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石羊河下游干旱荒漠区半固定沙地中白刺群落开展围栏封育试验,结果表明:半固定沙地白刺群落围栏封育3年后,白刺群落中植物种类数与对照区相比灌木种类增加了2种,草本种类增加了6种;群落总盖度比对照区增加了126.7%,且第3年灌木盖度比草本盖度增加幅度较大;灌木高生长和冠幅生长分别比对照区增加了68.7%和62.6%.实施围栏封育后,有利于白刺群落中植物种类的增加和群落的生长及退化种群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安金玲 《防护林科技》2013,(11):15-16,26
通过对祁连山西水林区灌丛草坡型、灌丛灌木林型、低价值乔林型、河滩弃耕迹地型等4种主要植被类型进行3年的封育试验和研究,结果表明:(1)河滩弃耕迹地型群落盖度增加值最大,为31%;低价值乔林型增加值最小,为15%;4种类型盖度平均增加值为22%。(2)灌丛灌木林型的平均地径增加较大,为1.23 cm ;低价值乔林型的灌木层平均地径增加最小,为0.12cm,但乔木层的平均胸径增长幅度最大,为3.0cm。(3)灌丛灌木林型的平均高度增加较大,为1.51m ;河滩弃耕迹地型群落的平均高度增加最小,为0.34m ;低价值乔林型的乔木层平均高度增长幅度最大,为3.52 m。  相似文献   

3.
以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常年受到放牧影响的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1年的围栏封育后,测定了林下草本层多样性、生物量、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及含水率等指标,以探究围栏封育对森林林下植被、土壤及凋落物的短期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围封样地较对照样地草本多样性指标略有下降,而群落中植物的优势度发生了较大改变;2)与对照样地相比,围封样地草本层的总生物量提高了约4.5倍,地上生物量提高约4.9倍,地下生物量提高约3.9倍;3)围栏封育改变了土壤的物理性质,0~20 cm土壤容重降低,土壤总孔隙度提高,土壤持水量增加;4)围封样地凋落物厚度增加,自然含水率显著增加。结果表明,短期封育对林下植被和土壤产生了有益影响。  相似文献   

4.
汶川地震次生灾害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查明地震次生灾害对土壤动物的影响,2008年11月在四川彭州银厂沟内分别选取泥石流、滑坡2个次生灾害区样地和2个柳杉林对照样地,对4个样地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结果表明:2个次生灾害区均未发现大型土壤动物,对照区共有大型土壤动物196只,隶属3门7纲17目36类(科),平均密度为65.34个·m-2;次生灾害区共调查到中小型土壤动物232只,隶属3门4纲6目26类(科),平均密度为3 222.22个·m-2;对照区共有中小型土壤动物2 747只,隶属3门7纲9目64类(科),平均密度38 152.78个·m-2;次生灾害区中小型土壤动的类群数、个体密度、多样性指数H和丰富度指数D均显著低于对照区(P<0.01),均匀度指数E显著高于对照区(P<0.01);群落多样性的变化主要是因部分稀有类群的消失和群落密度的下降;与对照区相比,次生灾害区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湿生性种类的个体百分比下降,旱生及中生性种类的个体百分比增加;次生灾害区与对照区间的群落相似性低于2组样地内部不同样地间的相似性.地震次生灾害对土壤动物,尤其是大型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有强烈的干扰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氮沉降背景下水库消落带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对氮沉降浓度差异的响应,以浙江长潭水库消落带落羽杉Taxodium distichum种植区的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了3个氮水平即低氮(NH4NO3 30 kg·hm-2·a-1)、高氮(NH4NO3 60 kg·hm-2·a-1)和对照(不施氮肥)的模拟氮沉降实验,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水库消落带湿地土壤细菌群落对氮沉降浓度差异的响应。结果表明:在氮沉降增加条件下,水库消落带湿地土壤细菌的Shannon指数和Chao1指数在低氮条件下都是呈增加趋势,比对照分别增加了5.54%和13.29%,而在高氮条件下,其值呈降低趋势,分别比对照降低了4.41%和6.64%。氮沉降增加明显改变了消落带湿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在门水平上,土壤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相对丰度随着氮沉降的增加呈一直增加的趋势,土壤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随着氮沉降...