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茶馆考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古代茶馆考论北京大学刘学忠茶馆,唐宋时称茶肆、茶坊、茶楼、茶邸,明代以后始称茶馆,张贷《陶庵梦忆》中即称茶馆,《儒林外史》中多称茶馆,清代以后,就惯称茶馆了。它是一种以饮茶为中心的综合性群众活动场所。茶馆起于何时,史料无有明确记载。汉时王褒《僮约...  相似文献   

2.
舒云 《农业考古》2003,(4):276-277
老舍的代表作——《茶馆》,对当时社会的深刻描写,给人们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也从中吸取了营养。但《茶馆》的产生,却鲜为人知。舒云女士特撰文“老舍与《茶馆》”一文,详细叙述了老舍写《茶馆》的来龙去脉,值得一读。今特摘之。  相似文献   

3.
沙宣  刘军芳 《农业考古》2006,(2):148-152,157
小茶馆与大社会一个小茶馆,一个大社会。“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多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是老舍先生一次在回答记者问他为何写作《茶馆》时所说的话。的确,通过他的笔触,我们看到了一个小小的茶馆,这个小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中浓缩了的大社会的风情世态。老舍先生的《茶馆》是中国话剧舞台上不朽的作品。这部三幕话剧涵盖了清末至民国长达半个世纪中茶馆的变迁,茶馆的王老板一心期望通过跟上所谓的改良步骤来挽救自己的茶馆,但是茶馆的日益凋敝是当时社会动荡的必然结果。老舍先生曾恳切地说:“…  相似文献   

4.
茶馆漫语     
写茶馆的散文不少,对“不可一日无此君”的茶客而言,“此君”既是茶汤,也是茶馆,难分彼此的。想要品饮此类散文的读友,大凡可在《名家论喝》、《清风集》之类的专题散文选本中一睹为快。汪曾祺的《泡茶馆》和秦绿枝《孵茶馆》或“泡”或“孵”是同一个意思,秦文对上海老城隍庙的茶馆都有耐人回味的段落,更有老报人的高见──“当政者如要体察民情,即使自己不便去,也不妨派手下的人经常去坐坐茶馆,可以听到真正的民间的声音。”但特别能侃的还是汪曾祺,泡茶馆对抗战时西南联大的学生有什么影响,汪文一下列举出三大好处:“一可养…  相似文献   

5.
1999年孟春,笔者向国内17个省、市有一定知名度的53家茶馆和在香港、台湾的朋友,邮寄了当时刚从印刷厂印出来的《中国茶馆》样书,很快(不到半个月)就收到北京、上海、沈阳、珠海,尤其济南市千佛山路9号山东名人茶馆的鲁明先生,在三月二十三日寄来的特快邮件;“看到《中国茶馆》,十分高兴,要求购买1500册。”他还就增添内容,重新设计了书面草图,并建议由他负责在山东出版社正式出版。此事,向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家扬先生作了会报,古稀之年的王老在百忙之中,于四月十五日特意为再版的《中国茶馆》写了“序…  相似文献   

6.
话说北京茶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茶馆不仅是人们饮茶小憩、享受品茗乐趣的好去处,而且还可以从茶馆里了解当地风俗民情,历史掌故,乃至世道的兴衰。凡是看过老舍先生著名话剧《茶馆》的人,都会对北京的市井生活和民间疾苦,产生深刻印象。茶之成为商品,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了。据陆羽《茶经》引《广陵耆老传》中说,在晋元帝时,就有老妇人每天清晨提着一罐茶水,到市场上去卖,市民们纷纷购买,由此推断这就是茶馆的雏型。明确记载有关茶馆的最早文献,是唐代宗(公元七六二——七七九年)时封演的《封民闻见记》:“闰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见卷6)唐中期时,饮茶风气愈益盛行。市廛间随之出现了卖茶水的  相似文献   

7.
旧社会帮会在茶馆的活动湖南金竹山电厂匡达人《中国茶文化》专号,没有“茶馆见闻”专栏,发表了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茶馆风情和文化的文章,读后使人大开眼界。但还有未尽之处,如谈及旧社会茶馆的社会作用,虽然也提到黑社会人物利用茶馆作为活动场所,但还欠了了。据我...  相似文献   

