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研究持续偏热环境对肉鸡血清和下丘脑脑肠肽含量、盲肠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和菌群多样性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设计,选取22日龄健康、体重相近的爱拔益加(AA)肉鸡120只,随机分成2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公母各占1/2)。将6组肉鸡转入环境温度为21℃、相对湿度为60%的环境控制舱适应7 d。29日龄时开始正式试验,试验组环境温度为31℃,对照组环境温度为21℃,相对湿度均为60%,试验条件维持至试验结束,共计14 d。结果表明:1)试验第7天,31℃组肉鸡血清5-羟色胺(5-HT)和血管活性肽(VIP)含量显著低于21℃组(P0.05),而血清P物质(SP)含量与21℃组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第14天,2组血清5-HT、VIP和SP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2)试验第7天,2组肉鸡下丘脑5-HT、VIP和SP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第14天,31℃组肉鸡下丘脑5-HT含量显著低于21℃组(P0.05),而下丘脑VIP和SP含量与21℃组无显著差异(P0.05)。3)试验第14天,31℃组肉鸡盲肠异丁酸含量显著高于21℃组(P0.05);试验第7和14天,持续偏热环境对肉鸡盲肠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异戊酸的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4)试验第7天和14天,31℃组肉鸡盲肠细菌条带数以及多样性指数均低于21℃组。5)持续偏热环境不利于肉鸡盲肠中Clostridium termitidis和Bacteroides vulgatus的定植。由此可见,持续偏热环境使得肉鸡血清5-HT和VIP含量在试验第7天显著下降,盲肠异丁酸含量在试验第14天显著升高,同时还降低了肉鸡盲肠菌群的多样性,改变了菌群结构,抑制了Clostridium termitidis和普通拟杆菌(Bacteroides vulgatus)的生长。  相似文献   

2.
相对湿度和间歇性偏热处理对肉仔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旨在研究相对湿度(RH)和间歇性偏热处理对肉仔鸡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采用2个偏热水平(26和31℃)和3个RH水平(30%、60%和85%)的2×3因子设计,选取体重相近的22日龄健康爱拔益加(AA)肉仔鸡360只转入环境控制舱,随机分成6个组(Ⅰ、Ⅱ、Ⅲ、Ⅳ、Ⅴ和Ⅵ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公母各占1/2)。预试期7 d,温度21℃,RH60%。正试期14 d,从29日龄开始,每天10:00—16:00(6 h)将环境控制舱内Ⅰ、Ⅱ和Ⅲ组的温度调至26℃,RH分别调至30%、60%和85%;Ⅳ、Ⅴ和Ⅵ组的温度调至31℃,RH分别调至30%、60%和85%,其余时间环境控制舱内温度与RH均与预试期相同。结果表明:1)Ⅰ和Ⅴ组肉仔鸡的法氏囊指数显著高于Ⅱ和Ⅵ组(P0.05);RH为30%和60%时肉仔鸡的法氏囊指数显著高于RH为85%时(P0.05)。2)试验第7天,Ⅱ组肉仔鸡的血清球蛋白含量显著高于Ⅲ、Ⅳ和Ⅵ组(P0.05);26℃时肉仔鸡的血清球蛋白含量显著高于31℃时(P0.05)。3)试验第1天,Ⅱ组肉仔鸡的血清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Ⅲ、Ⅳ和Ⅴ组(P0.05);RH为60%时肉仔鸡的血清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RH为30%和85%时(P0.05)。试验第7天,Ⅱ组肉仔鸡的血清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Ⅰ、Ⅴ和Ⅵ组(P0.05)。试验第1和14天,26℃时肉仔鸡的血清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31℃时(P0.05)。4)试验第1和14天,Ⅵ组肉仔鸡的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显著高于Ⅰ、Ⅱ、Ⅲ和Ⅴ组(P0.05);31℃时肉仔鸡血清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均显著高于26℃时(P0.05)。