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宽幅精播对冬小麦群体动态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给小麦高产高效栽培和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宽幅精播对不同地区、不同品种冬小麦的群体动态、产量以及产量三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等行距宽幅精播有利于小麦群体生长和产量提高;与留套种行宽幅播种相比,等行距宽幅精播小麦分蘖数多,成穗率高,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等行距宽幅精播烟农5158和青麦6号的成穗率较高,产量提高显著;与传统播种方式相比,等行距宽幅精播的济麦22穗粒数显著增加,相比对照产量增加显著。等行距宽幅精播相比留套种行宽幅播种和传统播种方式产量提高范围为11.6%~16.4%,且烟农5158的亩产量达到719.3 kg的超高产水平。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甘青系列青稞品种在等量施肥条件下对宽幅匀播和常规条播的响应机制,试验采用播种方式与施肥水平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共设置2种播种方式和5个施肥水平,合计10个处理。结果表明:常规条播能够提高甘青9号基本苗、分蘖数、株高指标,而宽幅匀播可增加甘青9号穗长。宽幅匀播能够整体提高甘青9号旗叶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降低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反之,常规条播降低了甘青9号旗叶蒸腾速率。相比于常规条播,宽幅匀播能够有效提高甘青9号产量、穗粒数、穗粒重及千粒重,而有效穗则是常规条播高于宽幅匀播。综上,在等肥条件下,宽幅匀播能够明显提升甘青9号穗粒数和千粒重,增加产量,利于旗叶光合吸收与合成。  相似文献   

3.
分析宽幅播种的优势,指出与传统播种相比,其减少了基本苗,增加了冬前茎蘖数,成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提高,增产效果明显。从品种选择、施肥、整地、播种等方面总结其关键栽培技术,以为宽幅播种栽培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设置户县亚澳农机型宽幅播种和常规机条播两种不同机型播种技术对比试验示范,通过播种效果比较,进一步探索宽幅播种技术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和小麦高产栽培最佳播种方式,为小麦宽幅播种技术大面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示范窗口。结果表明,户县小麦宽幅播种机型播种优势显著,苗齐、苗壮,小麦分蘖数多,穗粒数和千粒重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宽幅播种对新疆南疆枣麦间作模式下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方法】在枣麦间作模式下,设置宽幅播种和常规条播2种不同的播种方式,分析不同播种方式下冬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规律。【结果】与常规条播相比,宽幅播种处理有利于枣麦间作模式下冬小麦叶绿素含量(SPAD值)的提高,增大了叶面积指数(LAI),促进干物质的积累,有效提高了籽粒产量。与常规条播相比,2018年、2019年宽幅播种冬小麦的有效穗数分别降低了5.31%、4.78%;穗粒数分别增加2.73%、3.47%;千粒重分别提高了4.00%、5.13%;籽粒产量分别提高了2.36%、6.10%;2018年宽幅播种的生物量降低了5.23%,但2019年宽幅播种的生物量较常规条播却增加了2.90%。【结论】枣麦间作模式下宽幅播种增加了冬小麦叶绿素含量,提高了LAI,促进了干物质积累,提高了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6.
郯城县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技术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樊青峰  孟凡胜  李龙  李宝强  王靖  周忠新  孔令国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2):11268-11269,11301
[目的]探讨郯城县小麦宽幅精播的高产潜力。[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宽幅播种对小麦产量、根系活力及氮肥利用率等方面的影响。[结果]小麦宽幅播种在单株分蘖数、三叶大蘖数和次生根数及根系活力上均明显高于传统播种和精播半精播播种。与精播半精播和传统播种相比,宽幅播种小麦0~140 cm各土层土壤贮水量均有所增加。宽幅播种的无穗茎、收获时青穗、下落穗分别为5.7%、4.7%和6.6%,分别比精播半精播播种方式减少17.0、2.6、2.5个百分点。宽幅播种可促进根系对养分的吸收,显著提高氮素利用效率,氮素生产效率比常规技术提高10.6%~16.4%。宽幅播种比传统播种增产960.0 kg/hm2,比精播半精播播种增产535.5 kg/hm2,增产效果显著。[结论]宽幅播种比传统播种有利于小麦增产,能增强小麦根系活力,提高氮肥利用率,提高小麦的抗旱抗寒能力。  相似文献   

