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麻雀体内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分离鉴定及理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传染性法氏囊病(IBD)阳性麻雀体内分离到了一株病毒,用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单克隆抗体心ELISA试验和DIG-标记IBDVcDNA探针班点杂交试验证明该病毒为IBDV。病毒可适应于鸡胚和鸡胚成纤维细胞,产生细胞病变效应(CPE)。病毒血清型为I型,病毒代谢抑制试验证明其基因组为RNA,病毒核酸的电泳图谱呈两条特征带。病毒对乙醚不敏感PH2.0不能灭活可使病毒失感染性,56℃作用3小时  相似文献   

2.
参考Cul株核酸序列自行设计一对20bp序列为引物,经反转录和PCR扩增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核酸高度保守的Vp4编码区中150bp的片段,用于检测IBDV。对德国Cul株、美国标准强毒STC和变异株1084E、中国q801以及7个国内野外分离株分别进行扩增,同时对新城疫病毒(NDV)、马立克氏病毒(MDV)、禽呼肠孤病毒(REOV)、禽腺病毒(HAA)、Vero细胞、SPF鸡法氏囊组织进行扩增后,2%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11株IBDV都出现分子量大小与设计相符合的DNA扩增带,4种其他病毒、囊组织和Vero细胞都未出现任何扩增带。建立了直接采用细胞毒或组织毒进行PCR的快速简便的核酸提取方法,应用二级PCR扩增出了与一级PCR相符的更加清晰的扩增带。  相似文献   

3.
从疑似IBD病鸡的法氏囊组织中分离到1株ARV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从暴发类似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的江苏省某鸡场采集病鸡法氏囊组织制成组织悬液,接种鸡胚卵黄囊,部分鸡胚3~5d死亡,部分鸡胚不死亡但有病变。用感染胚卵黄囊和绒尿膜混合物,接种鸡胚成纤维细胞(CEF),盲传3代后,发现以合胞体为特征的细胞病变(CPE)。感染细胞做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可见细胞浆内病毒粒子呈整齐的晶格状排列。用免疫沉淀法提取病毒抽提核酸,经SDS-PAGE电泳,可见规律排列的10条带,呈3-3-1-3排列。与禽呼肠孤病毒(ARV)参考毒株S1133株的核酸谱带的数目和位置相同。血清学试验与ARV呈阳性反应,与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呈阴性反应。证明分离病毒为ARV  相似文献   

4.
采用氯仿抽提、聚乙二醇沉淀,再经差速离心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从病变法氏囊组织中提取出较纯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病毒核酸电泳分析表明,4株IBDV分离株均由双节段RNA组成,大小基因片段的电泳迁移率毒株间无差异,SDS-PAGE分析表明,IBDV分离株均由4条主要的结构蛋白带组成,近年从免疫鸡群中分离的地方强毒JH株及引自中监所的I型强毒J1C7株,其主要结构蛋白带与早年分离的IBDV野毒株相似,电  相似文献   

5.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强毒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广州市郊区某鸡群送检的6周龄曾经IBDV免疫的病鸡法氏囊中分离到1株IBDV强毒。该毒株能使鸡胚于接种后36~72小时内死亡,易感鸡100%发病,50%死亡。电镜观察,该病毒颗粒直径60nm左右,无囊膜。经SDS-PAGE检测,病毒核酸有二条RNA带。  相似文献   

6.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青海畜牧兽医学院韩志辉,贾秉安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属于呼肠孤病毒科、双股RNA病毒属,分为血清Ⅰ型和Ⅱ型。只有血清Ⅰ型病毒有致病性,并可引起免疫抑制。而血清Ⅰ型1BDV出现抗原变异,目前确定有6个亚型,...  相似文献   

7.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实验室诊断技术研究近况(安徽农业大学)韩学毛,谢三星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危害雏鸡和育成鸡。病原是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由双股RNA组成,无囊膜。淋巴组织、法氏囊为病毒侵害的主要器官。该病发...  相似文献   

