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芦笋种质资源营养品质分析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评价不同芦笋种质营养品质,筛选出营养物质含量丰富的种质资源,对46份国内外不同芦笋种质资源的Fe、Mn、Cu、Zn、Se、维生素C、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和芦丁10个营养指标的含量进行测定,并利用模糊数学的隶属函数法,通过计算不同芦笋种质单一营养指标的隶属函数值,对其进行营养品质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芦笋种质嫩茎的营养品质存在明显差异,各营养品质指标变异程度不同。46份芦笋种质中,综合营养品质居上的是Pacific Purple、Backlim、JK106、Gijnlim。Pacific Purple营养品质最佳,平均隶属函数值为0.445。  相似文献   

2.
基于ISSR对46份芦笋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21条引物共扩增出多态性条带227条,平均多态位点比率为82.01%,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43,Shannon信息指数(I)为0.377。遗传相似性系数介于0.60~0.97之间,种质间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基于ISSR的聚类分析,将46份芦笋种质分为Pacific Challenger 2、A和B共3大类;而A类又分为purple passion、pacific purple和A1等3个亚类,A1种质是由主要来源于Walker Seed、Limseed、新西兰、加拿大和江西而形成一个紧凑的亚类。同样地,B类也分为Jingpurple No.2、NJ1189、Pacific2000和B1共4个亚类,B1种质主要来源于江西、山东、北京、荷兰、美国和意大利。此结果将促进芦笋种质的优化运用,为芦笋遗传改良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西藏白菜型黄籽油菜表型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西藏黄籽白菜型油菜种质资源,以西藏主要农区采集的16份白菜型黄籽油菜农家品种为材料,采用变异系数、多样性指数、聚类分析等方法对30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除叶柄长度、薹茎叶着生状态、分枝习性外的27个表型性状变异类型多样,平均多样性指数达1.840,高于国内白菜型油菜平均水平1.709。变异系数(3.92%~52.84%)也表明了性状变异的丰富性。基于主成分因子综合得分进行离差平方和法聚类分析,取卡方平均距离0.80为阈值,将16份白菜型黄籽油菜分为3个类群,第Ⅰ类角果最长,每果粒数最多;第Ⅱ类分枝部位最高,一次分枝数、有效角果数最多;第Ⅲ类分枝部位最低,主轴有效长度最短、有效角果数最少。此外,白菜型黄籽油菜籽粒以极大型和大型为主,种皮色泽丰富。  相似文献   

4.
从主要植物学性状如主茎粗、主茎高、侧枝长、总分枝数、结果分枝数等22个性状和SSR多态性方面对花生属不同区组的19份种质资源的主要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质在形态性状方面存在丰富的变异,匍匐区组的A. rigonii(G2)、花生区组的A. batizocoi(G8)和A. duranensis(G11)在形态方面具有显著区别于其他种质的特点。SSR分析结果也证实,不同野生花生种质具有多样化的分子特征,A. rigonii(G2)、A. batizocoi(G8)和A. duranensis(G11)等在形态方面具有突出特点的种质,能通过很多引物检测出来,形态性状的分析结果与SSR分析结果一致。引物10D4的检测效率很高,能鉴定19份资源中的11份。根据25对SSR引物的扩增结果,绘制了19份资源的指纹图谱。  相似文献   

5.
黄早四及衍生自交系株型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早四及其31个衍生自交系的株高、穗位高、茎粗、雄穗长度、雄穗分枝数、叶向值6个株型相关性状进行因子分析和性状比较,研究黄早四及其衍生自交系的性状对植株株型和长势贡献率的大小及差异。结果表明:主成分1中,株高、茎粗、雄穗长度对植株生长势贡献较大,相对于黄早四,衍生系株高和雄穗长度普遍增加,而茎粗则有所下降;主成分2中,叶向值、雄穗分枝数和穗位高对株型贡献较大,相对于黄早四,各衍生系的叶向值、雄穗分枝数、穗位高普遍较低;株高、雄穗长度、雄穗分枝数和穗位高的最大值均出现在黄早四的基因型占50%的衍生自交系中。  相似文献   

