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浸渍法在室内测定了戊唑醇、氟啶胺、咯菌腈和杀螟丹及其混配剂对水稻恶苗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和对水稻干尖线虫的杀虫活性,并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结果表明:戊唑醇、氟啶胺、咯菌腈和杀螟丹抑制水稻恶苗病菌菌丝生长的EC50值分别为0.3097、0.3342、1.0068和2077.27μg/mL;杀灭线虫的LD50值分别为>2000、>2000、>2000和22.1177μg/mL。戊唑醇∶氟啶胺∶杀螟丹和戊唑醇∶咯菌腈∶杀螟丹按1∶2∶2的比例混配后对恶苗病菌的抑菌活性具增效作用,对干尖线虫的杀虫活性具相加作用。按此配比加工的12.5%戊唑醇·氟啶胺·杀螟丹WP和12.5%戊唑醇·咯菌腈·杀螟丹WP按1∶1000倍或1∶1200倍液浸种48 h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较好,对水稻种子发芽和成苗安全。  相似文献   

2.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江苏省和上海市不同地区的105个水稻恶苗病菌菌株对氟啶胺的敏感性,并测定对氟啶胺敏感性不同的10个菌株对戊唑醇、咪鲜胺、氟菌唑、多菌灵、二硫氰基甲烷和氰烯菌酯等不同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水稻恶苗病菌菌株间对氟啶胺的敏感性差异较大, EC_(50)值在0.053 8—0.627 8μg∕mL,平均为(0.267 4±0.151 6)μg∕mL;EC_(50)值相关性分析表明,水稻恶苗病菌对氟啶胺与上述杀菌剂之间不存在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吉林省水稻恶苗病菌(Fusarium fujikuroi)对咯菌腈的敏感性,并评估其抗性风险。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了2016—2018年,自吉林省16个地区分离获得的水稻恶苗病菌F.fujikuroi 508株,从中选取F.fujikuroi 136株测定其对咯菌腈的敏感性。通过药剂驯化方法获得F.fujikuroi抗咯菌腈突变体。结果表明:F.fujikuroi对咯菌腈的EC50值分布范围为2.810×10-9~0.740 9 mg/L,对咯菌腈极其敏感,未发现抗药性群体,所测菌株EC50平均值为(0.024 9±0.093 6)mg/L,表明吉林省水稻恶苗病菌对咯菌腈没有产生抗药性。药剂驯化获得2株抗药突变体,抗性倍数分别为3 596.48和9 539.73,表现为高抗。通过生物学测定,抗性突变体的适合度极高,易在田间成为优势菌。交互抗性试验结果表明,咯菌腈与福美双、甲基硫菌灵、精甲霜灵和噁霉灵存在正交互抗性,与戊唑醇和咪鲜胺无交互抗性。水稻恶苗病菌在药剂选择压力下可形成抗咯菌腈突变体,存在抗药性风险。...  相似文献   

4.
徐伟  李秀钰 《安徽农业科学》2013,(33):12882-12883,12938
[目的]筛选对水稻恶苗病防治效果较好的种子处理剂。[方法]采用9种种子处理剂处理水稻种子,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进行了试验。[结果]9种种子处理剂中5.5%浸丰2号EC1:5000倍液、12.5%戊氟丹WP1:1000倍液、12.5%戊氟丹WP1:1200倍液、12.5%戊咯丹WP1:1000倍液、12.5%戊咯丹WP1:1200倍液对水稻恶苗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秧田期达90%以上,且有提高水稻发芽率、成苗率、增加田间分蘖的作用。20%氰烯菌脂EC1:2000倍液、20%氰烯菌脂·杀螟丹WP1:1200倍液、16%咪丹WP1-400倍液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明显抑制水稻发芽、成苗和大田分蘖。[结论]5.5%浸丰2号EC1:5000倍液、12.5%戊氟丹WP1:1000倍液、12.5%戊氟丹WP1:1200倍液、12.5%戊咯丹WP1:1000倍液、12.5%戊咯丹WP1:1200倍液可以在生产上推广用于防治水稻恶苗病。  相似文献   

