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矮败小麦折花器结构和开花习性与太谷核不育小麦相似。柱头生活力可达10d以上。不育株株高仅为可育株的1/2-2/3,其穗部受可育株上部第1-2片叶的遮蔽而减少了柱头接受花粉的机会,异交结实率降低。植株密度越大,结实率越低。不育株抽穗期较可育株晚2-5d,不利于授粉结实。开花期多雨也降低异交结实率。4a5季试验结果,不育株异交结实率平均为16.07%-52.33%。  相似文献   

2.
矮败小麦利用的研究Ⅲ.株高遗传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矮败小麦为母本经姊妹交,测交、回交以及轮回群体中开放授粉获得有关分离世代群体。通过计算其群体株高平均数、方差和遗传力,以及亲子间株高相关系数,对矮败小麦株高遗传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矮败小麦株高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力,但不育株、可育株间株高差异显著,不育株一般40cm左右,且株高遗传变异相对较小。不同遗传背景对可育株株高影响显著,而对不育株影响甚微。对可育株株高选择,早代进行效果较好。矮败小麦不育株与不同株高的父本杂交,后代可育株株高呈现偏父正态分布,且半矮秆植株的分离频率相对较高。回交世代中,回交父本对后代可育株影响较大,而对不育株影响较小。随着回交世代增加,可育株株高越来越接近父本。经4~5代回交后,两者之间几乎无甚差别。由于矮败不育株有利于接受群体中较矮植株的花粉,在轮回选择中,应用矮败小麦能够有效地控制群体株高。  相似文献   

3.
矮败小麦胚芽鞘长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对矮败小麦育性,株高和鞘长三性状相互间的遗传关系进行了分析。进一步证实了太谷核不育基因(Ms2)与矮秆基因(Rht10)紧密连锁,同时发现矮败小麦的短芽鞘与矮秆性紧密相关,其短芽鞘特性可作为太谷核不育基因的早期形态标记。通过短芽鞘区分可育株与不育株的准确率因组合而异,平均为88.2%。用20mg.kg^-^1GA3浸种处理可明显促进可育株芽鞘伸长,但对不育株芽鞘伸长作用不明显,从而加大可育株  相似文献   

4.
在自然温光和人工温光的条件下,研究了5460核不育系育性转换敏感期的植株生性状麦现,及与小孢子发育时期的关系。结果表明:(1)当5460核不育系的植株处在叶枕距0.1-8.6cm,幼穗长7.6-14.5cm,距抽穗前9.0-13.4d之间,小孢子的发育时间正处在四分体至双核早期,是影响蓊育性转换的敏感期。此明,1d的高温或常温,其花粉的育性就开始向不育或可育转变,连续处理5d,则转换成完全不育或正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核不育系分离出的各比例的可育株进行了较大群体的自交套袋观察。结果发现:在兄妹交可育株自交后代以及不育株与常规品种杂交的F2代可育株自交后代中出现了育笥分离,其分离比大部分符合15:1,其中也存在13:1的分离群体。通过对可育株自交后供育性表现的遗传分析,再次证明了我们目前研究的显性核不育亚麻是得复杂的群体。  相似文献   

6.
矮败小麦的芽鞘长度与成株高度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9576**),短芽鞘苗成长为矮秆不育株,长芽鞘苗成长为高秆可育株,依自然群体芽鞘长度预测成株期育性的准确率为72.2%.GA3处理可明显扩大矮败小麦幼苗在芽鞘长度、幼苗高度及叶长、叶色等形态上的差异,从而可将幼苗区分为GA3反应敏感型与不敏感型,2类幼苗比例为11.GA3处理体积分数以1×10-5~1×10-4为宜,处理时期自萌芽期至二叶期均可.幼苗GA3反应与成株期株高相关,与育性分离结果基本一致.依GA3反应判别育性的准确率,室内试验为95.50%,田间试验达95.15%.较高的温度也可以扩大幼苗间的差异,在16~30℃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可育株的芽鞘长和苗高明显增加,而不育株则变化不大.较高温度还可增大GA3处理的效果,提高苗期预测育性的准确性.对矮败小麦幼苗GA3反应的生理原因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7.
白菜型油菜533A细胞质类型的鉴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Pol cms)和白菜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533A的恢复、保持材料分别与533A cms和Pol cms不育株测交,并于花期调查测交F1的育性,结果表明:同一恢复或保持材料均能使Pol cms和533A cms的不育性恢复可育或保持不育,说明Pol cms和533A cms具有相同的恢、保关系,二者可认为是属同一类的胞质不育型。  相似文献   

8.
从大白菜河头早自交系9203中发现的一株不育株,用该系中的可育株与之兄妹交育成的一个核不育两用系定名的9203AB,9203B自交S1代表现3(可):1(不)育性比;用大白菜自交系9209与9203A测交,F1代人武部植株恢复可育,F2代出现15(可)1(不)育性比。这一遗传现象表明其育性与呈相对显隐性关系的3个育性基因Mf(可)〉mf(可)〉ms(不)或2个育性基因Mf(或)mf)〉ms和两对非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核不育系分离出的各比例的可育株进行了较大群体的自交套袋观察,结果发现:在兄妹交可育株自交后代以及不育株与常规品种杂交的F2代可育株自交后代中出现了育性分离,其分离比大部分符合15∶1,其中也存在13∶1的分离群体。通过对可育株自交后代育性表现的遗传分析,再次证明了我们目前研究的显性核不育亚麻是个复杂的群体。  相似文献   

