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正> 1985年日本蚕丝学会举办了一次以蚕的机体防御机制为题的专业学组研究会。会上作了以下四个专题讲演:(1)存在于消化液内的抗菌性物质(京都工纤大内海进);(2)核多角体病蚕体内的感染防御作用(九大农学部舟越正子);(3)在感染  相似文献   

2.
柞蚕消化液对脓病病毒灭活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柞蚕消化液是柞蚕对脓病病毒感染的主要防御物质。游离病毒在消化液中10分针灭活;多角体病毒在消化液中120分钟灭活。消化液的灭活力随龄期的增进而逐渐提高。在5龄期中,起蚕消化液灭活力低,第3天灭活力有一次下降,除此之外无大变化。蚕儿经0—5℃低温处理48小时消化液对病毒的灭活力有明显的降低。低温处理后的蚕儿移到常温中24小时后,消化液的灭活力可以恢复。起蚕经40℃以上高温处理4小时,消化液的灭活力也有明显降低;但盛食期影响较小。蚕大量喝水也能降低消化液对病毒的灭活力。消化液中对病毒的灭活物质,主要不是碱性的作用,离体的消化液经60℃以上的温度处理1小时,这种物质即失去灭活力。消化液在室温中放置1天会明显地降低活性。低温(-35℃)能保存较长时间的活性。  相似文献   

3.
蚕体内的抗病性物质是蚕儿活体防御机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蚕的抗性基础研究的一个分支。近十多年来,日本的许多学者对蚕体消化液和体液中的抗病性物质做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并获得一定的进展。本文就蚕消化液中抗病物质的研究状况做一综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桑蚕防御细菌性肠道病的机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鲁兴萌 《蚕桑通报》1990,21(2):4-5,3
桑蚕之所以能经历漫长的历史而生存,发展至今,是与其具有独特的内在因素(防御病原微生物等机能)紧密相连的。近来,随着比较免疫学的兴起,人们时桑蚕防御病原微生物的机能的研究更为深入和广泛。而桑蚕防御细菌性肠道病的机能的研究作为其中的一个方面,在经过了几十年的研究后的今天也取得了许多的成就。本文着重将国内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作一介绍。引起细菌性肠道病发生的主要病原微生物之一就是链球菌属(Str.属)细菌。这种细菌在蚕的消化管内繁殖而危害蚕,而消化管中的消化液具有防御其增殖的因子,从免疫学的角度来说,也就是桑蚕消化液具有防御Str.属细菌的自然抵抗性。  相似文献   

5.
二、消化液中的抗细菌物质桑蚕消化液中抗菌性物质的研究,也是和饲料成份的研究联系在一起的。Kushner等(1962)在研究新鲜植物叶子中的抗菌物质时没有测定到桑叶汁和蚕的消化液有抗菌力,但将桑叶汁的pH值调整到碱性一侧时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家蚕微粒子孢子(Nosema bombycis)添食家蚕(Bombyx mori)在蚕体血液里所引起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变化。以正常微粒子孢子、四川大孢子和蒸馏水分别添食四至五龄起蚕使蚕体感染微孢子后,在一定时间间隔内取血进行SDS-PAGE,观察到感染微孢子的蚕血有大分子蛋白出现,在电泳图上分离明显。对感染微粒子的家蚕进行氨基酸分析研究,与对照比较,毒性大的正常种Nosema bom-bycis氨基酸总的含量下降,而毒性弱的四川大孢子氨基酸总的含量升高。  相似文献   

7.
无论用添加或未添加抗生物质(Chloramphenicol)的人工饲料育蚕,其对核型多角体病毒(NPV)的感染抵抗力,发病致死期等,都是相同的,在临致死前也看不到肠内细菌的异常增殖.这表明在人工饲料中添加的抗生物质,对食下蚕的NPV的感染增殖,无什么影响.同样,人工饲料中的抗生物质,对食下蚕细胞质多角体病毒(CPV)的感染率也不影响.但桑叶育蚕及不添加抗生物质的饲料饲育之蚕,CPV感染后肠内细菌异常增殖,  相似文献   