8.
将兔出血症病毒(RHDV)感染死亡兔肝反复冻融,分别经氯仿抽提,聚乙二醇(PEG)沉淀浓缩,蔗糖垫底超速离心,Sepharose4B柱层析及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得到纯化的RHDV。电镜观察,RHDV粒子无囊膜,大小为32~34nm。核酸展层法显示,病毒基因组核酸长度约为7.0kb。用苯酚抽提法从上述病毒悬液中提取的核酸,在琼脂糖凝胶电泳呈现2条主带;当以λDNA-HindⅢ消化物为分子量标准时,它们分别位于相当于20kb(A带)和2.0kb(B带)的位置。用DNAse、RNAse及S1核酸酶消化试验分析表明,A带是一种双股DNA,而日带为单股RNA。在Northernblot中只有B带可以与德国提供的RHDV-cDNA克隆探针发生杂交反应,而A带不与该探针显示任何反应。此外,用相同方法也可从临床健康兔肝得到在电泳中的表现与A带一致的核酸提取物。本研究表明,在我国流行的RHD病料中,出现的约7.0kb的单股RNA是RHDV病原特异的。  相似文献   

9.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生态学与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血清学调查结果表明,麻雀、鸭、鹅等均可自然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其血清阳性率分别为7.4%(4/54),95.5%(363/380)和9.4%(11/117)。从鸭和麻雀分离到的IBDV可适应于鸡胚和鸡胚成纤维细胞,并产生CPE,对SPF鸡有致病性。病毒核酸和结构蛋白的电泳分析结果表明,鸡源、鸭源和麻雀源IBDV均有2条核酸带,5条蛋白带,毒株间的病毒核酸及结构蛋白电泳迁移率无显著差异,但其结构蛋白的相对含量不尽一致。经鉴定,鸡源、鸭源和麻雀源IBDV均属血清Ⅰ型,为同源病毒。本研究结果提示,鸡并非是IBDV的唯一自然动物宿主,非鸡禽鸟类宿主的存在可引起IBD的传播和续源流行,也为IBDV的变异提供了特殊的生态条件,成为诱导IBDV变异的另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巢式PCR快速鉴定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经鸡胚增殖后,直接用尿囊液提取RNA后反转录成cDNA,用IBV基因3’端的UTR1-/UTR2+和UTR3-/UTR4+两对引物进行巢式PCR,所检测的4个IBV标准参考株和16个IBV野毒株均得到了预期的174bp大小的片段,而鸡新城疫病毒(NDV),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及正常鸡胚尿囊液经同样处理没有可见片段出现。本试验不需纯化册毒只需05ml病毒尿囊液即可在24小时内得到准确的试验结果。这表明与其它IBV鉴定方法相比,该法具有快速、灵敏、特异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抗原性研究进展江青艳,张曼夫(北京农业大学)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严重危害养鸡业的一大疫病,其病原为IBD病毒(IBDV)。IBDV在分类上属于双RNA病毒科,病毒基因组共编码出VP1、VP2、VP3和VP4四种主要的病毒蛋白,...  相似文献   

12.
根据鸡新城疫病毒(NDV)、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和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的基因文库,设计了3对分别与NDV、IBV和ILTV某段基因序列互补的引物。用这3对引物对同一样品中的NDV、IBV、ILTV核酸模板进行三重PCR扩增,结果均同时得到了3条与设计相符的310bp(NDV)、1720bp(IBV)和647bp(ILTV)三重PCR扩增带,而对其他6种禽病病原的PCR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该三重PCR技术能检出10pg的IBV、1pg的NDV RNA模板和10pg的ILTV DNA模板。  相似文献   

13.
鸡,鸭体内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分离及理化性质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疑似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病鸡及同群饲养的鸭体内各分离到1株病毒,用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单克隆抗体夹心ELISA试验证明两病毒均为IBDV,病毒血清型为Ⅰ型。病毒可致死鸡胚,适应于鸡胚成纤维细胞并产生细胞病变(CPE)。理化性质比较表明,两病毒为同源IBDV。研究表明,鸭可成为IBDV的携带者或传染源。  相似文献   