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N沉降对不同森林类型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旨在为我国西南亚高山森林土壤细菌群落以及森林生态系统应对N沉降等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亚热带高海拔季风气候区高山栎林、云南松林、华山松林和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设定4个N施氮水平:对照(CK, 0 g·m-2·a-1)、低氮(LN,10 g·m-2·a-1)、中氮(MN, 20 g·m-2·a-1)、高氮(HN, 25 g·m-2·a-1),测定施N18个月后土壤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变化特征。【结果】1)4种林分类型土壤细菌多样性存在一定差异,细菌α多样性指数表现为:常绿阔叶林>华山松林>云南松林>高山栎林;不同施N浓度会造成细菌多样性变化,即随着施N浓度增加,细菌多样性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不同施N处理下,土壤细菌群落优势门均由酸杆菌门(29.10%~44.46%)、变形菌门(25.22%~37.50%)、放线菌门(9.3%...  相似文献   

7.
旅游活动对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土壤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强 《林业研究》2006,17(2):167-170
在调查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土壤影响形态及影响范围的基础上,对公园游道两边不同距离土壤的硬度、含水率、容重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并通过计算各游览区土壤影响指数(SII)来评价旅游活动对公园土壤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游客活动对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土壤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在游客相对集中的黄石寨景区和金鞭溪景区,影响十分明显;游客对土壤影响的范围主要发生在距游道两侧3米以内的范围;公园内土壤影响形态可分为单侧节型、双侧节型、单侧链型、双侧链型、十字节型和捷径链型6种类型,其中又以单侧节型和双侧节型为主;在六个景区中,距游道边缘1米、2米及3米范围内土壤的平均含水率较对照区分别低了36.6%、24.5%和2.2%;与对照区相比,距游道边缘1米、2米及3米的土壤硬度分别增加了167.9%、122.2%和15.8%,而距游道边缘1米和2米范围内的土壤容重则分别比对照区增加了26.5%和20.9%。文章对如何降低游客对土壤的影响范围及程度进行了讨论。图4表3参16。  相似文献   

8.
以黑河流域中游典型荒漠退化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围栏封育和人工辅助造林对围栏封育后植被盖度、生物量等进行了研究,并采用增施生物活性剂、深栽等人工辅助措施研究了柽柳和沙枣治理荒漠化的效果。结果表明:采用围栏封育后,植被盖度、高度和生物量显著增加6.46%、1.8倍和4.87倍,禾本科植被多度增加8.5%,地上生物量上升明显。采用覆膜、增施生物活性剂、深栽等人工辅助治理荒漠化效果明显,柽柳平均成活率比对照提高了14.1%,当年生长量达到对照的2.1倍;沙枣平均成活率比对照提高了9.5%,当年生长量达到了对照的1.5倍。其中,覆膜和生物活性剂Frisol A+Frisol F技术治理荒漠效果最好。人工栽植柽柳和沙枣2年后,植被盖度达到了41.3%,地上生物量增加了3倍以上。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龙岩市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Dunn)Henry et Thomas〕天然林与人工林的种群分布格局、群落结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福建柏种群在龙岩市域内7个县(市、区)分布广泛,现存天然林县域分布71.4%,且毛竹林群落类型占99.2%。综合计算,40a人工林平均胸径19.9cm,比天然林大3.6cm,人工林平均树高14.1m,比天然林高2.4 m,差异显著。(2)天然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82种)高于人工林群落(26种)。(3)天然福建柏大径级居多,后续资源贫乏;人工林径级与株数呈正态分布。(4)福建柏林分各层次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高于人工林,但各层次的Pielou均匀度指数均低于人工林。因此,必须建立龙岩市福建柏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并采取福建柏与乡土树种等多树种混交方式造林,以增加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使群落层次更加丰富,森林群落结构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0.
