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氮肥运筹对夏玉米氮素利用及土壤无机氮时空变异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涛  李玮 《玉米科学》2013,21(6):101-106
研究不同施氮量及基肥追肥比例对土壤无机氮时空分布及玉米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和基追比显著影响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各施氮处理不同生育期0~6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均显著高于不施氮肥处理,且随施氮量的增加土壤中硝态氮含量增加。夏玉米生长季土壤铵态氮含量较低,且时空变化不明显。玉米氮素农学效率(NAE)、氮素利用效率(NUE)随施氮量的增加显著降低;氮素表观回收率(NRE)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差异不显著;氮素收获指数(NHI)随施氮量的增加显著增大。相同施氮水平下,“50%基肥+50%大喇叭口肥基追比”的NAE、NUE、NHI和玉米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因此,在玉米生产中应避免播种时一次性大量施用氮肥,增加后期施氮比例可显著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和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2.
利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氮用量水平(0、112.5、225、337.5kg/hm2)对芥菜生长、养分吸收利用、品质以及土壤硝态氮残留、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显著增加芥菜产量、促进芥菜植株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且随氮用量增加,芥菜产量和养分吸收量呈增加趋势。芥菜植株氮肥利用率随氮用量增加而降低。施氮明显提高芥菜地上部可溶性糖、维生素C含量及硝酸盐含量,但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芥菜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降低,硝酸盐含量有增加趋势,维生素C含量没有显著变化。不同处理土壤硝态氮主要分布于0~40cm土层,随土层深度增加,硝态氮含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施氮显著增加菜地土壤0~100cm土层硝态氮残留累积量,且硝态氮累积量随氮用量增加显著提高。从兼顾芥菜产量、氮肥有效利用及减轻氮对环境污染等角度考虑,芥菜以225kg/hm2的施氮量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3.
缓释尿素对滴灌玉米农田土壤无机氮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研究不同基施比例的缓释尿素与滴灌玉米土壤氮素供应、氮素吸收利用以及农田氮素平衡的相互关系,明确缓释尿素在滴灌玉米上作基肥施用并探讨其施用的适宜基施比例。结果表明,基施缓释尿素对比普通尿素增加了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缓释尿素处理土壤无机氮积累量表现为富集现象,不施氮处理则表现为负积累效应;土壤氮素含量随基施比例的增加而降低。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和农学效率随缓释尿素基施比例的增大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土壤氮素表观损失量和氮素盈余量随基施比例的增大均先降后增。以缓释尿素50%作基肥的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率较高,土壤氮素表观损失量较低。  相似文献   

4.
施氮量对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及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氮量对两个玉米品种子粒产量、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产量随施氮量增加显著提高,当施氮量高于200kg/hm2时玉米产量不再增加,高氮处理地上部分秸秆生物量出现下降趋势。0~100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随氮素输入量的增加显著增加。不同玉米品种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影响硝态氮在土壤中的累积,植株氮积累量存在差异。密植型玉米先玉335总吸氮量高于平展型玉米辽单28,土壤硝态氮的累积量也显著低于后者。不同氮肥水平的氮肥利用率为28.38%~35.33%,高氮处理氮肥利用率最低。本试验条件下,中氮处理水平基本能够满足作物生长的需求。综合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和土壤硝态氮累积情况,确定合理施氮量应控制在200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5.
为给河西绿洲灌区春小麦垄作栽培中的合理施氮提供参考依据,设置0、150、300 kg·hm-2三个施氮水平,研究了施氮量对垄作春小麦土壤水氮动态及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垄作春小麦播种到收获,土壤含水量持续降低,各生育时期0~200 cm土壤含水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施氮量越大,土壤硝态氮累积越多,且在垂直方向上施氮300 kg·hm-2时土壤硝态氮累积下界面由60 cm土层下移到200 cm深处,施150 kg·hm-2时土壤硝态氮累积下界面由60 cm土层下移到140 cm深处。随施氮量的增加,产量先增后降,施氮300 kg·hm-2时氮肥利用率和氮素残留率分别为21.14%和73.84%,而施氮150 kg·hm-2时分别为25.80%和51.93%,两个施氮处理间氮肥利用率差异不显著(P>0.05),而氮素残留率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可见,适量施氮有利于垄作春小麦生长,而过量施氮不仅会导致小麦减产,而且会使大量氮素残留在土壤中,从而加大硝态氮淋溶及污染地下水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6.
氮肥调控对土壤供氮特征及花生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氮肥调控对土壤供氮特征及花生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大田条件下,以不施氮肥为对照,研究了氮肥基施、基施加追施、速效氮缓释氮配施3种氮肥调控方式对土壤硝态氮含量、植株氮累积分布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氮相比,增施氮肥土壤0~60cm土层硝态氮含量显著增加;等氮量条件下,氮肥基施生育前期硝态氮含量高,成熟期低;而基施加追施和速效氮缓释氮配施两种处理,生育前期土壤硝态氮含量低,成熟期维持较高的水平。与氮肥基施相比,成熟期速效氮缓释氮配施处理中,氮向叶片中的分配比例显著降低,而在荚果中的分配比例呈增加趋势,荚果产量、氮农学效率和氮偏生产力显著提高。因此,速效氮控释氮配施处理可以维持花生生育后期耕层土壤的氮素供应,显著提高花生氮素利用率。  相似文献   

