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短木段熟料栽培黑木耳技术,是在传统段木栽培木耳技术的基础上,对木段进行高温灭菌处理,其工艺是:将准备好的段木截成12cm长短木段,套聚丙烯塑料筒,蒸汽灭菌,接种,室内菌丝培养,室外脱袋出耳,采收。与传统段木栽培法相比,增加了截断、套袋、灭菌、脱袋四道工序,但少了上堆发菌、散堆排场、起架管理三个劳动强度大的工序。 实践表明,一根直径1Ocm、长12cm的短木段,熟料栽培可产干耳50g,而一根直径1Ocm、长2m的段木,传统栽培最高产干耳380g,平均12cm长木段产干耳仅22.8g,产量明显低于短木段熟料栽培法。分析其高产原因:①木段经高温灭菌,杂菌被杀死,减少了木段营养的损失;②木段经高温熟化,营养物质外溢,等于增加了木耳利用率最高的边材营养,③室内培养,温度、湿度、光线可控制在菌丝生长最适范围,菌丝生长健壮,增强了抗性。该技术在白石山林业局琵河林场应用三年,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并为森  相似文献   

2.
黄背木耳是近年来从国外引进的一个新品种,抗杂力强、朵型大、产量高、质量好,易于栽培。福兴区文教办公室和区食用菌协会经过三年来的试验,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方法和成功的栽培技术,已正常进入商品性生产。83年3户栽耳105袋,收干耳34.8斤;84年44户栽耳25000袋,收干耳5300斤;85年104户栽耳170650袋,收干耳46570斤,每斤价7.2元,价值335304元。一户收入近万元,  相似文献   

3.
袋栽黑木耳春季木耳高产管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永镇 《食用菌》2004,26(1):40-41
袋栽黑木耳,在我地区7月初之前采收的叫春耳,7、8月份采收的叫伏耳。伏耳耳片薄,虫耳、烂耳多,并因已到雨季不易晒干,损失较大。春耳要高产,首先制作菌丝长的壮的菌袋;其次,划口时间要争取4月末之前;再次。改进出耳管理,缩短耳片生长期。现将袋栽黑木耳春季出耳高产管理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银白木耳彩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耳片发育;2.袋栽特写;3.菜肴——松鹤延年;4.袋栽群体;5.单朵特写银白木耳 Auricularia polytricha(Mont.)Sacc.var.argentea Zhao et Wang,是木耳科、木耳属毛木耳的一个新变种,1987年赵大振首次  相似文献   

5.
我省种植的黄背木耳是1981年由日本松美株式会社鸠井先生从台湾引入成都,再由成都市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试验推广。近年来发展较快,1985年17万多袋,收干耳1.75万公斤,平均每公斤干料产干耳1公两多。1986年,全川已达300多万袋。我所84年开始试种,86年全市已有少量栽培。现将袋栽技术介绍如下: 一、生物学特征黄背木耳属高温型食用菌。荫丝体在10-40℃之间都能够生长,在25-32℃之间生长最良好。多数菌丝扭结成菌线,有运输贮藏营养和水分的作用。耳片革胶质,单生或丛生。幼耳杯状、烟斗状或耳状。耳片有柄或无柄,最大直径可达22cm。夏季在木屑、棉子壳培养基上生长的耳片复面紫红  相似文献   

6.
目前的袋栽黑木耳,主要采用常规的菌袋生产法,一是菌袋养菌时间长,菌袋成品率低,二是生产成本高,三是木耳品质差,最终影响生产效益。笔者通过近几年的大面积栽培,从中推出了以阔叶林枝桠、稻草、玉米芯、棉籽壳等农林产品的下脚料为原料,用17cm×33cm菌袋免口圈装料、常规灭菌、单扦接种,菌袋养菌仅需20天左右,且菌袋成品率在98%以上。在栽培管理中,再采用养菌室内打孔,栽培场地覆草帘控温保湿催耳、定时雾喷育耳。全周期50d~80d,每袋产干耳50g~60g,其产品以单片、无耳根、无残留、而优于椴栽。[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张子荣 《食用菌》2014,(4):48-49
<正>近年来,福建省埔城县的毛洋村、高溪村等大规模栽培黑木耳新科5号,该菌株具有耳片大、单生、抗逆性强等特点,且可露天栽培,减少了建棚等繁琐工序,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省了大量成本。以袋栽新科5号黑木耳为例,55 cm×15 cm的栽培袋成本大约2.0元,平均每袋可产干木耳100 g左右,以60元/kg计算,每袋可获纯利4元左右。667 m2可栽培7 500~8 500袋,可获利3万元左右。但是,黑木耳新科5  相似文献   