5.
在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采集水稻标本106份,从中分离并保存单孢菌株85株,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水稻恶苗病菌对咪鲜胺的抗药性。结果表明,85个水稻恶苗病菌株的半数效应浓度(EC50)在0.012~0.620 mg·kg-1,敏感性相差51倍。水稻恶苗病菌对咪鲜胺的抗药性并不稳定,随着转接代数的增加逐渐降低,但下降比较缓慢。对于水稻恶苗病菌,咪鲜胺与嘧菌酯和多菌灵无交互抗性,与戊唑醇存在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对甘蓝灰霉病具有良好防治作用的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筛选抑菌作用显著的杀菌剂及组合,并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表明:25.5%啶菌噁唑EC、50%啶酰菌胺WG、50%咯菌腈WP、10%苯醚甲环唑WG和75%百菌清WP对甘蓝灰霉病菌毒力较高,EC50分别为0.1356、0.2137、1.1332、5.8642、6.0204μg/mL.啶菌噁唑+咯菌腈(1∶3)、啶菌噁唑+苯醚甲环唑(1∶1)、啶酰菌胺+咯菌腈(1∶3)和啶酰菌胺+苯醚甲环唑(1∶1)对甘蓝灰霉病菌毒力增效作用显著.田间试验表明,上述4个复配药剂对甘蓝灰霉病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均达86%以上,其中25.5%啶菌噁唑EC+50%咯菌腈WP的防效最高为95.32%.4个复配药剂可用于灰霉病的防治,实现农药的减量施用.  相似文献   

7.
25%氰烯菌酯SC、16%咪鲜·杀螟丹WP、22%氰烯·杀螟丹WP等药剂处理(浸种或拌种)稻种对水稻恶苗病控病效果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咪鲜胺类因多年使用已产生明显的抗药性;25%氰烯菌酯浸种或拌种对恶苗病病菌均有较好控病效果;浸种、高温催芽等环节极有利于恶苗病病菌的侵入危害,较干籽播种对恶苗病病株率提高60%以上,因而采用浸种催芽方式的一定要进行药剂浸种,才能确保控病保产效果。  相似文献   

8.
为验证水稻浸种剂20%氰烯·杀螟丹WP对水稻种子浸种催芽的安全性,用20%氰烯·杀螟丹WP配制成不同浓度的药液进行了浸种催芽培养试验,并统计发芽势、发芽率和成苗率。结果表明:20%氰烯·杀螟丹WP300倍和500倍液对"武运粳19"稻种的发芽和成苗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800倍和1000倍液对稻种的发芽和成苗影响,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番茄灰叶斑病病原菌番茄匍柄霉(Stemphylium lycopersici)的生物学特性,并对其防治药剂进行了室内筛选。结果表明,菌株HZ2111菌丝生长的最适条件为温度25℃,光照周期12 h∶12 h(L/D),有较宽的酸碱度范围(p H 4.0~9.0);在以可溶性淀粉为碳源和以酵母膏为氮源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较快,线性生长率分别为3.17和9.04 mm·d-1;在以半乳糖为碳源和以硫酸铵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较慢,线性生长率分别为0.78和0.36 mm·d-1。药剂对菌丝生长抑制作用的试验结果表明,14种杀菌剂对菌株HZ2111菌丝生长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中500 g·L-1氟啶胺SC和50%咯菌腈WP效果最好,EC50分别为0.000 1和0.000 2μg·m L-1;孢子萌发对药剂敏感性的测定结果表明,12.5%四氟醚唑EW、70%乙铝·锰锌WP、75%戊唑·嘧菌酯WDG、30%多·福WP和75%肟菌·戊唑醇WDG对病菌孢子萌发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中四氟醚唑抑菌效果最好,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小于0.05μg·m L-1。  相似文献   