7.
宽幅精播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小麦宽幅精播栽培增产的机理,以小麦品种济麦22为试材(播前用种衣剂包衣),采取大田对比试验设计方法,以传统精播为对照(CK),2012~2014年连续2个小麦生产年度进行生产示范效果对比试验,分析了宽幅精播栽培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宽幅精播较传统播种小麦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增加5.26%、5.07%和2.74%,产量提高859.5 kg/hm2,增产率达12.28%,效果优于传统播种方法。小麦宽幅精播栽培能够有效协调小麦产量三因素之间的关系,实现小麦高产稳产。本研究结果可为宽幅精播栽培技术在小麦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分析小麦种植过程中不同穗位结实特性及产量在不同播种密度及播种方式影响下的表现,从而确定合理的小麦播种密度与播种方式,保证小麦种植产量。以河南省漯河市农田试验基地作为试验区域,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主区为播种密度,副区为播种方式,播种密度设4种,分别为112.5 kg/hm2 (D1)、150 kg/hm2(D2)、187.5 kg/hm2(D3)、225 kg/hm2(D4);播种方式设3种,分别为条播(T)、穴播(X)、宽幅播(K),分析其对小麦不同穗位结实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密度与播种方式对小麦穗位结实特性及产量有不同的影响,在播种密度方面,表现最佳的为D3和D4,这2种播种密度下的小花数、小穗数及小穗结实率较高。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小麦群体总茎数增加,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则表现为先下降后增加。在播种方式方面,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苗期小麦群体总茎数由多到少依次为穴播、宽幅播、条播,返青期和收获期小麦群体总茎数由多到少依次为条播、穴播、宽幅播。在穗粒数和产量方面,穴播要高于宽幅播...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探讨焦作小麦高产栽培播种模式,实现农机农艺有机结合,试验在大田条件下,以周麦27为材料,研究了等行距条播、机械宽窄行条播、机械宽幅播种等三种不同播种模式、不同播量对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显示:三种播种模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播量为180㎏/hm2的等行距宽幅播种产量最高、同播量机械宽窄行条播次之,播量为120㎏/hm2的等行距条播产量最低。机械宽幅播种模式下单株分蘖数和穗数最多,千粒重和穗粒数的变化趋势与公顷穗数相反。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探讨焦作市小麦高产栽培播种模式,实现农机农艺有机结合,在大田条件下,以周麦27为材料,研究了等行距条播、机械宽窄行条播、机械宽幅播种等3种不同播种模式、不同播量对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播种模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播量为180 kg/hm~2的等行距宽幅播种产量最高,同播量机械宽窄行条播次之,播量为120 kg/hm~2的等行距条播产量最低。机械宽幅播种模式下单株分蘖数和穗数最多,千粒重和穗粒数的变化趋势与有效穗数相反。  相似文献   

11.
研究探索了小麦宽幅精播技术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冬小麦宽幅播种技术,对冬小麦冬前出苗情况、冬前和春季总分蘖、个体发育与群体发展动态状况,及收获期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等生长发育与产量性状方面的影响好于采用传统“条线状”播种方式播种.  相似文献   

12.
2012-2013年度小麦宽幅精播试验示范,宽幅精播与常规播种相比,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均有增加,增产幅度为7.4%~11.0%;2013-2014年不同播幅优选试验中,行距30 cm、播幅10~12 cm处理比行距23 cm、播幅6~8 cm处理增产4.3%,在实际生产中可优先选用。  相似文献   

13.
以轮选987为供试品种,以北京市常规条播机播种方式为对照,研究了2BJK-8型小麦宽幅播种条件下不同行距26 cm(KF26)、23 cm(KF23)和20 cm(KF20)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宽幅播种机播种小麦带宽度扩展至8 cm,提高了行内种子分布均匀度,降低了缺苗断垄率,个体素质明显提升,单株分蘖、成穗率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比常规播种提高,亩产较对照增产13.43%、16.79%和12.44%。其中20 cm和23 cm行距下产量较高,推荐作为北京地区推广的适宜宽幅播种行距。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不同播种密度与播种方式对小麦穗部结实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播种密度为主区,设4个水平:D1(112.5 kg/hm~2)、D2(150 kg/hm~2)、D3(187.5 kg/hm~2)、D4(225 kg/hm~2);播种方式为副区,设置为宽幅播(K)、条播(T)、穴播(X)。结果表明:小麦群体总茎数随播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苗期为:XKT,返青期和收获期为:TXK。不同穗位结实小穗数、小穗结实率、小花数均在高播种密度(D3、D4)下达到最大值。X和K在高密度下更有利于改善小穗和小花结实特性,尤其是对下部穗位效果更显著。随播种密度的增加,产量、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均呈先减后增趋势,X的产量和穗粒数表现均优于K和T,产量在D4X组合达到最大值(10 062.83 kg/hm~2),说明穴播配合高播种密度(D3、D4)可在增产的同时使产量构成因素更加协调。穗部结实特性对小麦产量有着重要影响,上部穗位结实特性指标与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基本呈负相关,下部穗位结实特性指标与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基本呈正相关。因此,适当提高播种密度时,配合穴播或宽幅播,对增产和改善不同穗位结实特性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关中地区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宽幅条播机2BJK-6,宽幅条播、旋耕、施肥一体机2BMFZS-12/6型与普通条播机3种播种机型播种,研究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的出苗、分蘖影响较小。但其个体生长健壮,成穗率,1hm2穗数等性状处理间差异显著;(2)宽幅条播与普通条播相比,穗粒数较少,1hm2穗数、千粒重较高,产量也相应较高。(3)两宽幅条播处理相比,一体机型2BMFZS-12/6播种处理的产量比2BJK-6型处理略低,但差异不显著。一体机型2BMFZS-12/6集旋耕、深松、施肥、播种于一体,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利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6.
小麦属密植作物,全膜覆土穴播小麦栽培中采用穴播机播种,每穴播种粒数是构成合理密植的重要因子。为进一步确定每穴最佳播种粒数,临夏州农业技术推广站开展全膜覆土穴播冬小麦每穴播种粒数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全膜覆土穴播小麦每穴播种9~12粒时,冬小麦株高合理,穗型紧凑,穗粒数多,产量高。建议在旱作区推广冬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时以每穴播种9~12粒为宜。  相似文献   

