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省利用人防工事及室内袋栽金针菇已较普及,为了使金针菇的栽培不受人防工事及栽培室的限制,我们开展了室内养菌室外地沟出菇的两步栽培法试验,取得了较好成绩。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一)供试材料金针菇三江5号菌株,引自黑龙江集贤县农技高中。培养料配方为木屑78%、麦麸20%、糖1%、石膏1%。采用17×33cm(厚5~6丝)的聚丙烯塑料袋作栽培容器。(二)制栽培种每袋装干料400g,料含水量65~70%,装料不宜太实,以能打孔不变形为宜。采用塑料颈圈、棉塞封口.按常规高压灭菌、无菌操作接种。养菌室必须清洁、黑暗,室温保持在20℃左右。  相似文献   

2.
油茶果壳栽培食用菌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滕小绵 《食用菌》1994,16(4):18-19
油茶在我国浙扛、江西、福建、云南、贵州等省均有大面积种植,每年取籽榨油后的大量果壳因无利用价值而丢弃。为了增加山区农民收入,我们进行了油茶果壳栽平菇、香菇、金针菇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一)供试材料 ①菌类:平菇为佛罗里达,金针菇为三明1号,香菇为Cr-20。②培养料配方:油茶果壳晒干收藏,种菇前粉碎成直径1~2mm。A.平菇培养料:油茶果壳78%,麸皮20%,石膏、石灰各1%,多菌灵0.1%;B.金针菇培养料:油茶果壳78%,麸皮20%,糖、石膏各1%;C.香菇培养料:油茶果壳78%,麸皮20%,糖、石膏各1%;D.对照组培养料:分别将A、B、C中的主料油茶果壳换成杂木屑。 (二)试验方法 第一年试验是袋栽,设七个处理:A.平菇熟料袋栽,装入17×34×0.04cm聚乙烯塑料袋,每袋装干料400g,常规灭菌:B.平菇生料袋栽,  相似文献   

3.
(一)试验方法①制栽培种:取500g罐头瓶200个,分为两组。A组:棉子壳90%,麸皮10%,水130%;B组:在常规配料中添加石膏粉1%,硫酸镁0.4%,磷酸二氢钾0.1%。常规灭菌、接种(菌种为1012,引自华中农大),每瓶原种(菌龄30天)接60瓶,置23~25℃下培养。②袋式栽培:培养基为棉子壳,24×50cm袋装干料1000g,用种量10%。A组装184袋,B组装196袋。置20~23℃同等条件下培养管理。  相似文献   

4.
朱元弟 《食用菌》1994,16(4):21-21
近年来,食用菌生产发展很快,作为栽培主料的棉子壳,由于棉花种植面积又减少,需求量日趋紧张。为此,我们从1992年6月开始,进行了棉子屑(棉花加工厂的副产品)栽培食用菌试验,现将棉于屑栽培金针菇的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一)供试材料 供试菌种为金针菇F25,本所保存菌株。培养基设三个配方:A.棉子屑78%,麸皮20%,糖1%,石膏1%。B.棉于屑93%,麸皮5%,石膏2%。C. 棉子壳80%,麸皮15%,玉米粉4%,石膏1%。 (二)试验方法 1992年10月进行了棉子屑栽培金针菇的可行性试验,取得成功后,于1993年10月8日,采用上述A、B配方制栽培袋,C配方为对照组。采用17×35×0.045cm的低压聚乙烯塑料袋,每袋装干料250g,培养料含水量为65%,按常规方法拌料、装袋、灭菌.于10月11日进行接种箱接种,接种后每个配方随机取300袋进行发菌观察及出菇记录。到11月15日各配方的金针菇菌袋菌丝基本长满培养基,并在菌袋料面出现“黄水”,进行开袋。开袋后增加培养室的  相似文献   