6.
为育种提供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信息,对341份胡麻种质资源的11个数量性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各数量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均较大,变幅2.000~2.069;性状间的变异系数不同,有效分茎的变异最大,为42.51%,成熟日数的变异系数最小,为4.18%。性状相关性分析发现,19对性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16对性状间呈极显著负相关,3对性状呈正相关,2对性状呈负相关。主成分分析将11个数量性状简化为彼此互不相关的4个主成分,即千粒重因子、单株有效果因子、主茎分枝因子和开花日数因子,提供的信息量占全部信息量的76.48%。聚类分析可将341份种质划分为5大类群,其中第Ⅰ和Ⅲ类群的种质产量和综合性状好,这两类品种的特点是单株粒重大,分茎、分枝、有效果和每果着粒多。  相似文献   

7.
为深入研究簕杜鹃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后期簕杜鹃种质资源的创制与利用提供参考,本研究对国内外收集的100份簕杜鹃种质资源的9个数量性状和19个质量性状进行测定与评价,利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探讨其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在测定的19个质量性状中共检测到78个变异类型,28个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61~2.06之间,9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2.38%~37.68%,以花序梗长度的变异系数最大(37.68%)。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性状之间关系复杂,大部分性状之间呈现显著相关性,其中叶片大小与苞片大小呈极显著正相关。通过主成分分析将簕杜鹃28个表型性状转化成9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70.42%,其中叶片长度、叶片宽度、苞片长度、苞片宽度、花冠直径、花被管长度、叶节间长度、花被管形状、株型等是造成簕杜鹃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差异的主要因素。聚类分析可将100份簕杜鹃种质资源分为6类,其中第一类群包含7份簕杜鹃种质资源,该类群品种多为重瓣品种,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但后期苞片宿存,影响观赏性。第二类包含16份簕杜鹃种质资源,叶片大小中等,形状多为椭圆形,苞片形状以卵形为主。第三类包含10份簕杜鹃品种,该类群簕杜鹃品种苞片先端性状为渐尖,基部形状为心形,叶面多稍微上捧。第四类包含18份材料,该类群品种叶片中等,叶柄较短,苞片形态为阔椭圆形。第五类群包含8份簕杜鹃品种,该类群簕杜鹃品种苞片形状特异,叶柄短小,叶节间短缩,其中“塔类”系列簕杜鹃品种,整体形似宝塔,观赏价值较高。第六类包含41份材料,其中在欧式距离为17时,可将第六类群分为4个亚群,第1亚群仅包含1个品种,第2亚群簕杜鹃品种叶片多含有次色,第3亚群叶片较大,第4亚群叶片主要以卵形为主,叶面光滑无毛,苞片主要以卵形为主,花被管性状以纤细和中部收缩为主。本研究明确了不同簕杜鹃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的特异性和遗传多样性,筛选具有特异性状的簕杜鹃种质资源,为簕杜鹃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对来自于国内外的221份亚麻种质资源的6个主要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和系统聚类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1)木酚素含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5.32%~54.31%,表明各材料间性状遗传变异丰富,类型广泛;2)主成分分析将主要农艺性状聚为4个主成分,分别为"工艺长因子"、"分枝数因子"、"千粒重因子"和"木酚素含量因子",这4个主成分对总变异的贡献率分别为44.17%、22.69%、12.94%和15.59%,累计贡献率为95.39%;3)系统聚类分析将221份种质资源聚为6大类群,其中木酚素含量较高的材料主要集中在第I类中,包括47份材料,而综合农艺性状较好的材料主要集中在第IV和第VI类群,包括76份材料,这些材料木酚素含量高,分枝能力强,单株果数多,单株生产力高,综合农艺性状优良,作为优异基因资源可以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9.
海南胡椒属植物资源形态多样性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胡椒属植物中,栽培胡椒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野生胡椒资源也具重要的开发价值。为了解海南胡椒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采集了74份材料,对其形态性状进行了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所研究的28个形态性状其平均变异系数为51%。数量性状中,侧枝长度的变异系数最大,为91%,叶片宽的变异系数最小,为46%;质量性状中,主蔓被毛指数变异系数最大,为170%,成熟叶片颜色指数的变异系数最小,为9%。采用数量分类法对海南胡椒属植物的种质资源多样性进行了形态聚类分析,在阈值为0.139处,74份胡椒种质被分为3大类群;在阈值为0.032处,74份胡椒种质可分成SG1(所有的海南蒟)、SG2(6份假山蒟)、SG3(6份假山蒟和3份华南胡椒)、SG4(8份假山蒟和4份细叶青蒌藤)、SG5(假蒟和蒌叶)、SG6(印尼大叶种、班尼叶尔一号和古晋种3个栽培品种)、SG7(9份大叶蒟和2份复毛胡椒)和SG8(16份毛蒟和1份苎叶蒟)8个亚类。  相似文献   

