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泰来县隶属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盛产水稻、玉米、花生、绿豆等农产品和鲤、草、鲢、"三花五罗"等水产品,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当地玉米和水稻的种植面积分别为130万亩和100万亩左右,花生种植占地20万-30万亩。随着近年来种植管理的不断  相似文献   

2.
滕州是"中国马铃薯之乡",马铃薯常年种植面积达65万亩,我们经过多年试验、示范,形成了多种栽培模式,其中春季地膜栽培马铃薯-夏玉米-秋马铃薯一年三熟栽培模式面积10万亩左右,每亩纯收益6 100元。分析了这种栽培模式的生产效益,分别介绍了春季地膜栽培马铃薯、夏玉米、秋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
<正>一、生产现状大名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地势平坦,土质松软肥沃,盛产小麦、玉米、花生、芝麻等农作物。是有名的"中国面粉之都"、"中国花生之乡"、"中国小磨香油之乡"。大名县芝麻种植历史悠久,历史上也曾出现规模化种植,解放初期面积曾超过2万亩,而且品质上乘。改革开放后,随着科技进步,农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秦皇岛市是河北省重要的甘薯产区,甘薯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20万亩以上,占全省甘薯种植面积的10%以上,是秦皇岛市第三大作物,种植面积仅次于玉米和花生,是经济效益最稳定的农作物,也是卢龙县农业第一大主导产业。1996年卢龙县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甘薯之乡",2002年被农业厅命名为"河北甘薯之乡"。一、产业现状1、生产情况秦皇岛市甘薯种植历史悠久,自清末引种到现今已有150多年发展史,西部农民素有种植甘  相似文献   

5.
<正>大名县常年种植花生面积50万亩,总产12.5万吨,被誉为中国花生之乡,面积、总产均居河北省第一位。花生主产区受种植习惯以及适宜种植面积的限制,花生的比较效益高于小麦玉米,重茬面积高达39.8万亩。与此同时花生的病虫果率明显增加,百果重、含油率和蛋白质含量均有所下降。大名县近几年逐步探索出了一套重茬花生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6.
<正>大名县常年种植花生面积50万亩,总产12.5万吨,被誉为中国花生之乡,面积、总产均居河北省第一位。花生主产区受种植习惯以及适宜种植面积的限制,花生的比较效益高于小麦玉米,重茬面积高达39.8万亩。据研究,花生连作2年,平均减产19.08%;连作3年,平均减产33.4%;连作4—9年,平均减产在20%以上,减产幅度基本稳定在连作3年的水平上。与此同时花生的病虫果率明显增加,百果重、含油率和蛋  相似文献   

7.
<正>根据《浙江省中药材产业基地(县、乡)认定管理办法》(试行),浙江省乐清市被授予"浙江铁皮石斛产业基地"。乐清是"中国铁皮石斛之乡"、"中国铁皮石斛枫斗加工之乡",全市铁皮石斛种植面积466.66多公顷(7000多亩),组培室33家,铁皮石斛企业228家,年销售产值总额超10亿元,并在云南、广西等地发展铁皮石斛种植面积超过1000公顷(1.5万亩)。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和种植结构的调整,豫北地区小杂粮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品种不断增多。以安阳市殷都区为例,常年粮食种植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种植面积在60.2万亩左右,占全区耕地面积63.4万亩的95%左右。小杂粮只占较小比例,仅在殷都区西部旱作农业区种植,常年种植面积为3.2万亩,约占全区耕地面积的5%左右。但是,去年以来,我区积极推进种植结构调整,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小杂粮种植面积由原来的3.2  相似文献   

9.
<正>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是中国著名的葡萄与葡萄酒产地,目前已形成了以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酒瓶制造、橡木桶生产、彩印包装、休闲旅游等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先后获得"中国干红葡萄酒之乡""中国酿酒葡萄之乡""中国干红葡萄酒城"等美誉。据介绍,昌黎县目前优质酿酒葡萄种植面积3.6万亩,葡萄酒销售2.27万吨,销售收入达4.5亿元。  相似文献   

10.
正宁陵县石桥镇总面积6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2万亩,全镇酥梨种植面积5万亩,是远近闻名的中国酥梨之乡、中国葛天文化之乡、中国长寿之乡,有"商丘西花园""宁陵后花园"之美誉。宁陵金顶谢花酥梨营养、健康、味美,早在明孝宗年间就颇负盛名,被列为上等贡品。1958年,曾呈献给毛泽东主席品尝;1986年,被河南省评为优质产品;1987~1991年,在北京、上海等地举行的4次全国农优产品展销  相似文献   

11.
<正>1发展现状卢龙县是甘薯栽植历史典型的农业县,素有"中国甘薯之乡"的美誉。近年来,甘薯种植面积大幅度的减少,由原来30万亩缩减到现在的15万亩。卢龙县按照新的发展思路,推进传统的甘薯产业升级发展,并引导农民调整甘薯的种植结构,增加了鲜食型甘薯的种植面积。在全县推广茎线虫病无公害防治措施,提升了鲜食甘薯的产量和品质。目前卢龙县种植鲜食型甘薯面积达1万多亩,种植  相似文献   

