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玉米高光效栽培、二比空栽培、一比空栽培、大垄双行密植通透栽培、小垄密植栽培都是最近几年黑龙省重点示范推广项目,在生产实际应用中都有一定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2.
大豆稀植高产栽培研究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稀植高产栽培研究展望王维田,王大秋,李楠,陈洪霄,付艳华,刘金印(吉林市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132101)吉林市农科院大豆所近年来进行了大豆稀植高产栽培的研究,挖掘大豆增产潜力,为大豆大幅度增产和超高产提供科学依据。1大豆稀植高产栽培的理论依据1...  相似文献   

3.
为了在不降低玉米整体种植密度的条件下降低倒伏率和含水量,同时增加玉米产量,研究了玉米田的三空栽培模式技术,即:间隔空垄、割秆空顶、横向空地相结合的栽培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在间隔空垄数:播种垄数=2:12,割秆处理垄数:未割秆处理垄数=2:4,垄长大于1000 m,每隔500 m,田间垂直于垄向空地2 m的三空栽培模式下,玉米倒伏率降低11个百分点,玉米籽粒含水量降低9个百分点,玉米增产20.32%。玉米三空栽培模式能够显著降低玉米倒伏率和籽粒含水量,同时增加玉米产量。玉米三空栽培模式是适宜黑龙江省玉米生产的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不同栽培方式及群体结构下,两个不同株型玉米的干物质积累动态及产量差异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大垄双行栽培,可以有效地改善玉米群体结构,减少株间竞争,促进个体生长发育,增加其干物质积累,提高玉米的产量。种植方式与密度之间存在明显互作效应,大垄双行栽培方式下紧凑型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00~6.75万株/hm2,平展型品种的种植密度为5.25~6.00万株/hm2,分别比对照小垄栽培增产19.09%和14.25%。  相似文献   

5.
寒地花生窄垄密植综合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黑龙江省泰来县位于松嫩平原腹地,属于寒地花生栽培区.全县花生种植面积8 000hm2左右,2000年以前主要是大垄稀植栽培,平均产量只有2 400kg/hm2;2001年开始推广窄垄密植综合栽培技术,使花生产量猛增到3 000kg/hm2 .主要栽培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6.
玉米免耕栽培技术试验效果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3年玉米免耕栽培试验,探讨了铜仁地区玉米免耕栽培技术。结果表明玉米免耕覆盖秸秆起垄栽培和免耕覆盖秸秆栽培是一项投资少、增产节本、省力,可持续性好的技术。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主栽作物(玉米、高粱、谷子、大豆和花生)采用垄膜沟种田间微集水栽培方式,使自然降雨向沟内富集,能够改善作物根区土壤水分环境,提高农田降水资源利用率。垄膜具有产流和控制农田土壤水分蒸发的双重作用,既可增加土壤贮水量,又能减少作物棵间蒸发,有效抑制了农田水分的非目标性输出。通过2018—2019年垄膜沟种田间微集水栽培方式,春玉米增产19.36%、高粱增产38.24%、大豆增产30.44%、谷子增产19.33%、花生增产3.46%。垄膜沟种田间微集水栽培方式对玉米、高粱、大豆、谷子增产显著,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且田间微集水栽培省工省时,一年挖沟可多年利用,该项技术还有减少地表土壤风蚀和水土流失、增加地温、减少田间杂草等作用。  相似文献   

8.
于海林 《作物杂志》1997,13(4):28-28
寒地玉米大垄双行覆膜栽培技术于海林(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嫩江农科所齐齐哈尔市161041)玉米大垄双行覆膜栽培是针对北方寒地气温低、气候干旱、无霜期短等特点,在总结国内玉米耕作栽培方法的基础上探索出的栽培技术。依安县1995年大垄双行覆膜栽培面积发展到……  相似文献   