10.
溴菌腈·多菌灵混剂对柑橘炭疽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分别以孢子萌发法与菌丝生长法测定了5种配比的溴菌腈与多菌灵混配剂对柑橘炭疽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各种配比的混配剂都有增效作用,其中以溴菌腈∶多菌灵为3∶4的混配制剂增效作用最显著,孢子萌发法和菌丝生长法的共毒系数分别为268.7、293.4.田间防治试验,按溴菌腈∶多菌灵为3∶4制成的35%溴菌腈·多菌灵混剂WP药后7-21d防治效果达81.6%-91.4%,比25%溴菌腈WP和50%多菌灵WP的防治效果分别提高10%和20%-30%.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不同温度下化学杀菌剂对玉米茎腐病菌——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毒力的变化规律以及筛选化学杀菌剂和生防菌发酵上清液混配的增效组合,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6种化学杀菌剂、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gfj-4发酵上清液以及化学杀菌剂与发酵上清液的混配剂对玉米茎腐病菌——禾谷镰孢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6种化学杀菌剂对禾谷镰孢菌菌丝生长的毒力均随温度下降而升高,20℃时6种供试化学杀菌剂的抑菌活性均达最高,而30℃时抑菌活性最低。6种化学杀菌剂对病菌的抑制活性由大到小依次为咯菌腈、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多菌灵、腈菌唑和福美双,其中咯菌腈对禾谷镰孢菌的抑制效果最佳,20℃时的EC_(50)值达0.041μg/ml,26℃时EC_(50)为0.057μg/ml,30℃时EC_(50)为0.141μg/ml;福美双对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差,20℃时EC_(50)为6.152μg/ml,26℃时EC_(50)为8.830μg/ml,30℃时EC_(50)为8.924μg/ml。经毒力倍数分析发现,温度变化对化学杀菌剂毒力的影响次序由大到小依次为戊唑醇、咯菌腈、腈菌唑、苯醚甲环唑、多菌灵和福美双。解淀粉芽孢杆菌gfj-4发酵上清液对玉米茎腐病菌的EC_(50)为62.23μl/ml(R~2=0.98)。6种化学杀菌剂与gfj-4发酵上清液混配增效作用显著。其中,咯菌腈与gfj-4发酵上清液混配比例为6∶4时毒性比达最大,为1.33;戊唑醇、苯醚甲环唑与gfj-4发酵上清液配比为1∶9时毒性比达最大,分别为1.32和1.40;腈菌唑与gfj-4发酵上清液配比为5∶5时毒性比最大,为1.36;多菌灵与gfj-4发酵上清液配比为9∶1和3∶7时毒性比最大,均为1.27;福美双与gfj-4发酵上清液配比为6∶4时毒性比最大,为1.23。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不同基质育秧和不同药剂种子处理对水稻秧苗期恶苗病的影响,特进行此试验。结果表明,使用25%氰烯菌酯SC 3 mL+16%咪鲜·杀螟丹WP 18 g浸种,对秧苗期恶苗病的防效稳定在90%以上;使用25%氰烯菌酯SC 3 mL+16%咪鲜·杀螟丹WP 18 g浸种后再用62.5 g/L精甲·咯菌腈FS拌种(药种比为1∶300),对秧苗期恶苗病的防效更好,防效在97%以上,但两个药剂浸种处理均对"武运粳6622"的种子发芽率略有影响。不同基质培育出的秧苗在秧田期恶苗病发生情况也有差异,其中,立华基质培育出的秧苗在秧苗期恶苗病发生较重。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62. 5 g/L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共设7个处理:62. 5 g/L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3个剂量拌干稻种晾干后播种,17%杀螟·乙蒜素可湿性粉剂250倍液、25%氰烯菌酯悬浮剂2 000倍液+16%咪鲜·杀螟丹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清水等浸种后催芽播种,干稻种直接播种。结果表明,10、15、20 mL62. 5 g/L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拌5 kg稻种处理对水稻种子出苗无明显影响,对秧苗生长安全,对恶苗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增产效果明显,与大面积常用的17%杀螟·乙蒜素可湿性粉剂、25%氰烯菌酯悬浮剂+16%咪鲜·杀螟丹可湿性粉剂等药剂浸种效果基本相当。20 mL 62. 5 g/L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拌5 kg稻种处理效果较优,在水稻秧苗期、分蘖期、孕穗期、齐穗期对恶苗病的防效,与清水对照相比分别为93. 9%、96. 9%、96. 9%、96. 8%,与空白对照相比分别为91. 7%、91. 5%、84. 7%、84. 8%,水稻产量达8 872. 5 kg/hm~2,与清水浸种对照相比增幅为22. 9%,与空白对照相比增幅为16. 4%。62. 5 g/L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采用干稻种拌种,晾干后直接播种,操作简便,减少了水稻种子浸种催芽环节恶苗病病菌的浸染,是防治水稻恶苗病的一项新型技术。  相似文献   

14.
14种杀菌剂对葡萄炭疽病菌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不同杀菌剂对葡萄炭疽病菌的室内抑菌活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4种杀菌剂对葡萄炭疽病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氟硅唑、咪鲜胺、苯醚甲环唑、氟环唑、丙环唑、戊唑醇、己唑醇、烯唑醇、吡唑醚菌酯、多菌灵、腈菌唑、啶酰菌胺、多抗霉素、嘧菌酯对葡萄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EC50值分别为0.258 6、0.338 0、0.376 4、0.571 6、0.5852、0.691 7、1.176 8、1.192 3、1.232 7、1.249 4、7.171 3、13.065 7、70.343 2、224.519 7μg/m L。葡萄炭疽病菌对不同杀菌剂的敏感性差异较大,其中供试葡萄炭疽病菌对氟硅唑最敏感。  相似文献   