10.
李发林 《福建热作科技》2005,30(2):i012-i012
一级或者高80cm以上,粗1.2cm,有3个以上的分枝,有3.4条侧根系。二级苗:高60cm以上,粗0.8cm,有3个分枝,根系完好健壮。叶色浓绿,无病虫和检疫性病虫害的苗木。  相似文献   

11.
以大乌圆龙眼为试材,应用生物统计方法分析结果母枝单元直径、长度、复叶数、小叶数、小叶面积、总叶面积和着生角度7个自变量与穗开花总数、穗开雌花数、穗开雄花数、花穗长度、花穗宽度、花穗体积、穗坐果数、穗果重、单果重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0个依变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结果母枝单元直径与穗开花总数、穗开雌花数、穗开雄花数、花穗宽度、花穗体积、穗坐果数、穗果重为显著或极显著的正单相关,与可溶性同形物含量为显著的多项式相关,对开花坐果及果实性状影响最大.(2)结果母枝单元总叶面积与穗开花总数、穗开雄花数为显著的多项式相关.(3)结果母枝长度与花穗宽度、花穗体积为显著正单相关.(4)结果母枝复叶数、小叶数、总叶面积与花穗宽度、花穗体积为显著或极显著正单相关,小叶数与穗坐果数为显著的正单相关,复叶数与单果重为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蓖麻杂交育种效率,研究杂交组合收获指数与性状之间的关系,观察和测量了133个蓖麻杂交组合的13个农艺性状,即收获指数、单株产量、生物量、百粒重、有效穗数、一级分枝数、株高、茎粗、主茎节数、主穗长、主穗位高、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133个杂交组合的农艺性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蓖麻杂交组合的收获指数差异较大,变幅为0.126~0.644,平均值为0.398;133个杂交组合中收获指数在0.5以上的组合仅占16.54%。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收获指数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主穗长呈极显著负相关。回归分析表明,单株产量、株高、主穗长、有效穗数4个性状对收获指数的影响较大。因此在育种过程中,选择主穗花序较长、植株相对较高、一级分枝数较多的个体,可提高育成材料的单株产量。  相似文献   

13.
产量构成因素及穗部性状对籼稻品种库容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88份(2001年)和122份(2002年)常规籼稻代表品种为材料,测定它们的茎蘖动态、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穗部性状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库容量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共6类,研究各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穗部性状的基本特点。结果表明:1)供试品种间库容量的差异很大,库容量最大的品种比最小的品种高426%(2001年)、817%(2002年),F类品种比A、B、C、D、E类品种分别高18471%、8893%、5745%、3432%、1405%(2001年)和30505%、15354%、9028%、5124%、2129%(2002年);2)随着库容量水平的提高,产量呈显著增加趋势;3)大库容类型籼稻品种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均显著大于小库容类型品种;4)大库容籼稻品种平均穗长、着粒密度、每穗一次枝梗数、每穗二次枝梗数较大;5)提高每穗粒数、单位面积穗数均可促进单位面积库容量的提高,两者对库容量作用的大小相仿,但均显著大于千粒重对库容量的影响。着粒密度、穗长对每穗粒数的影响显著大于每穗二次枝粳数,以及一、二次枝粳数比值对每穗粒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膜下滴灌栽培模式下的粳稻产量构成及其穗部特征,以12个水稻品种(A1~A12)为材料,比较分析了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茎蘖组成及其成穗率、穗部构成特征.结果表明:在膜下滴灌栽培条件下,不同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平均值以A6最高,膜下滴灌水稻主要依靠主茎和一级分蘖成穗,且主茎和一级分蘖的贡献率占97%以上,群体数量的上升较平稳,成穗率中等;膜下滴灌水稻可以依靠二次枝梗数来增加穗粒数,二次枝梗对穗粒数的贡献率在57%以上.膜下滴灌水稻栽培应选用着粒密度较大、紧实的大穗型品种.  相似文献   