7.
不同施氮量对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7,他引:6  
高肖贤  张华芳  马文奇  魏静 《玉米科学》2014,22(1):121-126,131
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通过两年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增加夏玉米产量先增加后降低,符合一元二次肥料效应方程;合理施氮量显著提高子粒产量;收获指数和氮收获指数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施氮量为189 kg/hm2和178 kg/hm2收获指数和氮素收获指数较高;过量施氮会降低氮肥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平均较施氮量为189 kg/hm2和178 kg/hm2降低29~55个百分点和32~64 kg/kg;农学效率和生理利用率随施氮量先增加后降低,施氮量为200 kg/hm2左右时最高。当施氮量超过200 kg/hm2时,成熟期表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和氮肥表观损失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夏玉米氮肥推荐用量应控制在200 kg/hm2以内。  相似文献   

8.
不同施氮方式对玉米田土壤无机氮动态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鑫  安景文  娄春荣 《玉米科学》2015,23(1):143-148
研究不同施氮方式对玉米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和土壤无机氮变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生育期不同施氮方式下,0~100 cm土壤水分变化趋势相似,非雨季0~20 cm土壤含水量施肥处理比不施肥(CK)低2~4个百分点,雨季由于降雨的补给各处理各层土壤水分无明显变化。施氮显著增加了0~100 cm土层无机氮含量。习惯施肥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受降雨影响较大,表现出向土壤深层迁移的趋势;缓控释肥、优化施肥和优化施肥+秸秆还田处理可降低土壤硝态氮的残留。0~40 cm土壤铵态氮含量受基肥和追肥影响较大,41~100 cm土壤铵态氮含量为3~5 mg/kg,变化幅度较小,趋于稳定。合理的氮肥用量及施氮方式,可有效减少土壤硝态氮的残留,减轻浅层地下水硝态氮污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橡胶园土壤中无机氮形态和含量呈现季节性的动态变化,本研究通过设置不同氮肥用量进行田间试验,分析早期施肥后橡胶园土壤中氮素运移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土壤中矿质氮素的运移特点有所不同,但均以垂直运移为主;土壤中的铵态氮和硝态氮在不同层次的水平迁移主要在30 cm以内;各施肥处理土壤中铵态氮、硝态氮均存在明显的向下迁移,铵态氮主要迁移至40~60 cm深度,常规施肥、减量20%处理铵态氮含量分别达到209.43 mg/kg、133.32 mg/kg;硝态氮主要迁移至20~40 cm深度,常规施肥和减量20%硝态氮含量分别为127.21 mg/kg和114.29 mg/kg;不同施肥处理无机氮向下的迁移量也存在明显差异,减量40%施肥的无机氮在深层土壤中低于常规施肥和减量20%施肥处理,进一步减少了无机氮的向下淋溶损失;不同施肥处理土壤矿质氮的主要形式为铵态氮,施肥增加了硝态氮的占比,这可能与氮肥输入以及土壤pH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不同氮源配施对小麦花后氮代谢及土壤硝态氮积累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以矮抗58为材料,研究了5个肥料处理(100%无机氮、25%有机氮+75%无机氮、50%有机氮+50%无机氮、75%有机氮+25%无机氮、100%有机氮)对小麦旗叶和籽粒中GS活性、游离氨基酸含量、氮素利用效率、产量、籽粒蛋白质积累量及0~100 cm土壤各层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纯施无机氮和纯施有机氮相比,三种配施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小麦叶片和籽粒的GS活性及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提高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积累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其中以50%有机氮+50%无机氮处理的籽粒产量(11 124.08 kg·hm-2)、蛋白质积累量(1 231.70 kg·hm-2)和氮素利用效率(46.381 g·g-1)最高。随着有机氮施入比例的提高,收获期各土层中硝态氮的含量逐渐下降。与纯施无机氮相比,不同氮源配施在获得较高产量的同时减少了硝态氮对地下水的污染。综合分析认为,5个肥料处理以有机、无机等氮量配施效果最佳,是豫北的环保型施肥方法。  相似文献   