5.
目前食用菌种植户多用土蒸锅对培养料进行灭菌。传统的做法,是将培养料加温至100℃后保持8~12小时.再停火焖锅8~20小时。培养料的灭菌是否一定要那么长时间?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试验,现将结果初报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培养料为棉子壳88.5%,麸皮10%,石膏粉1%,石灰0.5%,含水量65%左右。料拌匀后装入17×33cm的聚丙烯塑料袋,每袋装料折合干重300g。试验设三个处理,每处理200袋。三个处理是:待锅温达100℃后,Ⅰ保持4小时,Ⅱ保持8小时,Ⅲ保持10小时。停火后均焖锅2小时,起锅置室温20~25℃的无菌室内培养10天,观察污染情况,计算污染率。  相似文献   

6.
金针菇菌糠再利用栽培金针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金针菇栽培料由于出菇2~3潮后料内水分缺乏,菌丝的活力下降而难以出菇,料内含有大量营养尚未充分利用。为提高原料的利用率,笔者进行了利用金针菇菌糠再次栽培的试验。1供试材料①品种:三明1号金针菇。②栽培袋规格:20 × 35cm、4丝厚聚乙烯栽培袋。③培养基配方:试验配料为棉壳35kg,菌糠12.5kg,石灰粉500g,玉米粉2kg;对比试验配料为棉壳47.5kg,石灰粉500g,玉米粉2kg。2接种培养常压灭菌,接种后在25℃恒温室内培养,试验配料25天发菌满袋,对比试验配料28天发菌满袋。发菌满…  相似文献   

7.
我们于1991~1993年,对引进的12个金针菇品种进行了对比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一)供试品种 ①三明1号;②杂交19号(引自三明市食品工业所);③常山金针菇(引自常山县微生物总厂);④V9(引自上海农科院食用菌所);⑤SFV9(引自中国农科院土肥所);⑥FV17(引自澳大利亚悉尼大学);⑦8815;⑧8817(引自中国农科院植保所);⑨088(引自河北省微生物所);⑩8809;(11)99号(同②);(12)FV29(同⑥)。在这12个品种中,①~⑧子实体为黄色,⑨~(12)子实体为纯白色。 (二)试验方法 采用熟料栽培。配方(%)为:棉子壳50,锯末36,麸皮10,过磷酸钙0.5,尿素0.2,石膏1.3,石灰1,蔗糖1,料含水量60。试验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品比试验于1991年10月24日和25日拌料,料水比1:1.2~1.3。采用33×17cm聚丙烯袋,装料高14cm,高压灭菌2小时。冷却后接入各供试品种的原种,于26℃左右下培养。各品种栽培袋设3次重复,随  相似文献   

8.
金针菇栽培以往都是待菌丝长满袋,就移至栽培室提高湿度开袋出菇。这种开袋方式子实体整齐度较差,基部分蘖受抑制,且不能全部成活,从而会影响质量和产量。笔者改进了这种传统开袋方式,先松开袋口棉塞,待菇蕾形成后,再拿掉套环,把袋口拉开下折至离料面3cm 处,以增加通风量,待子实体长齐至袋口后,再拉直袋口,覆盖上报纸,金针菇的产量和质量都会明显提高。(一)材料供试菌株为FL8203。母种培养基为PDA。原种培养基为蔗渣73%、麸皮25%、碳酸钙1%、蔗糖1%、磷酸二氢钾0.2%,水为干料的2倍。(二)方法①料拌匀后装袋,每个标准袋(14.5×28cm)装干料200g,常压灭菌100℃保持10小时,灭菌后无菌操作接种,1瓶原种接20袋。②设常规开袋(处理1)和改进式开袋(处理2)两个处理,每个处理20袋。③接种后置25℃下保湿培养,菌龄为55天。④栽培袋置17~18℃的空调室让其出菇,并保持空间湿度90%以上。每天通风一次。⑤子实体菌柄色泽为浅黄至金黄色,柄长10~15cm,菇盖2/3内卷,菇盖直径0.5~1.5cm,符合制罐要求。  相似文献   

