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玉米螟 Ostrinia furnacalis Guene″e 是为害玉米的主要害虫,在吉林省一年发生1—2代,在二代区以第一代幼虫为害玉米最重。据五年调查统计寄生在玉米螟幼虫和卵上的天敌有十余种,其中寄生在越冬代幼虫的天敌主要有厉寄蝇 Lydella grisesceus R—D,螟虫长距茧蜂Macrocentrus linearis Nees、卵孢白僵菌 Beauueria tanella,细菌 Serrafia sp.,微孢子虫 Nosema pyrausta 等;卵寄生蜂一种。这几种天敌对玉米螟发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目前在玉米螟测报和防治上利用天敌还不够普遍,特别是尚未见到玉米螟越冬代幼虫化蛹盛期和一代卵天敌作用的有关报道。  相似文献   

2.
江苏沿海旱粮棉区玉米螟寄生性天敌有8种,其中优势种为赤眼蜂及螟虫长距茧蜂。玉米上一、二代玉米螟幼虫受螟虫长距茧蜂的寄生,对棉田玉米螟的发生有直接影响,可使发生期推迟2~5天,发生量可减轻1~2个等级  相似文献   

3.
玉米螟幼虫寄生性天敌的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米螟在江苏省一年发生3代,是玉米、棉花上的重要害虫。年度之间发生和危害程度差异较大,其原因寄生性天敌左右玉米螟的发生和危害程度。常年天敌对第1代玉米螟幼虫的寄生率为400%,幅度为124%~758%;第2代幼虫的寄生率307%,幅度为90...  相似文献   

4.
湿度和温湿组合对玉米螟赤眼蜂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mriac Pang et chen)是寄生于玉米螟卵的优势种群,对第二代玉米螟的控制作用明显,自然寄生率常达80%以上。目前,这一重要天敌尚未得到广泛的利用。我们在研究了温度条件对玉米螟赤眼蜂作用的基础上,试图进一步弄清不同湿度及温湿度组合对其影响,为加速其繁殖与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螟虫长距茧蜂对棉田玉米螟发生影响的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沿海旱粮棉区玉米螟寄生性天敌有8种。其中优势种为赤眼蜂及螟虫长距茧蜂。玉米上一、二代玉米螟幼虫受螟虫长距茧蜂的寄生,对棉田玉米螟的发生有直接影响,可使发生期推迟2-5天,发生量可减轻1-2个等级。  相似文献   

6.
一代玉米螟低龄幼虫盛期常与玉米喇叭口生育期相遇,为害日趋严重。通过3年对玉米栽培技术、施药方法、天敌对害虫影响及害虫对玉米产量危害损失、防治指标研究。组建了春玉米一代玉米螟综防措施,经在4万多亩玉米田示范推广,综防区较常规防治区减少用药面积41.8—49.34%;每亩减少农药费0.28元,节省施药、施肥用工2.89个,增加产量27.72公斤,折每亩净增加收入18.32元;天敌寄生率,一、二代分别提高26.04—124.33%和0.61—6.24倍。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显著,综防措施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7.
玉米螟的防治工作近几年已经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防治面积逐年扩大,防治方法也不断增多。有药防的、有蜂防的,也有高压汞灯防治的。这些方法大都是防治一代玉米螟,而玉米螟1a发生2代区除一代为害外,二代玉米螟也相当严重。据1998年高压汞灯诱蛾统计:二代玉米...  相似文献   

8.
通过田间释放带毒卵寄生蜂,实施玉米螟卵期接毒并加快寄生蜂世代繁殖,有效发挥卵寄生蜂直接寄生和病毒杀虫的双重作用。应用结果显示,带毒卵寄生蜂对2代玉米螟的防治效果平均为81.1%,对3代玉米螟的防控效果平均为55.5%;草蛉、蜘蛛、瓢虫等天敌田间数量比单一化学防治田平均增加30%,百株玉米天敌数量平均增加63.8头。  相似文献   