11.
《Plant Production Science》2013,16(3):337-346
Abstract

The effects of nitrogen (N) application (32, 72 and 112 kg N ha-1 in 2000, and 32, 92 and 152 kg N ha-1 in 2001) and water-saving irrigation and their interaction on grain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of the rice cultivar Champa-Kamphiroozi, which is a local cultivar in a semi-arid area in the south of Islamic Republic (I.R.) of Iran, were investigated. The plants were cultivated under sprinkler irrigation (1.0 ETp and 1.5 ETp), intermittent flooding (1-day and 2-day intervals) and continuous flooding (control). Th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on a clay loam-clay soil under a semi-arid environment using four replications in a split plot design with irrigation method as main plots and N levels as subplot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intermittent flooding irrigation at 2-day intervals was as effective as continuous flooding for grain yield, showing high water-use efficiency (WUE). The soil moisture tension in the root zone before each irrigation under this condition was –300 to –400 cm. Sprinkler irrigation and intermittent flooding increased WUE by 20 to 60%, compared with continuous flooding, and the increase in N application rate to 112-152 kg ha-1 increased grain yield under any irrigation condition. Under sprinkler irrigation, grain yield was low and percentage of unfilled grain was high, although WUE was high. However, by adopting sprinkler irrigation, the amount of nitrogen fertilizer application necessary for cultivation was reduced. Furthermore, when nitrogen application must be limited due to groundwater pollution, the amount of nitrogen fertilizer necessary for cultivation can be reduced.  相似文献   

12.
对不同栽培方式及氮肥施用水平下春玉米植株氮、磷、钾的累积特征及差异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氮肥增产效果显著,高产栽培方式下产量增加主要来自收获穗数的增加。高产栽培方式下玉米秸秆和子粒中氮、磷、钾含量均显著提高,但各自所占百分比变幅较小。与习惯栽培方式相比,高产栽培方式玉米植株体内氮素利用效率提高15.0%~30.5%,促进了植株对氮素的吸收。  相似文献   

13.
依托28年长期定位试验,采集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剖面样品,测定土壤硝态氮含量,结合产量计算氮素利用效率。结果表明,长期施肥显著增加玉米子粒产量、地上部总吸氮量及氮收获指数。化肥+有机肥(NPKM)处理产量最高,较单施化肥(NPK)处理提高8.7%。各处理硝态氮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硝态氮主要积累在0~100 cm土体,NPK、NPKM处理硝态氮积累量占比高于55%。因此,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可显著提高子粒产量,增加氮素利用效率,减少氮素淋溶。  相似文献   

14.
施用海藻酸复合肥料的双季稻产量和氮磷肥料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华南大田双季稻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处理:不施肥、普通复合肥、海藻复合肥、80%普通复合肥和80%海藻复合肥,研究海藻复合肥减施条件下对双季稻产量、肥效、养分吸收和土壤养分残留及土壤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海藻复合肥能够提高水稻有效穗和稻谷产量,晚稻海藻复合肥较普通复合肥有效穗增加14.5%,早稻稻谷增产7.6%,晚稻增产5.1%,均达显著水平;而80%海藻复合肥与普通复合肥相比稻谷产量无差异。海藻复合肥能够提高氮肥和磷肥偏生产力。与常量施肥相比,减量施氮肥和磷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6.1~8.5 kg/kg和15.2~21.4 kg/kg,氮和磷吸收效率分别提高11.3~19.7和12.0~19.8个百分点,均以80%海藻复合肥处理最高。减量施肥显著降低20~40 cm土壤硝态氮的含量。海藻复合肥可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土壤蔗糖酶、脲酶及酸性磷酸酶活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肥力综合得分为80%海藻复合肥>海藻复合肥>普通复合肥>80%普通复合肥>CK。在华南双季稻种植条件下,与普通复合肥相比,海藻复合肥减肥20%具有较好的稳产效应,但是周年氮磷养分平衡表现为亏缺,建议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及目标产量制订减肥措施,以保持土壤肥力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5.
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以杂交籼稻汕优63和丰优香占及粳稻武育粳3号和9516为材料,研究了中期搁田、结实期干湿交替灌溉以及旱作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水层灌溉相比,搁田处理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结实期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因施氮量不同而有所差异。在常规施氮量(240 kg/hm2)下,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产量无显著影响,而在高氮(300 kg/hm2)条件下,干湿交替灌溉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水稻旱作与常规水作产量无明显差异。除武育粳3号外,中期搁田处理显著提高了汕优63和丰优香占的氮肥利用率;结实期干湿交替灌溉提高了高施氮量处理氮肥的农学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水稻旱作有利于提高氮肥吸收利用率。  相似文献   