10.
矮败小麦的芽鞘长度与成株高度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9576),短芽鞘苗成长为矮秆不育株,长芽鞘苗成长为高秆可育株,依自然群体芽鞘长度预测成株期育性的准确率为72.2%。GA3处理可明显扩大矮败小麦幼苗在芽鞘长度、幼苗高度及叶长、叶色等形态上的差异,从而可将幼苗区分为GA3反应敏感型与不敏感型,2类幼苗比例为1:1。GA3处理体积分数以1×10^-5 ̄1×10^-4为宜,处理时期自萌芽期至  相似文献   

11.
以茶枝梢头作扦穗与短穗作扦穗的对比试验表明:晚秋扦插,前一朱高比后高0.7cm,成活率高15.1个百分点 ;早春扦插,前平均株高比后高6.2cm,成活率高11.4个百分点,繁殖系数提高1.02。  相似文献   

12.
在青海海拔2400m的河滩地上,进行中国沙棘人工园营造与管理技术的试验表明,各试区6年生树的平均高和地径,分别为274.0cm和7.32cm。插条苗的3、4年生树开始结果,比其实生苗提前1-2年。4年生树的株结果量为70-100g,最少的只有几粒。各试区4-7年生树的平均每亩结果量,分别为3.03kg,21.6kg,61.25kg和240.77kg。平均百果重为7.27-23.22g。果实内维生素  相似文献   

13.
BAU—2诱导冬小麦不育性及其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选用32个小麦品种(系),在其幼穗长度1.2cm时,喷施1.8‰的化学杂交剂BAU—2,探讨其诱导小麦品种的育性及其生长发育的表现。结果表明:(1)90%以上的品种(系)不育率达95%~100%,BAU—2杀雄效果稳定;(2)BAU—2对小麦柱头的活力有影响,人工、自然授粉结实率均较低,各为6.0%~36.8%、0.6%~34.2%,品种间差异极显著;(3)BAU—2对株高、穗下节间长度、穗长、千粒重、发芽势和发芽率均为副效应;对单株穗数有所增加,它们变幅分别为0.3~16.7cm、1.6~11.1cm、0~1.4cm、2%~99%和2%~99%、0.3~4.4个;小穗数与对照相近。这些不同程度的差异都是由品种间对BAU—2的不同反应所致。  相似文献   

14.
王树勋  惠祥等 《安徽农业科学》1999,27(6):557-557,559
小麦播种前用农宝919 小麦拌种专用剂处理后,麦株矮化3 ~5cm ,基部第1 节和第2 节缩短1 .59cm 和2 .3cm ,单株分蘖多1 .1 个,次生根多1 .4 ~2 .1 个,根增长2cm ,叶片数增加1 .3 片,单株小穗数多5 .93 个,不孕穗少2 .33 个,千粒重提高2 .07g ,冻害率下降8 .11 % 。在1999 年小麦大面积倒伏的情况下,增产率达40 .13 % 。  相似文献   

15.
小麦抗赤霉病性状的轮回育种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抗赤霉病基因库进行四轮抗赤霉病性状表型轮回选择,显著降低了基因库群体的平均单穗发病率,病小穗数和病情指数。C4群体中不育株和可育株的穗发病率,病小穗数和病情指数分别比C0群体下降6.87%和5.99%、23.21%和23.25%、5.04%和1.45%。基因库群体中抗病类型属于R ̄MR的植株频率逐轮递增。随着轮选世代的递增,不同周期的可育株衍生集团系S3和S4的平均病穗率和病情指数相应下降,抗与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探索三江平原白浆土地区小麦高产途径,采用垄作和垄上多条精量播种相结合的栽培模式,提高小麦单产。结果表明:70cm垄距、垄上4条播比对照15cm单条播增产26%;采用70cm垄宽、垄上4条播的最佳播种密度为525~600万株/hm2;将本年度结果与前两年结果进行全面分析拟合,其结果三年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7.
油菜显性核不育三系法制种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油菜显性核不育三系法制种,是用纯合两型系(基因型:不育株MsMsrfrf,育株MsMsRfrf)、临保系(基因型msmsrfrf)、恢复系(基因型__RfRf)三系配套制种的新技术。其做法是,先用纯合两型系与临保系按核不育油菜二系制种法生产全不育系(基因型Msmsrfrf);再用全不育与恢复系配制杂交种。纯合两型系育性分离比例稳定在1:1,繁殖时每公顷产两型系种子580.5千克;临保系的保持率(全  相似文献   

18.
通过^60Co-r辐照与NaN3复合处理及外加成熟胚培养,对得到的珍汕97A和HN5s育性恢复突变体突变率进行了比较,且对育性恢复突变体自交后代不育株的花粉败育类型、光敏不育株的不育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育系经过诱变处理可以发生:1.不育株向可育株的转变;2.不育株的败育类型由典败向无花粉型、圆败及染败的转变;3.光敏不育株可转变为温敏不育株。由此提出光敏核不育系育性漂移主要是不育基因发生育性恢复突变,又在自交、杂交过程中累积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对双低杂交油菜黔油12号的母本SAB-3进行植物学特征及核不育系的可育株和不育株的开花期、花器官特性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SAB-3根系发达,叶色深绿,丰产性好,抗性强,营生长期较长;(2)SAB-3的可育株花蕾、花瓣和雄蕊均比不育株的长、大,有利于初花前后识别和及时拔除可育株;(3)可育株比不育株开花早3~14d,平均早5d,拔除可育株安排在SAB-3群体开花约10%时开始,有利于10d内  相似文献   

20.
利用酸枣仁起垄覆膜育苗1.4hm^2,1998年5月3~10日进行单芽劈接,嫁接成活率达80%以上。1.4hm^2产合格枣苗12.6万株,平均苗高1.2m,嫁接口以上5cm处粗度1.0cm以上,有二次枝11~15个,两年预计出圃优质枣苗12.6万株,获纯利18.9万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