8.
人工饲料育蚕和桑叶育蚕对核多角体病(以下简称NPV)感染性的差异早有研究。据这些研究,可知人工饲料育蚕的感染性,因饲料组成和饲育环境不同,与桑叶育蚕相比,其感染性有显著提高。两者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消化液中NPV不活化作用力的缘故。本课题主要是了解用人工饲料育蚕和桑叶育蚕,NPV的感染性在蚕品种间的差  相似文献   

9.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的潜伏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病(血液型脓病)是家蚕饲养过程中的常见病害之一。对该病的病原、感染途径和防治方法等,国内外科技工作者已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家蚕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NPV)后,蚕体内是否存在潜伏病毒,看法不一。有的人认为,潜伏病毒在诱发因子的作用下被激活,使蚕发病;有人不同意,认为蚕感染NPV后,可能发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在家蚕消化液中存在的抗病毒物质的作用,用脓病病血中以及多角体内的病毒,调查了桑叶育蚕的消化液及人工饲料育蚕的消化液对病毒的失活作用。 1) 对病血中病毒的作用:把稀释10倍的病血上清液和稀释50倍的消化液等量混合,在27℃中作用60分钟之后接种在蚕蛹体内。桑叶育蚕以及人工饲料育蚕的消化液的病毒失活对数,两者都是2.20。  相似文献   

11.
在养蚕过程中 ,往往由于传染性蚕病的暴发 ,造成蚕茧欠收和茧质下降。防治传染性蚕病发生的主要措施有 :1 即时淘汰病蚕许多传染性蚕病 ,如中肠型脓病、病毒性软化病、微粒子病、细菌性胃肠病等。蚕感染上述病初期往往表现出生长迟缓、蚕体瘦小、发育不齐等症状。此时已有大量毒力很强的病原体 ,通过病蚕的粪便 ,消化液等排出体外 ,污染桑叶和蚕座 ,是造成再次感染 ,使蚕病传染暴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实践证明 ,大小蚕同室饲育 ,往往会造成后批蚕暴发蚕病。若尽早发现病蚕 ,分室饲养小蚕 ,人员、蚕室、蚕具专一使用 ,不仅可以提高饲养水平 ,…  相似文献   

12.
关于家蚕害毒病的研究,在病理方面着重对病源的.特征、感染增殖机制、抗病机理及蚕体代谢等各方面进行了研究,而对家蚕感染病毒后的一些生理生化指标变化情况报道较少,远不能阐明家蚕病理生理的全貌,故系统测定病蚕生理生化指标,找出其变化规律,这对进一步研究蚕的发病机理和探索蚕病早期诊断的新途径是有一定意义的。为此,我们1984~1988年先后测定了三种病毒病蚕(血液型脓病、胃肠型脓病、浓核病)的呼吸强度;体液和消化液PH值、折射率;病蚕体温、体重的变化等生理指标。此外,还对体液中糖、蛋白质的含量变化及其与折射率的相关件和蚕粪浸出液PH值与发病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现将呼吸强度的变化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家蚕消化液中抗链球菌蛋白含量和抑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兴萌  金伟 《蚕业科学》1990,16(1):33-38
分析了家蚕幼虫五龄不同时间,消化液中抗链球菌蛋白(ASP)的含量和抑菌活性的强弱,不同蚕品种ASP的含量和抑菌活性,五龄起蚕过度饥饿对ASP含量和抑菌活性的影响.并调查了不同家蚕品种五龄不同时期添食Strcptococcus属细菌的致病情况.研究的结果证明:ASP的含量和抑菌活性与家蚕幼虫的强健性有关,ASP可能是家蚕幼虫防御细菌性胃肠病发生的一种重要的物质.另外,还发现了食桑期的蚕ASP由三种蛋白质组成,而起蚕比食桑期的蚕要少一种蛋白质组份.  相似文献   

