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为探讨瘤胃细菌多样性,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inggradientgel electrophoresis,PCR-DGGE)技术结合共性及特异性条带的克隆测序和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对牛体外厌氧条件下瘤胃细菌在CMC、PCS、J、K培养基及37和50℃培养温度下的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37℃条件下不同培养基的DGGE图谱差异较大,虽然具有较高的平均条带数,CMC和K培养基样品分别为20和27条,但各样品间的相似性系数较低,J和CMC培养基间的相似性系数为0.84,J和PCS培养基间的相似性系数仅为0.75。2)50℃条件下不同培养基的DGGE图谱差异较小,平均条带数较低,CMC和K培养基样品均为15条,但各样品间的相似性较高,CMC和PCS培养基间的相似性系数为0.89;而J和PCS培养基间的相似性系数高达0.97。3)DGGE图谱中共性条带序列表明瘤胃优势细菌主要是Streptococcus macedonicus,而特异性条带主要是Escherichia coli、Firmicutes以及Brevundimonas。体外厌氧条件下不同纤维素培养基和温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瘤胃细菌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从环境中分离筛选具有特定功能的纯培养微生物是微生物应用研究的基础,而提高环境微生物的可培养性是筛选纯培养微生物的关键。本研究以常规微生物分离培养基营养浓度为基础,对贫营养、富营养培养基在低温条件下(8℃)获得的培养物进行比较分析,了解培养基营养浓度对低温土壤微生物分离培养的影响,以期为特殊培养基的设计及多培养基组合提高土壤低温微生物的可培养性提供思路和依据。结果表明在低温培养条件下,稀释培养基营养成分可以提高耐低温可培养性微生物种类,但会降低耐低温可培养微生物的数量。通过比较低温条件下实验室分离培养方法和16 s RNA高通量测序法对常年低温环境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通用常规方法无法分离和培养出土壤中的绝大部分微生物,且通过常规方法分离培养出来的微生物也不一定是土壤环境的优势菌群。  相似文献   

3.
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及产酶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寻求最适宜的纤维素分解菌产酶条件。[方法]通过菌种筛选与鉴定试验,研究5种碳源(麸皮、滤纸、葡萄糖、蔗糖和CMC)、5种氮源(蛋白胨、硫酸铵、草酸铵、硝酸铵、柠檬酸)、培养时间、液体发酵培养基初始pH值和5个培养温度(22、263、03、4和38℃)对微生物产酶的影响。[结果]从土壤、牛粪样品中共分离出17株微生物菌株,其中1株T2菌丝密集,菌落在PDA培养基上生长快,经鉴定为木霉菌。T2菌株最适宜的产酶条件是:碳源为麸皮、羧甲基纤维素等纤维素物质、氮源为蛋白胨和硝酸铵、培养时间为3~4 h、液体发酵培养基初始pH值为4~6、培养温度为26~34℃。[结论]T2菌株在30℃下培养时,相应的滤纸酶活力、CMC酶活力最高值分别为10.72和47.52 U/g。  相似文献   

4.
常温秸秆还田菌群的筛选及分解稻秆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一组人工构建的常温(28℃)菌群的分解能力及分解性质进行研究,以获得常温下能够分解秸秆的微生物群及人工加速秸秆还田的分解技术。【方法】以多年堆积的稻草腐烂物为菌源,用改良的Mandels培养基经长期富集培养和定向驯化获得一组稳定的纤维素分解菌群。以标准的纤维素酶活性测定方法对分解过程中酶的活性进行评定,利用气质联机测定分解后的挥发性产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监测分解过程中菌种动态变化。【结果】5d后稻秆总减重量达到39.6%,在培养基占总体积1/5、pH=6、培养第5天时纤维素内切酶(CMC)活性表现最高,达到14IU·ml-1;培养过程中发酵液中有10余种挥发性产物,且不同时期产物的种类和浓度变化很大,从DGGE图谱发现在培养不同时期菌种组成有很大差异,通过各条带近缘种16s rDNA扩增信息构建系统树可见,各条带近缘种分别归属Clostridium、Brevibacillus、Bartonella、Bacteroidetes4个属。【结论】常温纤维素分解菌群能够加速稻秆分解。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高温纤维分解菌的有效分离和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分别采用3种培养基在50℃下从新鲜马粪、新鲜牛粪和陈垃圾土中分离高温纤维分解菌,研究不同样品中高温纤维分解菌的分离情况,分析其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和CMC酶活力。[结果]3种样品中,牛粪的高温纤维分解菌数量显著或极显著多于马粪和陈垃圾土。从3种样品中均能分离到CMC酶活力较高的高温纤维分解菌。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分离的高温纤维分解菌数量最多,其培养高温纤维分解菌的能力最强。赫奇逊滤纸培养基分离到CMC酶活力较高的高温纤维分解菌的比例最大。[结论]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和赫奇逊滤纸培养基是分离纤维分解菌较好的培养基。  相似文献   