试验第1、7和14天,Ⅲ、Ⅳ、Ⅴ和Ⅵ组肉仔鸡的血清IL-6含量显著高于Ⅰ和Ⅱ组(P0.05);RH为85%时肉仔鸡的血清IL-6含量均显著高于RH为30%和60%时(P0.05)。总之,RH和间歇性偏热处理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不同程度地影响肉仔鸡的免疫功能,其中较高偏热和较高湿度(31℃+85%RH)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研究相对湿度(RH)对递增性偏热环境下肉鸡体热调节及下丘脑热休克蛋白70(HSP70)含量的影响。选取21日龄爱拔益加(AA)肉鸡180只转入环境控制舱,随机分成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公母各占1/2)。预试期7 d,温度20℃,RH 60%。正试期15 d,28日龄开始试验,将3组的RH分别调整到35%、60%和85%,温度仍为20℃;3 d为1周期,共分5个周期,从第2周期开始每周期的第1天将3组的温度均在10:00开始升高3℃并在0.5 h内达到稳定;5个周期的温度分别为20、23、26、29和32℃。结果表明:1)85%RH组肉鸡的呼吸频率极显著高于60%RH和35%RH组(P0.01),60%RH组的呼吸频率极显著高于35%RH组(P0.01);85%RH组肉鸡的体核温度显著高于60%RH组(P0.05);35%RH组肉鸡小腿和脚蹼的皮肤温度极显著高于60%RH和85%RH组(P0.01),35%RH和60%RH组肉鸡鸡冠、耳垂和眼睑的皮肤温度极显著高于85%RH组(P0.01)。2)85%RH组肉鸡的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高于35%RH和60%RH组(P0.05);35%RH和85%RH组肉鸡的血清肌酸激酶(CK)活性显著高于60%RH组(P0.05)。RH对递增性偏热环境下肉鸡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3)85%RH组肉鸡的血清三碘甲腺原氨酸(T3)含量显著高于35%RH组(P0.05);35%RH和85%RH组肉鸡的血清甲状腺素(T4)含量显著高于60%RH组(P0.05);60%RH和85%RH组肉鸡的血清皮质酮(CORT)含量极显著高于35%RH组(P0.01)。4)35%RH组肉鸡下丘脑HSP70含量显著低于60%RH和85%RH组(P0.05)。综上所述,在为期15 d的20~32℃递增性偏热环境下,高湿(85%)和低湿(35%)调节28~42日龄肉鸡体热平衡的途径和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养密度对肉鸡盲肠菌群多样性、挥发性脂肪酸和血清脑肠肽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设计,选取22日龄健康、体重相近的爱拔益加肉鸡144只,随机分成3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单笼饲养。将3个组的肉鸡转入环境温度为21℃、相对湿度为60%的环境控制舱适应7 d。29日龄时开始正式试验,单个鸡笼饲养面积为0.64 m2,饲养密度分别设置为每笼6只(公母各占1/2,Ⅰ组)、每笼8只(公母各占1/2,Ⅱ组)和每笼10只(公母各占1/2,Ⅲ组),环境温度为21℃,相对湿度为60%,试验条件维持至试验结束,共计14 d。结果表明:1)Ⅲ组肉鸡盲肠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最高,且该组的饲养密度有利于肉鸡盲肠Clostridium termitidis和Bacteroides vulgatus的定植。2)饲养密度对肉鸡盲肠挥发性脂肪酸含量的影响无显著差异(P0.05)。3)试验第14天,Ⅲ组肉鸡血清血管活性肽(VIP)含量显著低于Ⅰ组和Ⅱ组(P0.05),而3个组间血清5-羟色胺和P物质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饲养密度可改变肉鸡盲肠菌群多样性与结构以及血清VIP含量,但不影响盲肠挥发性脂肪酸的含量。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旨在研究相对湿度(RH)对31℃偏热环境下肉鸡生长性能、行为及空肠形态结构的影响。试验选取180只22日龄爱拔益加肉鸡随机分成3组(Ⅰ组、Ⅱ组和Ⅲ组),转入环境控制舱,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公母各占1/2)。