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寻找解决办法,引导农民加快奶畜生产,我们于11月16日到23日,对陇县8个乡镇17个奶牛重点村、3个奶牛园区的奶牛存栏、牛群结构、产奶性能、养牛效益、鲜奶收购价格以及饲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调查。结果表明,奶牛养殖小区产奶量和生产效益都明显高于散养奶牛。说明集约化乃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从2012年年初至今,渭北旱塬以奶畜为主导产业的县区普遍出现了奶牛比较效益下降、存栏大幅减少、生产经营下滑的不利局面.陇县奶畜产业在渭北旱塬农作区具有典型代表性,当前生产经营下滑现象尤为严重.本文通过对陇县奶业生产经营现状、盈亏平衡点、奶业下滑成因的调研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方案和措施,旨在为陇县乃至周边县区尽快扭转奶畜下滑的不利局面提供决策参考和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3.
陕西省陇县是一个以奶畜产业为主导的畜牧大县,全县现有3户乳品加工企业,年鲜奶加工20万t,2005年全县奶牛存栏4.2万头,其中良种奶牛20419头,改良奶牛22061头,年生产鲜奶10.1万t,畜牧业产值3.57亿元,占农业产值的43%,人均牧业产值806元,目前已形成了以乳品加工企业为龙头,养殖场户为基础,畜牧兽医执法服务体系为支撑,奶畜协会做协调的较为完善的乳品生产加工基地。但是,受全国奶牛产业下滑、饲料价格上浮等因素的影响,全县奶牛养殖户效益下降,出现了大多数奶农增产不增效,养牛不赚钱的不利局面,严重地挫伤了奶畜户的养殖积极性,给全县奶畜产业造成了巨大损失。为此,笔者针对全县第3胎次泌乳母牛从奶牛13粮结构,泌乳量指标两方面着手,进行抽样调查,目的在于寻找当地奶牛不同日粮结构与泌乳指标的潜在关系,从日粮结构调整的角度寻找制约奶牛业经济效益的内在因素,解决奶牛饲养增产不增效的实际问题,为当地奶牛规范化饲养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赵少斌 《中国奶牛》2012,(16):38-40
陇县奶牛产业已有40多年的发展历史,标准化奶牛小区建设虽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发展,但建设步伐较慢。笔者调查发现,陇县的奶牛养殖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就如何加快陇县奶牛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旨在为县域奶畜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国家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和奶牛养殖向标准化、规模化发展的趋势,该村紧紧抓住国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重点扶持奶牛养殖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有利时机,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大力发展奶产业,使本村奶牛养殖业规模明显得到扩大,养殖技术进一步得到提升,奶牛个体生产性能逐步提高,农牧民的收入有了明显增加。为了全面掌握该村的奶产业生产状况,摸清奶牛养殖户在生产、科技培训、技术推广、疫病防治等方面的需求,笔者于2014年5月20~24日同本单位同事进行了本次调研。  相似文献   

6.
陇县畜牧产业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当地立足于自然资源优势和养殖传统,遵循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立足于节粮型草食畜牧业发展、突出地域特色养殖,形成了以奶畜产业为重点、其他畜禽养殖为补充的畜牧产业养殖格局。陇县以“百亿生态乳都建设”为引领的奶畜产业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对县域由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陇县地域自然基本情况,在调研陇县奶畜产业发展的现状的基础上,梳理陇县奶畜产业发展的优势与特点以及奶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为陇县奶畜产业发展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对策,希望能为陇县奶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科威──418代替不同比例豆饼饲喂奶牛的试验陕西省陇县神泉奶牛场张拴成陕西省陇县白牛寺奶牛场李安贤为了解决蛋白质饲料短缺,降低混合料成本,提高奶牛生产效益,我们两场于1993年底至1994年初,对科威──418(奶畜高蛋白复合添加剂)代替不同比例豆饼...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不同养殖方式的奶牛生产成本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在对黑龙江省不同地区、不同养殖方式的饲草饲料价格、鲜奶收购价格、奶牛饲养成本和经济效益等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2007年黑龙江省不同养殖方式的奶牛生产成本和收益情况。并对黑龙江省奶牛养殖效益的变化原因进行深入的剖析,指出牛奶价格和饲料价格比是影响奶牛业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市场价值规律和政府的宏观调控是制约奶料比的内在和外在因素。为保证奶牛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必须走适当规模化、种草养畜、农牧结合的发展道路,加速牛群的遗传改良和实现科学的饲养管理,在提高奶牛单产上下工夫,改变原料奶增长方式。努力实现奶牛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战略转移,以应对饲料价格上涨,提高奶牛养殖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DHI为英文DairyHerdImprovement的缩写,其意为奶牛牛群改良,也称奶牛记录体系或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其主要工艺为每头泌乳牛每月采集奶样一次,在测定其产奶量、乳成份和体细胞数等数据的基础上,收集牛群饲养管理数据,如产犊日期、干奶日期、淘汰13期、年龄、胎次等,再将所有这些数据加工处理,形成DHI报告,返回牛场,指导生产经营管理。  相似文献   

10.
以云南省昆明市某牧场2018年1—12月的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数据为基础,统计平均胎次、泌乳天数、305 天产奶量、体细胞数、乳脂率、乳蛋白率、产奶高峰日、高峰奶量等指标,将其与DHI指标标准范围进行比较,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结果显示,该牧场平均胎次为2.43,泌乳天数为166 天,305 天产奶量为9 169 kg,体细胞数为24 万个/mL,乳脂率为3.78%,乳蛋白率为3.27%,高峰奶量为40.3 kg,产奶高峰日在73.2 天。结果表明,该牧场的牛群结构相对合理,配种繁殖性能正常,但存在隐性乳房炎,高峰日过长等问题。建议应该加强育成牛、干奶期、围产期奶牛的饲养管理,降低乳房炎发生率,缩短高峰日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