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索不同物料基质对亮斑扁角水虻冷藏预蛹化蛹和羽化的影响.将同一地理品系的水虻放入3种物料基质中,对其蛹化率和化蛹进度进行测定.将鲁、桂两个地理品系的水虻幼虫分别用不同的饲料喂养,生成的预蛹分别放入装有刨花粉、蛭石和双层滤纸三种物料基质的育虫盒中,对其水虻预蛹的羽化率和羽化进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当基质为刨花粉时,有利...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貉肉与菌糠复配对亮斑扁角水虻(Hermetia illucens L.)幼虫生长、预蛹及蛹的发育、成虫历期、饲料系数以及虫沙产出量的影响,在温度20~25℃,湿度70%~80%的环境下,以菌糠与貉肉按不同比例配制饲粮进行饲喂,比较了不同处理亮斑扁角水虻生长发育的差异。结果表明,10%菌糠+90%貉肉处理对亮斑扁角水虻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最佳(P0.05),体长、体重、死亡率各指标的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10%菌糠+90%貉肉预蛹重及蛹重显著高于全貉肉、40%菌糠+60%貉肉(P 0. 05),与其他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 10%菌糠+90%貉肉处理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全貉肉、全菌糠处理(P0.05),同其他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生产实践中,建议采用10%菌糠+90%貉肉处理组饲喂亮斑扁角水虻较好。  相似文献   

3.
为对亮斑扁角水虻转化不同物料获得的虫粉的安全性作出评估,探究饲喂亮斑扁角水虻转化不同有机废弃物获得的虫粉后斑马鱼和大鼠生理、生化和组织病理指标的差异。将斑马鱼和大鼠均分为4组:①对照组(斑马鱼对照组,CK1:投喂绿藻粉;大鼠对照组,CK2:投喂常规鼠饲料);②鸡粪饲养组(鸡粪组,A组):投喂鸡粪饲养的亮斑扁角水虻虫粉;③餐厨垃圾饲养组(餐余组,B组):投喂餐厨垃圾饲养的亮斑扁角水虻虫粉;④农副产品饲料饲养组(饲料组,C组):投喂农副产品饲料饲养的亮斑扁角水虻虫粉。斑马鱼孵化后喂养15 d、大鼠喂养28 d后测生理、生化和组织病理指标。结果显示,除鸡粪组外其他各组对斑马鱼生理、生化指标并无显著影响;对照组、餐余组和饲料组水虻虫粉对斑马鱼和大鼠组织病理无显著影响;各组水虻虫粉对大鼠的生理生化指标虽有个别显著影响但均维持在正常值。结果表明,完全以亮斑扁角水虻转化餐厨垃圾和农副产品饲料获得的虫粉可作为高营养的斑马鱼开口饲料和大鼠短期饲养的饲料。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引进亮斑扁角水虻在室内饲喂条件下的生活史、成虫种群雌雄比例变化规律,对其卵表及幼虫肠道中诱成虫产卵菌进行筛选和鉴定,为亮斑扁角水虻在本地区的规模养殖和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引进亮斑扁角水虻,在室内光照条件下饲喂4代,用直接观察法记录亮斑扁角水虻在不同饲喂条件下的生活史和生活习性,显微拍照记录水虻各龄期的形态特征;用稀释涂布平板及平板划线的方法,对亮斑扁角水虻卵携带菌及其幼虫肠道菌进行分离纯化,筛选可诱导产卵的菌株,并鉴定。【结果】 与内地相比,亮斑扁角水虻在新疆饲养周期稍有延长,但其发育完好,能够在本地区进行世代饲养;观察并记录了其卵、幼虫、蛹、成虫及其其生殖器形态;筛选到对亮斑扁角水虻雌性成虫有诱导产卵效果的两株菌e1Y3,其发酵液处理组平均产卵量分别为对照组的6.26和7.40倍,两株菌皆为革兰氏阳性菌,16S RNA测序初步鉴定e1为暹罗芽孢秆菌,Y3为节杆菌属,且Y3为1种潜在的新菌。【结论】 引进亮斑扁角水虻在新疆能够周年循环养殖,具有规模生产及综合开发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亮斑扁角水虻幼虫(black soldier fly larvae,BSFL)在添加脲酶抑制剂的处理下对鸡粪中氮素的利用情况,分别选用3种不同脲酶抑制剂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乙酰氧肟酸(AHA)、氢醌(HQ)添加于处理组中,以不添加脲酶抑制剂的鸡粪作为对照组,每个处理组分别投入800头亮斑扁角水虻幼虫,比较不同组别NH3排放量、亮斑扁角水虻幼虫生长、转化效率及底物物理化学性质变化等情况。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添加脲酶抑制剂的处理组可以有效地减少亮斑扁角水虻转化鸡粪过程中NH3的排放量并增加鲜虫质量,NBPT、AHA和HQ处理组虫体质量分别增加(64.75±3.46)、(71.33±3.38)、(78.84±1.84) g,虫体氮含量分别为(14.47 ± 1.14)%、(15.92 ± 0.34)%、(16.24±0.45)%。以上结果表明:3种处理组均可提升亮斑扁角水虻虫体质量和虫体蛋白含量,尤以HQ处理组效果最好,可以有效减少NH3排放并显著增加鲜虫质量。  相似文献   