预试期7 d,舱内温度21℃,RH60%。正试期14 d,从29日龄开始,每天10:00—16:00(6 h)鸡舍环境温度都维持在31℃保持不变,Ⅰ组、Ⅱ组和Ⅲ组RH分别为30%、60%和85%,剩余时间环境温湿度与预试期相同。结果表明:1)第1~14天,Ⅲ组平均日采食量(ADFI)、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饮水量显著低于Ⅱ组(P0.05)。2)试验第1、7和14天,Ⅱ组休息行为频次占比显著低于Ⅰ组和Ⅲ组(P0.05),Ⅱ组采食和饮水行为频次占比显著高于Ⅰ组和Ⅲ组(P0.05)。3)试验第1和7天,Ⅰ组、Ⅲ组坐着休息行为频次占比显著低于Ⅱ组(P0.05);试验第7天,Ⅲ组伸展休息行为频次占比显著低于Ⅱ组(P0.05),试验第14天,Ⅰ组、Ⅲ组伸展休息行为频次占比显著低于Ⅱ组(P0.05);试验第1、7和14天,Ⅰ组、Ⅲ组俯伏休息行为频次占比显著高于Ⅱ组(P0.05)。4)Ⅲ组空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值显著低于Ⅰ组和Ⅱ组(P0.05)。由此可见,31℃间歇性偏热环境下,不同RH对肉鸡生长性能、行为及空肠形态结构的影响不同,高湿对肉鸡ADG、ADFI和空肠形态结构的影响比低湿大,适宜的RH为60%。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研究持续偏热环境下饲养密度对肉鸡盲肠菌群多样性、挥发性脂肪酸和血清脑肠肽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设计,选取22日龄健康、体重相近的爱拔益加肉鸡144只,随机分成3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单笼饲养。将3个组的肉鸡转入环境温度为21℃、相对湿度为60%的环境控制舱适应7 d。29日龄时开始正式试验,单个鸡笼饲养面积为0.64 m2,饲养密度分别设置为每笼6只(公母各占1/2,Ⅰ组)、每笼8只(公母各占1/2,Ⅱ组)和每笼10只(公母各占1/2,Ⅲ组),环境温度为31℃,相对湿度为60%,试验条件维持至试验结束,共计14 d。结果表明:1)偏热环境下Ⅱ组肉鸡盲肠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最高,且Ⅰ组和Ⅱ组间比Ⅰ组和Ⅲ组间盲肠菌群相似性低;2)偏热环境下Ⅱ组饲养密度有利于盲肠普通拟杆菌(Bacteroides vulgatus)的定植;3)偏热环境下饲养密度对肉鸡盲肠挥发性脂肪酸含量的影响无显著差异(P0.05);4)试验第7天,偏热环境下Ⅱ组肉鸡血清5-羟色胺(5-HT)含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而偏热环境下饲养密度对肉鸡血清血管活性肽(VIP)和P物质(SP)含量的影响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偏热环境下饲养密度可改变肉鸡盲肠菌群多样性与结构以及血清脑肠肽5-HT的含量,但不影响盲肠挥发性脂肪酸的含量。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环境温度(10~30℃)持续14 d对肉鸡生产性能、糖代谢和禽类解偶联蛋白(av UCP)mRNA表达的影响。试验选取21日龄爱拔益加(AA)肉鸡288只,随机分到6个人工环境控制舱中,每个舱饲养6笼,每笼8只鸡作为1个重复。预试期7 d,温度22℃,相对湿度60%。28日龄时将各环境控制舱温度分别逐渐(1 h内)调到10、14、18、22、26和30℃,相对湿度60%,温湿度均保持恒定直至试验结束。正试期14 d。结果表明:1)试验期内,30℃组的体重(BW)显著低于14~26℃组(P<0.05);22~30℃组平均日采食量(ADFI)随温度升高而显著下降(P<0.05);10~30℃组平均日增重(ADG)随温度升高出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22℃时最高;料重比(F/G)随温度升高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22℃时最低;平均日饮水量(ADWC)在10℃组最低。2)试验第14天,26℃组血糖水平显著低于18℃组(P<0.05);肝糖原水平在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22℃组肌糖原水平显著低于10、26和30℃组(P<0.05)。3)试验第14天,18、22℃组av UCP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结果提示:在本试验条件下,从生产性能和能量利用效率考虑,28~42日龄AA肉鸡的适宜养殖温度为22~26℃。  相似文献   

8.