研究合肥市区不同功能区景观林组成与结构,共记录102个样方。结果表明:景观林主要组成种有111种,分属45科、81属;主要优势种是香樟、枫杨、水杉、杨树、桂花、石楠等;不同功能区景观林树种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4(公园与居住区)、0.24(高校与居住区)、0.22(公园与高校);林分平均密度560株/hm2,平均基盖度18.83 m2/hm2,平均胸径16.99 cm,平均树高10.13 m,均为正态分布。群落类型可归纳为5个植被型、16个群系及69个群丛,以落叶阔叶型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型为主。建群树种主要有香樟、广玉兰、女贞、雪松、水杉;群落外貌较整齐,树木整体较为健康,景观效果较佳;但层次结构、树种多样性不高,应丰富树种,增加群落的垂直层次,采用近自然经营。    相似文献   

11.
为揭示拉萨半干旱河谷地带性植被砂生槐灌丛生态恢复过程的特征动态,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研究方法,将处于不同封育年限(3,6,9年及CK)的砂生槐植被作为植被恢复的典型群落,对其高度、盖度、密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种群生态位宽度及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采取封育措施后,外界干扰减少,从而增加物种多样性和植物特征值,使生产力得到提升;2)砂生槐生态位宽度最大,是河谷地带群落中的建群种及优势种;藏沙蒿分布较为均匀,是一种泛化种;3)群落中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与封育时间呈正比,随着封育时间的延长而越发丰富,说明在砂生槐群落封育恢复过程中,土壤环境有较为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为改良恢复已退化的草地,于2012年在退化草地上设置切根、围栏封育、浅耕翻等3种措施,与同期设置的由自由放牧引起的退化草地作为对照,并于2020年生长季高峰期对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多样性等指标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与退化草地相比,实施改良措施9 a后,3种改良措施均可以显著提高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P<0.05),且浅耕翻方式最好;3种改良措施均显著提高了群落中根茎型禾草的地上生物量(浅耕翻>切根>围栏封育>对照),而显著降低了丛生型禾草的地上生物量(对照>围栏封育>切根>浅耕翻)。(2)群落物种多样性在围栏封育下具有明显升高趋势,在浅耕翻和切根方式下均呈显著降低趋势,且群落物种多样性在切根方式下显著低于浅耕翻(P<0.05)。(3)群落中丛生型禾草地上生物量与群落物种多样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而根茎型禾草地上生物量与群落物种多样性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综上所述,3种改良措施中,长期围栏封育对于多样性的维持具有一定促进作用,浅耕翻措施对群落生物量的恢复和提高具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通过资源调查、样地监测和样地调查相结合方法,对大黄山生态退化区10年来封山育林成效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0年间研究区有林地面积增长了633.8 hm~2,林草植被盖度>40%地块面积由15.6%提高到21.4%,盖度在30%~40%地块由18.9%提高到25.6%;盖度在20%~30%地块由27.8%增加到34.9%。其中疏灌坡封育和半封育区的土壤含水量分别较未封区提高48.3%和16.7%;E、W坡封育、半封育区的土壤含水量分别较对照提高40.9%、10.9%和33.3%、14.5%。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壤综合评价排序为未封灌草地<灌木混交林<沙棘林<青海云杉灌木混交林<山丹柳灌木林<青海云杉+落叶松混交林。  相似文献   

14.