16.
高有机质土壤条件下施氮对强筋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研究高有机质含量土壤条件下施用氮肥对强筋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选择土壤有机质含量为3.09%的地块,通过播前底施和拔节期追施等量氮肥(225kg/ha),对两个强筋小麦品种(8901-11和济麦20)的产量和部分生理及品质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增施氮肥有利于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氮素含量以及旗叶硝酸还原酶活性;施用氮肥可显著提高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蛋白质产量、沉淀值、谷蛋白大聚合体及谷蛋白含量,且追施效果优于底施;追施氮肥可以更好地调节籽粒蛋白的组成及含量,从而改善籽粒营养及加工品质。对于清蛋白、球蛋白和醇溶蛋白等三种蛋白质组分的含量,不同小麦品种的施氮反应不尽相同。本试验中,施氮处理对8901-11的影响大于对济麦20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相同施氮水平下,研究了基肥、蘖肥、穗肥、粒肥的不同配比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配比对水稻分蘖、成穗率、株高、干物质积累、每穗粒数、结实率、产量等方面的影响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并在不同品种上表现不一致,耐肥高产品种当穗粒肥比例达到总氮量的40%时有利于高产的形成,而基蘖肥比例达到总氮量的70%时更适合优质水稻品种栽培。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小麦产量和品质对不同类型土壤和施氮处理的响应,以津强1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类型土壤(黑土、潮土)和施氮处理(不施肥、底施、三叶期施、拔节期施、抽穗期施)对春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土壤养分含量较高的黑土更有利于小麦穗部性状及产量和品质的提高,黑土处理小麦的总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籽粒产量较潮土分别提高5.76%、28.07%、18.37%和38.4%,蛋白质含量及其产量提高14.35%和38.37%,差异均极显著(P<0.01)。不同施氮处理间比较,穗部性状与籽粒产量均以拔节期施氮最高;各施氮处理较不施氮处理籽粒谷蛋白含量均大幅度提高,以抽穗期施氮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最高。黑土和潮土中,在拔节期或抽穗期追肥均可以有效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籽粒圆度表现为潮土>黑土,其他籽粒性状在各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不同栽培措施集成对稻茬小麦产量及农艺和光合特性的影响,以小麦品种扬麦16和扬麦20为材料,设置氮空白、当地常规(对照)、减氮、减密减氮、施有机肥、施蚓粪6种栽培措施处理,对不同栽培措施下稻茬小麦产量、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冠层光合特性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个品种的产量在不同栽培措施下均表现为施有机肥>施蚓粪>减密减氮>当地常规>减氮>氮空白。与对照相比,两个品种的平均产量在减密减氮、施有机肥和施蚓粪栽培处理下分别提高了7.45%、22.33%和11.02%,而这主要得益于穗数、穗粒数与千粒重的同步提高。各栽培措施处理均显著增加了小麦茎蘖成穗率、拔节期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向籽粒中的分配量及其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提高了开花期的叶面积、比叶重、叶片氮含量和拔节期至成熟期旗叶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降低了开花期的株高、叶角、透光率以及拔节期至成熟期的冠层温度。综合来看,在江苏稻茬麦区,扬麦16和扬麦20均在基本苗192×10株·hm-2、施氮量216 kg·hm-2和有机肥施用量1 800 kg·hm-2条件下可以获得较好的群体质量和冠层光合特性,进而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解决水稻土壤保肥能力较弱,水稻产量较低,氮肥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方法】于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水稻田设置氮肥水平与栽植密度双因素大田试验,设4个施氮量水平,即无氮(N1,0 kg/hm2)、低氮(N2,216 kg/hm2)、中氮(N3,288 kg/hm2)和高氮(N4,360 kg/hm2);栽植密度设3个梯度,即低密度(24万穴/hm2)、中密度(27万穴/hm2)和高密度(30万穴/hm2)。以探究不同氮肥水平和栽植密度下水稻成熟期土壤养分含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随着土层加深,氮、磷、钾、有机质含量均明显下降。其中D3N4处理碱解氮含量下降了60.8%,D3N3处理速效磷含量降低了72.7%。随着施氮量增加,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有所下降,速效钾含量升高,肥料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降低,产量先升高后降低;随着栽植密度增加,土壤pH值与速效磷含量有所下降,表层土壤碱解氮含量略有升高,有机质含量与产量及肥料偏生产力均先升高后降低,氮肥农学利用效率降低。【结论】当栽植密度为27万穴/hm2时,氮肥用量288 kg/hm2,水稻产量最高,为14 615.3 kg/hm2;相同密度下氮肥按照216 kg/hm2施用,水稻产量、氮肥农学效率和肥料偏生产力均较高。研究结果可在实际生产中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