9.
以2个密植型和2个稀植型玉米品种为材料,分别设计5个密度,雨养旱作条件下,研究比较两种类型玉米品种的产量和群体特征,结果表明,密植品种郑单958、先玉335抗旱性和耐密性突出,在低降水量年份仍可耐受6万~8万株/hm2的较高密度,并且获得12 836.1~13 914.0kg/hm2的较高产量,比稀植品种承玉10高产处理(4.8万株/hm2)增产15.7%~25.4%,增产显著.密植品种郑单958、先玉335高产处理的群体特征为:叶面积指数(LAI)高,生物产量高,经济系数达0.5以上,密植品种8万株/hm2时穗部透光率与稀植品种4.8万株/hm2时相当.选育推广抗旱耐密高产玉米品种对我国北方雨养旱作区玉米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锦绣’黄桃在湿热产区栽培中出现的早期"封行"问题,以常规密度整形栽培为对照,进行‘锦绣’黄桃稀植大冠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密度整形栽培相比,‘锦绣’适当稀植大冠栽培有利于缓和树势,改善群体树冠结构,显著或极显著提高盛果期产量与果实外观品质,第6年、第7年单位面积产量及定植后前7年累计产量分别提高17.94%、28.32%、6.19%,定植第5~7年单果重分别增加7.7、6.6、5.9 g,200 g及以上大果比例分别提高6.35、8.71、5.67个百分点,温暖湿润区域适宜采用(5~6 m)×(5~6 m)稀植大冠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1.
刘颖 《科学种养》2012,(11):15-16
玉米是河南省虞城县主要秋粮作物,每年播种面积123万亩,占全部秋粮播种面积的90%以上,平均亩产560千克,其中推广并垄双行覆膜栽培技术的平均亩产750千克,增产34%,增产效果十分显著。该项技术的“并”是把原来的3条70厘米的小垄合成2条105厘米的大垄,“双”是指在每条大垄上种植2行玉米,小行间距为25~30厘米。现将该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寒地玉米高产栽培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65cm、97.5cm和130cm的垄宽结合覆膜、育苗移栽以及覆膜+育苗移栽的栽培模式设计,通过各处理下的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及效益的对比研究,寻求寒地玉米高产高效的栽培技术模式。结果表明:覆膜和育苗移栽均可延长玉米生长期,发挥晚熟品种增产潜力;育苗移栽130cm大垄通透种植比对照增产51.5%,且利于机械化种植,是寒地玉米高产的最佳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不同栽培模式对大豆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选用3种不同栽培模式,配以适宜的品种,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对大豆生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稀植穴播栽培模式个体发育很好,但群体生育前期表现较差,生育后期较好,故产量显著高于其他2种栽培模式;45 cm小垄栽培模式个体发育最差,群体表现生育前期较好,生育后期较差,产量最低;垄三栽培模式居中.  相似文献   

14.
不同垄作与覆膜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玉米抗旱栽培技术,进行了不同垄作与覆膜栽培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大小垄全田覆膜与平作全田覆膜保水保肥效果好,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
紫色土旱地节水农业综合配套技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紫色土旱地节水农业综合配套技术示范研究表明,聚土垄厢,垄沟栽地膜玉米、垄厢免耕植小麦,秸秆覆盖的栽培模式,可减少水土流失、增强抗旱能力、改善土壤性状,提高作物产量。聚土覆盖小麦产量达5190kg/hm^2,比对照小麦增产18.2%,是合理利用水资源、保土、保肥、能蓄能排的旱地节水农业夺取作物高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玉米直播定向密植栽培技术,是云南省文山州的农业技术人员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推广玉米纸袋育苗定向移栽的过程中,针对旱地面积大,纸袋育苗定向移栽推广范围受限制的实际,摸索出来的一种玉米丰产栽培新技术。该技术的实质就是通过人工定向摆籽,使玉米苗出土后,叶片顺朝一个方向生长,从而改善通风透光条件,能充分利用地力和光能,提高光合作用,达到增产的目的。这种栽培方法,既保持了育苗移栽定向密植的优点,又克服了育苗移栽受水源、地形条件限制,育苗后移栽期与雨季难以吻合的缺点,而且花工少,成本低,增产效果显著,比育苗移栽每亩省工8~10个,比常规栽培亩增产150~200千克,增产幅度达30%~50%。该项栽培技术适应范围广,方法简单,群众易接受和掌握,是玉米栽培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2002-2005年围绕均匀垄直播与大垄双行覆膜栽培方式开展研究工作,明确了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的一次性施肥、杂草防除等关键技术及大垄双行覆膜栽培方式的增产机理,为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推广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旱地绿豆双沟覆膜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旱地绿豆双沟覆膜高产栽培技术是在继承和推广地膜覆盖、配方施肥、合理密植等先进栽培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榆林地区生产条件和生产水平,大力推广双沟覆膜集雨保墒技术后形成新的栽培技术体系.该技术在选用商品率很高的大明绿豆前提下,改露地平作栽培为双沟覆膜栽培;改肥料浅施为双沟配方深施;改株行距随意稀植为宽窄行合理密植.是集地膜栽培与密植栽培优势于一体,融双沟集水与双沟施肥措施于一垄的高产栽培技术,增产作用十分显著.2001年,在春夏连旱80 d,露地作物无法入种情况下,双沟覆膜绿豆仍获得丰收.经农技中心在佳县、米脂等县大面积示范推广,平均产量达2250~3000 kg/hm2,增产40%~60%.最高产达3180 kg/hm2,目前该技术将在本市及周边地区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9.
烟单5号糯玉米烟单5号系烟台市农科所新育成的白粒中间型糯质玉米杂交种,经多年大田示范及生产种植,一般亩产450kg左右,比地方种紫粘玉米增产50%以上。该杂交种双穗力强,单株潜力大,适宜稀植间作创高产。株高220~240cm,穗长20cm,穗行数12...  相似文献   

20.
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秋覆膜对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张雷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2):142-145
在推广应用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基础上,从进一步减少冬春季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提高土壤含水量、改善玉米经济性状、提高玉米产量入手,进行了全膜双垄沟播秋覆膜对旱地玉米产量和降水利用率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全膜双垄秋覆膜沟播栽培可明显减少冬春季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增加土壤水分含量、玉米的经济性状明显改善,玉米产量比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播种前覆膜和半膜覆盖栽培分别增产16.13%和46.08%,增产效果明显;水分生产率比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播种前覆膜和半膜覆盖栽培分别提高34.5%和57.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