8.
茶博士考茶博士,通俗点说即茶馆跑堂的,拿现代话说是茶馆招待客人的服务员。但查各种辞书,说法就不一样了。《中国文学大辞典》释为“卖茶者”,《现代汉语词典》称之为“茶馆的伙计”,《中国茶叶大辞典》释为“对卖茶人或茶坊伙计的称谓”,《辞源》指为“善烹茶者”或“待茶者也称茶博士”因而又称“煎茶博士”。总之,茶博士是古代对茶馆服务员的尊称或泛称,也不免含有谀意和贬意。“茶博士”之名起于何时?清人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随笔》中就提出了疑问:“博士、待诏,皆翰林院官名也。而何以有茶博士、酒博士、算博士之称?剃头匠又有待诏之…  相似文献   

9.
茶艺馆,是现代茶馆的称谓。九十年代初在中国大陆兴起,其源于台湾七十年代中期人们思乡、怀旧之风,也有人谓之受“日本茶道”的影响。其实,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之风兴于唐,盛于宋,茶馆,唐时称“茗铺”。《封氏闻见记》记载“城市多开茗铺,煮茶卖之……。”《太平广记》卷,有“ 于茶肆”(《河东记》)。《梦粱录》载“今杭城茶肆亦如此,插四时花,挂名人画……”。宋人《清明上河图》名画卷中也出现茶肆,唐宋时还有称“茶坊”、“茶楼”、“茶邸”、“茶居”等等,茶馆之名始称于明代(张岱《陶庵梦忆》),清代也惯称茶馆。老…  相似文献   

10.
在美国的中国式茶馆陆韵先生曾去美国,在美国几次品尝过中国式茶馆的茶味,感慨之余,写了一篇《美国的中国茶馆》,刊于上海《消费报》(1994年12月12日)上,今重读之,颇可玩味,兹择录之。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的梅里曼、佐治亚州的奥尔巴尼,都有中国式的茶...  相似文献   

11.
《茶馆》是老舍先生的著名话剧,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这个作品用茶馆的命运来隐喻时代的变迁、文化的兴衰,从茶、茶馆、茶文化入手来传达"葬送旧时代,歌颂新中国"的时代主题,与当时的主流文学样式迥异其趣。  相似文献   

12.
茶文化动态     
首届全国百佳茶馆颁奖仪式暨2 0 0 4年首届全国茶馆经理人高峰论坛在京隆重举行8月 7日~ 8日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联合在北京五星级的京都信苑饭店会议厅 ,隆重举行首届全国百佳茶馆颁奖仪式暨 2 0 0 4年首届全国茶馆经理人高峰论坛。来自全国 19个省市的 16 0余名茶馆经理及各方代表欢聚一堂。庆祝百佳茶馆自己的盛会。8月 7日上午九点 ,2 0 0 4年全国百佳茶馆颁奖典礼正式开始。会议由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李思思主持 ,主席台就座的领导有 :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主任王如珍、中华…  相似文献   

13.
《上海风俗古迹考·茶馆》上海市浦东新区史志编纂室顾炳权旧时上海茶馆很多,有规模极大的,有极简陋的。极简陋的,名"老虎灶",为一般苦力暂坐歇脚之所,藉以解渴。南京路、福州路、广东路等闹市区,开设许多大茶馆,并有广式、苏式、本地式等种种分别。黄亦埙在《淞...  相似文献   

14.
漫话常熟茶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常熟人爱好品茗,俗称“吃茶”,在生活中已形成一种风俗。无论城市乡村,无论雅人俗士,都喜欢到茶馆里去吃茶。在民间,甚至把那些不上茶馆吃茶的人,说成是不象个男子汉,不上台盘的人。因为吃茶人多,茶馆业十分发达,生意兴隆。常熟人吃茶讲究清静、幽雅、舒适、享受,很有自身的特色。茶馆的选址与命名常熟茶馆历史悠久,据资料记载,在清朝中叶就有茶馆的开设。在民国七年(1918)发行的《常熟指南》上说,常熟城里有茶馆六十行。就是一个小镇,也有四、五爿;较大的集镇,有十余爿之多。茶馆能否开得兴旺,与馆址的选择有一定的关系。在这方面,茶馆老板是动了脑筋的。纵观常熟茶馆,在  相似文献   

