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甘薯茎线虫的保存时间和温度对薯肉内茎线虫的影响,以方便实验教学的分析观察。方法:采集回来新鲜、表皮无伤的病薯置于干燥的房屋内晾上72h后随机分成3组,每组20个大小不等病薯,用洁净的保鲜膜将薯块裹严,分别置于4℃、10℃、16℃3个温度下,保存到2、4、5及6个月时用显微镜观察病薯内茎线虫活虫状态。结果:在2个月时观察薯块及其茎线虫,发现处于3种温度下的薯块内茎线虫保存完好,虫体活跃。在第4至6个月时,处于3种温度下的甘薯表皮都有不同程度的白色及浅粉色病菌孢子堆,并且随着温度的增加甘薯腐烂严重,腐烂的甘薯内有线虫,已死亡;无腐烂的甘薯内茎线虫保存完好。结论:甘薯茎线虫病薯标本保存的最佳温度为4℃,保存时间为6个月以上。  相似文献   

2.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是危害甘薯的重要植物病原线虫,其发生有逐年加重的趋势。通过形态学鉴定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危害陕西甘薯的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生物型主要为A型,其1年发生8~10代,在27~28℃、20~24℃、6~10℃条件下,完成一个世代的时间分别为18 d、20~26 d和68 d。马铃薯腐烂茎线虫主要以卵、幼虫、成虫在薯块、土壤、粪肥中越冬,种薯和种苗是其主要传播途径。本文提出了严格进行种薯检测、建立无病留种田和挑选健康种薯、温汤浸种、覆膜栽培、轮作倒茬、清洁田园、高剪苗、药剂防治等适宜陕西区域推广应用的综合防控技术,以期为减轻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对甘薯的危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马铃薯腐烂线虫不同群体同工酶表型与致病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国内不同地理来源的10个马铃薯腐烂线虫群体进行同工酶表型研究,同时在2个中抗甘薯茎线虫病品种(苏薯9号、宁薯9-9)上测定马铃薯腐烂线虫群体致病力、繁殖力、雌雄比(性比)、甘薯薯块鲜重损失量.结果表明:①10个群体苹果酸脱氢酶(MDH)酶谱分为2个酶型, 酶型Ⅰ的相对迁移率(Rf值)约为0.21、0.26;酶型Ⅱ的Rf值约为0.21、0.26、0.31,而酯酶染色不成形;②在P=0.05水平上,各群体间的致病力、繁殖力、性比差异显著,其中致病力最高的群体来自河北廊坊DeHB,对苏薯9号的致病力为75%;③在苏薯9号和宁薯9-9上,各线虫群体致病力与线虫繁殖力呈正相关;④偏相关分析显示,在苏薯9号上不同线虫群体繁殖力与性比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13,而在宁薯9-9上不同群体繁殖力与性比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01,说明寄主品种的改变对线虫群体性别分化影响显著;⑤在抗甘薯茎线虫病和保鲜力方面,宁薯9-9分别比苏薯9号高33.48%和19.86%.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甘薯茎线虫造成甘薯严重减产的机制。[方法]通过室内及田间试验分析了茎线虫侵入甘薯的主要途径。[结果]苗期茎线虫主要从薯苗基部伤口侵入。在地下部无伤口条件下,薯苗1 g组织内茎线虫数量仅为9.2头,显著低于对照处理的165.2头。薯块表皮对抵御茎线虫侵入具有重要作用,且不同品种薯块表皮对茎线虫的侵入抗性水平不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压茎处理组薯拐及薯块病情指数均显著低于埋茎处理组。与传统的埋茎处理组相比,通过压茎法种植的薯苗由于地下部没有伤口存在,平均10株薯苗产量增加56.1%,结薯数增加115.8%。[结论]封闭薯苗基部伤口是防治茎线虫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为了筛选A型、B型腐烂茎线虫最优培养材料,将轮枝镰刀菌、尖孢镰刀菌、甘薯秦薯5号、甘薯烟薯25号作为培养材料,分别接种500条、1 000条、2 000条A型、B型腐烂茎线虫,于28℃黑暗培养35 d。结果表明:随着接种量增大,繁殖量呈增加趋势,即接种2 000条时,繁殖量最大;A型腐烂茎线虫在烟薯25号上繁殖能力最强,B型腐烂茎线虫在烟薯25号及轮枝镰刀菌上繁殖能力较强;不同基因型腐烂茎线虫在不同培养材料上繁殖力有差异,且雌雄比与繁殖量成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高硫苷油菜晋黄芥对甘薯茎线虫病的防治潜能及对植株生长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利用生物熏蒸技术,将油菜粉碎并用塑料薄膜密封15 d后进行薯苗移栽,盆栽试验油菜用量为200、300、400 g/盆,大田试验油菜用量为75 t/hm2,移栽后采用人工接种病原线虫方式分别于接种后30、60、90 d统计甘薯茎部和薯块中茎线虫数量,收获期调查单株薯蔓质量、单株鲜薯质量、单株结薯数及发病情况,并计算薯块的发病率、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油菜处理400 g/盆防治茎线虫病效果最佳,与线虫对照相比,接种后90 d甘薯茎部和薯块中线虫数量分别减少99.58%、89.79%,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降低了60.00百分点、84.00%,防治效果81.67%,增产率127.48%。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噻唑磷减量20%+油菜处理效果最佳,与对照相比,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降低了39.69百分点、78.30%,防治效果78.30%,增产率87.70%。本研究表明,高硫苷油菜晋黄芥能显著抑制腐烂茎线虫对甘薯茎部和薯块的侵染,降低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对甘薯茎线虫病防治效果显著,同时促...  相似文献   