6.
水稻秸秆降解菌系的筛选及其菌群组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崩解滤纸能力强的菌系1在30℃条件下以水稻秸秆为唯一碳源连续驯化41代,25代后羧甲基纤维素钠(CMC)酶活力、滤纸酶活力和秸秆失重率基本稳定,较第1代提高了59.7%、61.0%和62.4%。利用PCR-DGGE对驯化进程中菌系1细菌组成多样性及优势菌群的变化动态进行分析,原始样品共检测到13个主要条带,优势菌群由Solitalea sp.、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和一些不可培养微生物组成。经滤纸及水稻秸秆驯化,部分细菌被淘汰,微生物多样性减少,滤纸和水稻秸秆驯化稳定期优势菌群均包括多形拟杆菌属(Bacteroides sp.)、梭菌属(Clostridium sp.)和假单胞菌属,表明这些优势菌群对滤纸纤维素和水稻秸秆纤维素均有较强的降解能力,此外,条带10(Uncultured Clostridium sp.Clone 3-2)在水稻秸秆驯化33代颜色变深成为优势菌,推测在水稻秸秆降解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黄土丘陵区人工林土壤微生物PLFA标记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研究不同植被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差异,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生物标记法,对山西吉县黄土丘陵区典型人工林刺槐、油松以及荒草地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下土壤微生物PLFA标记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刺槐人工林的土壤微生物PLFA总量最大,细菌、真菌、放线菌的PLFA含量均大于油松人工林和荒草地;细菌PLFA含量在3种样地中的差异显著;2种人工林的真菌PLFA含量接近,而与荒草地差异显著,与荒草地相比,人工林的种植可明显提高土壤中真菌的比例;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油松人工林与荒草地2种菌群的PLFA含量接近,而与刺槐人工林差异显著。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不同植被下土壤细菌、真菌、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各总PLFA与土壤养分因子之间密切相关;不同植被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差异显著,刺槐人工林更为丰富,且各个菌群分布更为均匀,油松人工林土壤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菌群分布均匀度与刺槐人工林土壤较为接近,荒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均匀程度较2种人工林明显偏低。因此从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的角度看,人工林的种植能够明显改善微生物群落结构,改善土壤质量;刺槐人工林是黄土丘陵区人工植被恢复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土壤中筛选纤维素降解菌,对其进行组合培养获得可高效降解纤维素的混合菌群,为微生物混合培养降解纤维素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刚果红纤维素琼脂平板培养基从土样中初步筛选纤维素降解菌,再以内切酶(CMC)、纤维素全酶(FPA)、外切酶(C1)和β-葡萄糖苷酶(β-Gase)4种酶活性为指标进行复筛,对复筛获得的高效菌株进行组合培养,筛选高效组合菌群。对复筛后的菌株通过菌落和菌体形态进行初步鉴定。【结果】筛选获得了y3、yi-71、ye-9、er-72和se-93等5株活性较高的纤维素降解菌,对其进行组合培养,得到1个较好组合ye-9/er-72/se-93,其CMC、FPA、C-1和β-Gase 4种酶活性分别为3.18,1.67,1.08和1.12 U/mL,均比单菌株有一定程度提高。初步鉴定ye-9、er-72、se-93均为放线菌。【结论】组合菌群对纤维素的降解效果优于单一菌株。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青藏高原高寒沙区小叶锦鸡凋落物下土壤细菌菌群多样性,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对青海省沙珠玉荒漠人工植被恢复区小叶锦鸡儿凋落物下土壤细菌群落的16S r DNA片段进行电泳分离,用Quantity One软件和Image J软件进行图谱分析和灰度值分析,并对主要条带进行回收测序。结果表明,不同年代植被恢复区、凋落物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差别不大,而小叶锦鸡儿丛下和丛间凋落物种群结构相似,但丛下微生物含量普遍比丛间高。特异条带的回收测序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优势微生物大部分是非培养的,另外还有鞘氨醇单胞菌、泛菌属、黄色杆菌属。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优化降解菌发酵条件和开发秸秆降解菌剂,以分离自自然腐烂玉米秸秆的纤维素降解菌群TF18为对象,研究该菌群的最佳培养条件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TF18菌群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最佳培养时间为72 h,最佳培养基为PD(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和KB,通过先分泌纤维素酶(CMC)和β-糖苷酶(β-Gase),再分泌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