15.
对46份芦笋种质资源各器官中氮、磷、钾、钙、镁含量及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芦笋各器官中氮、磷元素平均含量为嫩茎根叶母茎;钾元素平均含量为嫩茎母茎叶根;钙元素平均含量为嫩茎根母茎叶;镁元素平均含量由为根≈嫩茎母茎叶。芦笋的嫩茎中5种元素的平均含量均较高,嫩茎中氮的含量范围是40.68~87.85 g/kg,磷的含量范围是2.33~15.24 g/kg,钾的含量范围是36.15~76.97 g/kg,钙的含量范围是4.45~27.61 g/kg,镁的含量范围是1.08~6.08 g/kg。其中对人体有益的钙、镁元素含量变异程度较大,钙元素含量最高的品种为‘Purple Passion’,镁元素含量大于5 g/kg的品种有2个,分别是‘UC157’、‘JK107’。由此可见,芦笋中的氮、磷、钾、钙、镁元素含量具有明显的器官差异性和品种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机插方式和密度对不同穗型水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探明不同机插方式下水稻适用穗型和适宜栽插规格,阐明不同机插方式下不同穗型水稻品种产量形成特征,选用大、中和小穗型各2个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钵苗机插(行距33cm)、行距30cm毯苗机插和行距25cm毯苗机插3种机插方式(记为A、B、C),研究机插方式和密度对不同穗型水稻品种产量及其形成和穗部性状的影响。钵苗机插设置3种株距,分别为12cm、14cm和16cm(记为1、2、3),2种行距毯苗机插设置5种株距,分别为10cm、11.7cm、13.3cm、14.8cm、16cm(记为1、2、3、4、5)。研究结果表明:1)钵苗机插,随着密度降低,大穗型品种产量呈先增后减,以A2最高;中、小穗型品种产量呈递减趋势,以A1最高。毯苗机插,随着密度降低,大穗型品种B方式产量呈先增后减,以B4最高,C方式呈递增趋势,以C5最高;中穗型品种B和C方式产量均呈先增后减,分别以B3和C4最高;小穗型品种B方式产量呈递减趋势,以B1最高,C方式呈先增后减,以C2最高。同一密度下,钵苗机插产量显著高于毯苗机插,增产幅度表现为大穗型中穗型小穗型,2种行距毯苗机插差异不显著。对2种行距毯苗机插而言,同一株距下,大穗型品种B方式产量高于C方式;中穗型品种株距为10cm、11.7cm、13.3cm,B方式产量高,而株距为14.8cm、16cm,C方式产量高;小穗型品种除株距为10cm外,C方式较B方式具有增产优势。2)随着密度降低,不同机插方式下不同穗型品种单位面积穗数减少,每穗粒数增加,群体颖花量变化趋势与产量一致,结实率和千粒重变化不一。同一密度下,不同机插方式间单位面积穗数相当,钵苗机插每穗粒数显著高于毯苗机插,每穗粒数增幅表现为大穗型中穗型小穗型,结实率和千粒重差异不显著。对2种行距毯苗机插而言,同一株距下,B方式单位面积穗数少于C方式,而每穗粒数则相反。3)随着密度降低,不同机插方式下不同穗型品种穗长、着粒密度、单穗质量、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粒数、二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粒数呈增加趋势,一、二次枝梗数比值和一、二次枝梗粒数比值呈减少趋势。同一密度下,钵苗机插穗长、着粒密度、单穗质量、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粒数、二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粒数高于毯苗机插。因此,钵苗机插应用大穗型品种宜适当降低密度,充分发挥大穗优势,提高群体颖花量而高产;中、小穗型品种宜采用高密度栽插,增加穗数以获得高产。毯苗机插应用大穗型品种宜采用行距30cm,适当增加株距,依靠扩大穗型而高产;中穗型品种宜采用行距30cm,配置中等密度,协调穗粒结构而提高群体颖花量;小穗型宜采用行距25cm,适当减少株距,通过显著增加穗数以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7.