9.
玉米螟厉寄蝇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螟厉寄蝇Lydella grisescens Robineau-Desvoidy是玉米螟的主要天敌之一。几年来我们作了一些观察试验,现把结果报导如下。 (一) 寄生率调查根据几年来的观察,第一代玉米螟幼虫被寄生率一般为30—40%,个别地块达80%,平均寄生率第一代为42%,第二代28.7%(详见表1)。在玉米螟严重发生的年份和集中发生的地块,被寄生率则更高。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亚洲玉米螟的发生规律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玉米秸秆垛中越冬代亚洲玉米螟的调查数据分析,明确了吉林省中部地区(公主岭)越冬代玉米螟蛹的始见期、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和终见期.通过对田间系统调查数据分析,明确了一、二代玉米螟卵的始见期、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和终见期.一代玉米螟卵的孵化率达90%以上,卵很少被寄生和捕食,一代幼虫化蛹率为89%~94%.二代玉米螟的田间整个落卵期卵粒赤眼蜂寄生率达70%,卵被捕食和脱落很少,在9月12日左右二代老龄幼虫占92.7%,未见二代幼虫化蛹.研究表明吉林省中部地区玉米螟已由每年发生1.5代转变为每年发生2代.并对导致世代数变化的可能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甜玉米田玉米螟发生危害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甜玉米在我国大面积种植历史较短,对甜玉米田亚洲玉米螟发生危害和防治技术研究较少。本文对国内外甜玉米上玉米螟成虫产卵习性、幼虫危害和防治技术研究和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为我国甜玉米田亚洲玉米螟的研究和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亚洲玉米螟对六六六抗药性及取代药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使用六六六水平高的二季玉米种植区如山东、河北、河南、安徽、天津等省(市)的一些地区,亚洲玉米螟对六六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最高抗性达13.4倍。而使用六六六较少的一季玉米种植区的吉林、甘肃等省以及南方的一些山区,对六六六未产生或未明显产生抗性。六六六抗性玉米螟种群对尚未广泛应用的甲基对硫磷、对硫磷及辛硫磷未表现交互抗性,对呋喃丹、氰戊菊酯仅表现出不明显交互抗性。总之,我国玉米螟对六六六的抗性为获得性抗性,基本上属六六六单一抗性,通过35种药剂对六六六抗性及敏感玉米螟毒力比较,29种药剂防治六六六抗性玉米螟田间试验,再结合作者关于不同药剂对玉米螟抗性诱变的研究结果(另文发表)进行全面衡量,认为以甲基对硫磷取代六六六为适宜。  相似文献   

13.
为了明确陕西关中地区玉米生长后期钻蛀性害虫的为害情况及不同玉米品种的抗虫性,为玉米后期钻蛀性害虫的有效防治提供依据,在陕西关中选择5个具有代表性的县区进行调查,并且于2016年6月8-10日在阎良区种植21个玉米品种,观察不同品种的抗虫性。结果表明,陕西关中地区玉米生长后期钻蛀性害虫有亚洲玉米螟、棉铃虫和桃蛀螟3种,其所占比例因地而异。玉米后期钻蛀性害虫对21个供试玉米品种为害程度均较高,但不同品种之间受害程度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4.
采用胸部点滴法研究马拉硫磷、溴氰菊酯在亚致死剂量(100h-LD30)下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雌蛾性信息素通讯系统的干扰作用。试验结果表明:①点滴当天雌蛾的求偶百分率分别下降为对照的50%、33%,但求偶高峰期出现的时间未受影响。②点滴这两种药剂后求偶百分率的恢复过程相当缓慢。③亚致死剂量的马拉硫磷使性信息素的量下降1/2左右,亚致死剂量的溴氰菊酯使性信息素量下降为不足对照的1/4,但性信息素顺反异构体比例均不受影响。④马拉硫磷点滴后第4天性信息素量能完全恢复,但溴氰菊酯点滴后,到第4天仍几乎不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刘凤翊  杨青 《农药学学报》2013,15(2):145-152
溶酶体β-N-乙酰己糖胺酶(EC 3.2.1.52)催化水解糖复合物,释放单分子乙酰己糖胺,在昆虫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OfHEX2基因(GenBank登陆号为EF469203)是已从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5龄幼虫体内获得的基因,其编码产物是β-N-乙酰己糖胺酶OfHex2。为考察OfHex2能否成为农药设计的分子靶标,研究了RNA干扰沉默OfHEX2基因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的影响,同时探索了小分子抑制剂2-乙酰氨基-1,2-二脱氧野尻霉素(2-acetamido-1,2-dideoxynojirimycin,2-ADN)和咪唑对OfHex2的体外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向5龄第1天的亚洲玉米螟幼虫注射dsOfHEX2,能够显著干扰OfHEX2基因在幼虫期的正常表达,但不能干扰其在蛹期的表达;RNA干扰导致OfHEX2基因在亚洲玉米螟5龄第3天幼虫中的表达水平仅为对照组的7.1%,并导致预蛹的腹部无法正常收缩,蛹和成虫的附件发育畸形,其中15%畸形蛹因发育不正常而死亡。研究结果表明,OfHex2在昆虫发育中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其功能缺失具有致畸和间接致死效果,因此可能成为新型农药设计的潜在靶标。抑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小分子2-ADN是OfHex2的竞争性抑制剂,酶活力抑制常数Ki值为0.94±0.035 μmol/L。  相似文献   