以1日龄纯系的优质肉鸡A系(♂,A组)和惠阳胡须鸡(♂,B组)为实验动物,研究比较两纯系鸡1~28日龄胃肠道黏膜细菌微生物丛组成与动态变化特点。采用l6SrDNAV3PCR-DGGE的方法,分析第1、3、7、14、21、28日龄2组鸡胃肠道黏膜细菌基因组DNA。DGGE图谱中显示,28日龄2组鸡回肠泳道的条带数差异明显,嗉囊、腺胃及盲肠黏膜菌群结构的相似性均大于70%,十二指肠与空肠的相似性分别为40%和44%,回肠仅18%;21~28日龄2组鸡回肠黏膜菌群结构发生变化的程度不同,A组的动态变化值(%change)为70%,而B组仅11%。优质肉鸡A系和惠阳胡须鸡28日龄回肠黏膜菌群结构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宿主遗传的影响所致,同时也是影响肉鸡生产性能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蛋鸡日粮中添加苜蓿草粉对肠道菌群结构及多样性造成的影响,试验选用17周龄海兰灰商品代蛋鸡90羽,随机分为2组,每组45羽,设空白对照组和苜蓿草粉添加组,对盲肠内容物进行菌群培养计数和PCR-DGGE。结果显示:苜蓿草粉组盲肠大肠杆菌和乳酸杆菌数目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组DGGE泳道条带数目高于草粉组,二组共有条带比例为36.4%。对照组各样本之间聚类较近,苜蓿草粉组样本与其聚类距离较远。试验表明,日粮中添加苜蓿草粉后,蛋鸡肠道的菌群结构及多样性均发生了变异。  相似文献   

10.
旨在研究恒温与昼夜循环温度对肉鸡氮代谢和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选取192只22日龄健康爱拔益加(AA)肉鸡转入环境控制舱,随机分成4个处理(21、26、31、21/31℃),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鸡(公母各4只),试验共14d。试验第1、7、14天对肉鸡进行空腹称重,记录每日采食量,收集试验第1和第7天新鲜粪便,结合凯氏定氮法,分析恒温与昼夜循环变温对肉鸡生产性能、氮利用率和氮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1)31℃组肉仔鸡平均日增重(ADG)和平均日采食量(ADFI)显著低于21、26℃组(P0.05),料重比(F/G)显著高于21、26℃组(P0.05);试验1~7d、1~14d,26℃组肉鸡ADG、ADFI显著低于21℃组(P0.05),F/G和21℃组无显著差异(P0.05);与持续31℃相比,21/31℃昼夜循环组肉鸡ADFI显著升高(P0.05),ADG和F/G无显著差异(P0.05)。2)试验7d,与持续21℃组相比,31℃组显著降低STP(P0.05)、显著升高SUN(P0.05);与持续26℃组相比,21/31℃昼夜循环组显著降低STP(P0.05)。试验14d,与持续21和26℃组相比,31℃组显著降低STP(P0.05)。3)与21、26℃组相比,31℃组肉仔鸡氮利用率(NU)显著降低(P0.05)、单位体增重氮排出量(NEDG)和单位采食量氮排出量(NEFI)显著增加(P0.05);试验7d,与持续26℃相比,21/31℃昼夜循环组肉鸡NU显著降低(P0.05);试验14d,与21相比,26℃组NU显著降低(P0.05),NEFI显著增加(P0.05),与持续26℃相比,21/31℃昼夜循环组肉鸡NU显著降低(P0.05),NEDG、NEFI显著增加(P0.05)。持续偏热处理(26、31℃)与21℃组相比,影响肉鸡氮代谢,并降低肉鸡生产性能;21/31℃昼夜变温与26℃相比,降低肉鸡氮利用率,增加氮排出量。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研究无氮饲粮对14日龄和35日龄肉鸡盲肠微生物菌群结构及内源氨基酸基础损失量的影响。分别选用10日龄和31日龄罗斯(Ross)308雄性肉鸡,随机分为2个组:常规饲粮组和无氮饲粮组,每组5个重复,其中10日龄时每个重复12只鸡,31日龄时每个重复6只鸡,试验期均为4 d。结果表明:肉鸡14日龄和35日龄时,收粪法所得大多数氨基酸内源基础损失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回肠食糜法(P<0.05或P<0.01)。相对常规饲粮,无氮饲粮改变了14日龄和35日龄肉鸡盲肠微生物16S rDNA V3高变区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图谱的优势条带,其中14日龄和35日龄发生变化的优势条带灰度值占其整个优势条带总灰度值的比例分别为72%、39%。