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1 毫秒
1.
对山西吕梁枣林土壤的调查分析表明,吕梁枣林主要分布于新积土、黄绵土、粟褐土、石灰性褐土等土壤类型上。各类土壤均程度不同存在着早(土体干旱)、流(水土流失)、薄(土壤贫瘠)、粗(耕作管理粗放)等问题。这将为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吕梁枣林土壤资源,挖掘更大的生产潜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枣树害虫的生态调控机制,给枣林害虫的生物防控提供基础数据,采用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Levins生态位宽度和Cowell-Futuyma生态位重叠指数的计算方法,对延安市延川县枣园主要害虫及其天敌共13个物种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枣飞象的优势度指数为0.397,是枣林昆虫的优势种;熊蜂的优势度指数为0.138,是枣林昆虫的亚优势种;陕北地区枣园中数量较多的害虫是枣飞象、红缘天牛和枣瘿蚊,天敌是熊蜂、狼蛛和七星瓢虫;4块样地中物种的生态位宽度存在较大的差异,未除杂草样地害虫和天敌生态位宽度比人工管理除草样地高,阳坡样地害虫和天敌生态位宽度比阴坡样地高;枣林中主要害虫和天敌的空间生态位重叠值较高,在0.522 2~0.983 9之间波动,在空间上占有较大的优势,具有较强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主要害虫及天敌时间生态位重叠值相对较大,在0.001 8~0.850 8之间变动,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同步性,天敌对害虫的控制潜能较大。  相似文献   

3.
修剪与覆盖对黄土丘陵区枣林土壤干层的修复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究修剪与覆盖对黄土丘陵区旱作枣林土壤水分的影响,为该区林地土壤干层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2—2015年,以典型黄土丘陵区枣林及农田为研究对象,设计10种试验处理:常规(PI-1)、轻度(PI-2)、中度(PI-3)、重度(PI-4)修剪;林下秸秆、石子覆盖、地膜覆盖、林下裸地;PI-4+塑料膜覆盖;农地。并采用中子水分仪定位监测土壤剖面水分含量,探讨不同处理下的土壤水分状况。【结果】与相似条件下的旱作农地相比,15龄旱作山地枣林土壤干层深度达560 cm,年均耗水量高出农地19.7 mm;不同修剪处理间,枣林土壤含水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4种修剪处理土壤含水量表现为PI-1PI-2PI-3PI-4;在常规修剪情况下,采取林下秸秆、石子覆盖和地膜覆盖的枣林地土壤水分含量都显著增加(P0.05),分别比林下裸地土壤储水量增加31.8~43.1、69.9~71.4和84.0~92.7 mm;地膜覆盖储水量在枣林休眠期达339.45 mm,显著高于石子覆盖和林下秸秆处理(P0.05);PI-4+塑料膜覆盖处理土壤水分与农地土壤水分在枣林生育期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休眠期枣林土壤含水量高于农地。【结论】增加枣树修剪强度可明显减少林地耗水;全年林地覆盖更有利于生育期土壤水分储存并可有效降低林地休眠期土壤水分损失;适度修剪+全年地膜覆盖可有效防治林地土壤干层加重或发生。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仪征市枣林湾生态园的现状分析,提出了枣林湾生态园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5.
调查了北京地区梅花Prunus mume害虫和天敌昆虫的种类及其发生情况,累计调查到刺吸害虫25种、食叶害虫12种、蛀干害虫4种、种实害虫3种、地下害虫1种,天敌昆虫11种。针对北京地区的气候、土壤等条件与梅花的管理现状,提出了生态调控措施,为梅花的健康生长和北方梅园的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南皮县金丝小枣栽培面积广,历史悠久,其中百年以上的老枣树比比皆是,南皮镇姚九卜村的老枣林就是其中的代表。老枣林占地10hm2,有百年以上的枣树1500株,其中大部分树龄在200a以上。长期以来,由于在栽培管理方面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导致树体衰老加快,病虫害发生严重,造成果品质量和产量下降,经济效益下滑。面对这一严重的局面,主要采用以下技术,对这一枣林进行综合管理,使其更新复壮,果品质量明显提高,果品产量稳中有升,株产枣果均达到30kg以上。  相似文献   

7.
指出了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国内外相关湿地土壤动物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重点介绍了湿地环境下土壤动物生态特征(数量、类群和分布)的影响并探讨了影响因素,以及湿地生境下土壤动物的指示功能和调控功能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总结与归纳的基础上对未来湿地环境下土壤动物群落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应将土壤动物、植被状况、土壤理化性质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加强全球环境变化与土壤动物之间影响机制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天牛、小蠹虫、吉丁虫、透翅蛾等重要的蛀干害虫,给林业生产及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混交林的生态调控是防治害虫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是利用害虫对不同树种的嗜好程度错综排列以防止害虫危害,混交林设计为天敌昆虫嗜好的种植模式以达到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害虫的目的。对蛀干害虫寄主和非寄主植物-蛀干害虫-天敌昆虫三级营养关系进行系统的研究是设计合理、有效的混交林种植模式的基础。本文总结了以蛀干害虫为中心的三级营养关系研究进展,旨在为林业蛀干害虫的生态调控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枣林梨笠圆盾蚧生物学及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师光禄  李捷 《林业科学》1997,33(2):161-167
梨笠圆盾蚧Quadraspidiotusperniciosus(Comstock)是枣林的重要微小害虫,在山西一年发生2代,以第2代的2龄若虫于1—3年生的枝条上越冬,次年3月下旬开始活动,雌雄若虫均为两龄,第2代和第1代成虫分别于5月上旬和7月中旬开始羽化,5月下旬和8月上旬分别产出第1代和第2代若虫。雌雄性比分别为1:0.26和1:0.35。本文也研究了寄主不同部位、不同方位与各代虫口密度、自然死亡率的变化规律;若虫在叶面的分布规律;寄主枝龄与寄生密度对种群的影响;各虫态发生的起迄日期;发育进度与温湿度的关系;发育所需天数。为测报成虫羽化盛期和产仔盛期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正2018年1月,河北省妇联、省旅游委、省扶贫办命名授牌了第二批河北省巾帼乡村旅游示范点和河北省巾帼乡村旅游点。黄骅市百年枣林观光园获评省巾帼乡村旅游示范点。黄骅市百年枣林观光园(聚馆古贡枣园)占地近2000亩,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栽培历史最长、面积最大、品质最好的原始冬枣林。园内现存百年以上古树1067株,  相似文献   