6.
水虻科昆虫及其资源化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虻科(Stratiomyidae)是双翅目中一个较大的科,全世界已报道的水虻科昆虫已达3 000种以上,其中我国超过250种。我国华中和华南地区水虻科昆虫种类较多,仍有大量未知种类,其中一些粪食性和腐食性的水虻科昆虫可以作为资源昆虫应用。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具有生物量大、吸收转化率高、虫体资源含量高、容易饲养等特点,已被证实在禽畜粪便和生活垃圾的处理、昆虫源动物蛋白饲料的生产以及生物柴油的制取上具有重要应用前景。本研究对水虻科昆虫的分类学、资源昆虫黑水虻的资源化利用及养殖方法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亮斑扁角水虻(Hermetia illucens Linnaeus),俗称黑水虻,幼虫腐食性,生物量大,生长周期较短,在有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中得到广泛应用,生产的黑水虻可用于提取抗菌肽、提炼生物柴油、加工成昆虫蛋白或提取几丁质和壳聚糖。对以黑水虻为原料高附加值产品开发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黑水虻养殖经济效益更大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正>黑水虻(学名:亮斑扁角水虻)是我国分布的扁角水虻亚科中的唯一水虻种,起源于南美洲的热带草原。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和洲际贸易的开展,黑水虻已经扩展到全世界范围内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以及部分温带地区。2012年,美国、中国、韩国、日本、新西兰、越南和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进行黑水虻资源化利用的研究和探索。因其幼虫富含油脂,黑水虻目前已成为与蝇蛆、黄粉虫、蚯蚓等齐名的资源昆虫,在全世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低温处理对蝙蝠蛾老龄虫生存发育的影响【方法】通过低温处理(4℃、6℃、8℃、10℃)与常态饲养(15℃)蝙蝠蛾老龄虫进行对比存活率及预蛹化蛹率。【结果】饲养温度控制在6℃-10℃下虽然生长速率缓慢,老龄幼虫的体重增长较慢,7龄以上老龄幼虫后期取食减少,伴随着温度的降低本身处在一个半冬眠的状态,加上临近预蛹期老龄虫活动减少,基本不取食。但要注意低温情况下水分湿度较少,幼虫如果不取食或处理下滤纸保持湿度不够,极其容易引起后期老龄虫干缩死亡,影响化蛹质量。保持新鲜含水量大的饲料对饲养环境有一定益处,另外湿度应保持在70%范围内。在临近预蛹阶段适合老龄虫预蛹的温度为6~8℃。高于10℃预蛹阶段存活率降低,进入化蛹期间适宜温度为6℃-10℃,湿度为70%。  相似文献   