与常规饲粮相比,无氮饲粮对14日龄肉鸡盲肠食糜重、氨态氮浓度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极显著降低了盲肠食糜中丁酸浓度(P<0.01),显著降低了异丁酸和戊酸浓度(P<0.05),极显著增加了丙酸浓度(P<0.01)。无氮饲粮组35日龄肉鸡盲肠食糜重极显著高于常规饲粮组(P<0.01),盲肠食糜氨态氮、乙酸、异丁酸、戊酸、异戊酸浓度则极显著降低(P<0.01)。综上所述,采用无氮饲粮测定内源氨基酸基础损失量时,收粪法所得大多数氨基酸内源基础损失量显著高于回肠食糜法。饲喂无氮饲粮4 d后,肉鸡盲肠食糜原有微生物优势菌群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利用PCR-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研究日粮中不同稻壳替代水平对19~28日龄扬州鹅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选用19日龄扬州公鹅26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3只。A组饲喂基础日粮,B、C、D组分别饲喂7%、14%、21%稻壳替代的基础日粮。在28日龄时采集各肠段内容物进行总DNA的提取,对细菌16S r RNA V3区用细菌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利用DGGE电泳技术分析肠道微生物区系。结果显示:不同稻壳替代水平对十二指肠、空肠、盲肠菌群条带总数量影响不明显,但共有条带存在一定差异;十二指肠、空肠各组间菌群相似性程度均较低,盲肠组间相似性程度最高。由此可见,不同程度的稻壳替代能够影响肠道菌群分布,其中对十二指肠、空肠影响较大,对盲肠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葛根芩连汤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模型肠道菌群的微生态的调理作用,试验复制AAD模型,将试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用药组,用药组用葛根芩连汤进行治疗,于给药7天和14天分别处死巴马小型猪并收集不同肠段的内容物(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和结肠)作为检测样品,采用ERIC-PCR技术对动物模型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和结肠中细菌菌群的结构多样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对照组巴马小型猪肠道菌群结构相对稳定,ERIC-PCR条带数量以盲肠最多,其次是结肠、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模型组巴马小型猪各肠段ERIC-PCR扩增条带数相比较于对照组明显减少;用药组巴马小型猪各肠段ERIC-PCR扩增条带数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呈现正常的趋势。说明葛根芩连汤具有调整AAD导致的菌群紊乱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研究持续不同温度(21、26和31℃)处理对肉鸡生长性能、生理指标、采食量和饮水量及相关血清激素含量的影响,探讨水料比(W/F)能否作为肉鸡热舒适评价的指标。试验选取144只22日龄爱拔益加(AA)肉鸡转入环境控制舱,随机分成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鸡(公母各4只)。适应期7 d,温度21℃,相对湿度60%。29日龄时,试验温度分别调整到21、26和31℃,相对湿度60%。试验期14 d。结果表明:1)随着环境温度升高,肉鸡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极显著降低(P0.01),料重比(F/G)极显著升高(P0.01),其中21和26℃组肉鸡F/G无显著差异(P0.05);肉鸡平均日饮水量(ADWC)无显著差异(P0.05),但随着环境温度升高全期W/F、水重比(W/G)极显著升高(P0.01)。