12.
近两年来,我市玉米面积逐步扩大,预计今年玉米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较去年3.5万亩增加6万多亩。玉米种植从用途上分为甜玉米和饲料玉米两种类型;从季节上分春玉米和秋玉米。去年我市甜玉米种植主要分布在西江乡1.5万亩、华严农场0.6万亩、开发区0.3万亩;饲料玉米分部在中洲农场0.5万亩、南河乡0.6万亩。现将如何种好玉米?怎样从施肥,选肥与用肥角度、从充分开发与利用沼肥技术的角度。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近宣威市"早"字当头,狠抓"基地布局、农资调动、资金投入、科技支撑、订单生产"等关键环节,推进春耕备耕工作全面启动。该市紧扣农业供给侧改革需求,压缩籽粒玉米种植面积,扩大马铃薯、果蔬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全市玉米面积压缩7万亩达120万亩,马铃薯面积从90万亩扩展到92万亩,经作面积从100万亩扩展到105万亩。扩大间套作和秋冬种面积,发展青储玉米、豆类、绿肥、黄白萝卜等养地作物和饲料作物,实现粮经饲协调发展。为确保基地布局  相似文献   

14.
<正>按照"压常规,上特色"的思路,调减籽粒玉米种植面积,重点发展食用菌栽培;构建畜牧规模养殖区粮改饲集聚板块,强化"以养定种、农牧结合"的发展理念,调增青贮玉米种植,提高畜牧养殖饲料自给能力,促进种养双增收。2016年遵化市种植结构调整的任务是:调减籽粒玉米2.1万亩,调增青贮玉米1万亩,调增花生0.2万亩,调增杂粮0.2万亩、马铃薯0.3万亩,调增食用菌0.2万亩,调增药材0.2万亩。为按时按质完成结构调整任务,遵化市加强规划  相似文献   

15.
<正>永城市位于河南省最东部,地处豫、鲁、苏、皖四省结合部,素有"豫东门户"之称,是河南省东引西进的桥头堡。全市面积2 000km2,下辖29个乡镇,732个行政村,人口152.8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0万人。永城市常年农作物种植面积360万亩,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26万亩左右,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红薯等,其中:小麦种植面积171万亩,玉米85万亩,大豆70万亩,是典型的农业大市。为增强全市基层农技推  相似文献   

16.
<正>汝南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耕地面积139万亩。常年实行小麦—玉米、小麦—花生一年两熟制栽培模式,玉米常年种植面积70万亩。玉米在种植的产量和品质都位于全国前列。最近几年,随着农业结构不断的进行优化调整,玉米的种植面积和规模在不断的扩大。在玉米栽培过程中应用先进的栽培技术对更好的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结合目前国内玉米栽培的实际情况,就玉米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  相似文献   

17.
<正>玉米是安徽省界首市秋季的主要种植作物。近年来,玉米机械化示范项目的开展和玉米标准化种植技术的宣传以及玉米收获机械的增加,激发了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界首市玉米种植面积从原来的32万亩增加到2014年的53万亩,玉米种植面积占全市土地面积的90%,玉米机械化收获率达63%。  相似文献   

18.
浅析甘肃定西马铃薯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产业是甘肃省定西市的主导优势产业,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1995年仅7.3万hm2,经过多年努力,2003年以后,种植面积稳定在20万hm2以上,2008年种植面积23.45万hm2,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近一半,年产商品薯500万t以上.科研实力明显增强,良种体系趋于完善;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加工能力逐渐提高;流通体系日益健全,外销市场迅速扩大;贮藏设施有效改善,均衡上市初步形成;品牌意识正在强化,产品潜力显著提升.由于特定的自然、气候和农田环境条件,定西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好的马铃薯种植适宜区之一,定西已发展成为全国三大马铃薯集中主产区之一.定西市安定区(定西县)和渭源县分别被中国农学会特产之乡组委会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和"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  相似文献   

19.
一、河南省玉米品种概况: (一) 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 河南省玉米常年种植面积約在1,500万亩左右,占全国玉米总面积23,000万亩的6.5%,1956年由于提倡种植高产作物扩大了玉米面积,种植面积增加到1,980万亩,是历史上种植玉米最多的一年。以后种植面积逐年縮减,到1959年以后,由于連年干旱,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和产量,因而面积更为减少,到1962年降为1,111.74万亩。表1 河南省玉米历年种植面积产量平均統計表  相似文献   

20.
正江苏省盐城市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陆续引进中药材、甜料、香料、麻类等特种经济作物种植。此后,盐城市特种经济作物种植规模不断拓展,品种不断增加,效益不断提升。至2016年底,全市种植特种经济作物面积近30万亩,总产达到18.36万吨,涉及80多个品种,9个县(市区)40多个镇建立了150多个生产基地,特种经济作物的直接产值达到16.5亿元,涌现了"中药材之乡"、"甜叶菊之乡"、"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