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阐述了经济发展和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为欠发达地区经济跨越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耦合路径。安徽大别山区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欠发达地区,是全省脱贫攻坚的首位重点,同时生态保护任务繁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理念引领的绿色振兴之路是安徽大别山区实现区域崛起的最优现实路径。基于安徽大别山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研究现状、现实情况和基本理论,本研究提出推进安徽大别山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2.
宁南山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状况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分析了宁夏南部山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状况及其生态、经济效应,并相应提出来了问题和建议。指出今后宁南山区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应进一步扩大规模,兼顾生态和经济效应,通过生态重建来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青海省湟中县人户调查,运用灰色关联法,对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下农户的退耕还林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增加农户经济收入、改变农户家庭收入构成直接影响到农户退耕还林的积极性;户主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规模对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皖西大别山区水土流失特征及其综合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皖西大别山区是我国典型的集山区、库区、多省交界区、水土流失严重区、贫困区于一体的革命老区,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严重的水土流失给当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产生了很大危害。提出了要抓住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革命老区和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扶持开发工作的机遇,编制高水准的皖西大别山区水土保持综合防治规划,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整合资金,加快大别山区水土流失治理力度,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同时,要依法防治人为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发展,积极开展水土流失规律和水土保持防治技术研究,提高水土保持科技水平。  相似文献   

5.
刘家峡库区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家峡水库库区 4县年输入库区的泥沙达 3 466万t ,已淤积泥沙 14 3亿m3 ,占库容的 2 5 % ,直接影响了水库的经济寿命和正常运行。对策为发展基本农田 ,减少坡耕地 ;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 ,大力发展畜牧业 ;合理配置工程措施等。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的沂蒙山区退耕还林(草)规划方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退耕还林(草)工程是改善我国生态环境,促进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工程和重要途径。尤其在沂蒙山区,多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制约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利用GIS技术,结合退耕还林的基本原则,通过空间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土地利用、坡度、河流、居民点等数据进行叠置处理,以获取退耕还林的区域面积。同时对退耕还林的时序及经济林分布问题也作了一定的探讨。结果显示:沂蒙山区坡度>25°需退耕还林的面积为5.47×104 hm2。  相似文献   

7.
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为全面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开始实行新一轮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这是在原有退耕还林的基础和经验之上提出的战略,以原有的退耕还林经验为依据,结合我国现有的经济形势,增加退耕还林的内容,希望可以进一步提高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
退耕还林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思考   总被引:25,自引:7,他引:25  
系统阐述了我国退耕还林的概况,生态类型及治理模式,主要应用的技术措施及取得的主要经验,并分析了我国退耕还林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实现退耕还林可持续发展的实际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经济补偿机制,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推广先进技术和成果,加大监督管理等一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9.
坝上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河北省坝上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面临的问题,指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关键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经济利益提高相结合,合理界定退耕还林还草地或标准、条件、规模、植被恢复标准与指标体系,研究与组装不同退化生态系统类型的退耕还林还草模式,通过实施效果(生态、经济)监测和评价筛选出切实可行的推广模式,并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土地产权制度、利益分配机制和组织经营形式以及部门间协调统一,并提出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限制因子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重庆三峡库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维护库区生态环境,保证库区经济健康、高速发展的前提条件。库区移民安置区是整个库区经济最活跃、土地承载压力最大、生态最敏感的区域。本文在分析库区移民安置区土地利用特征、社会经济现状和生态环境条件的基础上,评价了该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综合水平,系统阐述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限制因子和产生原因。安置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限制因子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差距、土地资源利用优化配置水平、城镇化发展水平、资源环境问题、扶贫问题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等6大因子。  相似文献   