9.
在金针菇生产中普遍存在着菇体色泽深、产量偏低等问题.为解决这问题,笔者于1992年10月至1993年3月进行了袋栽金针菇用大塑料筒出菇试验.结果表明,用塑料筒出菇可改善金针菇的品质和提高产量.现将试验结果简介如下:(一)供试材料 菌株为金针菇19号,引自河南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室.栽培料配方为棉子壳90%,麸皮10%,另加石膏粉1%,含水量70%,pH值自然.(二)试验方法 采用常规熟料袋栽,袋规格有两种,15×45×0.06cm的袋装干料250g,17×45×  相似文献   

10.
我地区7~8月室内气温在22~25℃,生料栽培,培养料有一个迅速升温阶段,温度高达38℃以上,会发生烧菌现象。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试验用堆料发酵进行床架栽培,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培养料制备 ①配方:阔叶木屑78%,大麦粉或麦麸20%,石膏、白糖各1%,石灰1.5%,多菌灵0.l%~0.15%,水60%~65%,pH值8~9。②拌料:先将石膏、多菌灵、石灰、大麦粉混匀,再与木屑拌匀,将白糖溶于水中拌料。③发酵:将料堆高0.8~1m,每堆以250kg为宜,覆膜发酵一周,于第5天翻料一次。  相似文献   

11.
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我们进行了金针菇废培养料栽培鸡腿蘑的配方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供试菌株:鸡腿蘑 CC_(91-1)菌株(笔者从云南省禄劝县野生鸡腿蘑分离筛选而得)。(二)培养料配方:试验共设6个处理配方,见表一。(三)试验方法:各处理配方的培养料加1.4倍水,充分拌均匀后装袋。塑料袋选用耐高温的低压聚乙烯薄膜,宽17厘米,长33厘米,厚4丝。袋的两头安放塑料颈圈,加盖两层牛皮纸。放入高压灭菌锅内,在1.5公斤/厘米~2压力下灭菌保持三小时,冷却后在接种箱内接种。接种后放入20~26℃培养室内培养,待菌丝长满后脱去塑料袋,放置  相似文献   

12.
笔者于1990年冬季,对不同培养料栽培金针菇进行了观察比较,现将试验结果报告于后:(一)原料配比①棉子壳89%;②玉米芯89%;③木屑89%;④麦草粉69%,肥沃土20%;⑤玉米秆粉69%,肥沃土20%;⑥菜子壳89%.各配方均要加麸皮10%、石膏1%,另加1%的石灰水.  相似文献   

13.
为了筛选出适合人防地道栽培的稳产高产金针菇当家品种,我们在三年多的试验基础上,1988年又引进了金针菇杂交19号进行地道栽培试验,现将结果初报如下.一、材料与方法(一)供试材料菌株有金针菇杂交19号,由三明真菌研究所提供;三明1号(对照株),由湖北大学生物系提供(原菌株来自三明所).培养基配方为:棉子壳78%,米糠20%,蔗糖1%,石膏粉1%,另加KH_2PO_40.15%,含水量70%,pH自然.(二)栽培方法采用熟料袋栽,栽培袋规格15×35×0.045cm的低压聚乙烯筒料制作,每袋装干料200g.拌料、装袋、灭菌按塑料袋制种常规法,采用单  相似文献   

14.
香菇代用料室内栽培,目前常用的栽培方式有压方块(砖式)栽培、压柱块(柱式)栽培和直接脱袋(袋式)栽培三种。为了探索这三种出菇栽培方式对香菇产量的影响,我们于1986年冬至1987年春进行了比较试验,现将结果简述如下:材料和方法供试品种为广香47号,引自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母种和原种按常规方法制作。栽培种培养基配方为蔗渣80%、麦皮20%,于1986年10月20~25日制作,采用17×33×0.06厘米的聚丙烯塑料薄膜袋作容器,每袋装干料250克。试验于86年12月25日脱袋和压块。砖式栽培规格为25×25×8厘米的木模压块,用料每块为6袋栽培种,共压制8块,耗用48袋栽培种;柱式栽培规格为高30厘米、直径12厘米,用料为3袋栽培种,共压制18个菌柱,耗用栽培种54袋;直接脱袋栽培为28袋。三种栽培方式的出菇管理相同,每潮菇采后都用浸水催蕾。  相似文献   