8.
塑料袋地栽黑木耳是我乡1997年春引进并进行试验示范推广的.在试栽10000袋获得成功的基础上,秋季又在全乡7个村46个栽培户示范推广了156000袋.但由于生产物资未能及时到位,延误了生产时间,大部分栽培袋在越冬前未能采耳,只能进行越冬管理.经过精心细致的管理,大部分栽培袋越冬后表现较好,感染率低,木耳长势健壮,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也有个别栽培户不注重管理.忽视技术环节,杂菌感染严重,出现烂耳、流耳、栽培袋菌丝死亡等现象,造成了损失,结合具体生产,笔者认为塑料袋地栽黑木耳越冬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9.
杜庭树  赵传孝 《食用菌》1995,17(2):29-29
近年来,代料栽培黑木耳已成为北方农民治穷致富的门路之一。榆树县土桥乡王显宝组织本地农民,利用杂木屑、玉米芯等农副产品资源,袋栽黑木耳800000袋,接种后60天左右开采,每袋可收干耳30~50g,当年收黑木耳28000kg,收入达120000元。七队农民王季燕栽培黑木耳8000袋,当年收干耳300kg以上,纯收入达12000元。现将袋栽速生高产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袋栽黑木耳高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怀荣 《食用菌》2001,23(5):27-28
利用阔叶林枝桠、稻草等林农产品的下脚料袋栽黑木耳,整个周期需90天,每公斤干料可产干耳0.1~0.12kg。现将该技术介绍如下:1 生产设备 以年产25000袋计,需装袋机1台,卧式高压灭菌锅1台,接种箱2台,培养室1间(20~25m2),培养架若干。若原料不备,需增设一套粉碎木屑设备,需总投资4000~9000元,使用8~10年。2菌种的送择 袋栽黑本耳,首先应选择好优良菌种,菌种应具备:菌丝活力旺盛,有特别的抗杂能力及适应性,易出耳,易展片,耳片生长快,片大、肉厚、高产、成熟期 10~15天,色…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成功的棉籽皮袋栽黑木耳于1983年通过省级鉴定后,两年多来在本省示范推广,栽培350余万袋,成功率为90.2%,平均百千克料产干耳8.5千克,至1985年经济效益已达200余万元。如万全县1985年有1100户栽培黑木耳235万袋,产千耳5.88万千克,产值132.7万元,每个种植户平均收入达1206元。1986年已有一千多农户签订合同1300万袋,预计产值500万元;阳原县1985年有52户种木耳28万袋,产干耳5600千克,收入8万4千元,  相似文献   

12.
黑木耳袋栽,菌丝发满袋以后,出耳形式多种多样,究竟采取哪种方式才能得到优质高产的耳片呢?对此,我们于1987年春专门进行了一次黑木耳出耳形式的试验,具体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13.
黄背木耳生活力强,抗杂菌污染,容易栽培成功,所以近年来袋栽黄背木耳发展很快.但黄背木耳的耳片厚,感观和口感差,销路不畅.笔者在实践中,已摸索出提高其质量的点滴经验,现简介如下.总的管理原则:要干湿结合,前期光线要强,后期光线要暗,供水要足,使耳片充分展开,耳毛缩短、  相似文献   