秃杉异龄复层混交林群落抑菌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自然沉降法,采集复层混交林内秃杉树冠1.5~1.6m层空气测定含菌量.研究表明,复层林群落具有显著的抑菌功能.与距群落35 m的景区道路空地对照相比,一日中10:00时段抑菌功能最强.4~11月、12月抑菌率达80%以上;以秃杉年生长始期(4月中旬)和第2次生长峰值期(9月中旬)抑菌率最高,达92%以上.春、秋两季典型时段(9:30~10:00)群落空气含菌量分别比对照减少6160个/m3、4377个/m3;初夏(5月中旬)和盛夏(7月中旬)分别减少1874个/m3和2477个/m3.与距群落500~600 m景区出口市区道路空地对照相比,春季典型时段空气含菌量减少9384个/m3,秋季典型时段空气含菌量减少8204个/m3.研究结果为秃杉在景区森林建设中发掘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明确测土平衡施肥对金丝小枣生长发育、病害发病率的影响及其对土壤理化性状的改良效果,以沧州市3个金丝小枣主产县市具有代表性的中等肥力水平枣园为研究对象,设测土平衡施肥(BF)、常规施肥(NF)和不施肥(CK)3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金丝小枣生长发育、枣果经济性状、浆烂病及裂果病发病率、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土壤容重及土壤孔隙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测土平衡施肥处理(BF)二次枝抽生枣股个数平均为7.08个,分别比对照(CK)和常规施肥处理(NF)增加2.71个和1.85个;测土平衡施肥处理(BF)枣股抽生枣吊个数分别比对照(CK)和常规施肥处理(NF)增加0.67个和0.25个;测土平衡施肥处理(BF)果吊比分别比对照(CK)和常规施肥处理(NF)增加54.55%和33.04%。测土平衡施肥处理(BF)的枣果纵径分别比常规施肥处理(NF)和对照(CK)增加13.20%和28.46%;枣果的横径分别比常规施肥处理(NF)和对照(CK)增加17.62%和31.53%;测土平衡施肥处理(BF)的平均单果重为16.40g,分别比常规施肥处理(NF)和对照(CK)增加16.56%和34.10%;测土平衡施肥处理(BF)平均单株产量极显著高于对照(CK),比对照(CK)和常规施肥处理(NF)分别增加47.49%和14.36%。测土平衡施肥处理(BF)的浆烂率比常规施肥处理(NF)和对照(CK)分别降低52.06%和52.40%,裂果率比对照(CK)和常规施肥处理(NF)分别降低51.70%和46.59%。测土平衡施肥处理(BF)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1.87mg/kg,分别比对照(CK)和常规施肥处理(NF)增加30.73%和9.91%;测土平衡施肥处理(BF)和常规施肥处理(NF)的碱解氮含量与对照(CK)间差异极显著,分别比对照(CK)提高43.27%和42.33%;测土平衡施肥处理(BF)和常规施肥(NF)的平均速效磷含量分别为28.54mg/kg和22.29mg/kg,分别比对照(CK)提高132.79%和81.81%;测土平衡施肥处理(BF)的速效钾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CK)和常规施肥处理(NF),分别比对照(CK)和常规施肥处理(NF)增加68.72%和32.37%;测土平衡施肥处理(BF)能降低土壤容重,分别比对照(CK)和常规施肥处理(NF)降低9.59%和7.69%;测土平衡施肥处理(BF)能增加土壤孔隙度,分别比对照(CK)和常规施肥处理(NF)增加11.11%和8.70%。  相似文献   

16.
于2021年,在福建省永安国有林场对杉木人工林(1代)皆伐后更新的32年生的杉荷混交林和杉木纯林(2代)的生长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32年生的8杉2荷人工混交林中,杉木平均树高20.1 m、胸径25.8 cm、单株立木材积0.4727 m3,林分蓄积量425.43 m3·hm-2,达到杉木最适宜区Ⅰ级立地速生丰产林大径材生长量指标;比前茬相同林龄的杉木纯林平均树高(20.5 m)、平均胸径(26.1 cm)和单株立木材积(0.4923 m3),分别减少2.0%、1.1%和4.0%,但二者间差异不显著;比连栽杉木(2代)纯林平均树高(18.0 m)、平均胸径(23.6 cm)、单株立木材积(0.3628 m3)和林分蓄积量(392.89 m3·hm-2),分别增加11.7%、9.3%、30.3%和8.3%,二者间差异达极显著;杉木大径木占51.7%,比杉木纯林(2代)增加17.0%。表明杉木皆伐更新杉荷混交林有利于杉木大径材培育,...  相似文献   

17.