14.
将从鸡、鸭和麻雀体内分离到的IBDV用SPF鸡胚增殖,采用氯仿抽提,聚乙二醇沉淀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纯化病毒,鉴定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可有效地将病毒与杂蛋白分开。用异硫氰酸胍-酚-氯仿-抽提一步法提取病毒RNA,电泳分析表明,三种IBDV均由双节段RNA组成,大、小基因片段的电泳迁移率毒株间无差异。SDS-PAGE分析表明,各IBDV的结构蛋白带谱相同,但各蛋白带的相对百分含量有差异,表明这些不  相似文献   

15.
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研究现状与防制策略李健强(西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系陕西杨陵712100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BursalDisease,IBD)是由双RNA病毒科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主要见于3—12周龄幼鸡的一种高度接...  相似文献   

16.
用IBDV特异引物对IBDVRNA进行逆转录和PCR扩增。以低触点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回收PCR扩增带,经酚-氯仿纯化后,用DIG际记制备IBDVCDNA核酸探针.斑点杂交试验证明,该探针能与IBDV不同毒株(STC、Lukert、B_2和LQ)发生阳性杂交反应,敏感度为1pg.本实验制备的IBDVcDNA核酸探针不仅为IBDV的流行病学研究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提供了敏感可靠的手段,而且也是核酸探针制备方法的一次探索。  相似文献   

17.
反转录—套式PCR方法检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蛋白酶K消化,酚,氯仿抽提的方法提取法氏囊匀浆和细胞培养液中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基因组RNA,用特异的寡核苷酸引物对其VP2高变区进行反转录-套式PCR扩增,应用该方法从一个法氏囊匀浆中即可特异地检出IBDV RNA,得到的扩增产物可用于分子流行病学的进一步分析,而从感染材料的处理到扩增结果的电泳检测,在两个工作日之内可轻松完成。  相似文献   

18.
将从鸡、鸭和麻雀体内分离到的IBDV用SPF鸡胚增殖,采用氯仿抽提、聚乙二醇沉淀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纯化病毒,鉴定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可有效地将病毒与杂蛋白分开。用异硫氰酸胍-酚-氯仿-抽提一步法提取病毒RNA,电泳分析表明,三种IBDV均由双节段RNA组成,大、小基因片段的电泳迁移率毒株间无差异。SDS-PAGE分析表明,各IBDV的结构蛋白带谱相同,但各蛋白带的相对百分含量有差异,表明这些不同IBDV分离株的同源性和变异。本文还对IBDV的纯化和变异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抗原和毒力变异的分子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姜平  陈溥言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1999,21(2):159-160,F003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是目前危害世界养鸡业的重要病原之一,除引起3~6周龄易感鸡直接发病死亡外,可致雏鸡免疫抑制,导致鸡群对新城疫、马立克氏病及传染性支气管炎等多种重要疫病免疫失败,故已引起世界禽病工作者的高度重视。IBDV属双RNA病毒科禽...  相似文献   

2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氨基酸变异对其毒力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infectiousbursaldiseasevirus,IBDV)是仔鸡烈性传染病—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病原微生物 ,能引起机体免疫抑制 ,并可致 3~ 6周龄仔鸡大批死亡 ,给养鸡业造成巨大损失。IBDV属双RNA病毒科 ,禽双RNA病毒属。它有 2个血清型 ,即血清Ⅰ型和Ⅱ型 ,Ⅰ型对鸡有致病力 ,对火鸡无致病力 ,Ⅱ型对鸡和火鸡无致病力或只有很弱的致病力[1] 。1 IBDV的基因结构、结构蛋白及其功能IBDV的双链RNA基因组有A、B两个片段 ,其中 ,A片段又称之为大片段 ,长约 3.4kb,B片段称之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