2)随着环境温度升高,肉鸡体核温度、呼吸频率极显著升高(P0.01);相比21℃,31℃组肉鸡血清瘦素(LEP)含量显著升高(P0.05),抗利尿激素(ADH)含量显著降低(P0.05);26℃组与21、31℃组肉鸡血清LEP、ADH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肉鸡血清胆囊收缩素(CCK)、醛固酮(ALD)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3)试验第1天、前3 d、前7 d及全期14 d肉鸡W/F与肉鸡ADG、ADFI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第1天、前3 d肉鸡W/F与肉鸡F/G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前7 d、全期14 d肉鸡W/F与肉鸡F/G呈显著正相关(P0.05)。4)肉鸡每日W/F与环境温度、肉鸡体核温度、呼吸频率呈极显著相关(P0.01)。综上,本试验条件下,肉鸡W/F反映出不同温度下肉鸡的冷热程度,可作为偏热环境下肉鸡热舒适评价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不同益生菌对肉鸡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益生菌对肉鸡肠道微生态环境的影响,饲养试验选取1日龄的肉公鸡432只,分成4个组,组1饲喂基础饲粮,组2饲喂基础饲粮+地衣芽孢杆菌(≥4×106CFU/g饲粮),组3饲喂基础饲粮+屎肠球菌(≥106CFU/g饲粮),组4饲喂基础饲粮+丁酸梭菌(≥106CFU/g饲粮)。采用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对肉鸡肠道内细菌16S r DNA V3区进行菌群多样性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PCR)技术对肠道菌群数量进行定量分析。PCR-DGGE指纹图谱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地衣芽孢杆菌、屎肠球菌和丁酸梭菌均不同程度的影响了肉鸡回肠、空肠及盲肠样品PCR-DGGE指纹图谱的条带数,其中屎肠球菌处理后回肠、空肠样品PCR-DGGE指纹图谱的条带数显著增加(P0.05),其余样品PCR-DGGE指纹图谱的条带数无显著变化(P0.05)。由PCR-DGGE指纹图谱条带明亮度可知:屎肠球菌在回肠食糜中发生了生长繁殖,且促进了乳杆菌生长;地衣芽孢杆菌的添加促进了乳杆菌的生长繁殖,与其产生了协同作用,而抑制了粪肠球菌(C.eutactus)和梭菌(C.irregulare)的生长,二者相互竞争;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促进了L.aviaries在空肠及L.versmoldensis在回肠食糜中的生长繁殖,其作用效果比较专一。q PCR结果表明:地衣芽孢杆菌组空肠、回肠及盲肠细菌的菌群数量分别是对照组的1.5倍、1.0倍和1.3倍;屎肠球菌组空肠、回肠及盲肠细菌的菌群数量分别是对照组的4.0倍、6.0倍及0.6倍;丁酸梭菌组空肠、回肠及盲肠细菌的菌群数量分别是对照组的1倍、3.5倍及0.5倍。该研究结果表明地衣芽孢杆菌、屎肠球菌和丁酸梭菌不同程度改变了肉鸡肠道的菌群结构。  相似文献   

16.
本文旨在采用ERIC-PCR和PCR-DGGE方法研究肉鸡喂服枯草芽孢杆菌后肠道菌群的多样性.选用15羽28日龄肉鸡,按2mL/kg BW喂服枯草芽孢杆菌悬液(10°CFU/mL).每天2次,连续3d,34日龄时,利用ERIC-PCR和PCR-DGGE方法分析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并对DGGE条带进行回收、测序.结果表明,肉鸡口服枯草芽孢杆菌后各肠段的条带数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或P<0.01),2种方法检测结果相似,2组之间肠道总菌群相似性为53.2%;电泳指纹图谱和统计条带数量分析,PCR-DGGE明显优于ERIC-PCR;回收条带以乳杆菌属细菌为主.结果提示,34日龄肉鸡肠道菌群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以乳杆菌为主要菌群,饲喂芽孢杆菌后能提高肉鸡肠道菌群的丰度和种群密度;PCR-DGGE检测方法明显优于ERIC-PCR.  相似文献   

17.