15.
25%氰烯菌酯SC、16%咪鲜·杀螟丹WP、22%氰烯·杀螟丹WP等药剂处理(浸种或拌种)稻种对水稻恶苗病控病效果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咪鲜胺类因多年使用已产生明显的抗药性;25%氰烯菌酯浸种或拌种对恶苗病病菌均有较好控病效果;浸种、高温催芽等环节极有利于恶苗病病菌的侵入危害,较干籽播种对恶苗病病株率提高60%以上,因而采用浸种催芽方式的一定要进行药剂浸种,才能确保控病保产效果。  相似文献   

16.
以新型农药戊唑醇、烯酰吗啉、啶酰菌胺、苯醚甲环唑、咯菌腈为试剂,每种药剂均设置0.01μg/ml、0.1μg/ml、1μg/ml、5μg/ml、10μg/ml、100μg/ml 6个浓度,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番茄绵腐病菌进行抑菌测试。结果表明:5种药剂中以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的抑菌效果较好,烯酰吗啉抑菌率较低。啶酰菌胺和咯菌腈的抑菌率相对较低且效果不稳定。通过回归分析知,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对番茄绵腐病菌的抑菌中浓度EC_(50)值分别为0.19707μg/ml和0.34135μg/ml,均小于敏感标准值0.46μg/ml。所以番茄绵腐病菌对戊唑醇、苯醚甲环唑敏感性较高。而烯酰吗啉、啶酰菌胺、咯菌腈对番茄绵腐病菌的抑菌中浓度EC_(50)值分别为59.2516μg/ml、28.708μg/ml、12.175μg/ml,均远大于抗性菌标准值3.65μg/ml,即产生3.3~16倍的抗性,以上结果为正确选用药剂防治番茄绵腐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药剂蘸根处理是预防草莓根腐病效果最为显著的措施,且对草莓苗期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在预防效果方面,精甲·咯菌腈、丙硫·戊唑醇、恶霉灵等供试药剂效果显著;在促生效果方面,生物菌剂均好于化学菌剂,在生物菌剂中复合菌剂好于单菌剂。化学菌剂对草莓苗均无抑制作用,吡噻菌胺、精甲·咯菌腈和恶霉灵药剂促生效果显著。咪鲜胺蘸根处理促生效果不明显,混配井冈霉素A提升促生效果,吡唑醚菌酯、恶霉灵混配促生效果不显著,不适合混配处理。  相似文献   

18.
水稻恶苗病药剂浸种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出高效的水稻种子处理药剂,有效控制水稻恶苗病的发生,选用不同药剂进行了浸种试验,结果表明,用6%咪鲜·杀螟丹可湿性粉剂、10%氰烯·杀螟丹可湿性粉剂、62.5%精甲·杀螟丹悬浮种衣剂、17%杀螟·乙蒜素可湿性粉剂、25%咪鲜胺乳油对水稻种子进行药剂处理,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效显著,防效可达98%以上。  相似文献   

19.
不同杀菌剂对水稻稻曲病菌的室内毒力及田间药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19种杀菌剂和苯醚甲环唑.井冈霉素A混配剂对水稻稻曲病菌的室内毒力,选择其中较好的8种药剂进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丙环唑、肟菌酯、咪鲜胺、戊唑醇、啶氧菌酯、嘧菌酯和苯醚甲环唑对稻曲病菌菌丝的抑制作用较强,EC50值分别为0.025 4、0.032 8、0.041 8、0.045 1、0.082 6、0.100 1和0.148 2mg.L-1;苯醚甲环唑和井冈霉素A按1∶2的比例混配增效作用非常明显,混剂共毒系数为174.78,EC50值为0.226 3mg.L-1;43%戊唑醇SC、25%嘧菌酯SC、25%咪鲜胺EC、8%井冈霉素A.4%苯醚甲环唑WP和25%丙环唑EC田间防效较好,分别为83.27%、82.76%、82.73%、80.66%和80.35%。  相似文献   

20.
8种杀菌剂对草莓灰霉病菌的室内毒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抑制法测定8种杀菌剂对草莓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的毒力。结果表明,咯菌腈、戊唑醇、啶酰菌胺、异菌脲、百菌清、嘧菌环胺、腐霉利和嘧霉胺对草莓灰霉病的质量浓度EC50值分别为0.142 6、1.219 7、2.150 4、3.699 4、11.317 8、11.645 2、23.076 7和25.054 4 mg·L-1。8种杀菌剂的毒力大小顺序为咯菌腈>戊唑醇>啶酰菌胺>异菌脲>百菌清>嘧菌环胺>腐霉利>嘧霉胺。其中,供试草莓灰霉病菌对咯菌腈最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