15.
为了广辟金针菇培养料的来源,我们进行了核桃壳栽培金针菇的试验,现将初步结果简报如下:(一)材料方法供试菌种为金针菇2号,引自上海市菌种站.栽培料的配方:①核桃壳粉80%;②核桃壳粉40%,棉子壳40%;③杂木屑80%;④棉子壳80%.各配  相似文献   

16.
栽培金针菇时,培养料中都要加麸皮,如何掌握麸皮的适宜添加量,以达到优质高产低成本的目的,这是菇农(尤以棉子壳为主料的地区)十分关切的问题.为此,笔者进行了本项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①菌株:金针菇杂交19号,为本所复壮种. ②培养料配方(%):A.棉子壳97;B.棉子壳87,  相似文献   

17.
氨基酸多元微肥对金针菇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适宜添加剂能促进食用菌的生长发育。本试验以金针菇为试材立项研究。试验表明,氨基酸多元微肥对于金针菇具有促进菌丝生长、缩短出菇期、提高产量、改善品质的效果。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一)试验材料 ①菌种:金针菇F_(32);当地当家品种。②培养料:棉子壳80%、麸皮20%,另加石膏1.5%、磷酸二氢钾0.5%。料水比1:1.25。③氨基酸多元微肥:由滨州市化肥厂生产,使用时设计5个浓度(处理),每50kg培养料加入添加量分别为A.5ml,B.10ml,C.15ml,D.20ml,E.25ml,F.对照(不加添加剂)。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省种植的平菇面积迅速在扩大,裁培期也越来越长,至使病虫害的种类日趋增多,危害亦越来越重,其中威胁较大的是杂菌污染问题.为了探讨平菇高产优质的栽培技术,有效地控制杂菌污染,我所于1986至1987年先后在高温(外界气温31.5~38.5℃)条件下进行了平菇防杂菌污染试验,现将初步结果简报如下:(一)试验材料供试菌种为佛罗里达平菇.母种培养基为PDA,二、三级种均为纯棉籽皮培养基。培养料为干燥、无霉变的纯棉籽皮。栽培容器为40×26×0.025cm 的聚乙烯塑料袋。(二)试验方法每袋装干料1000克,于7月20和21日播种,每个处理5袋,2次重复,一组置27~34℃的地上室培养,另一组置19~21.5℃的地下室培养。栽培袋均单层排放,菌丝长满袋后移入半地下棚内出菇。  相似文献   

19.
我省栽培平菇的培养料主要是棉籽壳,由于棉籽壳来源有限,为此我们试用茅草生料栽平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简报如下:选无霉烂茅草,切成50厘米长,用水泡24小时,稍沥干即可使用。试验设五种配方(%):①茅草100;②茅草75.棉籽壳25;③茅草50.棉籽壳50;④茅草25,棉籽壳75;⑤棉籽壳100(对照)。各配方中另加多菌灵0.1、石灰1,含水量65~70%。在室内压块栽培,采用层播法,茅草象装火柴于盒内平铺压紧,压成块后盖报纸覆薄膜,重复3次.试验于87年10月6日  相似文献   

20.
从被棉纺厂中弹花清理出的瘪籽、破籽(下称废棉籽),常常被作为废料处理。1986年由洛阳棉纺厂提供这类废棉籽,我们做了栽培平菇试验,生物效率远远超过棉籽壳。一、材料和方法供试菌种为中平10号。培养料为洛阳棉纺厂的废棉籽;以孟县榨油厂的棉籽壳为对照。试验设3个处理:①废棉籽袋栽,每袋(45×20厘米)装料550克;②废棉籽盘栽,每盘(46×30×8厘米)装料1250克;③棉籽壳袋栽(对照),每袋(45×20厘米)装料710克。各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