15.
邢湘臣 《农业考古》2003,(2):132-132
老舍的女儿舒云女士撰写了“老舍与《茶馆》”回忆录 ,读来思绪万千。今择之 ,共“品”味。老舍写《茶馆》一剧 ,有他的前因后果。老舍是当代著名的剧作家 ,但是他对自己的剧本 ,从不作高的评价 ,他只有一个优点 ,就是“勤快”。此话不假 ,正是老舍夫人胡青在整理老舍手稿时 ,发现仅一部《春华秋实》 ,老舍写了五十多万字 ,化了七、八个月时间 ,一遍一遍的改 ,一共改了十遍 ,说明他写作的谨慎、郑重 ,所以他写出的作品 ,份量很重 ,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 ,这就是治学“勤快”的哲理。老舍写《茶馆》剧本 ,那就在“三反五反”后 ,老舍刚…  相似文献   

16.
著名作家陆文夫谈起自己“下海”时说,他开的公司名叫“老苏州弘文有限公司”,意思是弘扬民族文化。用传统文化赚钱,办好《苏州杂志》,为传统文化服务。现在已从社会各方面筹资300万,他任董事长,女儿任副总经理。陆文夫介绍说,他的茶馆开在苏州的十全街,名字叫“老苏州茶馆”。当年的苏州茶馆有大有小,没北京的那么考究,通常设备比较简陋,四仙桌、八仙桌之类,但江南民间色彩浓厚,生意人谈生意经都在那里。他的茶馆也要弄得考究一点,力求体现老苏州的特点,茶馆里要有茶、有点心,请名家说书,恢复老茶馆的社交场所、  相似文献   

17.
老舍的话剧《茶馆》中,主人公王利发所开的茶馆里张贴有一张"醉八仙"大画,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第四册的有关课文注释是:"醉八仙"大画大约是以饮中八仙故事为题材的画.饮中八仙,是指李白、贺知章等八人.杜甫有《饮中八仙歌》.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欠妥,"醉八仙"应指传说中的汉钟离、铁拐李等八仙.其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邓州市自2004年秋季以来.先后在全市范围内的各村建立了文化茶馆,以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并让农民兄弟在茶余饭后能及时了解到新的种植养殖及其他致富信息。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学科学.用科学热潮。此事先后在《人民日报》、《河南日报》等媒体上作了报道。如今,文化茶馆学科学用科学的氛围就像一颗永不熄灭的火炬在邓州大地永放光芒。  相似文献   

19.
茶馆正式有名称的记载是在《旧唐书·王涯传》。唐代太和九年五月,朝廷发生政变“甘露事件”,王涯等人被追杀,在“永昌里茶肆”被禁兵擒获,腰斩於城西南隅独树下。从那以后,给茶馆贯以名称便逐渐多了起来,以地取名,以景取名,以人取名,以诗取名,色彩纷呈,应有尽有。茶馆生意也越来越红火,饮茶之人从达官贵人、文人学士、三教九流、平民百姓,无所不有。到了清代至民国年间,茶馆不仅是仗茶消闲之地,也成了人们洽谈、评理及帮会的场所,同时也成了人们娱乐的地方。茶馆成了当时的一个缩影,各色人等均在这里集中,因此有“大社会…  相似文献   

20.
附:(日本)斋藤美和于茶馆与茶艺馆的功能问题我在1996年夏天到湖州及南得镇调查中国的茶馆文化并到湖州妙峰山三癸亭、陆羽墓瞻仰,去长兴顾堵山,明月峡参观,寇丹先生陪同我并赠我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编的《陆羽茶文化研究》期刊,我仔细看了之后。觉得它的学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