14.
袋栽木耳是东北地区木耳生产的主要栽培方式.据调查,不少专业户及部分食用菌厂,因多种原因常有大批菌袋不能在冬前出耳.笔者在室内进行加温出耳试验表明,不仅投资大,管理复杂,且出耳期杂菌污染率在18%以上,比常规栽培减产28.7%.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于1989~1990年进行了菌袋越冬保存至次年春季出耳的试验,摸索菌袋越冬保存的可行性,为生产提供科学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黄背木耳是四川省80年代初从台湾引进的一个优良新品种,比毛木耳生活力强、朵大、肉厚,具有清香脆嫩、产量高的特点。主要适宜棉籽壳、锯木、玉米芯、稻草等原料进行袋栽,每袋可产干耳150—250克。由于时间短,效益高,销售好,发展非常迅速。四川省目前黄背木耳又发展到50多个县,主产于简阳、金堂、中江、合川、剑阁等县,91年全省黄背木耳产量达5000多吨,产值1亿多元。黄背木耳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与黑木耳基本相同,而价格低于黑木耳的一半,深  相似文献   

16.
木耳栽培方法多样,如室内外袋栽、套种间作、床栽等,一般生物效率在80~100%,后期水分管理困难,大面积产量偏低。为了提高袋栽单产,笔者对出耳后期的菌袋进行了覆土试验,取得高产效果。(一)试验材料毛木耳AP_4,引自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培养料配方为棉子壳60%,稻草20%,麸皮18%,石膏粉和白糖各1%,含水量60%左右。  相似文献   

17.
林海清 《食用菌》1996,18(2):15-16
笔者于1989年7月8日在绥宁县河口乡境内的白蜡界山枯乌桕树木上,采集到一丛呈菊花形、直径18.50cm的野生毛木耳。经分离驯化培育获得新菌株,编号为白背毛木耳978。1990年进行段木栽培试验,木耳长满杆;代料栽培也表现出良好的效果。每百公斤湿段木,一般可产干耳4~5kg,高产7kg;袋装干料450g,平均袋产鲜耳450~650g,高产达700g以上。通过几年的示范推广表明,该菌株性状稳定,抗杂菌力强,耐高温,生长迅速,产量高,段木和代料栽培均可发挥它的优良特性。现将该菌株的特性及栽培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木耳新品种‘吉黑3号’是采用朵型定向育种模型,以野生木耳菌株与地方品种为亲本杂交选育而成。生育期为95 ~ 105 d,属于中熟品种;经“小孔”栽培后,单片耳率高达92%;产量为每100 kg干料产鲜耳81.7 kg,适合东北地区短袋栽培。  相似文献   

19.
大木耳生产中 ,每到高温高湿的夏季 ,正置木耳旺盛生长期 ,很易发生烂耳现象 ,农民称“流耳”。可使产量减少 2 0 %~ 30 % ,严重时会使整批木耳绝收。  造成烂耳的原因主要是 :场地不适 (低洼、排水不良 ) ,高温高湿 ,通风不良 ;荫棚水滴与杂草水珠长时间与耳片接触 ;害虫侵食耳片、耳基 ;管理不当 ,浇水不及时 ,水质不清洁等。  防治烂耳应以预防为主 ,选好耳场 ,适当提早接种时间 ;接种前 ,用 1 %漂白粉液喷在耳杆表面 ;出耳期间 ,及时清理耳场 ,清除杂草 ,每隔7~ 1 0天在耳场内喷 1次波尔多液。及时浇水 ,不使耳杆风干 ,注意水的酸…  相似文献   

20.
黑木耳短袋地栽技术有以下六个优势:①黑木耳熟料袋栽技术取代黑木耳木段栽培技术,节省大量林木资源,充分利用林业清林的废弃物栽培出优质黑木耳,产量比木段栽培高,质量好.②利用阔叶硬杂木屑以及部分秸秆、棉籽壳等原料栽培黑木耳属于废物利用,变废为宝,提高林木资源的利用率.③黑木耳熟料袋栽成功率高,生产周期短,能充分利用原料资源,栽培黑木耳风险小. ④黑木耳熟料袋栽集中在室内发菌和室外出耳,不利用大棚或温室等出耳场所,生产成本低,管理方便,生产的黑木耳病虫害发生少,无农药残留,达到无公害标准,提高了黑木耳产量和质量.⑤黑木耳熟料袋栽室外全光出耳能充分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⑥黑木耳熟料袋栽小口出耳技术能栽培出单片木耳,与成朵的黑木耳相比,无耳根,浸泡时间短,方便食用,消费者十分喜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