10.
松毛虫赤眼蜂工厂化产品低温贮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3℃恒温条件下,对非滞育的松毛虫赤眼蜂的小幼虫期、幼虫中期、老熟幼虫期、预蛹期、蛹初期和蛹中期6个虫态进行了长期的贮存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贮存虫态对其贮存效果有较大影响,幼虫中期虫态贮存效果最佳,小幼虫期次之。小幼虫期和幼虫中期虫态贮存期不宜超过60d,其他虫态不宜超过15d。贮存期在20d内,单卵蜂数随贮存期的延长而下降,20d之后单卵蜂数变化基本稳定,小幼虫期贮存单卵蜂数下降较多。贮存期长短与成蜂单雌产卵数的变化关系不明显,但蛹初期和蛹中期虫态贮存成蜂的单雌产卵数和可育蜂数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决生产中大麦虫(Zophobas atratus Fab.)化蛹时间不集中以及化蛹率低等问题,测定了3种蜕皮激素添加方式对不同体型大麦虫幼虫的化蛹时间、化蛹数量、预蛹率、化蛹率、平均蛹质量、羽化率和成虫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使用昆虫蜕皮激素原粉与每天喷洒蜕皮激素稀释液相结合的方法(试验III)效果最好,可以显著缩短集中化蛹时间,大麦虫幼虫的预蛹率、化蛹数量、化蛹率、最大蛹质量、最小蛹质量、平均蛹质量以及成虫羽化时间、羽化率均高于其他2种蜕皮激素的添加方法(P0.05)。方法 III中分组3的预蛹率最高,均值87.4%;化蛹数量最多,均值78.7头;化蛹率87%;最大蛹质量、最小蛹质量和平均蛹质量均最大,均值分别为856.7、606.7、693.3 mg。因此,在人工饲养大麦虫作为替代寄主化蛹时,选择体质量在0.65~0.80 g的幼虫按照方法III添加蜕皮激素,能显著缩短集中化蛹时间,提高化蛹率和蛹质量。  相似文献   

12.
首次研究报道番木瓜的一种新害虫——番木瓜瘿蚊(暂定名)。初步描述了该虫成虫、卵、幼虫和蛹的主要形态特征,明确了该虫的年生活史、虫态历期、田间种群数量消长情况、生活习性、发育起点温度以及温湿度和食料对该虫的影响等,为该虫的综合防治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在28℃、相对湿度75%条件下,对大黑甲(Zophobas opacus(Sahlbcrg,1823))进行饲养,观察其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大黑甲的发育历期包括成虫期60~90d、卵期6~7d、幼虫期90~110d、预蛹期3~4d、蛹期10~11d.观察了各虫态的生活习性,发现该虫食性杂,在群集环境下出现老熟幼虫化蛹...  相似文献   

14.
《农技服务》2020,(1):27-30
为科研试验提供数量大、发育整齐、生理状况稳定一致的桔小实蝇试验材料,同时也为实蝇类昆虫的饲养研究提供参考,利用自行设计的新型实蝇多虫态养虫箱和改进后的饲料配方及方法饲养桔小实蝇。结果表明:饲养的桔小实蝇产卵天数长达37~42d,每雌产卵量(880.75±58.03)粒;孵化率、化蛹率和羽化率分别为(84.33±2.67)%、(89.40±2.08)%和(88.34±2.88)%;27~43d可完成一个世代,其卵期2~3d,幼虫期8~16d,预蛹期+蛹期9~14d,产卵前期8~12d。饲养的桔小实蝇产卵天数长、产卵量大,孵化率、化蛹率和羽化率均较高,各阶段发育历期正常及各指标良好,能保证桔小实蝇全年饲养,并获得发育健康的试验材料。  相似文献   

15.
研究不同种类饲料、饲养密度对大麦虫体重、死亡率、化蛹率和蛹重的影响.结果表明:低龄幼虫期,采用饲料F(麦麸+大豆粉+玉米粉+鱼粉),当饲养密度为0.5~2.0头/cm2时,大麦虫幼虫生长发育好,其饲喂大麦虫幼虫的体重和死亡率与其他组差异显著;老熟幼虫期,采用饲料F(麦麸+大豆粉+玉米粉+鱼粉),当饲养密度为0.5~1.0头/cm2时,大麦虫生长发育效果最好,其饲喂大麦虫老熟幼虫的化蛹率和蛹重与其他组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6.
烟夜蛾滞育蛹和非滞育蛹氨基酸含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了烟夜蛾预蛹及化蛹初期的滞育蛹和非滞育蛹体内和血淋巴中的游离氨基酸种类及含量.结果表明,在化蛹初期(化蛹9 d内),滞育蛹血淋巴中氨基酸总量逐渐增加,而正常发育的非滞育蛹血淋巴氨基酸总量逐渐减少;精氡酸、脯氨酸、赖氨酸、缬氨酸等在滞育诱导的预蛹及滞育蛹血淋巴中含量丰富,且均表现出随滞育时间延长而增加的趋势,因此推测这些氨基酸可能与滞育蛹的抗寒性有关.经滞育诱导的蛹体内氨基酸总量在化蛹初期缓慢增加,正常发育的蛹在化蛹后氨基酸总量迅速下降,羽化前又急剧增加.  相似文献   