云南稻核心种质孕穗期耐冷性状间的相关性与生态差异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以548份云南地方稻核心种质为材料在昆明自然低温平均18℃(冷害)和温室23℃条件下进行了孕穗期耐冷性状间的相关性及其生态差异分析。 冷害条件下云南稻核心种质形态性状均与孕穗期耐冷性有关,耐冷指标性状每穗实粒数、穗颈长、每穗秕粒数、穗下节长、花药长及其体积、1~2节长与结实率呈较高的(≥0.549**)极显著(n=548, R0.01=0112**)相关;相反,温室条件下仅有每穗实粒数、秕粒数与结实率相关系数较高。 冷害条件下云南稻核心种质的每穗实粒数、花药体积、穗下节长、穗颈长与结实率大小在5个稻作区间的变化规律呈现一致性,这种差异既与株高、穗下节长、穗颈长和1~2节长等耐冷性状有关,又与地州或稻区间的气候和生态差异相联系;而温室条件下云南稻核心种质耐冷性状5个稻作区间差异不大,地州间结实率差异是每穗实粒数和秕粒数差异所致,而与耐冷性状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8.
为筛选药食两用的优质红花种质,对来源于30个国家和地区的482份代表性红花种质进行评价.基于大田试验,在红花成熟期时选择株高、分枝高度、顶端分枝高度、一级分枝数、二级分枝数、幼苗存活率、开花期、花色、叶片有/无刺、苞叶有/无刺、叶缘、千粒重12个农艺性状,采用遗传多样性、相关性、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统计方法,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9.
以中熟籼稻扬稻6号和中熟粳稻武育粳3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施肥水平下稻米蒸煮及营养品质在穗上不同粒位籽粒间的差异及其分布特点。 总体而言,穗下部一、二次枝梗籽粒的胶稠度较低,直链淀粉含量较高;穗中、上部一、二次枝梗的胶稠度较高,直链淀粉含量较低。在同一个枝梗上,二次枝梗上早开花的第1粒的胶稠度最高,穗子中、上部一次枝梗迟开花的第2粒的直链淀粉含量较高。扬稻6号穗中部一次枝梗籽粒的粗蛋白含量较低,穗上、下部枝梗上籽粒的粗蛋白含量较高;而武育粳3号一次枝梗和二次枝梗籽粒的粗蛋白含量在穗上、中、下三部位间无明显差异。从不施氮到少量施氮(120 kg/hm2),稻米的胶稠度和粗蛋白含量增加,直链淀粉含量降低。但从少量施氮(120 kg/hm2)到中等施氮(240 kg/hm2),稻米的胶稠度降低,直链淀粉和粗蛋白含量有不同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20.
Two recombinant inbred line(RIL)populations,one derived from a cross between Zhongyouzao 8(indica)and Toyonishiki(japonica)and the other from a cross between Qishanzhan(indica)and Akihikari(japonica),were grown in Liaoning and Sichuan Provinces,China,to study the panicle type index(PTI,the ratio of a number of node position on panicle axis where the secondary branch with the most numerous secondary branch grains is located to the number of primary branches)and its relationships with subspecies characterist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