17.
针对豫南稻茬麦区冬小麦面临的灌浆期高温胁迫问题,2015—2017年连续2 a开展播期试验,以探讨不同播期冬小麦产量及其与气象因子间的关系,为通过调整播期降低冬小麦灌浆期高温胁迫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其他播期相比,10月中旬播种处理的冬小麦灌浆期光水资源充足且日均温和日均相对湿度较低,10月下旬播种处理的冬小麦灌浆期光照比较充足,11月上旬以及中旬播种处理的冬小麦灌浆期日均温相对较高、日照时数较低。随着播期推迟,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呈降低趋势,以10月中旬播种处理产量最高,较其他播期处理增产1.64%~129.61%,穗数增加3.06%~73.25%,千粒质量增加1.44%~24.98%,穗粒数增加5.62%~32.71%。通径分析显示,2 a间日均温和日均相对湿度对千粒质量和穗粒数均起负效应,日照时数对千粒质量和穗粒数均起正效应;2015—2016年气温日较差对千粒质量和穗粒数均起正效应,降雨量对穗粒数起负效应;2016—2017年气温日较差效应不明显,降雨量对千粒质量和穗粒数均起正效应。可知,限制冬小麦千粒质量和穗粒数增加的主要气象因子为高温高湿,对冬小麦千粒质量和穗粒数起正效应的主要气象因子为日照时数。综上,10月中旬和下旬播种的冬小麦灌浆期降雨量和日照时数充足、气温日较差大,对千粒质量和穗粒数的直接正效应大,缓解了高温高湿的负效应;11月上旬和11月中旬播种的冬小麦千粒质量和穗粒数受高温高湿、阴雨寡照影响较大,且气温日较差较低,产量降低显著。  相似文献   

18.
选用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研制的条带深旋一体化玉米精量播种机与普通农哈哈播种机具,研究2种机具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植株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条带深旋一体化玉米精量播种机播种减少了植株对空间的竞争,株高、穗位较农哈哈播种机降低10 cm左右,气生根增加13.4%,绿叶数增加7.5%,穗长增加0.5%,果穗秃尖缩短52.4%,穗粒数增加7.4%,千粒重提高3.9%。综合产量构成因素的作用,条带深旋一体化玉米精量播种机播种比农哈哈播种机单产提高9.4%。同时,随密度增加,穗粒数下降幅度远低于农哈哈播种机,最大降幅为8%,而农哈哈播种机播种的穗粒数最大降幅为17.3%。  相似文献   

19.
雨雪天气是造成2007年灌区春小麦减产的重要原因,使土壤板结、播种期延迟、植株生长发育不良、穗粒数下降、千粒重与单产降低。通过对春小麦6种不同播种类型的典型调查得出:雪前播种较雪后播种的春小麦出苗早5~6天,分蘖多,成穗率高,营养生长期长,株高与叶面积系数大,幼穗分化较充分,穗粒数多,增产达8.2%。适时早播、彻底破除板结、早灌头水有利于灾年夺取春小麦高产。灌浆期遇连阴雨天气对籽粒灌浆影响较大,应防止倒伏,加强病虫害防治,追施叶面肥,以促进灌浆、提高千粒重。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淮北麦区不同穗型小麦品种不同播期条件下适宜的播种量,以多穗型品种徐麦40和大穗型品种徐麦41为材料,设置适期播种(10月10日)和晚播(10月25日)2个播期,每个播期下设常规播量(D1,适期播种为120 kg/hm2,晚播为180 kg/hm2)、1.25倍常规播量(D2)和1.5倍常规播量(D3)3个播量,研究播期和播量对不同穗型小麦品种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期播种有利于提高单株茎蘖数、单株穗数、成穗率、穗粒数、千粒质量、粒质量叶比和收获指数;晚播条件下增加播量对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冬前茎蘖数、最大茎蘖数、穗数、叶面积指数和总结实粒数有补偿作用,但单株茎蘖数、单株穗数、成穗率、粒质量叶比、穗粒数、千粒质量和收获指数降低。与徐麦41相比,多穗型品种徐麦40具有较强的茎蘖成穗能力,较高的成穗率和总结实粒数,但穗粒数、千粒质量、收获指数较低。与适期播种相比,晚播条件下增加播量,多穗型品种徐麦40产量仍可维持在适期播种水平,而大穗型品种徐麦41则减产较多。适期播种条件下,多穗型品种徐麦40和大穗型品种徐麦41适宜播量分别为120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