14.
欣氏真瓦螨(Euvarroa sinhai)于1974年由Delfilaado-Baker在印度的小蜜蜂(Apis florea)上采到并定名。以后在泰国(1976)、斯里兰卡(1983)和伊朗(1986)的小蜜蜂上也先后发现。1981~1984年,中国云南省农科院蚕蜂研究所李有泉、王海容和云南农业大学匡邦郁等在云南西双版纳、德宏、思茅地区南部的小蜜蜂和黑色小蜜蜂(Apis andreniformis)的蜂体和蜂巢上采得此螨,经香港中文大学莫乘风教授鉴定为欣氏真瓦螨(尚氏真瓦螨Euvarroa sitihai),于1994年止式报道。  相似文献   

15.
关于细胞质多角体病病毒(CPV)感染蚕排粪中多角体的检测及发病规律等,佐藤(1962)、古田(1963)等人的报告指出,粪作为2次感染源是很重要的。因此著者研究了随着CPV感染被排泄的多角体在粪中是怎样存在的。用宝钟的2龄起蚕作材料蚕供试,在桑叶上涂抹CPV(TC)10~6/ml(多角体),经口接种,定时采取粪及蚕。采取的材料用Carnoy液固定后,制作石蜡切片,脱蜡后用1N HCl60℃加水分解2~3分钟后,行吡啶染色。  相似文献   

16.
<正> 家蚕细胞质多角体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质型多角体病毒群(Cypovirus)。感染家蚕后,能在中肠圆筒形细胞的细胞质中形成多角体,这种蚕病就叫家蚕细胞质多角体病。1967年田中等发现一种寄生于中肠圆筒形细胞核中的大型多角体,其患病蚕中肠混浊、褐色、不象细胞质多角体病那样中肠呈乳白色。当时命名为中肠  相似文献   

17.
<正>俗话说"养好小蚕半丰收",说明小蚕饲养在整个养蚕中的重要性。目前,江苏小蚕饲养基本上实行了共育制度。小蚕共育是把一定数量的小蚕集中在一起饲育,使其在消毒较为彻底的环境下不受、少受病原感染,保证发育快、整齐,蚕体健壮,为大蚕饲养打下良好基础的一项养蚕技术。它是一种全新养蚕技术,有利于消毒防病和小蚕管理,有效防止蚕病发生,确保蚕体强健好  相似文献   

18.
以桑蚕抗性品种桂蚕N2和常规品种两广二号为对象,用昆虫针在蚕体表制造创口接种新采集的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研究它们感染Bm NPV的差异。结果显示两广二号的Bm NPV创伤感染半数致死浓度(LC_(50))为2.46×10~6 PDV/m L,相当于脓病末期蚕血液稀释264倍的值,属于易感品种。而同等条件下桂蚕N2的LC_(50)为2.21×108PDV/m L,相当于稀释不到3倍的值,对核型多角体病毒耐受度显著高于前者,具有很强的抗核型多角体病毒创伤感染的能力。饲养桂蚕N2能显著减少蚕期创伤感染Bm NPV的几率。  相似文献   

19.
家蚕5龄幼虫蛋白质代谢研究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屠洁  王国基 《蚕业科学》2005,31(2):221-223
家蚕幼虫5龄期间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约为体重变化的3倍,整个蚕体的蛋白质含量在第3和第4天之间有一个明显的突增。分析相应的蛋白水解酶活力变化,发现酶活力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在第4和第5天时活力达到峰值。进一步提取血液、消化液以及脂肪体蛋白水解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血液和消化液蛋白水解酶的活力变化与蚕体消化、吸收和转化桑叶蛋白的生理进程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0.
引起家蚕茧中死蚕的原因有病毒、真菌、蝇蛆和由于未熟蚕上簇引起的外伤等等。其中,病毒的传染性强,危害大。因此,确立有效的防治对策很有必要。特别是核多角体病病毒(NPV)感染引起茧中死蚕作为内印茧的主要原因受到重视。本病直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