16.
With rise of the European corn borer (Ostrinia nubilalis Hbn.) in the Oderbruch area in the 1990s the necessity of an effective control of this particular pest in the agricultural field became even more important. Since 1997 experiments on controlling the increase of the European corn borer by using insecticides took place in the Oderbruch area. Between 2000–2002 different control methods (Insecticide use, Trichogramma use, Bt-corn use) were tested referring to the local conditions in the Oderbruch area. By cultivating Bt-corn types highest efficiency rates against European corn borer could be detected. Employed insecticides reached out to efficiency rates ranging from 60% to 90%. The application of Trichogramma under local conditions in the Oderbruch area was not satisfying at all. Since 2003 insecticides of different groups of active agents were examined concerning their biological effect. That is because of insufficient permission status (indication for European corn borer) and development of anti-resistant strategies. This knowledge is a necessary requirement for permission of insecticides to come.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甜玉米虫害发生危害规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广东省部分地区甜玉米害虫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初步明确了甜玉米各生育期害虫发生危害的情况.当地甜玉米害虫有亚洲玉米螟、甜菜夜蛾、斜纹夜蛾、棉铃虫和蚜虫,广州还发现红腹灯蛾、毒蛾类及蜗牛危害;甜玉米以5~8月受害虫危害最为严重;在苗期至6叶期,受甜菜夜蛾平均被害率为15.5%~57.3%, 而在喇叭口期、抽雄期和乳熟期则受亚洲玉米螟危害较重,其心叶、雄穗以及雌穗和茎秆的被害率分别为75.3%~91%、24.5%~96.5%和83.5%以上.玉米螟对喇叭口期、抽雄期和散粉期植株有较高产卵选择性.  相似文献   

18.
亚洲玉米螟在河北省张家口海拔1400 m以下地区均有分布。800 m以下地区是种群的主要分布区,以 500~600 m虫口密度最大。800 m以上发生程度一般很轻,其中个别地区因局部气候适宜,发生程度较为严重。同一海拔梯度内,水浇地与盆地的种群数量显著高于丘陵和旱地。不同寄主田内种群的分布比率,在海拔 800 m以下地区,玉米田高于谷子和高粱田,900 m以上地区谷子田明显高于玉米田。  相似文献   

19.
秆野螟属(Ostrinia)系统进化与分类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秆野螟属(Ostrinia)昆虫全球分布20种,寄主广泛,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由于该属地理分布广泛,形态特征复杂,寄主和生态区重叠严重,秆野螟属系统发育研究还存在很多问题尚未解决。本文综合中国秆野螟属分类概况,对目前应用于秆野螟属系统发育研究的各种性状,包括形态特征、性信息素(生殖隔离)以及分子水平的研究进展作了阐述,并针对秆野螟属研究内容的复杂性及其研究现状,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0.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是危害我国玉米的重要害虫,为了探索其生物防治方法,测试了不同来源的3种诱芯(诱芯A、诱芯B和诱芯C)对陕西关中灌区玉米螟的引诱活性,并比较了水盆式和三角形两种诱捕器类型及诱捕器不同悬挂高度(1.0、1.5、1.8和2.0 m)的诱捕效果。结果表明:诱芯A(北京中捷玉米螟诱芯)和诱芯B(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玉米螟诱芯)均对亚洲玉米螟成虫具有一定的引诱活性,以诱芯B效果更佳;两种类型诱捕器对玉米螟诱虫总数差异显著;三角形诱捕器悬挂在2.0 m处的效果优于悬挂在1.5 m处。诱芯B较适合陕西关中灌区玉米螟的预测预报及生物防控,建议在田间应用中使用三角形诱捕器,悬挂高度以1.8~2.0 m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