7.
探讨盆栽条件下接种方式对甘薯腐烂茎线虫侵染量的影响,并对甘薯茎叶组织中腐烂茎线虫虫口分布及萌芽甘薯的生育期抗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接种块植入甘薯中线虫侵染量最高,每g组织达408条,且症状最严重,茎组织中线虫分布最远到达距茎基部90 mm的茎组织。另外,与对照相比,萌芽甘薯对腐烂茎线虫的生育期抗性显著。本文首次报道甘薯腐烂茎线虫侵染甘薯茎叶组织的最远位置和萌芽甘薯的生育期抗性,不同接种方式对甘薯腐烂茎线虫侵染量影响的研究结果,为阐述通过病害传播途径防治该病害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甘薯茎线虫与镰孢菌对甘薯的复合侵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甘薯茎线虫病的薯块中分离到茄病镰孢(Fusarium solani)和尖孢镰孢(F.oxysporum)2种真菌.通过苗期和薯块接种证实,尖孢镰孢与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能共同侵染甘薯引起复合侵染病害.  相似文献   

9.
通过在不同抗性甘薯品种上接种不同基因型腐烂茎线虫来研究线虫群体繁殖量、性比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基因型B群体De YL随着接种数量的增加,线虫在不同甘薯品种下繁殖数量均显著增加,其中在栗子香品种上的繁殖量增加最高,与其它2个甘薯品种相比,线虫繁殖量在(P0.05)上差异显著;随着接种量的增加,在栗子香上线虫性比从0.77增加到1.44,表现线虫向雌虫方向分化;在徐薯18上同样表现为线虫向雌虫分化,相关性分析发现,在胜利百号、栗子香、徐薯18甘薯品种上,线虫群体繁殖量与性比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87、0.477、0.984;同一接种量下3个线虫群体的繁殖量与性比测定结果显示:3个线虫群体繁殖量、雌雄比在不同甘薯品种下差异显著,证实了线虫生长环境对于线虫的生长发育,性比有一定的影响;3个线虫群体均表现为感病品种栗子香上繁殖量高,雌雄比高,线虫性别偏向雌虫分化。  相似文献   

10.
室内人工接种测定甘薯品种对马铃薯腐烂线虫的抗性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将毛壳菌(Chaetomium sp.)上培养繁殖的马铃薯腐烂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 Thorne,1945),经表面消毒处理后配成一定浓度的悬浮液,用管法人工接种甘薯薯块。薯块的最适接种虫量为500条,温度25℃。接种后30天观察。以薯块横切面发病程度和线虫繁殖量作为分级标准。试验证明这种方法可以简便、快速、准确地测定甘薯品种对该线虫的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