《畜牧与兽医》2016,(11):10-14
建立雏鸡大肠杆菌感染动物模型,应用PCR-DGGE技术对不同组别(对照组,大肠杆菌感染阳性组,噬菌体作用组)雏鸡的粪便菌群16S r DNA V6区段进行分离。结果显示,随着日龄的增长,雏鸡肠道菌群多样性逐渐增多。测序结果表明,肠球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以及梭菌等均有出现;DGGE图谱显示大肠杆菌感染雏鸡后,雏鸡肠道菌群出现变化,图谱条带出现增加或缺失,噬菌体作用后有些条带于第1天或第3天逐步恢复正常,有些菌群不受大肠杆菌影响;聚类分析图显示噬菌体作用第二天后肠道菌群多样性开始恢复。本研究为探讨噬菌体治疗雏鸡大肠杆菌病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分析瘤胃菌群在不同纤维素富集条件下的多样性。试验采用羧甲基纤维素(CMC)培养基、蛋白胨纤维素(PCS)培养基、J培养基和K培养基分别在37和50℃条件下培养瘤胃内容物,使用PCR-DGGE技术、DGGE图谱共性及特异性条带的克隆和测序、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几种方法分析瘤胃菌群多样性。结果表明:37℃条件下,不同培养基的DGGE图谱差异较大,J培养基和PCS培养基间的相似性系数为0.77;J培养基和CMC培养基间的相似性系数仅为0.76。50℃条件下不同培养基的DGGE图谱相似性较高,J培养基和PCS培养基间的相似性系数为0.78;而CMC培养基和PCS培养基间的相似性系数高达0.84。DGGE图谱中共性条带属于解没食子酸链球菌和解脲芽孢杆菌2个菌属,是瘤胃中的优势菌群;而主要的特异性条带属于解没食子酸链球菌、摩氏假单胞菌、产碱杆菌和未培养毛螺旋菌4个菌属。结果提示,不同纤维素富集培养基和温度对瘤胃菌群的多样性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研究芽孢表面展示鸡白痢沙门氏菌Omp C重组枯草芽孢杆菌SE1对肉鸡生长性能、肠道消化酶活性和菌群的影响。选择7日龄肉鸡12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A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B组和C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1%(1.0×106CFU/g)枯草芽孢杆菌168制剂和0.1%(1.0×10~6CFU/g)重组枯草芽孢杆菌SE1制剂,试验期35 d。结果显示:1)与A组相比,C组肉鸡的终末体重和平均增重分别增加6.14%和6.76%(P0.05),料重比降低8.21%(P0.05)。2)28、42日龄时,B组和C组肉鸡的空肠脂肪酶和回肠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A组(P0.05);B组和C组肉鸡的肠道消化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3)28、42日龄时,B组和C组肉鸡的回肠、盲肠大肠杆菌数量显著低于A组(P0.05),盲肠乳杆菌数量显著高于A组(P0.05)。16S rRNA V3区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结果显示,B组和C组肉鸡的盲肠菌群丰富度、均匀度和香农-维纳指数均显著高于A组(P0.05);C组肉鸡盲肠菌群的相似性在28、42日龄时分别比A组高26.8%和15.6%,C组和B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重组枯草芽孢杆菌SE1具有与枯草芽孢杆菌168相同的效果,能有效促进肉鸡生长,提高肠道脂肪酶和蛋白酶活性,调节肉鸡肠道菌群,提高肠道菌群稳定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旨在探究文冠果粕替代豆粕对21~42日龄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养分利用率、盲肠食糜短链脂肪酸组成及菌群结构的影响。选取192只21日龄爱拔益加(AA)肉鸡,随机分为3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鸡(公母各占1/2)。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分别饲喂用文冠果粕替代50%和100%豆粕的饲粮,试验期为21 d。试验期间每周记录体重和采食量;于试验第20天采集粪样,测定养分表观利用率;于试验第21天屠宰。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文冠果粕替代豆粕显著降低肉鸡42日龄体重、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P0.05);且试验Ⅱ组肉鸡屠宰率和全净膛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与对照组相比,文冠果粕替代豆粕显著降低肉鸡饲粮粗灰分表观利用率(P0.05),且试验Ⅱ组肉鸡饲粮粗蛋白质表观利用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与对照组相比,文冠果粕替代豆粕不仅显著降低肉鸡盲肠食糜中短链脂肪酸含量(P0.05),还显著降低了盲肠食糜中真杆菌属coprostanoligenes群([Eubacterium] coprostanoligenes group)和风疹菌属(Tyzzerella)的相对丰度(P 0.05);此外,试验Ⅱ组肉鸡盲肠食糜中不可培养巴氏杆菌科相关菌属(Barnesiellaceae uncultured)的相对丰度也显著降低(P0.05),但粪杆菌属(Coprobacter)和颤杆菌属(Oscillibacter)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综上,文冠果粕替代饲粮中豆粕对21~42日龄阶段肉鸡生长性能、养分利用率和肠道菌群结构具有一定的负面作用;因此,肉鸡饲粮中文冠果粕替代豆粕的比例建议低于50%(占饲粮比例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