11.
森林土壤动物生态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森林土壤动物是森林土壤生态系统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森林土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起着重要作用。文中综述了近10年森林土壤动物生态功能的相关研究进展,包括森林土壤动物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植物的影响以及外来土壤动物入侵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等;展望了我国森林土壤动物的未来研究方向,未来研究应多关注森林土壤动物生态功能的作用机制、森林土壤动物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外来土壤动物入侵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森林土壤动物种类的研究范围以及新技术的应用,以期为我国森林土壤动物生态功能、土壤动物与生态系统、可持续利用土壤动物等领域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2.
郭瑞  王义平  吴鸿 《林业科学》2012,48(3):122-127
森林凋落物层的节肢动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森林健康关系密切.基于凋落物层的节肢动物的生态功能、群落结构组成和生物学特性,简要概述其作为指示生物的理论基础;主要选取弹尾目弹尾虫、鞘翅目步甲和膜翅目蚂蚁等节肢动物的生态特性、均匀度和丰富度等生物多样性指标,讨论凋落物层的节肢动物与森林健康间的密切关系;总结适宜作为指示生物的主要节肢动物类群,包括9目、12科,及其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功能;介绍最新的选择用于评价森林健康指示生物的方法-IndVal法,该方法通过比较不同生境间物种频率高低评价森林健康状况,简便易行、准确度高.同时,以凋落物层的节肢动物作为指示生物评价热带雨林的生态环境为案例进行分析,并指出以森林凋落物层的节肢动物作为指示生物监测和评价森林健康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利用多种指示物种建立综合指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森林植物群落多样性与虫害自然控制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森林植物群落多样性与森林虫害自然控制力间的关系,阐明了森林虫害自然控制力有随森林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升高而增强的趋势.并认为森林虫害自然控制力的本质是森林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功能.初步提出了通过合理地提高森林植物群落多样性来提高森林虫害自然控制力的主张及提高森林虫害自然控制力的几种具体途径,即合理的乔木物种混交;引进和保留乡土的草本、灌木物种;提高生态系统水平的生物多样性;避免营造大面积的人工纯林.  相似文献   

14.
森林虫害是我国森林的主要灾害之一,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林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并对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构成巨大的威胁。气候因素是影响森林害虫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简要概述了国内外森林害虫的发生发展与气象因素的关系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谭俊  张志富 《森林工程》1995,11(2):8-10,7
本文探讨了大兴安岭林区与冻土与森林更新的关系,以及冻土更新森林的影响,并对大兴安岭林区如何进行采伐及造林的技术措施提出了见解,对大兴安岭林区恢复森林资源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退耕还林是一项艰巨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要最终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赢”的目标,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4个核心关系:一是退耕还林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二是退耕还林与后续产业发展的关系;三是退耕还林与农民增收的关系;四是退耕还林与小城镇建设的关系。本文对此4个核心关系进行了论述,并且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枣树果实具有丰富的营养和药用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枣为我国特产,栽培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各地都在积极引进推广。本文从枣园选择、枣园整地、苗木选择、栽植技术、栽后管理和果实采收技术做了简要的介绍,并对枣树的发展前景做出乐观的评估。  相似文献   

18.
有机物覆盖作为一种修复城市森林土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在城市森林土壤保育和近自然化管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中以长期困扰城市管理的园林废弃有机物为研究对象,阐述有机物覆盖在城市林地土壤水分、温度、容重、孔隙度等物理性质,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氮磷钾含量等化学性质,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等生物学特性,以及有机碳矿化、抑制杂草等生态功能方面的修复作用;分析有机物覆盖的不同深度土层土壤生态环境的变化规律,总结城市森林土壤修复效果与有机覆盖物生物学特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有机物覆盖过程中易忽视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有机覆盖物选择与调适的研究思路,以期为今后园林废弃有机物修复城市森林土壤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湛江市的干旱治理与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文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综合分析湛江地区干旱成因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水文,地质条件的优势,通过林业生态工程,生态农业模式以及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等措施,特别是森林生态系统水文功能的持续稳定发挥,促使更多的雨水下渗成为壤中流,地下径流和地下贮水,以便从根本上治理干旱。  相似文献   

20.
文明进程视野下森林食品安全与生态安全关系演变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森林食品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在人类文明进程视野下分析森林系统中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的关系演变规律, 对于现阶段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协同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文中首先提出了森林生态和森林食品的安全性作用机理模型, 而后依次讨论了采猎文明、农耕文明、传统工业文明、新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等各文明时期森林食品和森林生态的安全性作用特性, 最后运用历史分析方法构建了森林食品与森林生态的安全性演化路径模型。研究表明, 正是森林食品安全与森林生态安全相互关系的演变, 从一个侧面反映并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