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一、试验目的研究红花在相同条件下第1、3、5一级分枝果球结实率差异。二、试验设计在田块中选9个点,划分为9个小区,并分别进行编号,每个小区试验面积18米2,区组间隔1米。  相似文献   

2.
陶寒F1、萨寒F1、滩寒F1组羔羊增重分别比小尾寒羊提高35.8%、32.5%、13.6%,方差分析可知,陶寒F1组、萨寒F1组羔羊的增重、日均增重差异极显著高于滩寒F1组和对照组(P<0.01);陶寒F1组与萨寒F1组,差异不显著(P>0.05),滩寒F1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每千克增重饲料消耗由低到高依次为陶寒F1、萨寒F1、滩寒F1、小尾寒羊组,说明陶寒F1、萨寒F1组饲料转化率高,育肥效果好.陶寒F1、萨寒F1组与滩寒F1、小尾寒羊组相比,宰前活重、胴体重、净肉重和眼肌面积差异极显著(P<0.01),陶寒F1、萨寒F1属于一级,脂肪含量适中无尾脂.  相似文献   

3.
水稻氮、磷、钾三要素试验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成 《现代农业》2010,(5):38-41
水稻稳产高产需要氮、磷、钾等多种养分协调供应,但目前生产上主要施氮肥,磷肥不多,钾肥极少,出现三要素比例失调。为摸清当地水稻生产氮、磷、钾三要素施用的适当比例,以期达到高产、稳产、优质、低成本的目的,进行了同一水稻品种不同土壤、不同肥料配比试验,来探讨最经济的高产的氮、磷、钾三要素亩用量。通过试验,认为每亩施用30千克尿素,30千克上下的过磷酸钙,10~15千克硫酸钾(或氯化钾)是盘锦地区水稻高产、经济的合理用量。  相似文献   

4.
陆地棉早熟、抗病、优质品种试验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团地处天山支脉哈里克套山南麓 ,温宿县境内喀拉玉尔滚流域 ,土地资源较为丰富。现有耕地75 91hm2 ,未开发利用面积 1 3390hm2 ;年均气温 9.9℃ ,≥ 1 0℃活动积温 3878℃ .d ,无霜期 2 0 2d ,全年日照总量为 5 61 .5KJ/cm2 ;水资源总量为 2 .2 5× 1 0 8m3/a ,潜在的水、土、气候优势较为突出 ,但五团因地处山前 ,离山较近 ,地形坡降大 ,土地不平整 ,多年来一直无蓄水的水利设施 ,直接引用高山雪水 ,水温较低 ;气候变异大 ,春寒、倒春寒、秋季早霜年际间变化异常 ,热量条件极不稳定 ,同时也是一个老棉区 ,枯黄萎病重灾区 ,这些因素制约…  相似文献   

5.
通过紫花苜蓿在不同铅浓度的土壤中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铅浓度的土壤对紫花苜蓿的株高的影响差异不显著,随着铅浓度的增高,其叶绿素的生成受到抑制。当土壤中铅的浓度达到1 500 mg.kg-1时,紫花苜蓿体内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土壤铅浓度的增高,对紫花苜蓿吸收氮有促进作用,磷和钾的差异不显著。不同铅浓度对紫花苜蓿铅吸收量的影响差异显著,尤其在中浓度铅水平下,铅的迁移量达到最大。因此,紫花苜蓿可以用来改善中、低浓度铅污染地区土壤铅的含量。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氮、磷、钾肥对毛豆产量影响,为毛豆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进行了本试验.试验地在浦城县仙阳镇仙阳村花墩坂.供试土壤为灰沙田,含有机质29 g/kg,碱解氮180 mg/kg,速效磷5.8 mg/kg,速效钾58 mg/kg.供试作物为极早生毛豆.试验设8个处理:CK(不施肥),施N、P、K、NP、PK、NK、NPK.每处理重复3次,小区面积67.5 m2.每667 m2种5333穴,每穴2株,随机区组排列.氮肥每667 m2(下同)用尿素19.26 kg,分别于2002年3月14日施下23.0%、4月1日施下39.0%、4月26日施下38.0%;磷肥用钙镁磷肥22.22 kg,于3月14日1次做基肥全部施下;钾肥用氯化钾14.82 kg,分别于3月14日和4月1日各施下50%,用肥水平折纯氮8.86 kg、P2O5 2.67 kg、K2O 8.90 kg.试验前期采用小拱棚地膜覆盖保温栽培.于5月29日~6月5日分次采收成熟青荚,各小区单独单采、称重,取平均产量.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是《推广瘦肉型杂交猪》重点科技承包项目的重点配套研究课题。1987—1989年分别对杜×甘白、杜×甘黑、汉×甘白、汉×甘黑、长×甘白、长×甘黑、大约×甘白(杜:杜洛克猪;汉:汉普夏猪;长:长白猪;大约:大约克夏猪;甘黑:甘肃黑猪;甘白:甘肃白猪。)的七个杂交组合和甘白×甘白、甘黑×甘黑、甘白×甘黑三个母本专试组进行了测定。育肥试猪共178头,屠宰试猪共114头。结果表明,杂交组合的肥育和屠宰各项指标均高于母本纯繁对照,日增重高55.18克相似文献   

