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郭选昌  高麟腋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902-16904,16932
阐述了乡土文化的重要性及其发展现状,指出乡土文化作为地域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的大融合过程中逐渐被消解和淡化,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依靠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作为基垫,因此,强调了对乡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分析了校园的功能性、文化性、生态性特点,指出校园作为知识和意识的集散地,对社会意识的发展起到导向作用,对乡土文化起到传承与保护作用,因此校园景观的营造意义重大。以四川美术学院新校区景观设计为例,突出其对乡土"物"的表现、"事"的表达、"意"的传达,从乡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视角,结合文化学、生态学、心理学等学科,对乡土文化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与保护进行综合分析,并对校园景观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以期为校园景观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思路与实践引导。  相似文献   

2.
胡慧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8256-18257
以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为基础,探讨其"天人合一"建筑观形成的必然性和中国现代乡土建筑生态观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理论的关键点是吸收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建筑观的文化和中国乡土生态建筑观的精髓,为当代设计所用,形成一种立足于环境保护、和谐共生以及具乡土生态特征的设计方向。  相似文献   

3.
当传统文化与经典将成为绝响,当乡土与村落将成为遥远的记忆,人们开始走进乡土追寻理想中"诗意的栖居",寻求恢复性治疗和创造与自然联系的本原方法,希冀在乡土传统中寻求心灵的慰藉。可是,随着现代文明的渗透超越,古老的农耕文化距离我们越来越陌生和遥远。基于此,更要深入挖掘中原农耕-传统文化精髓和要素,融入文化信仰和华夏民族身份认同符号,选择依山傍水的山区建设大型实景中原农耕文化主题园,实现游客在深入体验、深度参与中体味-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文化的重构与复兴开拓路径。  相似文献   

4.
《浙江林学院学报》2012,(1):110-110
浙江农林大学"全球传统生产性乡土景观保护倡议"(简称"乡土景观项目")成员资格的申请,已于2011年11月12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会议获批,成为本次加入的14个成员之一,也是中国独家。"乡土景观项目"(Satoyama Initiative)2010年10月由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0次峰会(COP 10)发起,旨在充分认知生态系统与农业体系的紧密联系,遏制全球生物多样性破坏,  相似文献   

5.
以普洱市独特的地域乡土文化景观—茶山为依托,结合景观功能需要,以"茶园的记忆"为主线,开展普洱市茶山湿地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其设计理念强调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延续茶文化与湿地景观。在公园规划设计中形成"一中心、四片、一环"的景观布局,并在此基础上对各景区景点进行意向设计。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体系和城市文化的快速发展,乡土文化传承与乡村教育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具体分析乡土文化在乡村教育中缺失的原因,并从乡村经济结构、乡土文化认同、乡土教育体系等方面提出乡土文化传承及乡土文化回归乡村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乡土不仅是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更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精神契合。根植于乡土的乡土文化作为农村基础教育的沃土,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乡土人。然而受城市强势文化的同化,乡土文化的特色逐渐被掩埋,乡村基础教育也逐渐失去了根基。因此,必须重视乡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改变远离乡土生活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乡土文化在农村基础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西林  张清  黄娜  曹柳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6):4987-4988
通过对湖南省浏阳农村的实地考察,就文化建设中乡土文化问题对农民群体进行社会访谈和问卷调查,分析当前农村传统乡土文化的生存现状。应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相应数据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乡土文化作开发平台,大力改造乡土文化中的结构和内容,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成分,将先进文化和乡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提升农村中小学生乡土文化认同感,有助于传承和发展乡土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中小学生的乡土文化认同现状,通过对湖南省某乡的农村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因此,应培养学生正确的乡土文化价值观,促进乡土文化的赓续传承,家庭、学校、社区三者合力开展乡土文化教育,有效提升农村中小学生乡土文化认同感。  相似文献   

