹传统和深厚的竹文化内涵。竹子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特性使其成为园林造景的必备植物和重要的创作素材。园林展作为以园林园艺为主题的专业级盛会,在竹园林造景、竹文化符号的挖掘、提取和应用等方面具有时代特征,体现了技术与艺术的和谐统一。通过对昆明、沈阳、西安、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竹文化景观的调查研究,从竹园林造景和竹文化符号的表达两方面入手,探讨园林展中竹文化的景观应用特色和表达方法,为当代园林展中竹文化的景观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浙江安吉“优雅竹城”建设中竹景观的应用及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竹清秀淡雅、枝干挺拔、虚心有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竹因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和观赏特性成为城市园林中不可或缺的植物造景材料。安吉竹资源丰富,是著名的"中国竹乡"。近年来,安吉实施了"优雅竹城"建设工程,竹子被大量应用于景观营造中。文章通过资料查阅、人物访谈、实地调研等方法,调查了竹子在安吉"优雅竹城"建设中的应用情况,分析了竹子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形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竹景观营造的方法,为竹子更广泛地应用于城市园林景观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风景园林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重要场域,低碳式的园林规划设计理念伴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逐步得到社会认可和重视。文章以泸州市竹种园为例,从场地分析、科学布局竹种、提质资源、空间营造、道路组织、生态设施等方面,探讨在园林规划设计的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的低碳理念及途径,以期为实现将“增汇”和“减排”贯穿在园林规划设计的全过程中提供实例样本。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中下游是中国大部分竹类植物自然分布的北缘。近年来,随着“南竹北移”“竹资源引种驯化”等研究项目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该区域的竹种资源,助力了当地景观设计和乡村绿化发展。目前竹类植物景观应用研究多集中在城市,以乡村为对象的研究相对缺乏。文章通过梳理前人的研究结果,总结适合河南乡村景观营造的竹类植物,分析竹类植物的观赏特性、园林用途及文化内涵,提出了竹类植物在河南乡村设计中具体的应用策略和方法,可为黄河流域乡村景观提升和文化振兴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9.
莫干山竹类风景资源及其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莫干山毛竹、地被竹和观赏竹种园等竹林类型及其景观特征,提出了改进和提高竹林景观的五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以4处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获奖园林作品为研究范例,从竹子的种植位置及种植方式、空间作用、景观特点、文化象征4个方面,对竹类植物在范例园林中的景观应用进行了具体分析,以期为我国园林景观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