8.
白平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8):72-72,93
五团地处风险棉区,品种单一老化,品质降低,病害发生日趋严重,极大地影响了棉花的单产水平和棉农的收入,于2007年开始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棉花新品种81-3号、新陆早33号、冀棉958号,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试验研究了黄瓜、猕猴桃、苹果复合果蔬汁的配方及稳定性。结果表明,复合果蔬汁最佳配方为:白砂糖3.0%,柠檬酸0.6%,果蔬汁配比(黄瓜汁∶猕猴桃汁∶苹果汁)为12∶5∶15(体积比);复合稳定剂的最佳组合为单甘酯0.15%,海藻酸钠0.15%,羧甲基纤维素钠(CMC)0.05%,明胶0.05%。此条件下制备的复合果蔬汁成品口感清爽,酸甜适度、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0.
《农村科技》2006,(9):45-46
试验地位于28团8连四支二斗一农第一方地,面积为0.8公顷。一、定植2002年春定植杜梨,采用开沟双膜定植方法,用机械开沟,沟深30~35厘米,定植株、行距为2×3米,选择无病虫害的壮苗,采用双膜定植,即:地膜加小拱棚种植。每667米~2定植杜梨111株,施有机肥2米~3,开沟方向东西向,当年杜梨成活率99.5%。  相似文献   

11.
夏谷氮、磷、钾肥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探明夏谷生产中氮、磷、钾肥效应和最优施肥参数,本试验采用"3414"肥料效应田间试验,对夏谷高产新品种济谷16的氮、磷、钾肥料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用氮、磷、钾肥增产效果显著,最高可达32.8%。氮、磷、钾肥间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平衡施肥能显著提高谷子的产量和肥效,氮、磷、钾肥对产量的影响为氮钾磷。氮、磷、钾肥的偏生产力随着用量的提高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平均偏生产力钾磷氮。通过建立肥料与产量的三元二次施肥模型得出谷子氮、磷、钾最佳施用量为N 68.53 kg/hm2、P2O5160.62 kg/hm2、K2O 8.96 kg/hm2。因此,济谷16生产中应重视磷肥,适配氮、钾肥。  相似文献   

12.
通过建立N、P、K肥料效应函数模型,研究了早稻高产栽培过程中的精确定量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13.
水稻、玉米、甘蔗同属禾本科作物,对氮、磷、钾营养的需求特点基本相似。施用根据其营养需求特点研制的专用复混肥,能满足和适应作物生长发育对氮、磷、钾营养的需要。试验结果:在施用等量氮、磷、钾养分条件下,专用复混肥与进口复合肥、通用复混肥比较,水稻增产7.67%和11.50%,玉米增产7.48%和16.31%,甘蔗增产5.04%和8.28%;每hm^2水稻增收775.60元和916.20元,玉米增收758.80元和1270.40元,甘蔗增收931.44元和1087、02元;同时作物产品品质得以改善提高。  相似文献   

14.
通过在丁集镇和城南乡两户承包地上的应用试验,结果发现根茎唯他应用到山药、生姜、花生、大蒜上均有一定的增产效果,增产率均在5%以上。因此,根茎唯他可以在淮安市的山药、花生、大蒜、生姜上进行大面积的示范应用。  相似文献   

15.
2013年水稻氮、磷、钾利用率试验总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试验目的通过水稻田间氮肥、磷肥和钾肥的对比试验,摸清我县常规施肥下水稻对氮肥、磷肥和钾肥的利用率现状和测土配方施肥情况下提高氮肥、磷肥和钾肥利用率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试验区山杏、山毛桃两种不同嫁接方法试验,为大面积推广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3414”田间肥效试验,获取罗平县坝区油菜N、P、K最佳施肥比例和施肥量,为罗平坝区油菜合理施肥、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增产增收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8.
一、试验目的 通过田间肥效对比试验,验证锌肥、锰肥在冬麦上的施用效果,为进一步试验和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促进惠城区鲜食甜、糯玉米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惠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引进8种鲜食玉米新品种进行比较试验及综合比较评价,不断筛选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质、高产、抗逆的甜糯玉米新品种,为示范推广提供良好依据。  相似文献   

20.
重金属Pb、Zn、Cd对小麦出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子清  肖昕  魏欣  于文超  王晨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6):7378-7379
[目的]为促进农业安全生产。[方法]采用盆栽试验,以小麦为受试作物,研究单一重金属元素(Pb、Zn、Cd)对小麦种子出芽率的影响。[结果]Cd、Pb、Zn的曲线均呈波浪式变化,且Cd、Pb的变化趋势相同。[结论]同一重金属,浓度不同对小麦出芽的影响不同。同一浓度不同重金属对小麦出芽的作用也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