10.
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下,民宿作为一种非标准性住宿形态和个性化的产业形式,正迅速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主导力量。乡土文化是民宿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和内在根基。但在实践中,乡土文化在民宿中存在流于形式、缺乏乡土文化内涵和文化的原真性,不能与在地文化契合的现状。为此,应挖掘乡土文化精髓,寻求传统乡土文化与民宿的契合;树立科学开发理念,构建生态和文化民宿;采用合理的民宿开发合作模式,建立乡村居民社区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11.
激素对萱草组织培养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针对激素对东方不败和莎蔓萱草组织培养主要技术参数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激素对2个品种愈伤组织诱导分化影响的差异性表现在:东方不败在只含6-BA(3~4)mg/L的培养基上分化率较高(37.5%~38.2%),而莎蔓需要6-BA(3~4)mg/L和2,4-D 1 mg/L协同作用;激素对2个品种不定芽增殖的影响表现出一致性,2个品种在6-BA 3 mg/L+IBA(0.3~0.5)mg/L培养基上繁殖系数最高;东方不败生根培养依赖于NAA,而莎蔓则依赖于IBA。说明不同品种大花萱草对激素的反映不同,存在着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12.
“杨林肥酒”是一款百年历史的文化名酒,也是中国现存唯一的绿酒,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地方文化内涵.云南是旅游大省,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云南地方特色产品应抓住机遇,不断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本文以云南“杨林肥酒”为例,立足于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通过阐述“杨林肥酒”的历史渊源及产品的发展演变,具体分析“杨林肥酒”结合旅游开发的优势,提出把“杨林肥酒”融入云南旅游市场的思路,作为一种促使云南地方特色产品做大做强的路径探索.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在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传统农业文化,农业文化的核心是“和合”效应,应发挥“天人之合”、“人人之合”与“整体思维”效应,农户自主经营,休闲农业建设项目纳入法制的范畴,政府支持与市场运行相结合,综合利用当地资源合理规划,以本地资源为基础开发休闲农业项目,才能使福建休闲农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中原的桃文化自高昌郡时期就有很深的影响,吐鲁番桃文化文书的出土,说明古代吐鲁番地区桃树种植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及桃文化对葡萄名称写法的影响,又导致了文书中"桃"与葡萄之间关系的复杂性问题。辨别涉及经济方面的桃文书,是辨析吐鲁番出土"桃"与葡萄文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所在。吐鲁番文书中的"桃",包括与"蒲桃"或"浮桃"等并用的"桃";与酒并用的"桃";独有"桃"字的文书。这些文书中的"桃",一是为"蒲桃"或"浮桃"的简称;二是指桃;三是是否一定指葡萄,还存疑。吐鲁番文书中葡萄书写形式有着时代的特征,这些时代特征可以作为我们进一步判定那些不能确定时期或"桃"内涵的文书。出现"桃"与葡萄关系问题的文书是在阚氏高昌初年(460)至武后初年(684)这一时期,但文书的"桃"指葡萄当大致不误。古代吐鲁番地区葡萄的多种书写方式的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葡萄在该地区社会经济中所占据着的非常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恰恰又强化了"桃"在该地区一般指葡萄的认识。吐鲁番出土"桃"文书,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古代吐鲁番桃树的种植,但桃文书是极少的,桃种植规模是很有限的。  相似文献   

15.
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新安人杨仆上书奏准汉武帝,将原位于今灵宝市境内的函谷关东移至距原址约三百里的新安县境内,开启了函谷关历史的新篇章,史称汉函谷关。由于移建后的函谷关位于长安至洛阳的两京通道之中,遂在中国军事、文化方面曾发生重要影响,本文仅从丝绸之路文化及有关蚕桑文化方面予以概述,以期引起人们对它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中央和地方权限划分的问题一直是政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如何妥善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是21世纪中国面临的重要课题。回顾新中国建国以来的历史,中央与地方关系始终没能跳出“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究其原因很多,文章主要应用阿尔蒙德关于政治文化的分类来分析中央和地方关系调整,希望能够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调整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逸家公园位于广东省湛江市霞山区,地理区位条件优越,交通较为便利,通达性较强。该项目总面积约33 043 m2,整个方案以"家里的公园,公园里的家"为设计主旨,运用现代自然的设计风格,并结合湛江当地的海洋文化和景观特色,努力寻求人性化的景观,从而营造出一个充满人性化空间和温暖舒适的"家的港湾"。在设计中,自然的圆滑曲线与现代直线相结合,同时迎合"家"的主题,并以"人性化、娱乐性、休闲性和舒适性"为设计思想,打造一个犹如"家"般舒适的景观环境,使生活在现代水泥森林中的人们在繁华的闹市中寻找到一个可以感受温暖舒适感,又能亲近自然的地方,从而让人们身在其中感受到家一般的归属感。  相似文献   

18.
红音 《安徽农业科学》2014,(17):5628-5633,5656
在对嘉绒藏族碉楼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汉文文献对高大石砌建筑“邛笼”的记载,以及嘉绒地区有关祖源的传说和对琼鸟的崇拜现象,指出嘉绒藏族视琼鸟为祖源,“邛笼”一词意为“琼鸟之巢”,该含义与嘉绒藏族的族源有直接的关系,反映了嘉绒藏族的祖源记忆,并认为“邛笼”的产生早于碉楼,碉楼是在“邛笼”的基础上产生的。笔者对嘉绒藏族碉楼的功能与作用进行了分析,特别是对碉楼的文化内涵进行了解读,认为碉楼是嘉绒藏族先民自无字的时代传承下来的史书。碉楼是用石头书写的历史,碉楼研究是解读嘉绒藏族历史文化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科学的自然观指导.本文挖掘整理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景颇族创世史诗《目瑙斋瓦》中的自然观,明确了景颇族朴素自然观表征的历史脉络,分析了其中蕴含的天、地、人“三才”和谐统一的辩证思维方式,这对把握滇西景颇族维系生态平衡的民族传统,合理利用地方性知识促进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有现实意义,也对弘扬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普遍存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文化队伍青黄不接,农村文化"沙漠化"、"异化"现象严重。改变当前农村普遍存在的文化"弱势"状态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