17.
 报道了酪蝇的饲养方法,并在室内27 ℃恒温条件下对比研究了火腿、人工饲料和奶酪3种食料对酪蝇幼虫和蛹的存活率、发育历期及蛹重的影响。结果表明,火腿是最适食料,人工饲料次之,奶酪最不适宜。饲养酪蝇时,使其老熟幼虫在软棉布中化蛹,便于蛹的收集。  相似文献   

18.
旨在探明新疆荒漠绿洲稻区特殊生境下稻水象甲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抽样技术,为该虫情预测预报及田间有效监测提供科学依据。应用扩散系数进行t检验,以丛生指数Moore I、平均拥挤度m*、聚集度指数m*/m、C_A指标、聚集强度K及扩散指数I_Q等6种聚集度指标相互印证,用Iwao回归、Taylor幂法则、聚集均数(λ)及U检验,对稻水象甲幼虫、蛹两种不同虫态下种群空间格局及抽样技术进行研究。2种虫态下稻水象甲均呈密度依赖型聚集分布,m*-m回归表明;其空间分布的基本成分均是稻水象甲个体群,但幼虫个体间相互排斥,蛹相互吸引。Taylor幂法则分析表明:均值与聚集度呈显著正相关;聚集均数(λ)分析表明:稻水象甲幼虫、蛹的聚集均是由其本身的聚集行为与环境共同影响所致,且蛹的聚集程度高于幼虫。此外,用Iwao回归法,建立最适理论抽样模型:N=(t/D)~2[(α+1)/m+β-1)],计算出在不同密度(m)下稻水象甲幼虫和蛹的理论抽样数,随着幼虫、蛹密度的增大,所需抽样数逐渐减少,m0取平均每穴幼虫数为12头时,两种虫态序贯抽样公式依次为T_(1(n)),T_(0(n))=12n±18.527 0n~(1/2)、T_(1(n)),T_(0(n))=12n±22.200 9n~(1/2),经U检验,稻水象甲两种虫态各抽样方法均可靠,田间最适抽样方法幼虫为"Z"字形取样法(0.140),蛹则为大5点取样法(0.177)。综上,两种虫态下稻水象甲均为聚集分布,且蛹的聚集程度高于幼虫的聚集强度,其聚集原因均是由其本身的聚集行为与环境共同影响所致,在大田抽样中,幼虫、蛹的最适抽样依次为"Z"字形取样法和大5点取样法。  相似文献   

19.
在适宜温度范围内,黄斑露尾(虫甲)的卵期、幼虫期、预蛹期、蛹期及全世代发育速率与温度呈直线相关;成虫产卵前期发育速率与温度呈“S”形曲线关系。卵期、幼虫期、预蛹期、蛹期和成虫产卵前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2.3,10.2,12.1,11.5,17.6℃和19.6,124.9,22.9,81.5,20.2日度;全世代分别为11.8℃和279.6日度。在35℃时,各虫态的生长发育即受抑制,当40,45和50℃时,各虫态100%致死时间分别为48,24和6h;0℃时其幼虫、预蛹、蛹和成虫100%致死时间分别为5,15,0.75和10d.  相似文献   

20.
温湿度对马铃薯瓢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定温试验结果表明:在15~30℃范围内,马铃薯瓢虫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muculata(Mots.)卵、幼虫(各龄期)、蛹的发育速度与湿度呈线形上升关系,卵巢发育在27℃以上受阻,发育速度下降.不同湿度下饲养结果表明,卵在RH50%以下不能孵化;各虫态发育适宜的RH卵为90%,1~3龄幼虫为65%~75%,蛹为65%.4龄幼虫对高湿敏感,但在RH35%~75%条件下发育历期无差异卵、幼虫、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0.4251,9.4831,9.3460℃;有效积温分别为68.6587,239.2038和75.1445日度.越冬虫态的过冷却点及体液冰点分别为(-7.52±2.80)℃和(-5.05±2.85)℃.试验结果提示高于27℃的温度可能是影响该虫化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