2005~2006年在广西隆安县的屏山、古潭、那桐3个乡镇设置标准地,对嫁接3~4年龄板栗林分别施用不同施肥量的含稀土有机无机复混肥(以下简称:稀土有机复混肥)及不含稀土有机复混肥(对照).结果表明:(1)施用稀土有机复混肥的年均板栗果实产量为1 442.2~4 918.3 kg/hm2,平均比对照提高42.77%;(2)施用稀土有机复混肥的板栗果实淀粉、总糖及蛋白质平均含量依次为33.99%,6.84%,3.80%,分别比对照提高2.17%,1.67%,2.42%;(3)板栗叶片叶绿素平均总含量为7.91 g/cm2,比对照6.47 g/cm2平均提高22.26%;(4)施用稀土有机复混肥的年均板栗收入为11 790.5元/hm2,比对照7 705.6元/hm2增加经济收入60.73%;(5)除抽枝生长和结果状况外,所试验项目均以1 125 kg/hm2稀土有机复混肥施肥量的各项指标为最佳.试验也表明:栗园土壤施用稀土有机复混肥能明显提高板栗对病害的抵抗力,增强板栗树势,其中以施用1 687.5 kg/hm2稀土有机复混肥施肥量的植株抗病害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18.
在全封条件下,通过不同年限、不同对象的封育进行调查和对比分析,得出土壤容重、土壤毛管孔隙度、植被盖度、生物量、土壤含水量、土壤渗透性和水文的变化与对照区相比均有较大变化:封育10 a的土壤容重和毛管孔隙度平均值分别为0.705 5、55.85,与对照差异显著,说明封育时间越长,植被恢复越快。随着植被盖度增加,土壤含水量在增加,改变了土质结构,水源涵养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9.
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采用塑膜微集水促渗技术,可提高杏、枣栽植成活率、产量、品质、自然降水利用率和经济效益,防止土壤干化及其所导致的植株生长不良的发生.试验结果表明:杏树和枣树的栽植成活率分别比对照高 14%和24%;幼树生长发育快,树势强,杏树栽后5年总产量达到13 190 kg·hm-2,比对照增产96.87%,枣树栽后5年总产量达到18 000 kg·hm-2,比对照增产92.51%,且果实显著增大;5年生杏树自然降水利用率达2.92 kg·m-3,比对照提高53.68%,5年生枣树自然降水利用率达3.45 kg·m-3,比对照提高53.33%;杏树和枣树的纯收入分别比对照提高36. 73%和63.71%;每年底根际区(0~2 m)土壤贮水量明显高于对照,年际间呈现稳定而缓慢的增长趋势;生长季根际区(0~200 cm)的含水量一直高于对照,且雨季差异增大,这种现象在80~200cm土层表现更为明显;在集中降雨前后根际区以下(2~6 m土层)的贮水增量为31.1 mm, 相当于对照的近40倍,这部分水可在干旱季节上移供植株生长利用.该技术成本低、简单易行、使用年限长、效率高,在我国广大的干旱贫困山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选取西乌珠穆沁旗巴彦胡舒苏木区域内不同围封年限(3 a、5 a、7 a、10 a)的草原作为研究对象,以未封育的草原为对照,通过野外调查结合室内分析,分析草原不同围封年限的植物组成和群落特征。结果表明:(1)随围封年限的增长,植物种总数持续增加,由未封育的17种增至26种;(2)植被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都有所增加,围封10 a较未围封样地分别增加了110.63%、141.33%、743.81%;(3)随围封年限的增长,多年生草本植物的优势地位显著提高,1 a生草本和半灌木的优势地位下降,围封5 a后禾本科植物占据优势地位。围栏封育在短期内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草原植被的恢复和群落结构的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