11.
赵杨  危锋 《水土保持研究》2006,13(3):200-203
汉中市位于陕南秦巴山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长期以来水土流失严重。根据汉中市水土流失情况,以生态优先、综合治理原则,确定了四个重点退耕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汉中市植被覆盖增加,水土流失得到治理,生态环境改善。通过分析退耕还林使耕地面积减少,粮食总产量下降,但汉中并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退耕还林促使土地利用结构发生改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总产值增长。通过退耕还林,汉中市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赵杨  危锋 《水土保持研究》2006,13(3):200-203
汉中市位于陕南秦巴山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长期以来水土流失严重。根据汉中市水土流失情况,以生态优先、综合治理原则,确定了四个重点退耕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汉中市植被覆盖增加,水土流失得到治理,生态环境改善。通过分析退耕还林使耕地面积减少,粮食总产量下降,但汉中并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退耕还林促使土地利用结构发生改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总产值增长。通过退耕还林,汉中市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利用遥感技术——假彩色合成卫片目视解译出皖西大别山区水土流失现状,从政策上和措施上提出治理途径,计划在6个大水库上游营造水源涵养林,以便自然和人工调蓄雨水。这既有利于水库防洪,又增强了淠史杭灌区的农业后劲,从宏观上收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2001—2010年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耕地占补的时空特征,初步探讨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耕地占补的管控效果,为进一步改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通州区2001和2010年2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动态数据为基础,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该区2001—2010年耕地时空变化。[结果](1)2001—2010年通州区耕地总面积由92 503.47hm2减少到72 466.52hm2,补充速度慢于占用速度,占用和补充的水田比例都较高。(2)耕地占用的主要去向是建设占用,96.80%是农村居民点占用,耕地补充的主要来源是建设用地,水域及其他农用地,其中农村居民点整理补充耕地的比例为71.67%。(3)耕地占用主要集中在通州区西北部和中部地区,耕地补充主要集中于研究区中部以及北部地区。(4)从空间规模与空间结构控制效果来看,通州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2001—2010年对耕地占补的管控效果较差,对具体地类而言,对新增城镇工矿占用耕地的管控效果要优于农村居民点用地。[结论]2001—2010年通州区耕地总面积减少,其占用的主要去向和补充的主要来源均是建设用地,且呈现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耕地占补的管控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5.
陈素平  张乐勤 《水土保持通报》2017,37(3):167-173,187
[目的]探索安徽省粮食安全与耕地压力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为管理层制定粮食安全政策提供决策参考.[方法]运用耕地压力指数模型、C-D生产模型,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对安徽省1995-2013年粮食生产与耕地压力的动态特征及驱动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人口增长与耕地面积减少的矛盾突出.人口由1995年6 000万,增至2013年6 929万,呈线性增长态势,而耕地面积则由1995年4.29×106 hm2减少至2013年4.19×106 hm2,呈下降态势;(2)研究时序内,耕地压力指数均值为0.345,承载力指数均值为0.747,耕地资源禀赋尚处盈余状态,为全国商品粮盈余地区,平均盈余率达25.32%;(3)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对粮食生产具有正向影响,边际弹性系数分别为0.001 458,0.116 508,有效灌溉面积、劳动力、农机总动力、化肥、农膜、农药、农村用电量对粮食生产具有弱负向影响.[结论]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增强科技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是保障安徽省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耕地林果化是指原本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被用于植树种果的现象,揭示耕地林果化时空分异及驱动因素对科学管理耕地、稳定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土地类型变化视角,以海南省2000、2010和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综合利用转移矩阵、地理探测器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系统分析了近20年海南省土地类型变化视角下的耕地林果化利用总体态势、时空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表明:2000-2020年海南省林果化耕地规模呈降低态势,耕地林果化增量规模从2000-2010年的1 314.35 km2下降到了2010-2020年的472.45 km2,且前时段的林果化耕地有397.61 km2在后时段转回为了耕地。两个时段内,市县尺度耕地林果化利用现象空间差异明显,文昌、儋州的耕地林果化规模较高;网格尺度的耕地林果化空间分布格局基本相似,但格网耕地林果化比例具有明显差异。各时段驱动因子的解释能力不同,GDP增速、自然地形、区位因素是解释力较强的驱动因子;驱动因子是通过因子间交互作用影响耕地林果化利用,表现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  相似文献   

17.
北川河流域退耕还林不同配置模式的水文效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青海大通北川河流域山地退耕还林不同配置模式的水文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配置模式植冠层截留量、枯枝落叶层的容水量、土壤总持水量随着林分植冠层生物量和枯枝落叶层现存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同时,在林分总蓄水量中,土壤持水量所占比值较大(〉97%),而土壤稳渗速率随着土壤总孔隙度的增大而增大。其中:(1)在浅山区,植冠层截留量和枯枝落叶层的容水量以模式D(中国沙棘)最大,分别为1.43mm,1.87mm;土壤持水量和林分总蓄水量以模式C(青杨+枸杞)最大,分别为327.88mm,329.07mm,稳渗速率则以模式A(川赤芍)最大,为4.8mm/min。(2)在脑山区.植冠层截留量、枯枝落叶层容水量、土壤总持水量、林分总蓄水量和稳渗速率均以模式F(青海云杉)最大,依次为2.37mm,6.24mm,323.3mm,331.91mm,6.8mm/min。  相似文献   

18.
寒冷高原黄土丘陵浅山区退耕还林模式及造林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针对寒冷高原的特点,在对青海省大通县浅山退耕还林区立地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提出了退耕还林与绿色生态产业建设相结合,退耕还林与土地合理利用相结合,退耕还林与提高农民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并依此为出发点,对浅山退耕还林区林种、树草种、综合治理模式进行了优化配置,提出了适合寒冷高原黄土丘陵浅山区的退耕还林模式及综合造林技术,为该地区及其类似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提供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9.
退耕还林工程中保水剂应用造林成本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比较退耕还林工程中应用保水剂造林和常规造林成本,以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县和康保县为例,对其应用保水剂造林成本进行了核算,结果表明,利用保水剂造林成本较高.但此方法可以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减少补植工作量或重造次数,也就相应降低了造林成本.保水剂作用发挥是在有降水或者提前吸水的条件下,因而选用保水剂造林时,要因地而异,选择合适的保水剂类型.只有掌握了使用比例、方法,选好造林季节,保水剂造林效果才能保证,成本方能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